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联土抗楚

五月,景山,寿皇殿。

张廷玉手里持着圣旨,站在了允禵面前,他一字一句地念着圣旨,其言辞之深切,却是感动肺腑,只让人觉得兄弟情义之深重。

然而此时跪在地上的允禵,则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模样,并没有丝毫的感动痕迹,只待张廷玉颁下圣旨过后,这才缓缓站起了身子,接过了圣旨。

“张大人,皇上还有什么话要带给奴才的吗?”

允禵面容中透着几分沧桑,特别是眼睛更显得无比灰暗,唯独望着张廷玉时,才透出几分光来。

张廷玉望着这位过去意气风发的大将军王,低声道:“皇上的意思是,王爷还是好生在这里读书,至于佛经到时候会安排人送上来。”

“恩,本王知晓了。”

允禵随手将圣旨放在了桌子上,随后便端起了桌面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这意思自然很明显,要端茶送客了。

世人皆巴结他张衡臣,可是在他老十四得意之时,他一个张衡臣算得了什么人物?根本都不值得他这个大将军王拿正眼相瞧。

然而世事多变,如今的大将军王却只是一个连封号都没有的郡王,还是一个被幽禁的郡王,而张廷玉却俨然是军机处重臣,手执朝政大权了。

张廷玉并没有被允禵的态度触怒,只是扫视了一眼桌子上圣旨,轻轻叹口气,“王爷,如今京城正在流传一个谣言.......”

“哦?”

允禵的手指微动,随手便将茶杯放在了桌子上,有些不自然地轻声道:“衡臣啊,你又不是不知道本王如今的境地,再多的谣言,也飞不到景山上面来。”

“奴才自然知晓这个道理,可是这个谣言却传得似模似样,还跟王爷您有很大的关系,皇上心里难免会多想几分,奴才也就斗胆问了。”

张廷玉的神色丝毫未变,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允禵的小小失态,只是自顾自地说着。

允禵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他狠狠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本王一直都在景山读书,这哪里的小人,却敢胡乱造谣生事......衡臣,你可得替本王向皇上说清楚!”

张廷玉见允禵这般说,却是深深望了对方一眼,“皇上有些事情自然是心知肚明,却是不用奴才去说,只是王爷日后行事还需更加谨慎才是,不要中了奸人的圈套。”

“衡臣所言,本王知晓,日后还需要衡臣替本王在圣上前面多多美言才是......”

允禵脸上有些悻悻地,他自然知道外面人行事已经露了马脚,如今听到张廷玉这般直言警告,一种久违的害怕情绪却是从心底升腾而起。

“还望王爷好自为之,奴才这便回去复命了......”

等到张廷玉离去之后,允禵却是呆呆坐了许久,过了好一阵子,他猛地一挥胳膊,却是将桌子上的茶杯连同圣旨一同扫在了地上。

破碎的茶杯碎片,连同里面的茶叶一同飞溅而出,却是让允禵的手掌被划开了一条小伤口,不断有献血从掌心里流出,滴在地上。

很快,在外面守候的奴婢们进来,一个个一言不发,低着头拿着药物、纱布进来给允禵

包扎,剩下的人则是飞快地将地上的茶杯碎片扫在了地上,还有一个奴婢则是小心地捡起圣旨,双手举过头顶,呈递在允禵面前。

允禵望了一眼带着血迹的圣旨,脸上的痛苦与不甘纠缠在一起,却是化成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自今日起,本王每日为母后吃斋念佛,抄录经书,任何人不得打扰。”

.............

张廷玉这番警告老十四,本身很久就是雍正的意思,对于雍正而言,如今能够留允禵一条命,也完全是看在稳定朝局的目的。若是没有外患的情况下,他老十四怕是早就已经暴毙身亡了,就冲在所谓的衣带诏目的上,他老十四就该死。

在京师突然出现所谓的衣带血诏事件之后,它就进入了雍正的眼睛里,当然也进入了粘杆处的眼睛里,在大量的密探接触的情况下,这个所谓的衣带血诏也就被调查的一清二楚。

严格来说,这件事纯粹是一些八爷党残余搞出来的,安上了老十四的名头,只是在这件事当中,老十四尽管没有直接参与进去,可是也有一些影子的痕迹。

雍正在得到了结果的同时,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惩处老八和老十四,原因很简单,这件事真要拿上台面上来说,却显得有些太正式了,反而给人一种心虚的感觉,好像他雍正的真的得位不正一样。

天可怜见,雍正得位是铁板钉钉的结果,然而继位以来却一直有人在编排,这使得雍正恼怒的同时,也尽量避免在这方面落人口实。

要知道,造谣容易辟谣难,更不用说在这种皇家隐秘上,因此雍正的想法很简单,将当事人全部处死,至于他们背后的人,杀一批,关一批,也就完事了,唯独不能拿到明面上来,否则反而会有问题。

至于老八、老九还有老十四这些人,将来雍正自然会给他们一个结果。

在得到张廷玉的回禀之后,雍正皇帝却是将他留下来了,并且还请来了徐元梦、托赖以及蒋廷锡等军机大臣,要一同商量关于云贵总督鄂尔泰所呈递上来的折子。

张廷玉看完了鄂尔泰呈递上来的折子,却是叹息了一声,轻声道:“鄂尔泰果真为国士,此策的确是一解西南之局的良方,只是......”

“只是什么?”雍正接过了话头,他眯着眼睛望着张廷玉,而此时其他大臣的目光也都集中在了张廷玉的身上。

“只是时机不对,大军压境之际,却不是此策面世之时。”

张廷玉轻轻说道,他对于鄂尔泰提出的改土归流并不陌生,实际上在之前也有人提出过这种想法,只是未能成功实现罢了。

“启禀皇上,土司之患由来已久,并非急务,反倒是楚逆大军压境,方才是要紧之事,鄂尔泰此举似乎有舍本逐末之嫌疑。”

说这话的乃满洲大学士徐元梦,他性格一向秉直,自然是有什么说什么。

雍正却是轻轻点了点头,轻声道:“可是朕心里有所担心,若是在鄂尔泰前线对敌之时,那些土司们在后方作乱又该如何应对?特别是他们跟楚逆联手,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

“这......”

雍正的这番话却是难住了所有人,因为这一点是很难去避免的,毕竟在西南数省里,土司本身就是很大的一股势力,他们投靠谁,谁自然胜算更高。

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开口的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此时开口道:“回禀皇上,西南之事,当需分主次之敌,楚逆终究是我朝大敌,不可与之缓和,反倒是土司可以进行拉拢,只要能够守住西南,眼下不妨可以多许出一些利益来。”

当蒋廷锡的这一番话说完后,却是将鄂尔泰所呈奏的折子本意给彻底逆转了过来,将改土归流,改成了联土抗楚,倒是让在长众人颇为惊讶,这番手段却不是一般人能有,这番决心也不是一般人能下。

所有人都知道,联合土司来抗击楚逆,这本身就是一副毒药,因为只要松开了土司的缰绳,他们迟早会变成下一个杨应龙,这几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皇上,若是西南得保,将来我大清自然可以好生调理土司,他们总比楚逆要容易对付一些,届时无非就是再打一次杨应龙罢了.......”

蒋廷锡脸色淡然,轻声道:“可若是西南丢了,到时候土司问题反倒是给楚逆埋下的暗刺,势必会扎得他们一手血,无论怎么说,咱们终究是不亏的.......”

雍正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酉君此言倒是合乎情理,给鄂尔泰拟旨吧。”

对于这个意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毕竟这个道理几乎是一捅就穿,无非就是看谁来捅破而已。

张廷玉心里清楚,蒋廷锡无非就是将雍正想说却不能说的话,给直接表达出来了,若是公然联合土司,其实就是在给下面的人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为了打击楚逆,完全可以接受地方豪强势力.......

这就是跟之前的团练之举是一条路子,然而团练在实质上已经被雍正给否定了,因为江南一战已经得出了结论,所谓的团练在训练有素的复汉军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并不能替他雍正守好江山。

因此在后来,编练八旗新军才是雍正真正的底牌,而地方的稳定也就再次变得重要起来,否则他没有那么多的银子可以去编练新军,像山东、山西、河南以及直隶等地的汉人豪强,就不能继续放任了。

有了这些前番因素,鄂尔泰这个折子就显得不合时宜,毕竟这是给雍正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到底在对待地方豪强上,是武力解决还是政治妥协?

然而,雍正并不想一刀处理,在西南这种摇摇欲坠的地区,他自然不想继续投入太多的资源,可是也不能在明面上这么表示,否则四川的岳钟琪,还有甘肃的年羹尧,迟早都会有些不安,会担心自己变成了弃子。

于是,蒋廷锡的这番奏对便契合了雍正的想法,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正所谓功归于上,过诿于下,这才是历来君王的帝王心术。

只是张廷玉心里悠悠叹了口气,他完全能够想到当鄂尔泰接到谕旨时的心情,或者说鄂尔泰从一开始就弄错了一件事,他去西南并不是去解决问题的,而是要去维持局面的,维持着跟复汉军不死不活的局面。

终归说到底,无论是之前的江南,还是现在的西南,都是朝廷在安庆决战后的无可奈何之举,毕竟没有足够的底气去打这么一场仗,那就只能选择拖了。

然而,拖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拖到对方崩溃,要么就是拖到自己死了。

可是眼下的大清,似乎根本等不到宁楚的崩溃,反倒是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崩溃,就如同堤坝上面的一道裂痕,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只会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军第八章 何为教书?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纲吉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五百二十章 归化城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负重第五百六十六章 战漠北(一)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百五十章 照样打崩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四百五十六章 长剑在手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变世界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兰阅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没时间了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鲜利益第一百二十八章 还能怎么打?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二百一十六章 决战练潭镇(九)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忧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第四百六十章 难当的大清官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国的朋友第五十六章 密谋第七十六章 设伏第二百五十七章 夺嫡之争第二十四章 严肃军风第五百三十八章 广州码头第四百零八章 你们想造反吗?第十五章 宁氏钱庄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绂辞官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内乱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谈判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决战之大战宁锦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五百八十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二百九十六章 龙兴之地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斗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尔丹第一百一十三章 庙算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耻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尧的决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还能怎么打?第一百四十一章 战临江第三章 论禅不论心第四百零一章 马种改良计划第四百六十章 难当的大清官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风起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绅的本质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国的余晖第五百五十五章 战前准备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鉴第四十五章 湖广商会第八章 何为教书?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尔丹策凌的奋起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七十四章 谢主隆恩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两百零三章 坚城不可拔第三百五十二章 扩八旗,开满洲第六章 雏鹰营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亲征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与火枪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五百五十章 大帐惊变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扫干净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事喜办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银本位制度第二百一十一章 决战练潭镇(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开始收网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师变故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耻与风骨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长缨在手缚蛟龙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占西安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换铁第四百零四章 顶不住就是死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一百二十章 后路第五十四章 拒绝第二百三十三章 战康熙(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劳永逸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宝盆第六章 雏鹰营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一百七十八章 劝降可行?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一十二章 扑朔迷离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历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