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历登基

盛京皇宫内,四阿哥弘历眼圈发红,望着跪在下首的马齐等人,悲声道:“几位大人,如今我阿玛已经崩逝,咱们大清该当如何?”

马齐心里已经有了全盘的打算,当下便高声道:“皇上在战前已经吩咐了奴才等人,但有变故便可启开遗诏,以定天下继统。”

一直还没有说话的张廷玉却是眉头一皱,皇帝先前是命令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徐元梦、马尔赛还有他张廷玉为顾命大臣,后续虽然因为种种变故,可是这道诏书却没有改变,严格来说,那时候的马齐还在家里蹲着呢。

可是眼下皇帝驾崩了,庄亲王允禄和大学士徐元梦还在路上没有回盛京,而他张廷玉和马尔赛二人也还没有说话,他马齐就要把遗诏公布了?

不过张廷玉心里明白,他的分量还不够,因此当下也是默默不说话。可是马尔赛却不一样,他打心眼里就不服马齐这个老头子,轻轻咳嗽了一声,将众人的目光吸引了过来,才缓缓开口道:“开启先皇遗诏之事,是不是要等庄亲王允禄和大学士徐元梦他们过来?”

马齐却浑然不当一回事,面对着皇后还有几个阿哥,表现出一副倚老卖老的模样,他挥了挥手,“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我大清更不可帝位空悬,早日定下继统方才是大事,至于庄亲王还有许大人,应该也能明白。”

马尔赛有心想要反驳,可是那一瞬间又看到了弘历期待的眼神,当下也只得把话吞进了肚子里,不再说话。

眼见得无人反对,当下马齐也就不再犹豫,派人去通政司开启遗诏,众人哗啦啦直接跪在了面前,等待着遗诏宣读。

“朕蒙皇考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绍登大宝,夙夜忧勤,深恐不克负荷。惟仰体圣祖之心以为心,仰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勤求治理,抚育烝黎。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无一时不深其袛敬.......”

当马齐念到这里时,众人的神色不由得凝重了起来,他们虽然知道继统已经定下,可是依然有些紧张。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弘历听到最后,终于长长叹了一口气,瘫跪在地上,一声嚎哭声从他的嗓子里活生生挤了出来,仿佛响起了信号一般,众人也都开始了嚎哭。

等到此番事了,马齐虽然没有顾命大臣之资,可是毕竟是三朝老臣,威望卓著,再加上他又有立鼎之功,当下便被弘历委任为顾命总理大臣,连同马尔赛和张廷玉二人,开始帮助新君稳定眼下的局面,

眼下的大清可谓是内忧外患,除了即将会赶到的复汉军威胁之外,还有内部的人心混乱问题,因此顾命总理处针对弘历的登基之事,并没有选择大操大办,甚至都没有等到徐元梦等人率军回来,就已经在盛京宣布登基,并且直接颁布了年号为‘乾隆’,取自天道昌隆的意思。

等到登基一事完成后,众人才簇拥着弘历,不,乾隆皇帝坐在了盛京皇宫大殿龙椅之上,然后上百名在盛京的臣子们,开始对着乾隆三拜九叩,高呼万岁。

“众位臣工请起,朕年少德薄,于国事并无建树,朝中大政尚需各位臣工担之。”

弘历抿了抿嘴唇,他望了望殿中跪下的臣子们,终究是个少年人,勉强压住了内心的激动。

马齐道:“皇上如今已经登基,奴才等人自然竭力尽忠,早日克服中原。”

弘历点了点头,眸子里仿佛带着光,朗声道:“皇考壮志未酬,身先士卒而崩猝,朕亦心向往之,亦当以皇考遗志为念,与众卿齐心协力,匡扶河山,复大清江山社稷!”

.........

正月十五,宁渝在京师皇宫奉天殿内召开大朝会,自从复汉军进了京城之后,就将皇宫给封锁了,避免许多不法分子去破坏皇宫——因此宁渝只是将原本皇宫的各处名称,换成了明制时期的名称,就十分愉快地上班了。

参加朝会的大臣们,基本上都是参与北伐的大臣,还有一些将军,大伙分成文武两班站在了奉天殿内,心里都十分激动。

毕竟不管怎么说,明清以来,京师都一直是天下重中之重,天下百姓也无不以京师为正统视之,哪怕是南京,也多多少少也有些陪都的感觉。

因此自从攻下京师之后,便已经有人在宁渝面前吹风,要还都京师——他们也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可是毫无疑问,也代表了朝野上下的一种风向。

宁渝倒没有对哪里有特别的感觉,从他的角度来说,立都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他将来在哪里办公生活的问题,更关系到南北之间的平衡问题。

对于华夏而言,南北、东西之间始终都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有的地方富庶,有的地方贫瘠,这样便会造成一个情况,像富庶的地方朝廷通常能够拿捏住,可是贫穷的地方,那基本上很难彻底控制下来,像大明弃守交趾便有这么一番考虑。

因此在立都的时候,通常也会体现君主的政治考量,像朱棣迁都京师,其主要目的便是通过将朝廷中枢迁到京城后,从而将战略重心北移,以此更好打击残元势力。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宁渝自然不能忽视京城的战略作用,望着众人笑道:“北伐至今,山东、河南乃至于直隶都已经落在了咱们的手里,就连山西也即将彻底攻克,可谓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群臣们纷纷开口赞颂,在他们的眼里,宁渝能够率领大军从无到有,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克服中原,已经堪比唐宗明祖,特别是这一次的北伐之战,更是打得清军落花流水,毕竟历代的北伐之战哪有这么干净利落的?

宁渝微微颔首,轻声道:“即便如此,可是咱们也不能大意,毕竟伪清实力未绝,目前依然拥有辽东之地,尚有蒙古、甘肃、青藏以及乌里雅苏台诸地藩属,因此北伐尚未真正结束,诸位卿家亦不能放松。”

内阁次辅崔万采当下便拱手道:“陛下说的不错,决不可纵容残清苟延残喘于世间,需派大军荡平辽东,诛尽杀绝。”

众人当下心里如同明镜似的,当下纷纷开口道:“陛下所言甚是,臣等愿竭尽全力,恢复华夏一统伟业。”

宁渝哈哈大笑,当下便吐出了自己的意思,“北方事物繁重,因此亦当设立都城,以镇四方,只是南京之地事关重大,亦不可废除,因此,朕以为可行二京制,京师为北都,南京为南都。”

“陛下所言极是,臣等亦当谨遵之。”

大朝会主要还是以务虚为主,因此等到下朝之后,宁渝很快便遣人将内阁诸臣请了过来,当下便望着众臣轻声道:“北方事物繁重,绝不在于南京之下,因此朕将会在京师久驻一段时间,内阁和枢密院亦当安排要员进京,南京方向暂时可留副手处置。”

崔万采抚须道:“陛下所言甚是,臣等年前发完南京的急递已经有了回信,内阁认为在二月份之前,将会直接迁到京师来,至于行政院则会紧急调拨一批实干之才,进入京师重组各大衙门,稳定政局。”

宁渝点了点头,他对于内阁的手段还是很放心的,轻声道:“当年李自成进入京师之后,没过多久就被清鞑赶出了京师,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内阁及枢密院都要仔细体会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众人神情微微沉默,打天下易,治天下难,这一点从在南京的经历就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若非宁楚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实干人才的培养,那么根本不会取得今天这般的局面。

“过去的时候,那些举人们都会进京赶考,对于咱们来说,也是一次赶考的过程,只不过考题换成了在北方的数千万百姓,考官换成了虚无缥缈的民心......宁楚起势源自民心,绝不能在这个地方上跌倒!”

宁渝脸色有些沉闷,低声道:“新朝新政,内阁当全力普及新政以及土地田亩制度,中间遇到的任何阻力都要克服,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决不可轻易手软.......禁卫师在辽东,第一师将会临时作为京城的卫戍军队,但凡有所配合的,都可以开口。”

“都察院也要注意,胜利了,很多人的心里都会有骄纵情绪,这个时候都察院绝不能轻易姑息,一旦姑息就会犯下大错!到时候影响的是我宁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还有威望!”

等到宁渝这番杀气腾腾的话说出来后,众人脸色却是有些变了,他们内心的一切骄狂,似乎被泼了整整一盆冷水,当下也清醒了过来。

瞧见众人似乎被震慑住了,宁渝便停下来喝了一口水,他正准备针对粮食问题,同崔万采继续沟通一番,却听见殿外传来一道声音,却是从辽东方向过来的紧急情报,需要禀告黑皇帝。

等到侍卫接过秘密情报,递给了宁渝看之后,却是将宁渝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冷意。

“弘历已经登基继位,年号乾隆......清廷贼心不死,速传枢密院!朕倒要看看,再打死一个乾隆,还有几个冒出来?”

.......

南北之战刚刚拉下帷幕之时,从朝鲜半岛方向的海面上,却驶来了一艘船只,上面挂着一面朝鲜王旗,它在宁楚海军战船的保护下,朝着京师的方向前进。

在船舱中,几名身着大明官服的老者此时正相对而坐,说话的时候也是一口极为纯正的汉话,只是与船只上挂着的朝鲜王旗放在一起,却是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此番出使天朝,只为我朝能重归天朝宗藩体系之中,也要让天朝陛下能够明白,我朝鲜一直都在谋求反抗清鞑之掌控,此乃关键。只可惜朝廷中奸臣当道,竟然到现在还在是否用清廷王号而争论,实在是愚不可及。”

说话的老者乃金世俊,乃朝鲜承旨金一镜的心腹,也是当今着手可热的权臣,而与他相对的其他几名老者,亦是此次出使的使臣。

另外一人唤做柳正烈,他亦是高声赞同道:“自从丙子之役,朝鲜上下便一直心怀故明正朔,如今天朝驱逐鞑寇,朝鲜自当重归天朝之下,岂能继续事清寇?”

众人脸上都浮现出一丝赞同之色,对此开始议论纷纷,然而角落中一人的神色却是带着几分忧虑,并没有第一时间表示赞同。

自从八里桥之战结束后,余波逐渐激荡到了朝鲜,也给朝鲜带去了一个疑问,那就是要不要立马表明立场,更改年号?

表面上看上去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在如今的朝鲜,却成为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甚至关系到朝鲜的生死存亡。

“朴允熙,你的看法是什么?”金世俊侧过身子,笑眯眯地望着那人。

那名叫做朴允熙的老者却是长叹一声,低声道:“领议政和左右议政大人决定之事,下官自然不敢多嘴,只是心中始终有些忧虑,清鞑虽然被天朝驱逐于关外,可是他们依然有兵数万之众,若是朝鲜贸改规制,只怕大祸临头!”

金世俊脸上挂着一丝冷笑,望着朴允熙的眼神里便有些不善,“朴大人未免也太过于谨慎了,倘若此时不去表达对天朝的归顺之心,将来如何才能到天朝陛下面前一述朝鲜忍辱求全之功?”

其他人听到二人所言,当下也纷纷对朴允熙进行了斥责,甚至还有人高声道:“倘若让朝鲜继续屈居于清鞑之下一天,朝鲜的耻辱也就多了一天!”

金世俊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眼下王上正在景福宫翘首以盼,希望能够得到臣等的佳音,因此我等亦需早日抵达京师,面见天朝陛下!”

朴允熙不由得长长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朝鲜上下君臣的心思,只是他们也不想想,清廷固然在复汉军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对于朝鲜而言,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倘若清廷率军攻朝鲜,朝鲜真能抵挡得住吗?

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袭北硖关(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为臣道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处理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还是不用?第两百零一章 看试手,补天裂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万斤铁第二百三十六章 战康熙(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十九章 火炮第四百零三章 上当了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轨马车第二百八十九章 劝进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八十三章 岂有意乎?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业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业第二百一十一章 决战练潭镇(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货可居第四章 失亲孩童第七十九章 吃面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诈勒索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动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对刺刀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六)第四百零七章 国无信则衰第四百九十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十)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换命第二百六十六章 财政改革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乱的俄罗斯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事喜办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风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与败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负重第二百零八章 决战练潭镇(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杀第四十九章 白鹤道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会议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与败第一百零五章 头疼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五百一十章 飞蛾扑火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来当皇帝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万兜鍪第四百八十章 大决战之大梦初醒第二百六十二章 图穷匕见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七)第两百八十一章 江宁谍影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康熙(五)第二百三十一章 战康熙(一)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机的野望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战余音第三百二十五章 厘定制度第一百三十章 欢欣第五百六十三章 惨烈搏杀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忧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劳永逸第四百六十五章 对比的烦恼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鉴第一百一十章 乱起第四百六十章 难当的大清官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奋斗第二百一十三章 决战练潭镇(六)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岂有意乎?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旧碰撞第七十三章 再见崔姒第四百二十九章 处置老八第五百章 陛下要赖账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师大战第六十二章 举大白,听金缕第一百九十四章 战前摩擦第二百一十三章 决战练潭镇(六)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争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静第一百三十一章 称王第三百一十章 宁家大业第一百章 年关第三百一十二章 扑朔迷离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事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