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棉花扩产

第872章 棉花扩产

姆特瓦拉市。

“根据省政府指示,大力提振棉花经济,在未来我们姆特瓦拉要将棉花产量扩充到三倍以上,以响应棉花经济政策大发展,扩大棉花出口规模,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趋势,为本市发展提供后动力。”

东非的棉花种植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因为国家重点投入不在纺织业领域,在过去只形成了以内罗毕为中心的北方棉区,以布拉瓦约为中心的南方棉区,以及马拉维湖棉花产区,这三大棉花产区占据了东非棉花产量的半壁江山,除此外还有杰济拉,索马里等优质长绒棉产区,和各种依托城市存在的小棉花产区。

而之所以,现在东非政府态度发生转变,大力鼓励棉花种植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德国订单的增加。

德国首相卡普里维的东非之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使东非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原材料供应地之一,而在东非能提供的各种原材料供应中,东非的棉花尤其被看中。

德国非常缺棉花,截止到现在,德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纺织业国家,在世界上也能排到第三位,仅次于英,美两国。

在德国直接从事纺织产业的工人达到三十多万,接近四十万人,每十名产业工人中,就有一名从事纺织行业。

在1892年,德国棉纺织业就创下了接近七亿马克的商品,比德国第二大产业煤炭产业,高出百分之三十,比钢铁产业高出百分之四十。

但是,德国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而德国的原棉却几乎全靠进口,在1892年一年,德国就进口了超过七亿磅的棉花,德国没有哪一个工业在关键原材料上像棉纺织工业这样如此依赖进口。

19世纪末,棉花价格持续走高,美国和印度两个全球最大产棉产区越来越多地自己消费棉花是棉花价格增长的根本原因,棉花价格已经翻了一倍。

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美国本土工厂只使用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国产棉花,但是到了19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到了1892年后又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多,印度也受益于英国的投资,加上人口增长,棉纺织工业规模不断扩张。

所以德国迫切需要在全世界寻找一处稳定的棉花供应基地,来满足本国棉纺织工业的需求。

在同东非合作之前,德国曾尝试过在其殖民地多哥兰(西非多哥共和国)进行棉花种植,但惨遭失败。

毕竟19世纪的非洲,除了东非和埃及,等北非国家以外,基本没有棉花种植经验。

德国在多哥甚至找不到具有棉花种植经验的丰富劳动力,而德国本土棉花种植规模小,在棉花种植领域和和英,美相比经验不足。

而且德国控制多哥兰才几年时间,对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认知相当缺乏,所以失败是必不可免的。

当然,德国选择多哥兰这个地方进行实验,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多哥兰前世就是非洲棉花种植大国,尤其是其独立后,棉花种植业扩大了七十多倍,其隔壁的贝宁(如今的达荷美王国以及葡萄牙威达殖民地)更是在21世纪成为过非洲第一大棉花种植国。

不过想在几年之内就让多哥兰殖民地成为德国棉花供应基地是不现实的,而且多哥兰殖民地还有一个硬伤,那就是领土狭长,面积小。

比除此外,多哥兰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选定该地为德国棉花供应基地,势必要大力投资,而多哥兰周边是其他国家殖民地密集区域,投资风险还高。

而德国的其他殖民地,像太平洋岛屿,以及最大的喀麦隆,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区域,并不适合棉花种植。

所以放眼全球,没有比东非更适合作为德国棉花供应基地的地方,本身东非就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国的主要棉花供应地之一,尤其是优质长绒棉领域,更是垄断两国市场,不从东非拿货,基本上只能高价从英国商人手里收买,而东非被英国制裁的原因,也需要一个出货点,所以大家是各取所需。

“农科院和德国的专家,已经对我们姆特瓦拉的气候和土壤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所以判定姆特瓦拉及周边区域适合棉花生长,加上我们姆特瓦拉沿海的优势,在中央政府授意下,允许我们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

姆特瓦拉一直是东非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是东非最早开发的一批口岸城市,早期更是和达累斯萨拉姆,巴加莫约,坦噶一样,是东非重要的港口。

但是随着东非持续开疆拓土,姆特瓦拉市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新兴港口城市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出现后。

实际上新符腾堡省境内的三处海港都面临这个压力,在此前新符腾堡省只能抱紧马拉维湖工业区这个大腿,现在德国资本进入,被省政府看做本省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不光是德国资本,奥匈帝国亦是如此,两国现在在东非沿海地区的投资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就以棉花种植业来说,不仅提供订单支持,甚至为了鼓励东非棉花出口,拟定在东非沿海投资一批轧花厂,节约人工成本,提供优质棉花品种,统一棉花生产质量,派出本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科学指导东非棉花种植业。

这对于东非棉花种植业来说都是利好,当然,东非优良的基础设施,也让这些德意志资本看好东非市场。

就比如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基本不需要投入,这一点对于德意志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如果在多哥兰种植棉花,以上这些配套设施都需要德意志企业自己来做。

像姆特瓦拉,就有港口和铁路,公路等设施,本身也有一定产业和工业基础,新符腾堡省更是有大量土地资源,即便不改变原有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开荒等手段也可以获得大量棉花田。

当然,东非的人力成本也非常重要,虽然需要支付工资成本,但东非效率高啊!

在多哥兰,德国人面临的不仅是当地土著缺乏种植经验,在管理上也是老大难问题,最重要的是当地人居然害怕大型牲畜!

最后这件事确实离谱,毕竟非洲土著大部分,本就非传统农耕文明,就像以前提到,非洲本土的耕牛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和北非地区。

在很多以狩猎采集文明为主流的非洲土著来看,牛这种物种,代表着非洲本土“角马,斑马,犀牛”等类似的暴躁危险品种。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东非都是德意志资本最好的选择,东非移民本身就以农民群体为主,东非又是农业大国,只要操作得当,在东非投资基本上不会像多哥兰那样血本无归。

第732章 双输第949章 战败第707章 贸易和市场第1287章 不动如山第504章 借人第484章 训练第1159章 交易和威胁第61章 桑给巴尔新朝雅政第1083章 忧心忡忡的英国人第1198章 远东人员第914章 他乡故知第492章 静坐战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771章 安哥拉遗产继承(续)第973章 筹备第1313章 交易达成第955章 莱茵宫地铁站第492章 静坐战第852章 夏威夷第800章 威尼斯变化第575章 达成共识第638章 利益交换第402章 妥协第130章 入侵第469章 鲸湾港第183章 到达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论第1236章 敖德萨第1281章 酒馆第57章 探险队第783章 马普托陷落第524章 幸福第846章 东非牛仔第1059章 战争贩子第867章 推销第158章 闭塞的东非第1096章 北部湾领地第259章 意大利:这次该轮到我上场了吧!第937章 战争倒计时第410章 海军问题第261章 威胁第1086章 以法国为底线第642章 制裁和认怂第868章 尘埃落定第953章 新家第1079章 水利建设情况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938章 换血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盘第836章 交通状况第171章 1868年发展情况第942章 宣战第1011章 借钱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394章 硬气第1180章 东华商业联盟第41章 衣锦还乡第962章 提尔皮茨第655章 茶产业发展状况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298章 香蕉园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886章 落后产业转移第987章 经济危机和一五计划第15章 从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1192章 钢铁森林第740章 古战法第1142章 莫斯塔尔议会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118章 啤酒馆聚会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1164章 争议第1213章 三五计划成绩第944章 赛尔号起飞第174章 食品产业独立第1365章 铜矿带经济发展区规划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422章 铁路和铜矿第204章 “流放”?“润”!第766章 集结第162章 打鱼第1179章 鹰击号航母第124章 水井第950章 巴黎会议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352章 战争结束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196章 铁路第152章 恢复联络第703章 有轨电车和东非电力发展机遇第1012章 萌芽第6章 战争临近第1384章 德奥出兵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62章 打鱼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628章 引入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