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

“皇上驾到......”

走进了坤宁宫之后,宁渝一下子发现坤宁宫里多出了许多人来,除了太后和陈采薇,还有日常那些女官之外,还有两名太医院的御医。当然由于宁楚草创,御医都是来自于江南的国手,人数并不算很多,但医术还是非常精湛的。

“恭喜皇上,皇后有喜,孕相已显。”

一名老者弯腰轻声道,他便是这太医院的新任院使叶桂,民间唤作叶天士,是江南有名的国手,有手到病除的本事,也是宁渝点名让他来做的这新任院使。

宁渝听到了这么一个好消息时,当下心里便有几分兴奋,道:“此番有劳先生,先生辛苦了。”

叶天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皇后体质康健,并无违碍之处,将来诞下龙凤也实属国之幸事。”

一旁的太后也笑了,“你这个都做皇帝的人了,现如今也成了父亲,哀家与你父皇也放心了不少......若是再没有喜讯传来,怕是你不想选秀也得选了!”

说起来这里面其实还有一档子事,那就是在宁渝确定要继位之后,很快便面临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没有子嗣!对于任何一个集团来说,确保传承是极为关键之事,事关生死存亡,不容忽视。

因此便有人跟太后进言,要给皇帝选秀!现在就一个皇后一个贵妃,实在是太少了!至少得再选个几十个,才能确保皇家子嗣传承,当然,这事也被宁渝狠狠驳斥了一通,多关心下天下百姓,别老是关心皇帝娶老婆的事。

当然了,如今眼见得有后了,宁渝心里也有些喜不自胜,瞧了一眼躺在床上的崔姒,脸上也带着几分红晕,当下便上前握住了崔姒的小手,也不说话,双目对视却是无限的浓情。

一旁的陈采薇瞧了瞧崔姒,又看了看宁渝,却是有几分失落,随即展颜一笑,浑然无事一般,只是这一幕也被宁渝和崔姒看在了眼里,二人笑了笑,却是揽过了陈采薇,一同说着一些悄悄话。

很快,皇后有喜的消息在外廷当中也被传扬了开来,崔万采作为国丈,自然也是万分重视,他亲自去将叶天士请了来,好生地询问了一番相关情况,而叶天士自然是无所不言,二人也都属于那等博学之人,一时间相谈甚欢。

“叶兄,老夫也曾听说,你在江南被百姓们称之为半仙,称赞你医术之高明,甚至连康熙当年患上了搭背疮,都是你给治好的,甚至还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你,可有此事?”

说起这件事,叶天士脸上不由得露出几分尴尬的神色,叹口气道:“实不相瞒,当初康熙确实曾请我去延治过,也的确曾赐下天下第一的牌匾,只是老夫从不以此为傲.......老夫从医数十年,连拜十七人为师,最终学到的是医德,上至皇帝,下至走卒,皆为医者。”

崔万采哈哈大笑,“说起来康熙也算是有福之人,能够得遇叶兄这样的高人,这天下第一倒也实至名归,叶兄的一番想法,老夫何曾不知,当年亦心向往之,甚至曾有过投身杏林的想法,悬壶济世,未尝不能挽救世人。”

叶天士脸上流露出几分感慨,“叶某心知自己以一人之力,最多也只能救下百人千人性命,可如今崔兄身居高位,关系到千万黎庶的生计,这才是真正的救世大道。”

........

四月初,宁楚正式推出了《钦定大楚文官法》《钦定大楚功勋爵法》等一批法令,与此同时,新的官制也正式向世人公开,那就是在原来明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在细节上出现了许多改动,以便于更好的适应新的局势。

首先在中央的架构上,不再以六部为主干,而是将六部进一步拆分,变成了外交部、内务部、组织部、财政部、工商部、建设部、劳工部、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以及宗教部等多部门,其部阁长官依然为尚书衔,下面分设左右侍郎和各司郎中。当然在各部之上,设立一个行政院,用来进行协调管理,行政院直接对内阁负责,不设院长,仅仅设立一个行政院办公司。

原来六部的一些职能基本上都被拆分了,像原先的吏部通常会负责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而如今变成了内务部和组织部,而原先像户部是负责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的机构,下设十三司,如今被划分为财政部、农业部、工商部,以此类推,因此整个架构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原先明制的都察院是被保留了下来,将原先复汉军的监察院改为了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以及按行省划分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在品级方面进行了调整,御史的品级将会进行上调,负责监察中央各官署,纠举百司之官中的弊政,以及各地的提学、巡盐、茶马、巡漕、监军、屯田,仅对内阁负责,不对行政院汇报。

这也是宁渝为了强化监督的意义,他打算执行监督权力的都察院与负责行政的行政院彻底区分开来,将来都察院内部的人员升迁也将会在都察院内部进行,以保证其组织架构尽量不会为外人所影响。

至于原来的那些府、院、寺、司等机构,将会逐一化入各部之中,比如与礼部相关的机构有宗人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行人司、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教坊司、僧录司、道录司等,其中像宗人府、太常寺和光禄寺归为内务部,而鸿胪寺、四夷馆以及行人司归为外交部,国子监和钦天监归为教育部,太医院则是归为卫生部。

至于教坊司则是被宁渝彻底给废止了,重新规划出来的礼仪司归于内务部,还有像僧录司和道录司归为宗教部,因此这些部门将会彻底实行各部管理。除了行政与监督之外,宁渝将司法部门也单独列了出来,也就是大理寺来负责复审与平反刑狱。

在这些以外,更为要紧的是与兵部相关的机构,彻底被划分到了枢密院,其中分设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军科部,负责全军指挥。当然对于这么一个要紧的部门,自然也就是权衡的,那就是由五军都督府来负责掌管军队,平时没有调兵权力,必须有皇帝的兵符和总参部的命令,才能进行调动。

在制定完成这些制度后,最关键的便是内阁制的最终确认,当然并非是将内阁的权力扩大化,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许多,也就是宁渝弄出来的联席部长会议,当然过去的时候也有六部官员参与,但是眼下各部数量增多,再加上都察院与大理寺的地位拔高后,因此将会显得更加独立。

宁渝明文规定,行政院、都察院、大理寺和枢密院属于平级,内阁局中协调,但是不得强令所属部门做事情,一应计划与决定应该直接由各部尚书直接决定,并报给内阁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不通过则重新调整方案,连续两次审批不通过可直接呈递皇帝审批。

从这一点上,宁渝是坚决反对行外人去指导行内人的,虽然说那些阁老们在人心揣度上十分出色,可是在比较专业的东西上,就有些外行指导内行了,因此只给审批权,但是不给直接决定权。

至于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宁渝并没有照搬明清制度,而是将其彻底进行了改变,因此所谓的巡抚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是重新恢复了布政使司一职位,主管一省民政与财政大权。至于原先的按察司则是直接隶属于大理寺监管,仅仅主管一省司法之权,至于监督一则由都察院御史来负责。

至于地方上的军方事物,则是设立了总兵官,受到与五军都督府和枢密院双重领导,其中日常的一应训练和兵源都是由五军都督府辖制,而枢密院则是负责战时指挥和战略调动等,以便于对地方军队能够更好的管理。

当然对于该省内的日常军务,则由该省总兵官连同省枢密院会同解决,省枢密院将会定期赴中央枢密院进行汇报与人员轮换,基本上可以说是将地方的兵力给彻底收到了中央的手里。

而省级以下则是简化为府县二级,原来所谓的州一级全部取消掉,将小县合并为大县,至于其他的佐官则是仿照中央架构,设置各省各府行政院,合院司所掌于一署,有民政、提学、度支、劝业等司,并且设定设巡警道,掌全省巡警、消防、户籍等事务,与此同时,各省还设置了劝业道,专管全省农工商业及各项交通事务。

当这一系列的调整和规划出台后,崔万采心里未尝没有些许抵触,因为根据新的方案当中,地方权力是要明显缩小的,而中央集权则是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

“皇上,若是地方上没有财权与兵权,或许会有些过于苛刻了.....明清之制中,地方三司权力被压制过甚,以致于督抚之流总览全局,似已稍重,然进止机宜,悉秉庙谟,大难敉平,幸赖有此。”

崔万采的意思很简单,不给地方权力,到时候出现什么乱子了,可就没办法第一时间扑灭了,可是在宁渝看来,这一点完全是局限于当地局势,甚至有矫宋明重内轻外之弊的嫌疑,可实际上权力太大了......

明清时期的督抚之所以并非常设职位,甚至还要定期进行轮换,同样有这方面担心的东西,因为地方督抚可以控制一省之财、兵、刑权,其权利之大几乎能够做到一手遮天,这并不符合宁渝的利益。

宁渝轻声感慨道:“万事均有第一步,地方上的权力回收,是因为中央各部进行了大肆扩充,只有统一财政、统一行政、统一司法和统一军事之后,才能让中央各部对各省司道进行垂直控驭。”

这并非是宁渝给官员们进行协商的东西,而是已经做好的决定,除了接受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商量余地。在这方面,宁渝甚至表现得比之前要强硬许多,因为这种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划分,明显是无法做到公平的两端的。

当然对于大臣们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宁渝的种种改变,因此也不会有任何惊讶之色。只是当新的内阁制度问世之后,却是让人有些提不起劲来,相对于明朝时总揽全局的内阁而言,这宁楚的内阁在权力上几乎小太多了。

反倒是新的行政院却成为了制度的中心,在这一点上宁渝的目的还是很鲜明的,那就是行政院作为权力更大的机构,因此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手中,每次的内阁联席会议上,都需要有所有的部长参与。

对于改头换面的六部,文臣们不知道是喜还是悲,往好了说这以后当官的坑位越来越多了,可是这官的含金量无疑是下降了,权力也小了许多。

宁渝给大臣们人手发了一本新的手册,上面关于各部门的职责,都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原来的科举被划到了教育部,像选官任官归到了组织部,至于原来的通政司现在变成了行政院办公司,还有原先的三司倒是升格了,可是也只跟内阁和皇帝对接了......

李绂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在他原先看来,这政务架构变来变去无非就是换个名头,实际的东西都是换汤不换药,可是眼下看来,权力都分解到了各部门上面,内阁反倒变得有些无用,而皇帝通过直接各部,完全可以将用人和财权都捏在自己的手心里,至于原先还能限制皇帝的六部给事中,则消失得无影无踪......

“启禀皇上,如今内廷已经不再干预外廷之事,这批红之权该归于何处?”李绂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许多人,严格来说明制时太监也没有批红之权,但是后来事物太多,皇帝实在忙不过来,这部分的权力就落在了宦官的头上,眼下没了宦官,这部分权力自然会引起重视。

“行政院各部所议之事,皆呈递内阁,召开内阁部长联席会议批准是否同意,朕只负责稽查追溯,不再负责寻常政事。各省奏折涉及相关部门之事,会同呈奏内阁。”

宁渝脸上露出几分笑意,接着说道:“凡涉及都察院以及大理寺之事,直接呈递给朕,枢密院之事,亦由朕亲自处理。”

这一番态度就很明显了,对于这些最为繁杂庞大的寻常政务,皇帝只负责时候追溯,到时候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可是这督查和执法,还有军事大权,都被皇帝亲自握在了手中,用这些东西来当鞭子,驱赶着行政院和内阁往前走。

第九十六章 高价第一百零六章 游击战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五百七十七章 进军星星峡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历登基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扫干净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纲吉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惨烈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议第一百二十六章 强攻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关第五百六十五章 猫捉老鼠第三百七十一章 凤翔之变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后名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五百七十八章 严正抗议的大英帝国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奋斗第四百零八章 你们想造反吗?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八章 何为教书?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三百三十三章 诛清逆,平人心第十章 寻矿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奋斗第八章 何为教书?第二百七十四章 谢主隆恩第一百四十一章 战临江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艰难唯一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三十章 真正的战争第三百零五章 亲征杭州第三百九十章 谁买谁就是傻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二百四十六章 铁骑冲锋第二百五十一章 掷弹营,万胜!第四百零三章 上当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静第五百五十六章 区区十万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风云之变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诈勒索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尔丹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请君上路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四十九章 白鹤道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决战之遗诏留书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三十九章 战康熙(九)第五百四十九章 册封藏王第三百一十章 宁家大业第五百三十八章 广州码头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护府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战起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旧碰撞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与败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绅的本质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击开始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二百二十一章 谁不想活?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百零四章 进攻盛京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一)第一百零四章 源头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问世第三十二章 各方准备第四百零一章 马种改良计划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亲征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惨烈第三章 论禅不论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战康熙(七)第二百一十二章 决战练潭镇(五)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对刺刀第四百零一章 马种改良计划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国的余晖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银本位制度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问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个买卖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兰阅兵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个都跑不了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级烂摊子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闹一闹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对王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个买卖第一百九十八章 长枫岭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