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投降

次日,宁渝带着两个营的人马回到了大冶城下,这一战不仅将黄州府的清军打了全面崩溃,而且自身的伤亡十分有限,只有不到百人的死伤,另外俘获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虽然很大一部分都是清军自用的鸟枪和长刀,可是也能一解宁渝燃眉之急,与此同时,还收获了一样好礼————黄州府的郑字大旗。

宁渝为了逼降大冶城守军,便命令将所有缴获的清军旗放在城下堆成了一堆,并且派士兵们放声大喊。

“黄州府清兵已经全军覆没,还望许将军早日投降。”

一直喊了将近一个时辰,许明远才从城墙后出现,他的脸色苍白中带着不正常的潮红,身体微微有些虚弱,在前些日子的攻城战里,他也曾浴血厮杀,身体受了一些伤。

望着城下堆积在一起的旗帜,许明远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一个大大的“郑”字,心里便多了几分可信,毕竟无论复汉军耍弄什么花招,都无法掩盖一点,那就是援军至今未到。

许明远心中有些犹豫,他很想坚守下去,为康熙皇帝尽忠,可是他手下的清兵们却不干了,他们原本就都是兴国人,愿意跑来大冶打仗已经是得了多番赏赐的结果,可如今伤亡惨重不说,剩余的人还要跟大冶城共存亡,这如何愿意?

除了兵无战心,大冶城内的老百姓其实也不愿意支持许明远继续打下去,无论是做大清的子民,还是做大明的子民,都少不了纳粮交税,也捞不到别的好处,因此自然也不会希望战火烧到自己的头上。

许多人围在了许明远的身旁,眼神里带着生存的希望,他们迫切地希望许明远能够就此罢手,开城投降。

“许将军,我一家老小还在兴国等着我养活他们呢......求大人开恩呐!”一名四十多岁的千总跪在了许明远一旁,还有不少绿营兵正一脸渴求地望着许明远。

人但凡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就一定会死死的抓住,绝不愿放弃。这对于许明远同样如此,从内心而言,他依然是不愿甘心就这么去死的。

“派人下去,告诉叛军....告诉复汉军,我许明远愿意将大冶城拱手让出,希望他们不要再滥杀无辜了。”

这一番话说出来,却似乎耗尽了许明远的所有力气,他用力死死握住刀柄,很想就此了断,可是终究无力的松了手。

就在宁渝接受了许明远投降之后,好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根据前方邓方传来的消息,郑容率领的最后几百人的残军,直接撞进了邓方所设的圈套里,这几百名清军士卒,除了郑容等人被杀,其余人均已投降。而第二师进展也十分顺利,由南而北,将整个黄州府都已经收入旗下。

至此为止,宁渝的所有谋划均已顺利实现,不仅拿下了关键的战略要地大冶,还顺势消灭了黄州守军,可以说已经将湖北东南部的武昌府和黄州府全部收入囊中,目前的复汉军的地盘,几乎囊括了整整三个府,即汉阳府、武昌府和黄州府。

随着复汉军的大获全胜,整个湖广乃至于周边的江西、安徽以及四川等地,已经呈现出民心思动的局面,甚至还有许多隐藏的民间的反清组织也相继开花,连隐藏在襄阳府的白鹤道也开始派人联络大都督府,表示愿意联手反清,希望大都督府能够支援一批武器。

宁渝原本还有几分好奇,猜想前来联络的人会不会是之前的陈小公子,可是真正见到来人却发现不是,当前便有些失望,只是淡淡地同来使商谈了几句,就打发给了政事堂来处理。

如今随着复汉军的不断胜利,大都督府的管辖范围也在不断扩充,原先的三个知府除了汉阳知府早早已经归附复汉军,其他的两名知府都随着城破而自杀,三府的官员也大半都逃走了,至于县以下的官员也大多都死的死逃的逃,因此目前还欠缺许多官员来填补空子,这也让政事堂的几位忙到不可开交,连老师崔万采也是常常宵衣旰食,夜不能寐。

可就算如此,在宁渝大获全胜归来之后,这位老师崔万采也抽了空见他,述了好一段师生情谊。

崔万采随着这些日子的忙碌,越发显得清癯了一些,头上的白发也多了些许,不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却十分昂扬。

“如今大都督府设在了武昌,也是为了辐射全局,汉阳老乡虽然贴心,可毕竟不在中心,因此一得了空,大都督便开始轻车简从巡视县乡,也是为了稳固人心,稳固都督府。”

崔万采抿了一口山茶,接着道:“今年各府的秋粮都还来不及起运,就已经被我们在武昌给截获了,因此这个冬天还能过得稳当,如今的重点就在于清廷的反应了,之前是我们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等到清廷反应过来,那恐怕就是真正的重兵集结了。”

宁渝神情有些凝重,他当然知道接下来要面临的是什么,低声道:“满丕此时在襄阳集结湖北其余府县的清军,耽误了些时日,再加上湖广提督王文焕的一万多人马,恐怕整个襄阳一面的清军就有三万多人。如果再加上湖南方向来的清军,我们恐怕要同时面对的清军,足足有六万多人。”

“关键就在于,安徽和江西的清军,加起来也有三四万人,若是一同来攻,以我们目前不过两万五千多人的兵力,难以真正抵挡,因此只能学学老奴的战法。”

崔万采眼神一亮,“老奴的战法?你是说任他几路来。我自一路去?”

“没错,现在快要入冬,离康熙六十年还有两个月,若是满丕还想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就必须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发起攻势,这样一来,能够把湖北湖南的清军集结起来就不错了,这样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就是来自西面的湖北清军和来自南面的湖南清军,一共六万多人,我还是有信心能够吞下去的!”

“等到这一仗打完了,康熙老儿再怎么想装死,也不得不拿正眼瞧瞧我们了!”

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态第九章 云梦矿盐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个厚道人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三百六十三章 欧洲的中国热第一百章 年关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没有退路了第十四章 私盐之利第一百三十七章 触目惊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决战练潭镇(七)第四百一十二章 给资本套上笼子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针锋相对第一百四十五章 围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万兜鍪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银本位制度第五百七十四章 当大王的机会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换命第三百六十二章 两广尽收第三百七十五章 请君上路第二百二十二章 针锋相对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国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战,我便战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九)第二百六十二章 图穷匕见第三百七十四章 还能叫八旗新军吗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业第二百五十四章 岳钟琪的野望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五百一十章 飞蛾扑火第七十五章 围城打援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谈判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谈判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准格尔第四百零一章 马种改良计划第二百零四章 汉阳造第六十八章 兵败如山倒第四章 失亲孩童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战桐城(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历帝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紧的拳头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会攻第二百二十章 奔袭北硖关(三)第五百五十五章 战前准备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与浊流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四)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强宣传第四百六十五章 对比的烦恼第三十七章 军事编制第二百二十章 奔袭北硖关(三)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驾崩第两百零三章 坚城不可拔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勋定衔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奋斗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谈判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历帝第一百二十章 后路第五十章 千古圣君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战余音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艰难唯一死第一百四十五章 围城第四百九十九章 黄河清,圣人出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康熙(五)第四百零六章 营啸之变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战起第八十一章 监察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与败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漠北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六)第七十二章 扩军第二十四章 严肃军风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漠北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财政盘点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来客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决战之最后通牒第三百三十三章 诛清逆,平人心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敌人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八十九章 初战第一百零八章 巡视第四百章 忠臣义士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层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尔丹第二百六十八章 废除弊政第一百零五章 头疼第四百零三章 上当了第三百六十三章 欧洲的中国热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为帝第五百八十一章 颠覆俄罗斯帝国第六十一章 去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