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业1.0计划

复汉军会北伐吗?

雍正的这个问题,几乎让在场的每个人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答案几乎人人都清楚,可是人人都不敢说,或许雍正就是希望让所有人都去哄他,告诉他一个不切实际的答案。

“皇上,楚逆一旦北上,我八旗新军必当痛击来寇,护我祖宗社稷!”

兵部尚书托赖一脸沉痛之色,他坚定道:“如今八旗新军已经训练六万有余,若是再有明年,十万新军唾手可得,届时加上我八旗和蒙古的十万铁骑,还有京旗各营和汉军各营十余万人,若是与楚逆决战,势必能够取得一胜!”

一番话语说得是热血沸腾,可是在雍正君臣心里,却是连个水花都没激荡起来,若是真能靠这几十万人击败复汉军,他雍正早就亲征了!何必在这里蒙着眼睛哄自己玩?

说白了,经过了这么多次的痛击,清军就算是靠挨打,也早学会了现在的战争模式。如今的战争,跟过去早就不一样了,靠的是人多吗?靠的是骑射无双的八旗铁骑吗?

都不是,靠的是谁的火枪火炮多,谁的火枪火炮打得远,打得准,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没有火枪火炮,没有这些先进的器械,光靠个人的武勇,坟头草早就三丈高了!

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巴图鲁们,那些轻而易举就被排枪击毙武状元武进士们,都在告诉大清君臣一个道理。

时代不同了!

雍正粗粗喘口气,扫视了一眼大臣,才缓缓开口,“这一次西南大战,你们都说说,岳钟琪........”说到这里时,他的牙齿仿佛有些生疼,“这个人要怎么处理?”

众人面面相觑,这一仗说来说起,最大的责任人自然是鄂尔泰,可是鄂尔泰都被俘了,眼下只能说说另一位总督岳钟琪。

只是关于岳钟琪,又牵扯到汉臣,倒不是那么好说,特别是这些朝廷里的满臣们,更不要随意评论,否则在这个关口上引起满汉之争,怕是又会出大乱。

众人不由得望向了张廷玉,作为如今朝廷里的汉臣领袖,张廷玉却是最好的回答人选了,即便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引到满汉之争上面来。

雍正也望向了张廷玉,“衡臣,还是你说说吧。”

张廷玉无奈,只得低头出列,跪在地上道:“西南之战,主要还是土司们不可靠的缘故,若非他们战场叛乱,隆科多不至于被俘,局势亦不至于崩坏如斯,而岳钟琪虽无战功,可亦无大错......不过虽无大错,可也有小过,当严惩之。”

说来说去,张廷玉还是将责任推到了土司身上,这倒也没说错,毕竟没有土司们阵前反水,清军也不可能被复汉军一战突袭至全军覆没,没有了贵阳城下的七万清军牵制复汉军,以至于岳钟琪的后路彻底被断绝,不得不反身回战复汉军的优势兵力。

众人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当下便有人出列赞同道:“土司终究是顽固不服教化之辈,难以服之王化,此战之败,其责难咎,还请皇上明察。”

“恩,衡臣所言不无道理,岳钟琪此战虽无大错,可是亦有小过,失误军机,着罚俸三年,免去其双眼花翎。”

雍正轻轻叹口气,“四川提督张广泗战勋卓著,专阃之臣,忘身殉国,义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追赠其为太子少保,晋轻车都尉。”

当雍正说完之后,却是在不经意间又看了一眼岳钟琪的奏折,当下常常叹了一口气,或许也只能这样了。

.......

八月,南京城内掀起了一股盛大的欢庆热潮,全城披红挂彩,人人笑逐颜开,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西南之战的全面胜利,也是因为皇帝陛下的第二个龙子诞生的缘故。

对于皇帝来说,儿子自然是越多越好的,这样在传承皇位的时候,才有更多的可选择性,也能起到多重保障。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子嗣都是评价的重要部分,像康熙皇帝生了足足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

尽管宁渝目前仅仅只有两子,也着实不算多。可是对于宁楚而言,意义却是非常重大,意味着在除了皇长子之外,又多了一重保障。倘若皇长子不幸夭折,那么还会有一个替补上来,不至于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

当然,对于眼下的宁渝而言,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而是一心沉浸到第二个儿子来到世界上的喜悦中,对于他来说,这件事更多是一种父子亲情血脉相连的感觉。

“承铭,宁承铭,就这个吧。”

宁渝十分满意地在皇册上留下了这个名字,它将会成为面前的这个婴儿,在这个世界上的得到的第一个印记。

陈采薇带着一脸满意的微笑,望着面前的父子,只觉得眼下的日子,随着新生命的到来,却是变得无比美好。

作为皇后的崔姒,则是安安静静站在了一旁,对于她来说,陈采薇能够母子安全,本身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她是将陈采薇看作是家人的,因此并没有产生任何的威胁心理。至于所谓的宫廷斗争,并没有出现性子恬淡的崔姒身上。

宁渝也十分满足于这种生活,他纵览史书上千年,看到的后宫俱是腥风血雨,里面的斗争之惨烈不亚于前朝,实在是令人心生厌恶,因此宁渝不愿意继续纳妃,为的便是能够给自己留下一块清静地。

至于将来的皇位传承问题,宁渝自信能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彻底解决下来,无论是什么办法,总不至于重蹈前人的覆辙。

等宁渝回到了奉天殿之后,却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革新二年制蒸汽机终于彻底研制完毕,完全进入实用阶段。

至于更新式的蒸汽机也进入了立项当中,不过由于目前的技术还需要消化,因此可以预料想要研发更新式的蒸汽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突破。

宁渝在得到了这个好消息之后,整个人也是感觉到了非常振奋,有了能够真正进入实用阶段的蒸汽机,他所主导的工业革命也算是能够正式展开。

与历史不同,宁渝在针对工业革命的进展上,并不希望以一种无序的方式进行,那样只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损耗,既然他是从后世来的,自然会想办法让整个工业革命的进程变得更加科学,也更加的有序。

根据宁渝的旨意,内阁已经呈递上来了一份工业1.0计划,将会以五年时间为维度,来分别进行制定不同阶段的工业发展规划,以此确保宁楚工业革命的快速展开与推进。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将会布局棉纺工业、采矿业、交通业、基础原料冶炼、附属工业等地等十几个大类目,包括一百四十五家工厂的建设以及投产计划,以及一条从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整个工业规划以及附属产业的规模将会涉及五千八百万元银元,以及相关的产业工人一百二十余万人。

当然,针对这五千八百万银元,自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拿出来的,内阁财政在前两年会提供五百万银元,后三年提供八百万银元,而剩下的两千四百万银元,将会直接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的形式,来进行筹集,而建成投产后所产生的利润,将会进行分批偿付。

尽管这个计划十分庞大,可是所产生的好处也将会十分可观,那就是通过五年的工业建设,至少能够让目前的宁楚在未来的财政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根据财政部和工商部的预估,以目前宁楚的财入三千万银元来计算,即便是不算马上要统一的北方,仅凭南方的年入至少能够达到五千万银元,而到了革新八年,也就是五年计划结束后的第一年里,年入能够突破一亿银元。

www▲тTkan▲¢Ο 仅凭这一预估,就足以说服内阁当掉最后一条内裤来支援建设了,因此这个略显激进的方案也没有让更多人反对,毕竟国家有钱了,才能更好的去治理国家。

就在宁渝在这份工业1.0计划上打上勾勾的同时,内阁首辅宁忠景也一脸兴冲冲走进了大殿,而对于他来说,似乎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陛下,眼下南方各省商会,已经通过江南商贸总会和工商部,向内阁提出了请求,那就是针对明年的北伐之事,他们愿意出资一千两百万银元,以供军饷所用。”

“哦?一千两百万,这倒是好大的手笔......”

宁渝脸上带着笑,不过心里却已经猜到了是怎么回事,便淡淡道:“想来这个钱应该不是白给的,说说吧,他们有什么要求?”

“陛下倒是神机妙算,那些人确确实实有些需求。”

宁忠景呵呵一笑,对于他这个首辅来说,军饷若是有旁人待出,那么他用来国内建设的资金,也相对应多了许多,自然乐意成全这件事。

宁渝冷哼了一声,看着手中的折子顿了顿,“雍正是靠卖官加勒索,才在山西那帮老坑手里弄了一千万两银子,朕可不会干这等不成体面的事,何德何能让商会白白给出一千万两?”

由于如今南方的商贸活动,不仅没有再像过去那般受到官府和各方势力的盘剥,反倒得到了官府在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不少商会已经发了大财。

对于这些已经将丝绸、瓷器还有大黄等货物卖到西洋的商人而言,一千两百万虽然也不算是小数目,可是也还是能拿出来的。

因此无论是宁渝还是宁忠景,都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商会的目的是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那些商会代表说陛下兴王师北伐中原,自然是为了全天下的百姓,能够实现一统亦是他们心中所愿,为此捐献一千两百万银元倒也没什么,只是有一点,陛下统一的是天下南北,却不是南北商界,还请陛下能够限制北方商会暂缓进入总商会五年。”

宁忠景对于这个条件觉得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五年不让北方商贾进入总商会罢了,倒也无可厚非,倒是那一千两百万银元,颇为让人心动。

“哼哼,他们倒是好大的胃口!”

宁渝冷笑了一声,“别以为朕不知道,若是就这么给他们五年时间,哪里还有所谓的北方商会一说,怕是全天下都是他们的了!”

不得不说,宁渝在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第一反应竟然不是痛恨,而是惊讶了,惊讶的是南方商人们,在宁渝的诸多调教下,竟然已经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一手出钱禁止北方商会进入总商会的手段,堪称是神仙之笔。

要知道,目前的宁楚的所有大小商贾商会,本身是有双重的约束,分别是大楚总商会和工商部,哪怕是江南商贸总会也是在大楚总商会的管辖范围,可以说总商会出台的任何政策,只要受到工商部的认可,那就可以实行。

因此,总商会都是由各省商会分别派驻代表组成,这样一来大家针对一些偏袒性的政策,都会有一定的反驳余地,诸省商会即便有强有弱,可是也不会被其他外来商会给彻底吞掉,保障了了他们的独立性。

然而,等到复汉军成功北伐之后,南北归一,若是北方商会禁止加入进总商会,则意味着南方各商会,能痛痛快快将北方这块大蛋糕给分切吃掉,到时候哪里还有所谓的北方商会?整个商界都归南方了。

宁渝心里明白,资本的本质就是谋取更高的利润,只要能够吃下整个北方,一千两百万算什么?九牛一毛而已,像江南商会或者是湖广商会都能够拿得出来,而江西、安徽还有两广等商会凑凑也不是拿不出来。

对于这个要求,宁渝自然是选择否定,他要统一的不光是天下,也有民心,若是放任南方商会彻底吞吃北方,到时候北方老百姓如何看待他这个皇帝?

天下,社稷为重,而社稷唯民心所系,区区一些财货又能算的了什么。

“此事不许,朕矢志北伐,为的是全天下百姓,岂是一家一姓之兴衰?”

宁渝冷哼了一声,“北伐所需一应费用,都将会在明年的军费开支里面,就不劳这些商家操心了,与其天天异想天开,倒不如好好看顾自家的生意,朕的皇室财团,最近赚的可比他们多多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谈判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袭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巡视第六十七章 抉择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九十一章 老天爷第二零五章 白莲内斗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六十七章 抉择第二百六十九章 财政盘点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隐患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鉴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占拉萨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心离德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惨烈第三百二十三章 枪和骰子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结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个厚道人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护府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尧的决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屡败屡战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三百四十九章 两广攻略第六十四章 战起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点什么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尔丹策凌的奋起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触目惊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关!出关!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四百章 忠臣义士第五十三章 祸事第四十五章 湖广商会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决战之血雨山海关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心离德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决战之遗诏留书第三百一十五章 议定国号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静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袭北硖关(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难道错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进江南第四百二十二章 对萨摩藩之战第一百一十九章 设伏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于陛下,忠于祖国!第五百三十八章 广州码头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轨马车第三百零九章 立国称制第四百五十六章 长剑在手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一十八章 临湘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东进?第三百一十章 宁家大业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为南北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击开始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一百七十九章 坚不可摧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请求第七十二章 扩军第二百三十七章 战康熙(七)第一百八十四章 财政赋税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时代第一百章 年关第一百二十六章 强攻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货币第三百三十六章 创建报纸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九)第八十二章 波澜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为臣道第四百五十六章 长剑在手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二十八章 七成药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三)第一百七十九章 坚不可摧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发枪第五百八十二章 猎熊计划第四百二十二章 对萨摩藩之战第五百六十章 阴差阳错第二百一十六章 决战练潭镇(九)第九十三章 仙桃营第二百五十章 照样打崩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四百二十八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庆第六章 雏鹰营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亲征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与败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风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七十章 大决战之生死博弈第两笔七十九章 利益攸关第四百零一章 马种改良计划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让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