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缺大德的东非

这次整顿还是比较有效果的,尤其是东非一些实验室或者研究机构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就比如恩斯特一直没有亲自视察过的核物理研究院。

目前核物理研究的过程可以说相当艰难,尤其是放射性物质根本没有有效防护,虽然东非有特制的防护服,主要是使用铅等元素制成,但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恩斯特自然也不会以身犯险。

东非核物理研究始于九十年代末,彼时正是欧洲对放射性物质初步探索时期,东非在恩斯特的主导下,自然也提前开展了相关研究。

初期相对应的人才十分缺乏,毕竟欧洲对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和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不久,同理,欧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不比东非领先多少,而且分散在各个国家,除了东非以外的各国政府对于核物理显然也不太重视。

所以目前东非算是世界上核物理研究领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一五计划期间,也是东非核物理研究领域高速发展阶段。

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说比化工业更加危险,所以东非核物理研究机构肯定不能放在京畿重地,亦或者是一些主要城市,而是放在中,西部地区。

当然,艰苦环境下,东非政府自然也会对其进行相关补贴,享受国家最高待遇,甚至连他们的后续生活,家庭前途,东非政府都做到了相对应的安排。

毕竟人类早期对放射性物质的认知严重不足,恩斯特虽然可以做出一些干预,但也解决不了根源性问题。

越是早期研究越不能把规矩定的太死,毕竟如果人们认识到放射性物质的危害,那心甘情愿为该领域贡献的人恐怕不多。

像欧洲那些研究放射性的科学家,工作环境比东非还恶劣,就比如大名鼎鼎的居里夫妇二人,整天被放射性物质照射,以至于恩斯特都不好请这两位人类核物理研究的先驱发出邀请,如果和东非科学家们接触,对东非科研工作也是一种隐性灾难。

目前东非对放射性物质的定性是“不明”,即不确定是否存在危害,虽然恩斯特知道肯定答案,但是他也无法直接解释,这对于恩斯特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

当下人类对放射性物质的主要重用方向,集中在医学领域,也就是用其能杀死癌细胞的特性,从而治疗癌症等疾病的假象。

这在东非显然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而恩斯特找的借口是放射性物质既然可以杀死癌细胞,那对于人体正常细胞是否也存在同样效果,现阶段东非科研人员自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所以东非顺理成章的将核物理研究隔离开了。

这当然不利于东非核物理研究工作,所以为了弥补一些硬性规定所造成的缺陷,东非只能投入更多的资源来保证本国核物理发展。

包括构建单独的铁路,公路交通,单独的居住环境,单独的科学实验室,单独的科学实验场地,这也使得东非核物理研究院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大大降低,同时这种自成一体的科研模式,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在政府会议上,恩斯特特别强调道:“放射性物质的采集,必须用单独特制的容器,就比如铅盒等,对于废料处理也是如此,使用完成后要封存起来,并且登记在册,而且要集中出口到域外国家。”

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和前世日本一样缺德,不过在当下,其他国家显然也不会知道或者注意恩斯特的险恶用心。

前世很多有核工业的国家,就喜欢将核废料出口到非洲来,恩斯特这也算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

“同时,放射性物质研究的保障工作要做好,不能马虎,尤其是对我们自己的核物理研究人员,待遇要确定最高水平,对其家人也要做好优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此,东非的官员们是很不理解的,就像如今很多化学物质一样,人类并不知晓具体危险,所以容易导致很多问题被忽视或者掩盖,恩斯特自然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科学研究本就有利有弊,恩斯特自然也知道很多科研工作的风险性,但是捆的太紧,反而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东非不想被其他国家超越,就必须承担这样的风险。

当然,这对于东非一些科研人员显然是不公平的,恩斯特这种行为说不好听点,就是送他们去死,而且是在恩斯特明知道风险和危害的情况下。

对此,恩斯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通过在其他方面对这些为东非科研事业注定会牺牲的人员进行补偿。

当然,东非的核物理研究实际上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实际上东非在欧,美设置了一批实验室。

利用欧,美科学家为东非效力,东非只需要出资金,然后等着最终的数据成果就可以了。

所以东非在国外设立的核物理研究院机构和东非本土大为不同,他们甚至位于纽约,伦敦这种发达城市的核心区域,然后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放射性物质提速或者实验。

当然,在对放射性物质认知不全面的时代,自然也不会有人注意到东非这种举动有什么异常。

别的不说,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就建在巴黎大学里,所以东非在欧美发达城市建设核物理研究院机构和实验室可以说毫无违和感。

所以说东非在核物理研究领域的行为十分缺德,除了坑害本国科研人员以外,对国外科研人员的迫害更甚。

当然,欧美相关科研人员自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反而还会对背后“金主”感恩戴德,毕竟放射性物质当下没有展现出巨大价值,东非建设的这些国外核物理研究机构等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就业的场所,并且不需要到东非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去,在本国工作,待遇还比较优厚,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毕竟能在纽约或者伦敦工作生活,没有人会想到东非的某座小镇,默默无闻的从事核物理研究。

所以东非本土核物理研究人员主要是东非自己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外国人很少,他们很多都是从欧美国家留学归来后,投入国家号召中去的。

当然,这样一来,东非的核物理研究工作和欧美国家就比较割裂,欧美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反之东非虽然待遇最好,但是和欧美科研人员往来较少。

这样一来,东非核物理研究自然也会有一定限制,这也是东非在国外投资建设核物理研究机构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些国外核物理研究机构为本国核物理研究提供数据,情报参照,同时可以减少一些风险性实验。

早期核物理研究并不受政府重视,所以想获得东非国外的核物理研究信息并不困难,就比如居里夫妇的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公开的。

在这种情况下,东非核物理研究自然也不会“抓瞎”,而且有背后强力国家机器的帮助,几乎对东非核物理研究者们做到了有求必应,这种情况下,在东非早期核物理研究框架建设起来后,东非核物理研究工作也顺利发展起来,并且取得巨大成绩,远远将欧美同行甩在身后。

第836章 交通状况第747章 费特河战役第833章 拖拉机第948章 夺取马尼拉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955章 莱茵宫地铁站第232章 裁区设省第673章 象牙第590章 嘘寒问暖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1175章 登陆三马林达第1192章 钢铁森林第986章 农民进城第626章 封闭和开放第885章 经济殖民地的觉悟第521章 申请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1164章 争议第1237章 角落里的奥斯曼第957章 农林牧渔第1002章 人人如龙第849章 东非医学第1029章 国防工业第861章 分赃第253章 维森堡战役第75章 大逃亡第551章 交给时间检验第125章 鲁道夫的变化第564章 贵人第900章 “三部”建设第677章 公务员制度尝试第795章 难兄难弟第511章 输血第598章 新年第831章 人口长城第888章 莱茵市选址第22章 殖民地开发第411章 斐迪南海军学院第1193章 “理想国”第1008章 分析第1059章 战争贩子第1028章 1904年经济状况第936章 军售第663章 混乱西非第1012章 萌芽第986章 农民进城第946章 那勒斯日记第763章 威胁本格拉第1148章 军火贸易第231章第773章 消极的英军第97章 日常第703章 有轨电车和东非电力发展机遇第470章 奥兰治投英第426章 回欧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928章 军队让路第46章 船队第152章 恢复联络第51章 坦噶港第1024章 监视第592章 巡视巴加莫约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883章 全面东非化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934章 两步沟通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战役第502章 兰芳海外省第602章 夫妻对话第818章 马普托铁路第470章 奥兰治投英第936章 军售第890章 铁路建设第704章 底气第495章 准备反攻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么?第952章 “雄狮”版图第70章 蒙巴萨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715章 短暂团聚第902章 帝国大厦第549章 自行车产业第831章 人口长城第729章 正式宣战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玛利亚第1173章 结下梁子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1059章 战争贩子第914章 他乡故知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1008章 分析第808章 尘埃落定第270章 忠心爱国的威尼斯商人第457章 插旗占地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313章 盗版“斯图加特”第844章 鲁道夫第156章 焚烧(内容可能引起不适)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购物第828章 奥兰治人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