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议定国号

“三连听我口令,封锁住这一片的街道,一连和二连跟我来,准备上刺刀!”

禁卫师三团二营营长周显大声吹着哨子,一队队的士兵大踏步向着城内走去,他们脚上穿着的皮靴踩踏在青石板地面,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声音。

数千名复汉军士兵从武昌城的各个城门分批涌入,以各营连为单位封锁街道,严禁普通百姓进出,一时间偌大的一座武昌城,变得安静无比,百姓们躲在门后,静静听着外面复汉军士兵经过的脚步声,连大气也不敢喘。

东湖之会上人人纵情欢愉,可是任是也没有想到,针对复汉军内部的一次清洗已经在无声无息地展开,只有正在舞剑的宁渝和宁忠源知道,等到今夜过去了,复汉军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改革是需要流血的,哪怕是对于复汉军这样的新兴势力来说,同样避免不了流血牺牲。复汉军新颁布的这些法令,严重侵害了士绅们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任何的妥协和让步都变得无济于事,只有铁和血能够消弭一切。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的复汉军基本都在宁家的掌控中,因此宁家是有掀桌子的能力的,能配合的自然是跟着宁家继续走下去,至于那些不配合的,就只能请他们去死了。

复汉军各营营长手里都有相关的名单,上面的人便是这一次串联起来反对复汉军的士绅集团,在复汉军通过影子和郑家将这些人揪出来之后,剩下的事情变是按图索骥了。

“砰砰砰......”

周家门外传来了一阵激烈而粗暴的门声,却半天都无人来开门,随后外面的人便开始撞起门来,一声声吆喝的号子声后,那扇看似厚实的大门,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府内的奴婢们已经缩成了一团,闭着眼睛都不敢看向外面,还有一些胆大的家丁簇拥着站在门后,手里举着刀剑,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周钦脸色铁青,他手里握着一把鸟铳,眼睛里却带着几分绝望之色,前些日子虽然风头紧了许多,可是还没等他们跑,便听说宁家父子要在东湖举行大宴,心里便放松了几分警惕,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宁家父子竟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下可好,彻底被堵在家里了。

“父亲,眼下咱们已经彻底没希望了,跟他们拼了吧!”

周钦之子周维望着正在颤抖的府门,不由得深深叹了一口气,他早就知道父亲卷了进去,却没有想到卷入的这么深,除了暗中密谋反对复汉军之外,甚至还跟清廷那边的暗探勾勾搭搭,连林自言那条线都牵扯进去了。

事到如今,已经再无可挽回了。

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周家的大门直接倒塌了下去,复汉军士兵们一拥而入,而那些原本在门后的家丁们,却没有反抗的勇气,他们很快就丢掉了手里的刀剑,然后跪在了地上。

“砰......砰......”

周钦和周维手里的鸟枪响了起来,可是并没有打到士兵的身上,毕竟这鸟枪的准头实在是太差了些,数名复汉军士兵几步冲了过来,直接将这二人踹倒在地,随后用粗绳捆起来打了个死结。

虽然说这些人最终的结果都难逃一刀,可是宁渝并不想就这么杀了他们,至少在一些相关的东西没有吐出来的时候,杀了他们属于下下之选。

当然名单上不仅仅只有周家,数十家士绅大族也都在缉捕的名单上,他们或是被捉拿,或是在跟复汉军搏杀,枪声如同鞭炮一般,在城内的各处角落响起,只是与春节时的鞭炮比起来,更多了几分沉闷感。

郑家作为从龙大族,自然与其他大族不一般,宁忠义亲自带着复汉军的士兵包围了郑家,不过并没有暴力开门,而是颇为客气地派人上去叩门。

无论怎么说,郑家都是率先跟着宁家造反的大族,其影响力还是有的,因此哪怕是到了如今这幅局面,也要给上几分面子才行。

郑家人打开了门望着外面的士兵们,顿时感觉到几分错愕感,这一幕实在是太离奇了些,当下也不敢耽搁,连忙去禀报了郑觉。

在郑先去赴东湖之宴后,郑先胞弟郑觉便成为了郑家的代表人,他面对府门外包围的复汉军士兵,并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非常冷静地派人打开了大门,随后便带头走了出去。

“宁枢密使,此番何须如此,若是有事相召,郑某自然会亲自上门拜访。”

一番话倒是说得不卑不亢,甚至连恼怒都没有,倒是让宁忠义颇为欣赏这份淡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份心态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当下便对郑觉多了几分欣赏之意。

宁忠义也知道这一番不会彻底击垮郑家,因此言语间也多了几分客气,“奉楚王令,调集郑家所有案牍资料,还会带走一些相关涉案人员,不得有误,还望郑先生能够多多理解。”

案牍资料......

郑觉眼神一凝,心里却是多了几分警觉,面上也不好多说什么,低声道:“既然是楚王殿下的命令,小人也不敢阻拦,诸位请。”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宁忠义笑了笑,也不以为意,几队复汉军士兵便进了郑家的宅子。

当然,复汉军的士兵并不会很粗暴的去搜检郑家,而是去了郑先的书房当中和库房里,将一些案牍给运了出去,中间见到的一应财物,分文未动,对于宅子里的女眷更是不曾多看上一眼。

这一幕落在了郑觉的眼里,也不由得暗自点点头,像这般动作已经是相当客气了,只是他心里也暗叹了一句,可是有了这一回,恐怕郑家真的已经是要没落了。

想到这里,郑觉心里对于郑先便多了几分埋怨,不管怎么说,他们郑家都跟宁家是姻亲关系,只要好好巴结住宁家,坐在复汉军这艘大船上,将来也少不得他郑家的好处,何必要去贪图那点小利,参与到那群小人当中,如今却是彻底失了先机。

宁忠义在搜检完毕以后,将案牍都装上了马车,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客气地拱了拱手,便带着人离去了。

案牍有没有问题其实也不重要,只要郑家以后彻底失了势头,那么一切也都会慢慢失去的。

.........

珞珈台上,众人欢聚一堂,根本不知道此时的武昌城内出现了如此大变,由于复汉军将武昌城封锁得十分严密,因此根本没有人出来走漏消息。

宁忠源此时一脸微笑地望着郑先,轻声道:“致斋,为何适才一直闷闷不乐?”

郑先脸上带着几分苦笑,心里明白今天这一关怕是很难过去了,当下便跪在了地上,闷声闷气道:“启禀王上,臣只是看到了眼前这一幕,心里不胜感怀罢了。”

“哦?致斋难道不高兴吗?”

宁忠源眼神微微眯了起来,他的脸上虽然还带着笑容,可是语气里却有些阴沉。

郑先连忙趴在地上,高声道:“臣心里感怀的是,当今天下战乱纷飞,百姓离乱,更有暴清残民,小民苦不堪言,若非楚王起兵反清,救百姓于水火,如今岂有我汉家江山?”

一番吹捧之词并不能改变什么,郑先很快就抛出了戏肉,“只是臣以为,我复汉军想要更进一步,就需得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臣昏聩无能,难以委以重任,还望楚王明察。”

宁忠源听完这话却是脸色大变,连忙过去扶起跪在地上的郑先,低声道:“致斋,何至于此?孤昔日倡义之时,若非你们悍然相助,复汉军又岂会有今日?致斋如今年不过五十,将来还大有可为,岂能此时激流勇退?”

一旁的程远芝看到了眼前这一幕,笑道:“王上,致斋有此感叹,想来也是天命已至。”

郑先脸上也带着几分惶恐之色,眼中含泪:“王上,我复汉军有今日着实不易,臣以为此时当以国事为先,若是将来能够克定中原,臣也就心满意足了。”

“既然如此,那孤也不再强求,只是家国一体,万事忧心,将来若是到了国事危亡之刻,致斋可不能袖手旁观啊......”

宁忠源脸上带着微笑,这番话自然是客套罢了,若是真到了危急时刻,郑家反而是最危险的了。

一场大宴,众人皆饮酒过度,便各自昏昏沉沉睡在了珞珈台上,而武昌城内的枪声也都渐渐停息了下来,超过数十家士绅大族全部被抄家,上千人被复汉军的士兵押解出城,还有数十人被关押在了影子的地牢当中。

一场针对复汉军内部士绅大族的清洗,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快结束了,其中郑家也因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除了郑先辞去在政事堂的差事以外在军中和政事堂的郑家子弟,这一次都被取消了官职,责令回到复汉军政务大学和讲武堂重新学习,其实也是相当于被闲置起来了。

当然对于武昌城内的百姓而言,这一次的变乱虽然感觉有些惊吓,可是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反倒是一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士绅大族,却消失了踪影,而他们的府邸上也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封条。

内忧外患既定,宁渝上位的日子也就摆上了日程,在宁忠源已经跟崔万采和宁忠景透过风的前提下,文人们也就开始了自己的传统艺能——劝进。

虽说这劝进已经玩过了一次,可上次确实是时机未到,宁忠源出于种种考虑之下,顶住了诱惑,可是这一次是真的不一样了,毕竟连皇帝人选都给换了,而宁渝是真正的要做皇帝了。

对于复汉军而言,根基在于军队,亦在于人心,可是军队在宁渝的多番手腕下,再加上雏鹰营和讲武堂的骨干力量,其实已经彻底握在了手里,不用担心会有人作乱。而人心方面,经过了科举考试、工商改革和免除苛捐杂税等种种操作后,再加上一次对内的清洗,算是将目前的整个盘子给稳定了下来。

新的一国,完全可以建立起来了!

正月十五,楚王府大朝会正式召开,宁忠源颁布诏书,将楚王一位禅让于宁渝,而他自己选择归隐。接着政事堂右参议宁忠景和左参议崔万采,带着百官同献劝进奏折,要让宁渝立朔定元,开创一国之大统。

所谓的立朔便是指定下一年的历法,然而这是皇帝才有的权利,象征着顺应天命,尽得天时,以天象应人心,简单来说,就是让宁渝不要在磨蹭了,赶紧当皇帝吧。

当然了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大臣们如今劝进,宁渝也不可能就马上答应下来,这么也要做够了礼数,三请三让之后,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并且一定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当皇帝是你们逼迫的结果,并非本意。

当皇帝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这里面包含了一整套的工程,当然大部分都是象征意义的东西,虽说整个过程虚伪了点,可是毕竟也是玩了上千年的东西,这方面宁渝也不得不尊从祖制,再说了这当皇帝也不是为他一个人着想,也是为了在座的富贵考虑,这个面子上的东西要是不顾及,丢人的也不光是他这个皇帝。

建立华夏正朔,这可是文人们最为乐道之事,其中首要一事便在于国号。

“我复汉军兴于楚地,不妨以楚为国号,亦应楚王名号。”很快便有大臣给出了建议,这种事情说对了一般都会有奖赏,说错了也不会担责,反正最后都得皇帝做主。

不过对于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我复汉军既然是为复汉家江山,何不用‘汉’,先前用楚不过是白莲教用了才作罢,如今我大汉若立,一纸诏书便可让其另改他号!”

大家都是文人,针对这个国号各自都有各自的见解,当下也是争吵不休,甚至还有人说恢复大明的国号,瞬间被众人用眼神给秒杀了。

宁渝望着吵吵闹闹的众人,心里略略有些不爽,按照他的想法,不管是‘楚’还是‘汉’都不太符合,直接叫中华帝国不就好了嘛,听起来多霸气!

“咳咳......列位臣工以为,这中华帝国如何?”

第三百五十二章 扩八旗,开满洲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军机处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漠北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级烂摊子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袭北硖关(二)第七十章 震动天下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请求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决战之汉臣处境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与浊流第十章 寻矿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两百零一章 看试手,补天裂第九十二章 雨战第四百九十六章 辽东屯田策第十五章 宁氏钱庄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东进?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战余音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强攻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轨马车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绿营第三百零一章 复汉军在行动第四百四十三章 谁都逃不了第三百零八章 摊丁入亩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别执行第六十八章 兵败如山倒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二十八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与义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来客第二百七十三章 内忧外患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三百九十章 谁买谁就是傻子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六)第二十章 汇通钱庄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继位第八十七章 得加钱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军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关!出关!第三百零九章 立国称制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进军星星峡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击第三百一十二章 扑朔迷离第八十九章 初战第二百七十八章 压榨殆尽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五百零三章 济州岛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二百一十三章 决战练潭镇(六)第六十七章 抉择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四百二十一章 达成协议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战余音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换铁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与义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战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五十二章 义阳三关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来当皇帝第六十五章 排对排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国的朋友第二百七十八章 压榨殆尽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护府第三百六十章 咱们中计了第九十三章 仙桃营第四章 失亲孩童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心离德第一百三十章 欢欣第三百七十五章 请君上路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还有六十年?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兰阅兵第六十一章 去辫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赔本买卖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斗第两百八十一章 江宁谍影第一百零四章 源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义凛然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争纷纷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争纷纷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门提督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七十七章 大胜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战,我便战第二百二十一章 谁不想活?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问世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谁求谁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耻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师的末日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