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黄龙山王二(一)

陕北和关中北部连年发生灾荒。天气久旱不雨,草木枯焦,赤地千里,饥民外逃,饿殍遍野。

连年的饥荒,再加上瘟疫横行,百姓死毙甚多。但朝廷及陕西巡抚乔应甲不但不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反而增派所谓“新饷”“均输”等赋役,严令官吏督责。百姓苦不堪言,几乎没了活路。

崇祯元年十一月十七日,白水县民王二首举义旗,聚众攻蒲城的孝童,韩城的淄川镇。不出一月的时间,接连攻克几个重镇,得到无数的粮食和军械。

而王二也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利用所得物资,招揽了大量饥民之后,斩贪官杀污吏受到四方百姓的爱戴。更有遍地的流民作为群众基础,一时之间声望无两。

朝廷恐慌,急派官军围剿。

起义军与官军多次作战,互有胜负。起义军所到之处,饥民纷纷加入,队伍迅速扩大到数万人。

官军的围剿,不但没能歼灭王二,反而让他在战斗中越打越强大。

而王二,也深恐被朝廷大军包围,一路向着洛河以北撤退。

数日前,陕北府谷农民王嘉胤集合一伙饥民造反。王二听说之后,遂率军北上,两支义军在宜君县附近会师一处,力量更加强大。

于是,王二提议,就近攻打旁边的宜君县城。这一个提议,一下就在义军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

“王二兄弟,最近你们的风头很盛啊!听说前些天你们接连攻破两个大镇,普通的寨子更是攻破无数,应该不缺粮才对啊!”王嘉胤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身高七尺有余,常年的体力劳动,浑身肌肉虬结,一身彪悍之气。

“王嘉胤你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是以为我们有粮食故意不给你们吃了?”王嘉胤话音刚落,王二旁边一个汉字就窜了出来,毫不客气地质问道。

他这一喊,王嘉胤身后的几个汉字也立刻就要跳出来。

两支义军自从会师之后,就开始出现各种摩擦,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和洽。想想也是正常,一伙没有经过训练、没有严格的纪律,就靠着一时的激情聚在一起的饥民,你还能指望他们有多强的纪律性吗?

“种光道,还不退下!怎可对王首领如此无礼!”王二一声厉喝。

“哼!”那个被称作种光道的汉子这才冷哼一声,极不情愿的退了回去。

“呵呵,王二兄弟不用责怪!种兄弟可能是误会了,在下得到贵军一千石粮食的帮助,已经非常感谢了,哪还敢奢求什么?刚才的问话,只是纯属好奇而已。”王嘉胤脸色稍稍一变,但很快就恢复正常,也伸手将身后几个青壮拦回去,说道。

“哎!”王二先叹了口气,才接着说道,“不瞒嘉胤兄弟说,我们这表面上看着风光,其实内里也是苦不堪言啊!不错,前些日子我们是攻破了两个镇子,可得到的粮食,在当场就拿出大半分发给了饥民。剩下的,本来是带了走的。可一路上遭到朝廷军队的围剿,在突围中数次被迫放弃辎重,一直到现在,我们总共剩余的粮草还不够半月之用,否则的话,我也就不必这么着急着攻打宜君县城了!”

“哦,那看来是在下误会王二兄弟了!”王嘉胤拱拱手。

“王二首领,在下有个担心,我们现在虽然聚起了数万人,可咱们心里都应该知道,这些人可根本就称不上军队,都只是聚在一起的流民而已。对付小股的朝廷军队还可以,真要是攻打宜君县这样的大县城,恐怕不行吧?”说话的人跟王嘉胤的相貌略有些相像,正是他的同族兄弟王国忠。

“是啊,王兄弟!宜君县城墙高大,可不是那些镇子所能比得了的。而且,宜君县光是驻军就有近千人,再加上一旦咱们围城的话,县里的豪强富户们一定会自愿帮忙守城,到时候他们的家丁民壮加起来的数量恐怕会是官军的好几倍。他们凭借城墙死守的话,咱们如何攻的进去?”王嘉胤似乎也不太赞同王二的提议。

“呵呵呵,如果没有几分把握的话,兄弟我又岂会提这个建议。那宜君县城墙高大是不错,一旦咱们围城,县里的豪强富户们为了保护自家财产性命,也一定会帮着守城。不过,嘉胤兄弟不要忘了,宜君县城上万户人家,豪强富户可占不了几户啊!”

王二笑着凑到王嘉胤的耳边,嘀嘀咕咕地说了几句,后者的脸上立刻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

张斗耀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博得个同进士出身;可惜的是朝中无人,全靠着自己的精明,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又过了十几年,才补了个宜君县知县的缺。

宜君县位于匪乱、灾荒较多的陕北,从万历末起,这里就收不上多少赋税来;到了天启、崇祯年间,更是变本加厉,连一粒粮米都收不上来,甚至还需要朝廷不时拨些赈灾粮款。

这样的知县可算不上什么肥差,而是大家躲都躲不及的位子。可张斗耀并不这么认为。

当官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名,有的是为了财,而张斗耀,则是为了官――更高职位的官。

当他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宜君知县的时候,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来了。

张斗耀上任的当天,就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主动提出,以后宜君县不再需要朝廷的一粒赈灾粮;不但如此,以后宜君县还要像其他郡县一样,正常的缴纳赋税。

按照张斗耀的话来说,“赋税乃国之根本,宜君虽遭天灾,但有赖圣天子在朝,百姓亦能温饱。所为抗缴赋税者,皆乡里奸猾之辈也。更有甚者,为一己之私而置朝廷危难于不顾,编造灾荒。”只要“严惩其魁首,则赋税自然如数上缴。”

据说,大明当朝天子崇祯览后大悦,在朝会上对张斗耀大肆夸奖。一个知县,在朝会上得到皇帝的嘉奖,明眼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三年任期满之后,那肯定就是考核优秀,升上一级那是最起码的了。

张斗耀其后果然不负众望,在到任不到三个月,就将秋季的赋税按时交了上来。

崇祯更是对这样的“能员干吏”赞赏到了极点。

现在朝廷最困难、最缺少的是什么?就是钱粮啊!像宜君县这样的重灾区,本来是需要朝廷拨些赈灾粮的,可张斗耀到任后不但没要赈济,反而将赋税收上来了!这简直就是奇迹!

能员干吏,当得大用!这就是崇祯皇帝给张斗耀的评价。

虽然也有人提出,说张斗耀在宜君县刮地三尺,害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但崇祯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反而认为进言的人是妒忌英才,将其贬官处置。

现在的大明国,表里都已经乱作了一团。关外鞑子不断寇边,甚至经常越过边界公然在北地掳掠人口和财富;陕西、南赣一带流民起义不断;各地官军兵变连连。

要想平定这些动乱,没有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

…………

周郎羡:

感谢书友“70生人”的打赏。

另外说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今天恐怕又要欠一章了!对不住大家!

可怜的周郎,昨天刚刚补上欠章,今天竟然又有了债务,杯具啊……

第68章 一齐动手(二)第177章 得胜 道路畅通第272章 私有化才能有活力第36章 乌龙事件之横尸街头第231章 yin给你看第195章 全歼王国忠集团第307章 乱世人如狗第303章 虚者实之第124章 惨胜第242章 现代医疗的畅想第210章 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第182章 众怒第174章 李自成凯旋第126章 条件不成熟第49章 高炉炼铁(五)第258章 工匠归附第334章 关中王第84章 攻打阎王寨(一)第163章 抢他们的大炮第239章 上梁不正,下梁必须正第161章 爆粗口的境界第208章 斩先锋变蛟授首第215章 晏大人心情的大起大落第24章 勇者胜第37章 老洪,拼了!第237章 此情可待第207章 背水一战第152章 云集碎金镇第300章 扰敌第255章 前沿岗哨第160章 大帅居中调度第308章 攻防惨烈第152章 云集碎金镇第308章 攻防惨烈第10章 伏击(一)第193章 前夜(五)第21章 粮车追回来了?第89章 攻打阎王寨(六)第89章 攻打阎王寨(六)第137章 进城第90章 攻打阎王寨(七)第256章 榆林卫第5章 出事儿了第324章 第三集团军,出动!第240章 负荆请罪第256章 榆林卫第272章 私有化才能有活力第134章 黄雀在后第77章 李保长的忧虑第4章 下一步计划第218章 到底是刘大人精明第39章 赶尽杀绝第198章 对话交锋第166章 不需合作,只要投靠第233章 迟早让你心甘情愿第77章 李保长的忧虑第85章 攻打阎王寨(二)第102章 黄龙山王二(四)第330章 民兵,以老带新第169章 火攻阴谋第327章 王嘉胤兵败身死第255章 前沿岗哨第287章 流言四起第182章 众怒第15章 伏击(六)第164章 朝廷是只肥羊第215章 晏大人心情的大起大落第16章 撤退第262章 崇祯帝的委屈第253章 跟着凌家军更有前途第173章 强者手中的橄榄枝第30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第291章 利益共同体第281章 让人恼火的拒马第129章 赵灵儿第177章 得胜 道路畅通第90章 攻打阎王寨(七)第215章 晏大人心情的大起大落第19章 磨磨蹭蹭的追兵第254章 一千字第121章 地字营的进攻第126章 条件不成熟第91章 攻打阎王寨(八)第218章 到底是刘大人精明第174章 李自成凯旋第325章 洪承畴战败自刎第318章 叫花子队伍来了第271章 鸟铳样品 传、帮、带第104章 黄龙山王二(六)第258章 工匠归附第311章 夕阳似血第276章 出城作战第2章 一梦四百年第294章 鱼儿上钩第187章 定计第33章 火铳!火铳!第159章 我们要做凌家军战士(7)第54章 坩埚炒钢第217章 来客第286章 我自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