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礼”,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会面礼仪是指见面之初应注意的礼仪,比如问候礼、称呼礼、握手礼、介绍礼等等,这些礼仪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面礼仪到位,就会得到对方较高的评价;如果不到位,就可能给双方带来隔阂。
在社交中,离不开约会。与对方相约谈判、沟通感情、普通交流或者共赴一场饭局……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与别人的约会。可是由于现代生活紧张忙碌,很多人在约会时姗姗来迟,有的人甚至认为不准时赴约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不准时赴约都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纳尔逊侯爵曾说:“我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守时,与人约会时我习惯提早一刻钟到达,准时是国王的礼貌、绅士的职责和商人的习惯。”
不管约会是你提出来的也好,还是对方提出来的也罢,要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你都需要比约会时间提前几分钟到达约会地点,这一点很能表现你的诚意和礼貌。如果是你提出的约会,即使你准时到达,如果对方已经在等你,对方心里想必也会不太舒服。这样一来,你的诚意在对方心中会大打折扣。况且,要是你比对方早到的话,可以先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酝酿一下和对方见面的话题,准备越充分,越能顺利达到约会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在日本有一个十分守时的商人,叫做田中赫本。他被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吸引了,所以就希望能够与对方接洽,谈成一笔生意。
一天,他约了对方公司的业务经理,希望能够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做一些交流,更加有利于生意的进展,于是他选择了一家很有名的饭店。
在接到田中赫本的邀请函以后,对方公司的业务经理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对他们公司的发展来说,能够与田中赫本领导下的大企业合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可是,这单生意是田中赫本先提出来的,那么为了更好地掌握主控权,业务经理想到要在约会的时候晚到一会儿。
还有几分钟到约会的时间,田中赫本先到了相约的地点。他四下瞧瞧,空空荡荡,不见对方的身影。田中赫本翘首以待,左等右盼,对方还是迟迟不来,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田中赫本不由得惋惜起来,他为空耗时间而惋惜,又为对方“失约”而恼怒,他暗暗打定主意,最多只能容忍对方30分钟。真是无巧不成书,到了31分钟那个业务经理才来,超过田中赫本内定标准一分钟,此时田中赫本已看到业务经理前来赴约的身影,但他还是不能容忍对方的不守时间,毫不犹豫地招手叫住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等那个业务经理发现田中赫本的身影并赶上来时,只能看见远去的出租车扬起的尘土了。
田中赫本认为不守时的人是不足以在商业上合作的。因为遵守时间也是一种商务承诺,如果对方身为业务经理,却没能做到的话,那么公司的信誉问题恐怕也不会太好。
业务经理的迟到,令其失去了一单生意。生活中类似的不尊重他人时间的情况还有很多,当然,带来的后果也都比较惨痛。
约会时提前几分钟到达是个好习惯,这不仅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肯定,也可能会为你带来意外的收获。特别是商务约会,很多时候你是代表公司去赴约,而不是个人,如果你迟到了,那么公司的形象会跟着受到损失。
礼仪点睛
现实中,不管是跟恋人约会,还是跟朋友、客户谈事情,都要提前出发,早一点儿到达约定的地方,这样会让人有被尊重的感觉,那么你也会因此而受益。
此外,女性约会时应注意:
进入餐厅后男士通常会让女士先行,这时不妨自信地跟着侍应到预订的座位,不要坚持做他“背后的女人”。
来到座位后毋须第一时间拉椅就座,因为对方可能已准备好为你拉开椅子,就给对方一个表现绅士风度的机会吧。
坐在椅子上时应坐直,不要紧靠在椅背上,眼睛正视前方,别只顾垂头逃避对方的视线。椅子离桌边的距离不宜太远,否则进餐时会增加身体的移动。)第二节选择适宜的行礼方式
庞杰是自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汉语说得倒还流利,却对中国的礼仪知识所知甚少。一次,他被公司派到中国上海出差,和上海的一家公司签订一个合同。
上海的公司派市场部经理刘安娜前来迎接庞杰,一出安检口,庞杰就看见了举着自己名字牌的刘安娜,他快步走过去,双方自我介绍之后,庞杰就给了刘安娜一个大大的拥抱,这让刘安娜惊慌不已,以为他借机“揩油”,遂对他心生恶感。
在随后的商谈中,多次磨合未果,主要是刘安娜在其中百般阻难,这让庞杰很是苦恼,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得罪了她。后来,从旁人的口中,庞杰才知道原来是他那个“拥抱”惹的祸。为此,他请人从中调解,才最终解除了这个误会,也顺利签下了合同。
生活中,因为中外礼节不同而闹出笑话的事情屡见不鲜;在社交应酬场合,因为彼此礼节不同而失礼于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现在的许多年轻白领,以行洋礼、过洋节为荣,许多时候都是欧美式做派,常常忘却了中国自身的礼仪,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所以,要想做应酬“达人”,需要了解下面几种常见的会面行礼方式,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选择适宜的行礼方式。
1.握手礼
握手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礼节。各国首脑会晤之时也都是以握手行礼,足可见握手礼的重要性。握手的具体要求将在下文详细介绍,在此不作赘述。
2.拱手礼
拱手礼,又叫做揖礼,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礼节之一,常在人们相见时采用。即两手握拳,右手抱左手。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3.鞠躬礼
鞠躬的意思是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礼节。“三鞠躬”称为最敬礼。在我国,鞠躬常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亦常用于服务人员向宾客致意,演员向观众致谢。行礼时,人们要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端正,面向受礼者两三步远,以腰部为轴,整个肩部向前倾15°以上。
4.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礼节,通常与接吻礼同时进行。当你和客户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关系,方可在迎送时行拥抱礼。拥抱礼行礼方法: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挟对方左后肩,左手挟对方右后腰;双方头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再向右拥抱,最后再次向左拥抱,礼毕。
此外,在涉外的商务会面中,人们还需要注意贴面礼、合十礼、吻手礼等行礼方式,表达对海外贵宾的尊重,为彼此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礼仪点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涉外活动已经是经常且平常的事了。在涉外活动中,应做到尊重国际公众,礼貌待人,了解国外人们的种种忌讳,避免不礼貌情况的发生。
1.数字的忌讳
西方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应当尽量避开,甚至每个月的13日,有些人也会感到忐忑不安。并且人们还认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13日又是星期五时,最好不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编号,如门牌号、旅馆房号、层号、宴会桌编号、汽车编号也尽量避开“13”这个数字。
2.颜色的忌讳
巴西人以棕黄色为凶丧之色,欧美许多国家以黑色为丧礼的颜色,埃塞俄比亚人则是以穿淡黄色的服装表示对死者的深切哀悼,叙利亚人也将黄色视为死亡之色,而巴基斯坦忌黄色是因为那是僧侣的专用服色,而委内瑞拉却用黄色作医务标志,蓝色在埃及人眼里是恶魔的象征,比利时人也最忌蓝色,土耳其人则认为花色是凶兆。
3.花卉的忌讳
德国人认为郁金香是没有感情的花,日本人认为荷花是不吉祥之物,菊花在意大利和南美洲各国被认为是“妖花”,法国人认为黄色的花是不忠诚的表示。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在欧美,被邀请到朋友家去做客,献花给夫人是件愉快的事,但在阿拉伯国家,则是违反了礼仪。)第三节握手有分寸,让交流从掌心开始
在大多数国家的礼仪中,握手是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并且它还表示感谢、慰问、祝贺或鼓励等。那么,怎样握手才最有风度呢?
标准的握手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一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三或四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在握手时,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
除此之外,握手还要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1.先后顺序
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意,可用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2.握手力度
为了表示热情友好,握手时应当稍许用力,但不要把对方的手握疼。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男士与女士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3.握手时间
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握手时间的长短。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三秒钟以内,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4.握手禁忌
握手时另一只手不能放在口袋里,也不能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握手时不宜发表长篇大论,也不宜点头哈腰。
同时,还要注意:与基督教徒握手时,要避免交叉,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会被他们视为不吉利;不要用左手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握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要坐着与人握手,这是不礼貌的,但长者或女士除外。
礼仪点睛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俄罗斯人对握手的礼仪非常讲究:在遇到上级或长辈时,不能先伸手;握手时要脱手套,站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不能用力摇对方的手,一般与不熟悉的人握手,只能轻轻地握,用力握手表示亲近的关系;遇到妇女时,也要等对方先伸手;-般不与初次见面的妇女握手,而是鞠躬。
握手是一种使用率最高的社交礼仪,作为年轻人我们不可不知其中的规则。)第四节得当的介绍,让自己成功“走”出去
马先生去朋友家吃饭,饭桌上,朋友介绍一人给马先生认识,对方自我介绍后,马先生站起来说:“我姓马,‘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马’。”说完还特意伸着脖子声情并茂地学马叫了两声,搞得对方一脸无奈。
第一印象往往对彼此的进一步交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初次见面时你不知礼,那么初次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而在第一印象中,自我介绍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说中国人都以谦虚为美德,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适时地推销自己已成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你缺少积极推销自己的勇气,最好能在简短的自我介绍中表现出自己的长处,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其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自我介绍,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表现方法。一般说来,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招牌,不仅要告诉对方自己叫什么,还应设法让对方记住。
自我介绍时,最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名字要特别说清楚。一些人在自我介绍时,口中喃喃自语,吐字不清,而使别人听不清楚。因为对方听不清楚你在说什么,自然也就记不住你的名字,甚至会认为你这个人有些阴沉、消极。因此,自己的名字,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清楚地说出来。
在自我介绍时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在告别时,最好再向对方告知一遍。这样一来,不但使对方容易记住你,而且你也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很积极的印象。
介绍是人们相识的重要方式,介绍可以在许多场合使用,但在某些场合中的介绍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应介绍年轻人给老年人,介绍地位低的给地位高的,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当把一个人介绍给多数人时,则应当遵守先职位高后职位低、先长后幼、先女后男的原则。
介绍时,一般简略地介绍一下被介绍者的姓名、身份即可。如果被介绍人担当的职务很多,可以只介绍级别最高的职务或与之有关的职务,其他职务不必一一都介绍。要实事求是地介绍,不要忘记被介绍者的重要身份,使其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也不要夸大其词地胡乱吹捧,使对方处于难堪的境地。
当别人介绍自己时,就要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出很愿意认识对方的样子,并主动把手伸出与对方握手。如果对方是女性,就必须等对方伸出手后再去握手。如果她不伸手,可以点头表示致意。当介绍两个人互相认识后,不要马上离开,要等双方交谈上几句话后,再借故告辞。但也不要该走不走,当双方谈兴渐浓时,应当找借口适时地离开。
介绍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礼仪点睛
自我介绍“六不要”:
1.不要打断别人谈话而强行介绍自己,要等待适当的时机。
2.不要态度轻浮,这是尊重对方的基本。无论男女,在自我介绍时,神色要庄重一些,避免油腔滑调。
3.不要过分地热忱,要懂得适度原则。
4.不要提醒对方的记性不好。如果你已自我介绍之后,有人仍叫不出你的姓名,不要显出不悦,令对方尴尬。最佳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再自我介绍一次。
5.不要只结识某些特殊人物,应该和多方面的人物打交道,积累人脉。
6.不要“守株待兔”,如果希望认识某一个人,要采取主动,等待对方注意自己是不明智的做法。)第五节名片大学问,如何接发最有“礼”
一天,大民参加一场宴会,现场大家彼此交换名片。不过,由于名片太多了,没多久大民的名片夹就放不下了,大民只好把接来的名片顺手塞进裤兜里,以便腾出手来接下更多的名片。可是,大民丝毫没有注意,在他转身的一瞬间,对方的脸沉了下来。
人们在社交时,大多会互赠名片,这是一种很平常的行为,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名片可以记录你所遇到的人,其次更为重要的,它们是你与名片主人进一步联系的依据。这些小小的名片很有可能成为你日后成功的垫脚石。那么,在你与别人交换名片时,就一定要注意一些小细节,不可随意对待别人递过来的名片,如果像大民那样顺手将别人的名片塞进裤兜,常常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
既然交换名片如此重要,那么,在互赠名片时我们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1.发送名片不可贪早
名片交换礼节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时候交换名片,除非对方要求,否则不要在年长的上级面前主动出示名片,那样显得十分不礼貌。
在一群陌生人中最好不要到处传发自己的名片,那样会让别人误以为你是个低素质的推销员,只会鄙视你。因此,在商业社交活动中要有选择地发送名片。
假如你所面对的是一群不认识的人,那么最好等别人先发送名片。名片的发送可在刚见面或告别时,但如果你即将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应该在说话之前发名片给周围的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认识你。
如果你出席重大的社交活动,那么一定要事先准备好名片。交换名片时如果名片已用完,可用干净的纸代替,在上面写下个人资料,不可随便写在别人的名片后面代替,那只会显得你不尊重对方。
2.递交名片忌随意
递送名片给别人时,不可随随便便,要郑重其事,应该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双手或者右手,将名片正面朝上,递交对方。此外,不要用手指夹着名片递给别人,那样会显得你很轻浮且不尊重对方。此外,不要将名片举得高于胸部,也不能低于腰部以下。
如果你所面对的是少数民族或外宾,最好将名片上印有对方认得的文字那一面面对对方。将名片递给他人时,应该说“请多指教”、“多多关照”、“今后保持联系”等,或是先向对方做一下自我介绍。
如果是与多个人交换名片,那么要讲究先后次序,或由近而远,或由尊而卑,一定要依次进行。切勿挑三拣四,采用“跳跃式”,否则会被人认为厚此薄彼。地位较低的人或是来访的人要先递出名片。
3.恭敬地接受别人的名片
当别人要递交名片给你或者与你交换名片时,你应立即停止手上所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手上有东西应该立刻放下,起身站立,面含微笑,目视对方。接受名片时应该双手捧接,或以右手接过,切勿单用左手接过。
在你接过对方的名片后,要立即用半分钟左右的时间,从头至尾将其认真默读一遍,意在表示尊重和重视对方。接受他人名片时,应口头道谢,或重复对方所使用的谦词敬语,不可一言不发。若需要当场将自己的名片递过去,最好在收好对方名片后再给,不要左右开弓,一来一往同时进行,那样容易出现交叉递送的错误而造成尴尬。
当你接过别人的名片后,应细心地将名片放入上衣口袋或者名片夹中。若接过他人的名片后在手头把玩,或随便放在桌上,或装入臀部后面的口袋,或交与他人,都是十分失礼的行为。
除此之外,不要弄脏名片,不要在用餐时发送名片,切忌折皱、玩耍对方的名片,更不要在别人的名片上作标记,因为这些做法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你社交的失败。
礼仪点睛
交换名片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时机,如果时机不当,非但不能结交新的人际关系,还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
1.适宜交换名片的时机
(1)希望认识对方;
(2)被介绍给对方;
(3)对方向自己索要名片;
(4)对方提议交换名片;
(5)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
(6)初次登门拜访对方;
(7)出席社交活动或参加会议,应该在活动、会议之前或之后。
2.不宜交换名片的时机
(1)对方是陌生人而且不需要以后交往;
(2)不想认识或深入交往下去的人;
(3)对方对自己并无兴趣;
(4)双方之间地位、身份、年龄差别悬殊;
(5)对方在用餐、看戏剧、跳舞时。)第六节拿捏好最佳的社交距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在拥挤的车厢或电梯内,你总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就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它们为了取暖,就紧紧地挤在一起,但是各自长长的尖刺很快就把对方刺痛了,于是就四散分开了。
天寒地冻,寒冷使它们很快又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当它们彼此靠近时,又重复了上一次的痛苦。这些刺猬不断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徘徊在寒冷和被刺痛两种痛苦之间。直到后来,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会刺伤对方。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进行了整整80次的实验,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时,被试者——对方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很快就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就说明,人们不管走到哪里,“私人空间”的意识都是永远存在的。
交往中需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最佳的距离是多少呢?
最佳距离首先取决于你交往的对象是谁。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制订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相对应的尺度,用四个区域来表示:
1.亲密区
距离在0厘米~46厘米之间。这个区域属于家庭成员、莫逆之交等最亲密之人的空间。在这个区域内,两个人可以互相接触,能嗅到各自身上发出的气味,说话一般轻声细语。这个距离尤其适用对肌体的抚慰。两人一旦处于亲密区的距离,就会排斥第三者的加入。
2.熟人区
又分两个层次,一是46厘米~60厘米,这是私人的空间距离。夫妻或情侣之间可以在这个距离中自由来往,如果别的女人试图和一个男人处在这个距离内,那这个男人的妻子或女朋友必定大发雷霆。另一层次是60厘米~120厘米,老同学、老同事、关系融洽的隔壁邻居之间的距离就属于这个距离。当我们向人吐露心声时,差不多总在这个距离内进行。这个区域的话题可以或多或少地涉及“机密”,而且统统是个人的、与双方有关的事宜。
3.社交区
距离120厘米~360厘米,也分两个层次,一是120厘米~210厘米。如在办公室里,一起共事的人总是保持这个距离,进行一般谈,分享与个人无关的信息。另一个层次是210厘米~360厘米,如正式会谈时,人们一般都保持这个距离。这个距离内目光的接触比交谈更重要,没有目光的接触,交谈的一方会感到被排斥于外,也许会导致交谈中断。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交谈内容多半是事务性的,不含感情成分。
4.公共区
距离在360厘米以上,完全超出了可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的范围。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和非正式的场合都保持这个距离。
但是,正如霍尔教授所说的,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像一个“气泡”,它紧紧地跟随着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扩大或缩小。假设在高峰时的公共汽车里,如果一个人坐在双人座上,即使他(她)的身体几乎与另一个人的身体相触,他(她)也是不会走开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公园、阅览室等地方,他(她)早就会自觉地起身离开了,从中可见,一个人的个人空间是会变动的。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就会缩小到最低点。
另外,最佳距离还与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你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就要小于60厘米,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究其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所致。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如下的规律: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的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与人保持的距离较远些;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儿……知道了最佳距离的道理,并合理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交往效果。
礼仪点睛
年龄较大的人与年龄较小的人相处,双方都会有缩小空间距离的愿望和要求;同龄人之间则有一种要求扩大交往距离的潜在冲动。当我们与老师、家长、领导、长辈相处时,特别是当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指教、帮助时,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恳与迫切,我们最好站在他们的旁边,并且保持较近的距离。而当我们与同龄人特别是初次会面的同龄人洽谈生意、交流信息时,我们应离他们远一些,否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不快。)第七节牢记他人的姓名,并得体地称呼
人对自己的姓名最感兴趣。把一个人的姓名记全,并很自然地叫出口,这是一种最简单、最明显,而又是一种最能获得对方好感的方法。特别是在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每天都会应对很多人,所以如果还能记住对方的名字并且能够亲切地喊出来,那么对于对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尊重和肯定。
二战期间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邮务总长吉姆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十岁就辍学去一家砖厂做工,他把沙土倒入模子里,压成砖瓦,再拿到太阳下晒干。吉姆没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可是他有爱尔兰人乐观的性格,使人们自然地喜欢他,愿意跟他接近。在成长过程中,吉姆逐渐养成了一种善于记忆人们名字的特殊才能,这对他后来从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罗斯福开始竞选总统前的几个月中,吉姆一天要写数百封信,分发给美国西部、西北部各州的熟人、朋友。而后,他乘上火车,在十九天的旅途中,走遍美国二十个州,行程一万两千里。他除了乘坐火车外,还用其他交通工具,像轻便马车、汽车、轮船等。吉姆每到一个城镇,都去找熟人进行一次极诚恳的谈话,接着再开始下一段的行程。当他回到东部时,立即给在各城镇的朋友每人一封信,请这些朋友把曾经和他们谈过话的客人名单寄来给他。名单上那些不计其数的人,他们都得到吉姆亲密而极礼貌的复函。
吉姆早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的姓名最感兴趣。把一个人的姓名记住,并很自然地叫出口,对方会觉得你对他有好感。若反过来讲,把对方的姓名忘记,或是叫错了,不但使对方难堪,而且对你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害。
但仅仅记住别人的姓名,还远远不够,在上流社会的社交中,称呼对方时要做到合宜而得体。
许多人认为,只要不是哑巴,喊名字是一件最容易不过的事情。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喊出许多人的名字,但仔细回想起来效果却不一样。
用清晰的声音喊出别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它意味着我们对别人持一种重视的态度。含糊不清地叫喊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以为我们把他看得无足轻重,或者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当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将是最好的欢迎,它说明无论隔多少年,我们仍然记得友情。当我们置身在许多人中间,没有比一一清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更能够说明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了。
喊别人的名字也是一门学问,它能给我们带来好人缘,也能给我们带来坏名声。喊名字要懂得分寸和对方的特点,对女性尽量不要称“老”,对不熟异性不要称呼得过于亲热,在姓氏后面加以“老”字是一种至尊称呼,不是随便用的。例如,我们可以对任何一个年老的人称呼“老李”,“老陈”,但一般不能叫“李老”或“陈老”,因为后一种称呼法已超出一般符号意义,它包含着相当强烈的尊敬色彩。
牢记他人的姓名并得体地称呼对方,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也是树立自己良好形象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在上流社会的社交中,我们一定要多费心思,记住与你交往的人的姓名,大方得体地叫出来,你会发现发生在你身上的变化与惊喜。
礼仪点睛
交际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人准确而响亮地叫出来,同样的道理,在社交中记住他人的名字也很重要。那么该如何记住别人的名字呢?参考以下10种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重复练习,让自己的记忆力得到增强。
2.把对方的名字和影视明星的名字联系起来。
3.把人名转化成视觉影像。
4.印刷出来的名字更易记住,要多通过名片来记忆。
5.如果对方告诉你他名字的时候说得不够清楚,你可以让他再重复一次。
6.如果你总是忘记别人的名字,可以在互相介绍完5分钟内,重点进行记忆。
7.如果你想不起别人的名字,你可以伸出你的手,然后说自己的名字,对方大多数会同你握手,并说出他的名字。
8.如果你忘记对方的名字,但是能够记下你们在什么地方遇见过,要让对方知道这个信息。
9.如果有人与你认识的朋友名字一样,请把他们联系起来。
10.不要一次记忆太多的名字。)第八节迎人三步,更要身送七步
俗话说:“出迎三步,身送七步。”在社交应酬中,许多人对迎接礼仪往往热烈隆重,却常常忽视了送别礼,这样就常常给人以“人一走茶就凉”的悲凉感,无形中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中国的商务应酬中,许多知名企业家都深知“身送七步”的重要性,也格外注意送别的礼节,中国商业的巨人李嘉诚就是其中一个绝佳的典范。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那天,李嘉诚热情地接见了他。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起身从办公室陪他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更让他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一直等到电梯上来,等他走进电梯后还举手告别,直至电梯门合上。身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日理万机,可他依旧注重礼节,严格遵循“身送七步”的礼仪,亲自送客,没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之举。
这位内地企业家面对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动情地说:“李嘉诚这么大年纪了,对我们晚辈如此尊重,他不成功都难。”
“身送七步”,商业巨人李嘉诚都不忘的待客礼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更要铭记在心,以实际行动给人贴心之感,这样才能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增进双方感情。
那么,除了“身送七步”外,送客时还需要我们注意些什么呢?
1.让客人先起身
当客人提出告辞时,要等客人起身后再站起来相送,切忌没等对方起身,自己先起立相送。更不能嘴里说再见,而手中却还忙着自己的事,甚至连眼神也没有转到客人身上。
2.送客也不失热忱
当客人起身告辞时,应马上站起来,主动为客人取下衣帽,帮他穿上,与客人握手告别,同时选择最合适的言词送别,如“希望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每次见面结束,都要以将再次见面的心情来恭送对方回去。尤其对初次来访的客人更要热情、周到、细致。
当客人带有较多或较重的物品,送客时应帮客人代提重物。与客人在门口、电梯口或汽车旁告别时,要与客人握手,目送客人上车或离开,要以恭敬真诚的态度,笑容可掬地送客,不要急于返回,应鞠躬挥手致意,待客人移出视线后,才可结束告别仪式。否则,当客人走完一段再回头致意时,发现主人已经不在,心里会很不是滋味。
4.晚一步关门
许多时候,我们将客人送出门外,不等其走远,就“砰”地一声将门关上,这往往给人以类似“闭门羹”的恶劣感觉,并且很有可能因此而“砰”掉对方来访期间培养起来的所有情感。因此,在送客返身进屋时,应将房门轻轻关上,不要使其发出声响,最好是等客人远离后再轻声关上门。
心理学上不但有“首因效应”,也有“末因效应”。“最初的”和“最后的”信息,都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最初的”印象尚可弥补,而“最后的”信息往往无法改变——“送往”的意义大于“迎接”。做到“出迎三步”,你的应酬级别只能属于初步及格水准,做到“身送七步”,你才能迈入应酬优秀者的行列。
3.代客提重物
无论接待什么样的客人,当客人准备告辞时,都要婉言挽留,不要客人一说要走,主人马上站起相送,或者起身相留,这都有逐客之嫌。因为有些客人本来还想与客人交谈,因怕打扰主人或试看主人态度,于是以“告辞”来观察主人的反应,因此主人一定要婉言相留,如果客人执意要走,也要等客人起身后,主人再起身。
送客时应主动与客人握手送别,并送出门外或送到楼下,不要在客人走时无动于衷,或“点点头”或“摆摆手”算是招呼,这都是不礼貌的。最后,还要用热情友好的语言欢迎客人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