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烽火铳

分作四块种植,自然也是为了降低风险。以免某地不适合红薯生长,或者是被人为破坏,种子全部被毁的话,可就苦笑不得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红薯种子数量有限,第一年的产量不会太高。

凌风的计划,自然是全部留作种子,这样,第二年就能在全陕西境内普及了。

在红薯开始作为食物供应之前,凌家军只能继续劫富济贫。

还好,明朝的士绅们是非常富有的,家里的存粮一个比一个多,供应凌家军统治下的人们一年之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凌风的目标可不光是陕西境内的俯富绅,而是全国的富绅。

……

崇祯二年的冬天,凌家军还有一个大进步,就是燧发式火枪已经投产。

这种燧发式火枪,属于后装撞针枪。

按照历史的步伐,后装撞针枪是到1840年,普鲁士军队最先装备的。

不过,在凌风这个军事爱好者的指导下,有了一定军工基础的凌家军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将这项研究拿下。

后装撞针枪大大提高了火铳手发射的速度和安全性,使用的环境要求也大大放宽。

由于凌风的重视,星火兵工厂发展迅速,现在每天的产量都能够达到百支左右。

这么强大的武器,凌风自然不可能装备其它集团军。

就连优先装备的近卫集团军,也才有300人能够如愿拿到新式武器而已。

这三百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后装撞针燧发式火枪,使用的是铅弹,虽然是铅弹——是现代意义上的子弹,而不是小铅球。

每分钟两发的射速,在同时代绝对是无敌的。

有了这种火枪,凌风的底气才真正足起来。

在大家的建议下,凌风亲自给这种火铳命名,叫做“烽火铳”。

“烽”字谐音凌风的“风”字。而且,烽火一燃战况起,也取义这种边关的紧急。

凌风自信,装备了烽火铳的军队,绝对会给敌人一个惊喜的。

……

春暖花开,正是军队扩张的大好时机。

凌家军扩张的路线总共有两条。

一是南下,江南富裕,金银粮食多,占据粮仓,这是凌家军扩张的根本。

一是北上,这个不消说,京城是政治中心。只要拿下了,全国基本上就是你的了。

凌家军将领们各执一词,有想南下的,有想北上的。

凌风一语定乾坤,兵分两路。

李自成率第三集团军南下;凌风亲自率领近卫集团军、第二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第五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北上。

江南富裕,但是官兵并不多。李自成属下三万人马,足够搞定。而且,凌风给了李自成很大的去权利,让他可以一路扩张军队,将第三集团军总兵马扩张到10万人。

至于会不会因而产生尾大不掉的现象,凌风一点都不担心。

有烽火铳在,即使李自成有一百万人马,如果他敢造反,也只有被打得屁滚尿流一途。

只要掌握了星火兵工厂,就能掌握整个天下。

崇祯三年三月,李自成被封为南征大元帅,率军出潼关南下。

凌风亲自担任北伐大元帅,于同一刻出潼关北上。

两支大军,一路之上都是势如破竹,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南征军连破襄阳府、承天府、武昌府、安庆府等数座重镇,兵临应天府城下。

而北伐军,更是势大。

为了尽最大可能扩大战果,凌风兵分数路,互相之间相互照应。

每一个集团军,就是一路人马。

这是绝对的自信,凌风相信,即使朝廷集中兵力,也不可能拿得下凌家军任何一路兵马。

第二集团军东进,以济南府为目标。

第四集团军北上,以太原府为目标。

第五集团军协同扫荡河间、保定一带,为近卫集团军攻打京师作保障。

第六集团军则是临时调转方向,被派往四川,平定川中。

全国上下一片烽火。

当近卫集团军兵临京师城下的时候,第五集团军首先传来捷报,河间保定一带的官兵不战而降,凌家军兵不血刃拿下两座重镇。

凌风立刻通过放风筝的形势,将这些消息写成小传单,散播到京师城中,造成全城人心惶惶。

拿下河间保定之后,凌家军算是有了根本的基地,凌风立刻从关中调集工匠,开工建造水泥厂、兵工厂分厂。

水泥厂无所谓,反正这东西以后是要民用化的。

兵工厂最重要的就是保密工作。因而,在保定河间一带的兵工厂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火药和子弹等消耗品,至于烽火铳,则是只有早盛塬的星火兵工厂总部才能生产,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水泥厂和兵工厂的建立,让大军的后勤压力顿减。

一座座小型碉堡围绕着京城建造起来。

烽火铳的装备,让小型碉堡的作用更多了。不光是投石机,就连战士们,都能站在碉堡上,居高临下地用烽火铳射杀守城官兵。

官兵用城头的火炮轰击小型碉堡。

但是,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大。

小型碉堡都是用水泥和石头为主建造的,中间填充泥土,端地结实无比。偶尔被轰塌一个角落,到了晚上很快就能修补好。

反倒是城头的明军,白天不敢露头,晚上不敢点火,一天天过得胆战心惊。

围城第三天,有大臣上奏,建议投降,被崇祯帝当场棒杀

崇祯帝虽然无能,但却绝不是没有骨气的。

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有志气而又勤奋的皇帝。

只不过,他的无能导致他的勤奋对整个国家来说有害无益。

内阁很多好的政策,都被崇祯皇帝自以为是的去除掉。

朝臣中能人无数,各司其职自然是最好,但崇祯偏偏要勤奋地一揽子挑起。

结果……可想而知。

围城第五天,大太监曹化淳建议皇帝暂时离京,等来日集中各地勤王兵马,回京剿匪,杀回北京城。

对于大太监,崇祯帝一向是比较信任的。在他看来,太监没有子孙根,没有必要谋私。而且,他从小生长在紫禁城中就接触太监,在心理上有亲近感。

于是,崇祯帝开始做弃城而逃的打算了。。.。

第246章 李神医扬名第42章 叫我大帅第323章 嚣张的投石机第106章 黄龙山王二(八)第151章 王嘉胤第42章 叫我大帅第262章 崇祯帝的委屈第331章 围点打援第172章 送你兵器第249章 背了黑锅,还要负责第322章 两个优势第234章 你是我的侍女第226章 抚恤金(一百两)第132章 行动第83章 粮食问题,四路齐下第48章 高炉炼铁(四)第65章 必须拿下第182章 众怒第105章 黄龙山王二(七)第208章 斩先锋变蛟授首第248章 医术大赛第330章 民兵,以老带新第162章 流匪果然不可靠第68章 一齐动手(二)第139章 大帅的演讲第84章 攻打阎王寨(一)第187章 定计第263章 从贼也不是那么坏第296章 贺疯子稳扎稳打第207章 背水一战第267章 视察第202章 寸步难行第277章 用骑兵来对付他二把刀火铳手第260章 刘应遇兵败府谷南第57章 南柯一梦第218章 到底是刘大人精明第329章 自大的后果第261章 反响第335章 烽火铳第213章 宴大人,请吧第218章 到底是刘大人精明第35章 一定要坚守,不能出动第257章 老工匠严华悔不当初第115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第140章 宴大人要赎回碎金镇第139章 大帅的演讲第68章 一齐动手(二)第215章 晏大人心情的大起大落第96章 碎金镇新任把总第275章 天字营新任千总第70章 一齐动手(三)第241章 将功赎罪第80章 打铁热第161章 爆粗口的境界第315章 六大集团军第218章 到底是刘大人精明第311章 夕阳似血第249章 背了黑锅,还要负责第247章 哀,莫大于心死第57章 南柯一梦第12章 伏击(三)第314章 战果第40章 军队建编制第151章 王嘉胤第169章 火攻阴谋第101章 黄龙山王二(三)第二百八十九章第143章 晏知县的秋波第157章 这事儿很奇怪第183章 可笑的招安第183章 可笑的招安第96章 碎金镇新任把总第201章 游击战术第165章 合作 葛奚登门第275章 天字营新任千总第44章 找矿第229章 暧昧第260章 刘应遇兵败府谷南第243章 自有手段让他们信服第43章 凌家军第27章 归心第106章 黄龙山王二(八)第72章 不是懦夫第96章 碎金镇新任把总第70章 一齐动手(三)第30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第313章 大败洪承畴第324章 第三集团军,出动!第272章 私有化才能有活力第220章 刘应遇怕了凌家军第325章 洪承畴战败自刎第218章 到底是刘大人精明第142章 谈判第121章 地字营的进攻第83章 粮食问题,四路齐下第236章 馄饨西施第122章 地字营的冲杀第174章 李自成凯旋第133章 歼敌第233章 迟早让你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