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红海航线的战略意义

当然,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毕竟一个国家要考量的问题很多,尤其是英国这种掌握世界霸权的国家,如果能合作,东非自然愿意接受这种结果,如果达不成目的,东非也不会太在意,毕竟十几年过来,东非已经习惯了。

恩斯特接着说道:“最后一个事项,也是本次和英国协商的重点之一,那就是尽可能从英国手中获得一处印度洋区域的海外据点,这是帝国关于印度大战略的重要一环,如果能通过本轮谈判实现这个目的,就算多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

默尔克皱着眉头问道:“殿下,关于这一点英国人应该不会同意吧?就算英国同意,他们也不可能会从自己手中划一处好地方给我们。”

恩斯特点点头说道:“这一点我也考虑过,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印度洋沿岸,除了我们和法国以外,其他地区几乎被英国直接统治,或者间接影响。”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印度洋为核心利益的国家,想在印度洋拓展我们的影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和英国协商来达到这一点。”

“至于英国是否愿意,这件事的主动权在我们,想让我们在海军方面妥协,英国自然也要拿出诚意,至于是否是烂地,那就要看接下来和英国人的讨价还价了。”

东非官员们也认同恩斯特说的这一点,没有什么不能谈,如果不能谈那就是东非发展的还不够。

思维特说道:“英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势力,大致可以分为四处,首先是红海沿岸,接着是波斯湾沿岸,然后是印度,最后是南洋区域,当然,澳大利亚也在其中。”

“印度和澳大利亚作为英国核心殖民地,我们肯定不能打这两地的主意,至于其他几个方向,也只有波斯湾沿岸或许有些可能了。”

南洋地区,事关马六甲海峡这个世界级海上通道,英国人肯定不会放手,而红海沿岸,英国人根本就不敢把东非放进来。

一直以来,东非和欧洲贸易的主要航线就通过红海来实现,虽然这些年东非西海岸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东非最重要的中东欧市场,从地理上绕不开地中海的两处节点,分别是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以及红海航线。

虽然红海航线周围势力错综复杂,但是关键的苏伊士运河以及曼德海峡都在英国控制中。

而假设东非控制了稳定进出地中海的通道,那对于英国的战略布局绝对是一场灾难,所以英国人肯定不会放手。

至于原因,简单想一想就十分明了了,如果东非控制稳定进出地中海的通道,那东非就能在和欧洲各国的贸易和交流保持独立性,而且是绕开英国的情况下。

而纵观当下全世界,除了东非以外,德国还有奥匈帝国,这三个国家都带着德意志属性,德国是正牌德意志国家,而奥匈帝国中奥地利话语权占比高,至于东非虽然因为国民结构原因不够纯粹,但也是无可辩驳的德意志国家。

如果东非掌握了红海航线,能够自由进出地中海区域,那世界上的德意志国家就能从北欧到地中海,再到非洲大陆连成一片。

在世界局势日益紧张的今天,其他国家肯定都不希望出现一个“怪物”,这个“怪物”如果诞生,那就可能将整个世界一分为二。

而且,如果东非或者德国,奥匈帝国掌握了红海航线,也就意味着欧洲局势的失控,东非本就体量庞大,掌握着世界上大量战略物资,像粮食,棉花,橡胶,各类矿物。

如果德意志国家合流,在得到东非源源不断物资支持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争潜力将直接上一个台阶,几乎大宗的战争物资都不会缺乏,搭配上德意志充沛的武德,恐怕欧洲格局都将为之改变。

对于这个场面,东非政府自然也“幻想”过,如果能掌握红海航线,东非完全不介意给德国和奥匈帝国增加一些战争的底气。

而反过来,英国人肯定也知道红海航线的重要性,同样英国政府肯定也能看到红海航线如果落入德意志国家会对英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只有牢牢将红海航线控制在手中,德意志国家才不会合流,一个横贯欧洲和非洲大陆的“怪物”才不会被英国人释放出来,这不仅是英国的想法,包括法国,沙俄等等都是如此。

至少在近年来,英国和法国在红海沿岸的支出就明显增加,而两国防范的是谁不言而喻,就是东非。

当然,红海航线的特性也使得英法对东非的封锁是比较成功的,红海有两个命门,苏伊士运河和曼德海峡,不管哪个控制在手里,东非都不可能冲入地中海。

如果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英国和法国政府也完全有能力将苏伊士运河直接炸掉,让这条世界主要贸易航线瘫痪。

红海航线的双保险,让英国对红海航线的控制能力大为提升,海军在红海狭长的空间里几乎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而东非想从陆地夺取红海航线控制权,难度也很大,主要是红海两岸的陆地交通实在有些困难,不仅地形复杂,而且沙漠遍布,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开展活动,而英法通过地中海的便利条件,可以有效支援埃及等红海沿岸国家。

事实上,只要保证埃及不落入东非手中,那英法两国有的是办法和东非周旋,当然,以上设想的前提是东非站在德国阵营。

实际上东非如果真加入欧洲战局,那战争的走向还真不好说,但东非显然不想轻易开启战争,尤其是在东非如今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而且参与战争的风险也不是东非能承担的,如果赢了还好说,输了东非就难受了。

实际上这也是东非政府内部对战争的一种悲观态度,东非目前的地理位置和国力,就天然不适合参加欧洲战争。

主要的海上通道都控制在英国人手中,东非想从英国人手中夺取这些海上通道难度非常大,假设东非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夺取海上通道,而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东非就有可能面临被围殴的风险。

虽然前世德国在一战中表现出以一当五的气势,但是谁又敢说这个时空的德国还有这样的运气,运气对战争同样重要,万一因为一场大战役的失误,德国就提前失败了呢!

这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前世一战就打成了僵持的局面,德国和法国在前线稳住了局面,从而使得德法变成了绞肉机,而这种僵持正说明德国在军事上对法国其实没有形成碾压优势。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以外,东非最主要的还是考虑美国和俄国两个国家有可能背后摘桃子。

美国就不需要多说了,美国的想法几乎和现在东非政府的想法一致,大致思路都是先观望,而前世俄国的表现在恩斯特看来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虽然说因为内部政变,俄国退出了战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俄国没有能力重新加入,毕竟英,法如果被打急眼了,完全可以许诺俄国新政权无法轻易拒绝的利益。

第822章 卡宾达第45章 罗恩罗达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库第984章 一五计划之钢铁产业第707章 贸易和市场第248章 海因里希第172章 扩张和移民问题第670章 人口流动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107章 图尔卡纳湖第1333章 1919年第403章 撤资第784章 自己人第250章 敌在巴黎第65章 电灯第118章 啤酒馆聚会第931章 汉斯莱顿的改革第377章 意大利的进展第930章 汉萨省第904章 卡宾达第846章 东非牛仔第704章 底气第850章 移民第773章 消极的英军第814章 卷土重来?第390章 劝离第874章 推销移民地第1321章 罗马尼亚加入同盟国第440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861章 分赃第497章 准备调停第904章 卡宾达第1231章 水电占比第1336章 铁路强国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844章 鲁道夫第585章 变革时代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66章 罗马二次光复第34章 动员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942章 宣战第1045章 教育第566章 比较第961章 危与机第6章 战争临近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828章 奥兰治人口危机第1149章 再临南美第503章 多管闲事第1170章 奥匈战场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715章 短暂团聚第998章 贝拉市第467章 观察第486章 外交打压第849章 东非医学第885章 经济殖民地的觉悟第847章 畜牧业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206章 “收破烂”第1294章 俄国变天第869章 新法兰克福市第204章 “流放”?“润”!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1038章 资源城市问题第800章 威尼斯变化第199章 结款第1310章 祸水东引第730章 拉穆湾海战第946章 那勒斯日记第594章 矛盾第798章 东非气象局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964章第241章 黑兴根入场第589章 繁荣新城第98章 游历第854章 美国人密谋第1062章 新兴产业蜕变第125章 鲁道夫的变化第952章 “雄狮”版图第714章 伊林加第242章 为什么是马约特岛?还在审核……第1163章 重提巴士达铁路第913章 外国资本第152章 恢复联络第502章 兰芳海外省第309章 私人特工组织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912章 罗安达商人第773章 消极的英军第228章 留学生第527章 东英(印)贸易第589章 繁荣新城第619章 缴获第791章 图穷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