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 莱茵宫

第903章 莱茵宫

当然,相对于东非帝国人民议会大厦,整个莱茵市最重要的建筑显然还是东非的新王宫——莱茵宫。

目前对莱茵宫的设计还在进行中,不像帝国大厦已经动工,毕竟作为日后的居所,恩斯特自然也格外用心,要求也比较繁多。

“这次莱茵宫的设计,不重宫殿,而在园林,讲究风水格局,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东西结合。”

这是恩斯特的原话,在恩斯特看来宫殿有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就足够了,不需要在规模和数量上取胜,就比如营造紫禁城一样繁多的建筑群或者像凡尔赛宫那样的巨型单体宫殿建筑。

就拿凡尔赛宫和故宫来说,凡尔赛占地面积一百一十多万平方米,故宫则实际上是成片建筑群,占地一百点四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十一点八四万平方米。

数据上看后世凡尔赛宫貌似比故宫大,实际上凡尔赛宫加上了庞大的园林面积,而故宫只是现在远东皇家内城的面积。

但是恩斯特个人并不喜欢欧洲园林,因为规划的过于规则,讲究几何形状,就以凡尔赛宫园林为例,有一种后世远东帝国城市公园既视感。

所以恩斯特希望莱茵宫的园林顺应莱茵市的地形地势,同自然融为一体,“杂乱”一些为好。

所以这次莱茵宫设计,并不像上次斯维特宫设计一样,完全由西方设计师来实现,反而从远东帝国借了一批园林设计师来实现莱茵宫的设计。

在莱茵宫园林设计上,主要参考的是远东帝国北方园林,首先是远东帝国政府手中的人才比较集中,北方有大量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存在,专业性毋庸置疑。

而且从降水量上考虑,莱茵市的降水整体在八百毫米以上,这个水平正好介于远东帝国南北方之间。

所以在莱茵市搞“小桥流水”也不太现实,其次皇宫整体气氛上也要偏向于庄严,肃穆,大气的特征,而南方园林则比较精致,复杂,含蓄。

这样就会显得和东非整体格格不入,当然,北方园林设计上讲究严谨规则,布局整齐、讲究对称,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

这对于恩斯特而言也是不可取的,太过呆板,所以莱茵宫的园林设计实际上是要融合西方,东方各自的不同特点。

不过整体效果更偏向于远东帝国北方园林特征,两者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东非没有明显冬季,所以在植被上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太多变动。

其次,采取南方园林不拘一格式的布局,尽量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河流地形走势来设计。

伦塞姆富瓦河作为赞比西河支流卢安瓜河的支流,实际上两岸也有不少支流存在,而莱茵宫将借助这些小河来实现莱茵宫的园林布局。

这是园林上莱茵宫的总体特征,按照恩斯特的要求,加上园林面积,最后莱茵宫的面积也仅仅达到三十万平方米左右,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宫殿相差不大。

但是这仅仅是整体占地面积,包括园林,而不是建筑面积,恩斯特预期的建筑面积上限只有五万平方米,这还只是上限,也就是说最终效果可能不到五万平方米。

这个规模在世界各国宫殿中只能算中规中矩,但是也比第一镇市的斯维特宫大了近一倍多。

说到底,恩斯特心里预期的莱茵宫只不过是一座园林里的宫殿,甚至比不上一些大学面积。

不过这也等于变相体现东非王室的“节俭”精神,不像现在很多欧洲国家,把宫殿搞得富丽堂皇,规模浩大,而且还不止一处,就比如法国凡尔赛宫很出名,卢浮宫,枫丹白露宫,爱丽舍宫也不差。

奥地利也有冬宫和夏宫之分,比如美泉宫就是夏宫,而冬宫是霍夫堡皇宫。

而东非在之前仅有斯维特宫一座王宫,而且规模偏小,当然了,东非的气候也决定了东非不可能有冬,夏宫之分。

……

莱茵市的整体建筑建设显然是从行政区开始的,按照之前所提到的,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宫殿区,国家行政中心区,城市中心行政区。

其中宫殿区和国家行政中心区紧密相连,而城市中心行政区也就是莱茵市政府靠近城市规划中心位置。

当然,从交通通达度上来说,国家行政中心区虽然不在莱茵市中心,但丝毫不比莱茵市政府差。

东非准备通过修建三条铁路来实现莱茵市和卡布韦市,新法兰克福市,太特市的直接连接。

没错,沿赞比西河铁路,最终会通过第一镇市后再接入新法兰克福市,毕竟作为东非首都,莱茵市主要是不承担主要交通枢纽职能。

但莱茵市必须是交通枢纽城市,简单而言,通过莱茵市的铁路优先供给官员,公务人员,军队,学生和莱茵市民使用。

两者的使用强度不一样,说白点,新法兰克福市干的是粗活,而莱茵市干的都是“高大尚”的活。

目前莱茵市整体是一处大工地,优先建设的是铁路,公路等基础交通,甚至连地铁和人防工程都有相对应的规划。

这一点是比较超前的,毕竟当前时间段还没有飞机出现,更没有所谓轰炸机能威胁东非领空。

而且就算有飞机,依照莱茵市地处东非腹地的位置,也决定了这里不好打,毕竟敌人飞机都能飞到这里,那只能说明东非肯定是不行了。

至于地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英国早在1863年就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技术层面没有太大问题。

当然,现在东非也仅仅是先进行隧道建设,这一点对于完全是平地起高楼的莱茵市而言相对容易的多。

在现在时间段,只有英国有地铁,东非可能是全世界第二或者第三个通地铁的国家。

因为和东非同期建设铁路的国家还有奥匈帝国,匈牙利(1896年开通)规划了第一条地铁为了庆祝匈牙利建国整整一千年,美国也有相关计划,不过时间更晚一点(1897年开通)。

当然,东非进度可能更快一点,毕竟施工难度相对较弱,现在莱茵市就是一个白板,所以建设难度也比较低,而其他国家地铁建设都是在已有城市且比较繁华的地段建设,这样要考虑的不利因素也更多。

当然,即便建设完成,想要开通也要等上不少时间,毕竟现在的莱茵市完全是一座“空城”。

东非的第一条地铁和奥匈帝国一样,以电力作为主要动力,而相关技术主要来自于达累斯萨拉姆和姆贝亚等城市的机车研发机构,这也体现了东非在相关科学领域上的能力越来越强。

第1268章 人口分布第723章 东非的战略目标第74章 “整肃”运动第1346章 城市转型第281章 劳务输出第705章 德兰士瓦人的算盘第1281章 酒馆第433章 小治强工程第509章 起步第8章 普奥联动第1233章 抓捕第868章 尘埃落定第20章 第一镇(姆兰迪济)第620章 步步为营第1318章 欧洲形势第893章 天然气产业起步第457章 插旗占地第474章 讨论第60章 向达累斯萨拉港进军第451章 人口(续)第808章 尘埃落定第942章 宣战第725章 战前算盘第1012章 萌芽第889章 远东战火第763章 威胁本格拉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6章 鲁道夫噩梦之源第214章 自己人,别开枪?第360章 安排第86章 咖啡第1107章 新经济政策第796章 强硬态度第303章 马拉维湖重工业区第1168章 法国前线第881章 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可行性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354章 电报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1316章 对话第753章 三个月结束战争!第916章 鲸湾港铁路第208章 选择困难症第931章 汉斯莱顿的改革第332章 稻种第556章 气吐血第139章 战争结束第216章 未来可期第76章 应许之地第948章 夺取马尼拉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655章 茶产业发展状况第1159章 交易和威胁第1121章 康斯坦丁离世第621章 欧亚果篮计划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03章 莱茵宫第65章 电灯第592章 巡视巴加莫约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357章 索加第949章 战败第359章 来了就别走了!第104章 饮食第1325章 卡塔尔第1122章 法国试探第900章 “三部”建设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471章 漏洞第357章 索加第364章 燃烧第586章 忽悠合资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302章 巴库第299章 预判第47章 联姻事宜第181章 武装使团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713章 不畏战第346章 移民过渡点第345章 援助团第835章 大铁路蓝图第289章 教学第407章 军事改革第146章 农业研究所第196章 铁路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878章 无线电第499章 建交热第371章 生意第1288章 东法会晤第1287章 不动如山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697章 石油产业布局第442章 东非威胁论第939章 马尼拉防御体系第167章 文化灭绝第1376章 地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