既然如此,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本就不是矫揉造作的人,何况本来也确实饿了,再加上满汉全席名声在外,我们也是早就仰慕已久,垂涎三尺了!
助理小刘打开了酒瓶,屋子里酒香四溢。
我定睛一看,好家伙,五粮液!
这可是在中国排名前三的好酒!名酒!
五粮液为大曲浓香型白酒,产于四川宜宾市,用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种粮食发酵酿制而成,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宋代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公元1368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现在五粮液由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酿制。
五粮液在中国市场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浓香型白酒的杰出代表,她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以"包包曲"为动力,经陈年老窖发酵,长年陈酿,精心勾兑而成。她以"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酒味全面"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常用作喜庆宴会及馈赠亲友的热门选择。
“五粮液酒”以香气悠久、入口甘美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以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638年的明代古窖、五种粮食配方、酿造工艺、中庸品质、“十里酒城”等六大优势,成为当今酒类产品中出类拔萃的珍品。
“五粮液绝世风华”酒独得天地灵气无穷之厚,系依托特异的地域生态环境,由酿酒大师撷取“香泉”之甘露,以著名历史文化遗存、传承638年之明代黄泥古窖、特选的优质原辅料,采用代代相传神妙独特的工艺,结合高科技,经以陶坛窖藏7年老熟而成。本品源自水谷清华,香气幽雅,醇厚谐调,绵甜爽净,回味悠长,风格典雅独特,酒体丰满完美,自古浓香独秀,风华绝世,不可易地仿制,诚为天工开物,琼浆玉液,国色天香。
即使处于春风得意,纵然遭遇雄关重挫,天下群英也总是戒骄戒躁,自强不息,奋勇争先。早在清代一些文人雅士有感于此,经调查论证综合研究,审慎选定品质绝佳、驰名中外的五粮液酒这一传统名产,冠名“绝世风华”,将美酒美名一同奉献给那些造福人民、豪情不拘的风流一代。这便是酒名的历史由来。
我们看着杯中的琼浆玉液,听着助理小刘娓娓道来五粮液的典故,以及现在即将饮用的“绝世风华”,真是还没喝就已经醉了。
成飞龙高高举起酒杯,站了起来,豪迈的说道:“今天成某有幸,能够和三位英雄同席共饮,真是三生有幸,来,成飞龙敬三位一杯!”
我们三个人爽然应诺,站起身举杯相碰,一饮而尽,只觉得酒香清冽,回味悠长。
我们痛快淋漓的连干三杯后方才动筷,大快朵颐起来。
成飞龙也毫不客气,下筷如飞,看起来他也是个痛快汉子,只是职位所限,平时言行举止温文尔雅,不失国体,但没有外人时,依然是男儿本色!
我们大吃大喝一通后,垫住了底,开始热闹起来,纷纷举杯敬酒,首选目标当然是成飞龙成大使。
成飞龙却是盖住酒杯,正色说道:“三位请听我一言!”
我们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洗耳恭听。
成飞龙道:“刚才各位一回归我就已经给国内报喜,国内军方的指示是马上派专机来接三位,专机大约三小时后抵达,现在才刚刚过去了一个小时,我们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尽情痛饮,另外军方指示那份重要文件一定要保护好——各位,这是国家机密,我知道纪律,不会胡乱打听的,但既然领导下达了重要指示,所以我希望三位中保管文件的那位一定要保持清醒,其他两位当然可以一醉方休,一会儿到飞机上睡大觉就好了!哈哈,工作的事情已经交代完了,谁先来和我一战?”
我们三个人争先恐后,一涌而上,一场恶战随之拉开了帷幕……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两个小时后军机来接我们时,我们几乎是被抬上去的。
驾驶员都吸溜着鼻子问道:“我了勒个去,这酒太香了,哪产的?”
机长咽下了一口唾液,严肃的批评道:“专心开你的飞机!机组纪律都忘了吗!驾驶员是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够分心的——这个味道不明明是国酒“五粮液”吗,我闻着像是“绝世风华”系列,应该是五十二度的……”
毕竟是军方的专机,所以没有了身材曼妙动人的空姐,而是一群看起来都像李卫一样身材挺拔,面无表情的彪形大汉,所以梁老也就没有了搭讪的兴趣,更加没有出现来的时候挑逗空姐,然后吃光整个飞机上的麻辣香锅套餐的事情……
开玩笑,刚刚吃过了满汉全席,要是还能吃下去东西的话,那可真是吃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可称为吃货的人不胜枚举,身份低至市井商贩,高至君王宰相,有几个吃货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有典故的吃货:春秋郑国的公子宋!
话说这个春秋郑国的公子宋有一个羡煞众吃货的特异功能,那就是每每食指乱动,一准过一会儿就能吃到好吃的。
有一天,公子宋跟子家两个人去觐见郑王,刚走到殿门口,公子的预兆就来了,食指大动。公子就跟子家说:“你看着,一会儿咱就有好吃的吃了。”进殿一看,果真郑王正炖王八汤呢,俩人相视一笑。郑王一看,好端端你俩这是乐啥呢?公子宋把食指大动的事一说,郑王这么一听,俩人就杠上了。郑王说:你不是特异功能吗?我就不给你,就不给你!你这特异功能它不灵。公子宋一看,大王你不是故意整我吗?我非要吃,非要吃!就用手指沾了汤吃了,扬长而去。回去公子宋一想,我这是作死的节奏啊,大王不打死我才怪呢!于是先下手为强,把郑王给杀了。食指大动和染指于鼎两个成语皆出于此。
听说过见色起意,为财起意,为口吃的也能把国君杀了,公子宋还真是天下第一人啊。
第二个吃货:金圣叹。他是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金圣叹他老人家真是太会吃了,连上了刑场都没丢吃货本质。
金圣叹身陷囹圄将被斩首,他看自己时日不多,便叫来狱卒“你过来,我有要事相告!”狱卒一听大师有要事相告,怎么着也是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吧?快快快!笔墨伺候!这金圣叹,趴在狱卒耳朵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大师!人家狱卒墨都磨好了,您就给人家听这个!
第三个吃货:国相刘晏。
让我们来到公元8世纪70年代的长安城,五鼓时分,即拂晓4点左右,唐朝的天空还连蒙蒙亮都说不上,街道上冷空气弥漫,国相刘晏的车驾就上街了,在唐朝做中央干部不容易,4点就洗刷结束,去朝廷值班了。估计这位宰相大人还有点睡眼蒙眬,味觉却不朦胧,什么香味?是街道边的饼店飘出来的香味,那种饼,叫胡饼,西域传过来的,且闻那香味,“势气腾辉”,热腾腾,香喷喷。
堂堂内阁总理被个街边的胡饼吸住了,哈喇子飞流直下三千尺,遥见胡饼在前边。自己是朝廷大官吏,不好意思下车去买,唐朝那时代官吏平民有别,不可能像奥巴马总统那样亲自去打包买广东美食,于是吩咐生活秘书下车去买了几个,“使人买之”,刚刚出烤炉的饼,炙手可热,就跟刘国相当时的权势一样,刘晏不敢裸手拿,就用袖子包起来,就着啃,也不顾大唐中央干部的面子,带着满嘴满脸的饼渣,乐呵呵地对一起等着去上朝的同事们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这则美食故事来自唐朝韦绚写的一部谈话记录《刘宾客嘉话录》,据说都是诗人刘禹锡侃大山的全程记录,作者韦绚是长安人,刘禹锡也是有身份的人,应该是可信的。而且从人之初,性本“馋”的天性去推测,应该八九不离十。
到底这胡饼怎么个好吃法,让堂堂国相不顾脸面,翻阅《唐语林》,有豪华版胡饼的生动记载,请吃货们务必忍住口水,看下面的记录:用羊肉一斤,一层一层铺在和好的麦粉当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饼的隔层中夹放椒和豆豉,“润以酥”,用酥油浇灌整个巨无霸饼,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时候就取出来吃。麦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香味喷薄而出,强大得连一代国相也招架不住。
第四个吃货:唐代张衡(注:并非东汉科学家张衡)
张衡先生是朝廷的四品官员,本来不是正规国家干部,带点编外的性质,不过终于熬到要转公务员编制,升三品的地步,“合入三品”,档案也放到提升一档里面去了。升官之前最紧要的是不要出事,张衡也小心翼翼地不做出格的事。然而,还是出事了。且说有一天,张大人退朝回来,经过长安的商业区,路旁饼店一批蒸饼刚出炉,“路旁见蒸饼新熟”,馋得实在不行,心中在做着天人之争:不行,我是国家干部,不能跟这些个小商小贩交易,岂不是失了国家的体统?哎呀,熬不住啦,实在太香啦,不就吃一个蒸饼吗,又不是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对我的前程又有什么影响呢?
最后,舌尖的欲望战胜国家的约束,他下马买了几个香喷喷的蒸饼,美滋滋地骑在马上啃起来,“遂市其一,马上食之”。殊不知,张大人的政治前途就止于这几个包子馒头了。他好歹是个公众人物,朝廷大员在大街上买蒸饼吃的非先进事迹传开来了,没想到街边买零食的事,大唐政府的纪检委员也管,专门负责纠风的御史在武则天面前奏了他一本,我猜意思大概是:你张衡作为大唐政府的有脸面的干部,居然不顾身份,跑去路边混到群众中去吃垃圾食品地沟油,你对得起国家给你的待遇吗?
武则天也觉得挺丢脸,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编外干部出身,不准进入到三品大员的阶层。彻底丧失政治前途。你知道这损失有多大吗?
第五个吃货:终极boss乾隆皇帝
我们知道,乾隆是出了名的喜欢微服私访,既然皇上大老远地体察民情,又怎能不顺便游山玩水一番呢?虽然贵为天子,毕竟也是肉长的,旅游也不过就是逛吃逛吃。乾隆所访之处,基本也就被他吃了个遍,跟乾隆有关的美食故事也不胜枚举。像什么乾隆和鲫鱼汤啊,乾隆和松鼠桂鱼啊,乾隆和鱼头豆腐啊,一一讲出来恐怕要出本书了。
要说做个有权有钱有威严的吃货真是好,不光能给菜起起名,资助个餐馆,题个牌匾什么的,无意间还可能促成个新菜,比如龙井炒虾仁。传说,一次乾隆下江南,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来到龙井茶乡时,忽降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座泡茶。茶是新采的龙井,用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香馥味醇。乾隆吃货性子一下就犯了,心里打着小算盘:这茶能带回去喝就好了,可是刚喝了人家的茶还要,这不合适啊!我要说我是皇上她肯定给,可是刚出来微服私访就暴露身份更不合适啊!于是吃货乾隆就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在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玩着玩着肚子饿了,就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点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忽然一拍大腿:哎!我这还有龙井茶叶呢。“来来来,小二,帮我泡个茶。”说着就撩起便服取茶。小二一看:妈呀!这里面不是龙袍?接过茶赶紧进厨房面告诉掌勺的。掌勺的正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阵脚都乱了,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比平常更清香扑鼻,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乾隆连声称赞“好菜!好菜!”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这就是龙井虾仁的故事。
听我说完这几个吃货的故事,连一向板着脸的李卫都不禁莞尔,梁老更是哈哈大笑,说道:“好好好,从今以后我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正式宣布我是个吃货了!”
我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