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战国时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为纵横家之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是谋略领域的全才人物。相传,纵横家苏秦、张仪均出自先生门下。《鬼谷子》是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的,被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中卷中的“转丸”、“却乱”两篇已失传。

《鬼谷子》一书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主要讲述有关权谋理论及言谈辩论技巧,但是因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故也被后人作为兵书看待。该书倡导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只为最终目的负责,不局限于世俗愚见,其主旨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然而,这并不能以此掩盖《鬼谷子》对于国家竞争、社会发展、个人生活等的重要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大大丰富了孙子的“伐谋”理论,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战理念更加具有了可操作性。而《鬼谷子》的精髓则集中体现在“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和“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这两句上,堪称对于谋略要领的经典概括,含义甚深,颇为微妙。

此外,对于言谈技巧、说理方式,飞刀亦有小论,在此偶作一笔,以祭先贤。大凡想要影响别人、说服受众,自当先对对方进行充分地了解和研究,揣摩其当前的心智和处境,最好以其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由情入理,将对方的利益与我方的目的相勾连,或利或害,令受众们各为己谋,在不损害其自尊的前提下,使他们的行动或立场向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转变。自古以来,游说别人的技巧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游说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与被游说者形成利益勾连,能用一句话,就不用两句,而且勾连得越深越好。交谈间,应将“话语”、“沉默”两者结合起来,不时地利用“疑问”和“选择”的方式,掌控言谈的节奏。通常以“疑问”打开话题,再以“沉默”使对方畅所欲言,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以“选择”的方式对言谈进行限制,使谈话向着我们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争取对方的认同。兵法只在“奇”、“正”两式,言谈亦不过“语”、“默”二端。不同的对象也当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没有最好的言谈模式,只有最适合的说服方法。性急且刚的人,话语力求直接简短;情缓而柔的人,言词亦当含蓄饱满。卑下者,用丰厚的利益和潜在的危难,迫使他趋利避害;而高上者,则以高洁的志向和怀疑的诘问,激发其不畏艰险。彼此形势的对比也是选择游说手段的重要参考。我势强,而多以“阳式”说词,震撼对方的心智精魄;而我势弱,则多以“阴式”说词,博取对方的同情悯怜。此外,个例的描摹、感情的渲染,比喻(“比”)、类比(“象”)、选言推理的运用,都是常见又实用的游说技巧。而在对方不熟悉的领域,从众心理也将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这种种通过非切实利益联盟方式的说服,无论计策多么的巧妙、说词多么的精彩,都是难以经得住反复思量的,很难保证我们的目的不被对方发现,而造成前功尽弃,故应尽快使其作出决定、承诺,最好是付诸行动,以防夜长梦多。

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十 汉中对策第五 北制之战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七 巨鹿疑云第一 序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三 秦国兴起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十九六 韬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 帝国斜阳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八 魏武挥鞭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 管仲相齐第五 庄子第一 孔子第三 秦国兴起第五 庄子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十四 胡服骑射第六 绝世双雄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 公孙败亡第一 序言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二十三 略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十四 周敦颐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十五 易经第十 管仲相齐思维的新起点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七 河西之耻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一 序言第十九六 韬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八 定抚关中第四 掘地见母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一 序言第二十 后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四 掘地见母第三 秦国兴起第九 桓公得位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十 公孙败亡第三十四 后记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四 老子第三 沙丘变乱第二十二 史记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一 长勺之战解空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九 项羽分封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八 墨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说服力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五 帝国反击第五 帝国反击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三十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