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进展顺利

bookmark

三月,正值万物复苏之际,南京城里也变得热闹非凡,街上的百姓们,脸上也大多都带着笑意,不少人还呼朋唤友,出城踏青游玩,战争的痕迹似乎已经完全从南京消失了。

一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怀里抱着一捧书籍,跌跌撞撞地朝着城外驿站走去。

他怀里抱着的书籍上面,还有几份报纸压着,似乎是南京新发行的那几份,只是看不清楚,当然清流报始终压在了最上面——上面写着一行黑字,‘革新三年科举正式重新划定科目,次辅亲往视察。’

“秦兄,别来无恙......”

一名矮胖的士子手里拿着折扇,走到年轻人面前,行了一个礼,眼睛则是从年轻人的身上,一直扫到了报纸上,脸上还带着几分笑意。

“薛兄。”

年轻人姓秦名礼,湖南人士,寒门子弟出身,因此身边却是连个书童都没有,连这些书籍都得自己去背。而那矮胖士子则是他的同窗,姓薛名言,家里在地方有那么几百亩地,算是个小地主,二人此次一同来南京领取新教材。

当然,薛言早就已经安排书童将领取的教材带走了,毕竟像这种累活,根本不用他这个大少爷亲自动手。

见到秦礼有些吃力的模样,薛言的眼睛珠子转了转,嘿嘿一笑,“秦兄,你左右也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还不如就老老实实在家里等着,若是再不中,也就彻底淡了心思罢。真到了明年换了科目,你从未学过,又无名师教导,光靠这些教材有何用呢?”

薛言这话说得虽然难听,可也是目前的现实。

在去年决意进行教育改革之后,相关的动作就已经开始展开,其中核心的科举制度,在经过了紧锣密鼓的改制后,已经在报纸上向士林发布了通告。

该通告规定,传统科举模式以革新二年科举为限,依然考察传统科目,但是从革新三年开始,将会重新划定科目,所有人只能从秀才科开始报考。至于相关的举人科和进士科,不再作为常规报考机制,而是在任官期满后,由组织部出具考察结果,然后集中在教育部下组织考试。

当时在这一消息传播之后,无数还没有考取功名的士子,都已经报名参与了这一届科举,尽管通过后也只有秀才这个功名,还没有举人进士能够考,但是考上后,就可以由组织部安排授官。最关键的是,这一次还是考取传统科目,堪称是最后的一次机会。

秦礼与薛言二人虽然已经参加了这次的科考,还在等待成绩出来,但是他们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够考上,因此便也去领取了新的教材,准备在落榜之后,备考明年的科举。

听到薛言这一通奚落,秦礼的脸上并没有多少难色,在他看来这些书籍当中,像《化学》《物理》《几何》等等看似深奥难懂,可大家也都是同一个阶层,而考试本质上也是筛选排名,因此只要他比别人领先就够了——比如眼前这个草包。

见秦礼一副沉默寡言的模样,薛言也感觉到几分无趣,轻声道:“秦兄,听说长沙马上会建上一所湖南大学,明年就能入学,到时候会有一些西人来做老师,教授这些课程,如果你明年没有考上——干脆跟我一同去报名,这样再次报考的几率也大些。”

秦礼心里想了想,问道:“学费几何?学制又是如何?”

“嘿嘿,两年学制,就是学费有点贵,拢共要二十两银子。”尽管薛言出身还不错,可是听说是二十两银子后,也不禁有些牙疼。

“二十两?!这么多!”

听到二十两这个数字,却是把秦礼给吓了一跳,他何曾见过这许多银子,不要说看到,光是想一想都觉得吓死个人。

“这......这朝廷怎会如此敛财.......难道陛下也不管管么?”

人人都说当今陛下乃明君,可为何对士子如此苛刻?这是秦礼所想不明白的事情。

薛言却是冷笑一声,“这二十两算的了什么?要知道这本身就是朝廷承担了一半的费用,否则按照正常的费用来算,每人至少要四十两!”

“可是,休说四十两,就连二十两,也哪里是我能拿出来的.......”秦礼神色黯然,长长叹了口气。

俗话说,穷文富武。可实际上,哪怕是读书也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路子,因为读书人是不从事生产的,只能依靠家里养着,若是再没有功名,只怕是一辈子都得穷困潦倒。

因此,在这个时代文盲率是非常高的,即便是会写自己名字的人,也只有百分之一。

二人自顾自向前走着,却是刚刚到了驿站之后,却是被人给叫住。

“秦兄,薛兄,你们买到报纸了吗?”说话之人正是在南京游历的朱毓彦,他自从在码头上跟松平纲吉等人分别后,便独自一人在驿站中生活。

二人听到这番奇怪的口音后,脸上也都带着笑容,望着面前的朱毓彦。

“朱兄,我已经把几份主流的报纸给你带过来了,像《清流报》、《工商报》、《大楚日报》这些都有,里面的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一共是二钱银子。”

秦礼脸上略略带着几分局促,君子间原本不该言利,可是这些报纸实在太贵了,这二钱银子足够他用很长时间了......因此也只能厚颜讨要。

薛言眼里却是闪过一丝不屑,在他看来这二钱银子不过就是寻常的一顿饭钱,专门为此讨要实在是太丢脸了。

朱毓彦却是认认真真双手接过报纸,然后十分恭敬地行了一个鞠躬礼,他虽然从小都学汉文汉礼,可毕竟是在日本长大,因此行事作风当中,都浸染了不少日本的习惯。

“多谢秦兄,等一会就将银子如数给到。”

对于朱毓彦这种出身名门的人来说,银子他自然是不缺的,别说二钱银子,就算二两银子也算不得什么事情,只是他更关心的是眼下所在的这个国家。

“科举改制.......”

“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已经全面铺开,效果斐然......”

“讲武堂即日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大学,即日可参与报考......”

一条条重要的消息在报纸上出现,朱毓彦的神色也略微有些激动,这些消息如果放在日本,怕是很难接触到,可是在南京却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报纸了解到,报纸可真是个好东西啊.......

见到朱毓彦神色激动,秦礼的脸上带着几分了然的神色,笑道:“朱兄从日本回到故土,难免会感觉到惊讶,实际上我最开始看到《清流报》的时候,也是如此表现呢。”

朱毓彦低着头,手指感触着报纸的厚度,却是轻轻叹口气,“我华夏之地果然是天下腹心,却是日本这种偏远荒芜之地远远不能比,秦兄,薛兄,你们是打算继续报考明年的科举吗?”

秦礼和薛义都点了点头,而后秦礼苦笑着指了指怀里的书籍,“这些书都是刚刚领下来的基础教材,我得好好抓紧去学了,若是这次科举不利,怕是只能搏一搏明年的科举了。二位,我就先走了。”

等到秦礼离去之后,薛义的眼睛珠子又转了转,看向朱毓彦,笑道:“朱兄,你可有何打算,要不要同我一起报读大学?我本来是想读长沙大学,可如果朱兄你也一起,咱们可以报读南京大学。”

朱毓彦心里有些意动,只是他望着报纸上那豆腐块大小的一部分内容后,却是有些犹疑,轻声道:“薛兄好意,毓彦心领,只是毓彦心里有些其他的想法了,还请理解。”

报纸上面的那部分内容并不复杂,正是新改组成立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发出的招生简章。

“本校为养成忠军爱国之军官,实现统一全国之志愿,特招收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之教育......”

“入伍生正式学习期限为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六个月毕业,学资全免。”

“投考者需得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需识字,需以爱国之心投身军伍,不怕死,不怕累,能够服从长官命令......”

招生简章并不复杂,几乎全都是最简单的大白话,几乎只要是识字者都能看明白,对于朱毓彦而言,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对于朱毓彦而言,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机会,只要能够通过报考,就能够加入到宁楚最高级别的军官院校,在将来成为一名正式的复汉军军官,也就意味着他将亲身参与到北伐之战中,实现祖父朱舜水的理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恢复汉人江山!

一想到了这里,朱毓彦便再也没有犹豫,朝着上面写着的报名点行去.......

.........

朱毓彦的行踪,一直都在影子的眼里,因此宁渝很快也就知道了朱毓彦的动静,对于其想要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情况,也只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并没有为此去派人阻止或者是开后门。

对于朱毓彦,宁渝更多是一种放养的态度,无论他能不能考上,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尽管朱毓彦的身份很特殊,可是说白了也只是将来可能会用到的一个人才,或者是对日的一枚棋子。至于其他的,还言之过早。

反倒是许多人反应的大学费用问题,却是更容易引起宁渝的重视,毕竟在这个年代,普通家庭一年最多也就花十两银子,而二十两的学费足够一家人生活两年了,很多人都难以一下子拿出二十两银子。

可问题就在于,即便是二十两,那也是宁楚从财政收入里面挤出来的一笔银子,这还不算地方财政掏出来的一部分钱,这才勉强承担了一般的费用,剩下的一半依然需要学子自己承担。

后世的义务教育,是这个时代里宁楚所根本承担不起的,因此他从来都没有这样的奢望。只有等到工业化进程开始后,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才能勉强开始进行基础义务教育。

不过所幸传统教育并没有彻底退出舞台,大量的私塾和族学依然在承担着启蒙的作用,而且在可以想象的未来,新学将会逐渐出现在私塾当中,毕竟这跟当官是挂钩的,因此也能起到一部分的作用。

不过对于眼下的宁渝而言,真正值得兴奋的是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随着来自西方的人才加入,蒸汽机与珍妮纺织机的研发进度得到了大大的缩减。根据癸卯一基地的相关报告,他们已经可以拿出比较成熟的实验产品了!

当宁渝再一次来到南京紫金山的癸卯一基地时,此地已经被军方给接管,到处都是巡视的兵丁,其戒严力度比起最初时提升了许多。

这其中极有蒸汽机与珍妮纺织机研制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前面清廷派人去给漕帮送信的缘故,那件事虽然被及时拦截,可也导致像癸卯一基地这种地方的警戒程度被大大提高,因此成为了当前最为严密的地方。

雷驼子亲自出来迎接宁渝的到来,与之同行的人比上次也多了不少,除了原来的那部分人之外,还多了许多西人,他们见到皇帝后,脸色都有些紧张。

“恭迎陛下!”

“嗯,你们的进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朕还以为要到下半年了,没想到这才三月份,就有结果了,朕要给你们授予勋章和爵位。”

雷驼子有些扭扭捏捏地站出来,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陛下,如今蒸汽机能够试制出来,却是多亏了这位洋兄弟的帮助,没有他,我们的计划不会这么顺利。”他一边说着,一边将一名花白头发的西人推了出来。

“大皇帝陛下,见到您很荣幸。”

那外国佬说着一口英语,很快身旁就有专门的翻译用汉话说了一遍。

宁渝望着面前的这个外国人,脑海里却回想起了当初恩斯特给过来的资料,这般年纪大的可不算很多........很快,宁渝想起来的一个人跟他挂上了钩,也是这一次来华最重要的人士之一——托马斯·纽科门。

“您是托马斯先生吗?”

第三百三十三章 诛清逆,平人心第八十九章 初战第一百一十四章 亲征第四十六章 内部审查第五百章 陛下要赖账第二百三十六章 战康熙(六)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块肉来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个都跑不了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后名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飞跃第四百零六章 营啸之变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爷要奋起第五百八十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耻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晕了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军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机的野望第四十二章 两淮盐商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六十五章 排对排第五百二十章 归化城第一百章 年关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来使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祯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练潭镇(十)第三百七十五章 请君上路第二百一十六章 决战练潭镇(九)第二十章 汇通钱庄第四百四十二章 开始收网第一百四十五章 围城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漠北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纲吉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扫干净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二百九十六章 龙兴之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设伏第九十一章 老天爷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十八章 收徒第三百七十四章 还能叫八旗新军吗第十一章 杀人立威第二十三章 炮响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占西安第八十七章 得加钱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问世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二章 奴才第四百四十三章 谁都逃不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军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四百四十六章 没时间了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三百章 浙江吕家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奋斗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勋定衔第三章 论禅不论心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军备战第一百七十七章 关键抉择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占西安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断东南战未休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会议第五十三章 祸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风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学第四十一章 铁与血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百二十章 奔袭北硖关(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称王第四百九十九章 黄河清,圣人出第六十八章 兵败如山倒第二百七十三章 内忧外患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里还有君父吗第一百二十章 后路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鉴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三)第三百六十三章 欧洲的中国热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个厚道人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六)第四章 失亲孩童第三十四章 飞速发展第二百零七章 强行成亲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决战之遗诏留书第二十一章 铸炮坊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百零四章 顶不住就是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难道错了?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折参奏第三百七十五章 请君上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夺嫡之争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