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贸易繁荣

类似卡森百货这样图谋比属刚果市场的东非企业不在少数,卡宾达市和金沙萨市的不少企业都参与进去,甚至连更远的罗安达,洛比托,本格拉等城市的企业和资本也插了一脚进来。

这显然会在小小的比属刚果引发一场波澜,最后还要看谁技高一筹,成为最后的赢家。

当然,比属刚果归咎到底也不过人口几十万的殖民地市场,东非人口超过比属刚果人口的城市就有好几座,所以比属刚果发生的竞争对东非政府而言只是小打小闹。

如今,欧洲才是东非最重视的全球市场,除此外,亚非拉很多地方也同样不差,与之相比,比利时的刚果殖民地市场只能算开胃菜之一。

……

莱茵市。

东非的交通运输部门最近可以说忙昏了头,铁路,公路,水路以及海运全面发力。

源源不断的物资从东非内陆向沿海地区输入,再通过东非的港口,向欧洲等地区输送,最后再火急火燎的返回东非本土。

光是,欧洲的需求,就已经让东非政府感觉吃力,更何况东非不仅要照顾欧洲,还要兼顾亚非拉等众多市场的庞大野心。

东非的海事局局长约翰李尔汇报道:“目前我国注册商船总吨位已经超过五百万吨,其中三百万多吨负责欧洲市场的货物运输,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商船也在为我们服务,算上其他国家,全球大约有一千三万吨商船直接或者间接为我国贸易服务。”

从三五计划开始,东非民用造船业可以说开足了马力生产远洋船舶,硬生生将东非商船总吨位从三百多万吨提升到五百多万吨。

这还要受益于当时东非和英国和解条约的影响,在两国和解的第一年东非确实按照英国的安排,没有在海军上有太大动作,这使得当时东非能够集中力量扩大民用造船业。

“目前我们和德意志地区的贸易量极大,可以说德意志地区的大量商船都在为我们和德意志地区之间服务,我们本国商船作为第三方国家,承担了主要任务。”

目前德意志三国的商业船舶中,就有大约七百万吨为东非和德意志地区之间服务,这个规模可以说十分庞大。

毕竟德意志三国,也就是德国,东非和奥匈帝国登记商船总量才一千多万吨,其中东非第一,德国第二大,奥匈帝国排在最后,而德国的商船几乎大部分都要跑东非的业务。

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俄国和法国威慑下,许多欧洲国家被迫和限制了和德国间的贸易。

就比如小麦,德国虽然粮食勉强自给自足,但是这是包括小麦,大麦,土豆等粮食作物的情况下。

而小麦作为德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在战前德国自给率也只有百分之八十,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缺口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

而这百分之二十的缺口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沙俄,但是现在俄国已经断绝了和德国的贸易。

这种情况下,质量偏差的东非小麦就了机会,如何质量上肯定不如东欧平原,但是量大管饱还便宜。

东非的小麦产区面积本来就不小,这些年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应用,使得东非小麦收获达到一年两季以上,并且单位产量也大大提高,完全可以满足德国全国的需求。

而德国连小麦这种主粮都需要进口,其他诸如肉蛋奶,瓜果蔬菜等等非口粮农作物缺口自然也很大。

交战双方动辄百万大军,这种情况下,大量劳动力人口都投入战场,反之,农业和工业人口自然出现大量缺口,而且军队的消耗量比平常明显增加,所以德国小麦进口肯定比战前还要高,根据东非政府的推算应该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好在小麦虽然是德国人重要的口粮作物,但不是唯一选择,当年拿破仑就是借助欧洲农夫的土豆来供养军队。

当然,作为面包的主要原料,所以小麦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小麦肯定优先保证军队供应,这也是德国迫切需要从东非进口大量小麦的主要原因。

毕竟这个时代欧洲人对面包的追求基本和生活质量划等号,某二战狂人上台就是拿面包作为口号,而苏联更是以黑面包作为前线苏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甚至因为粮食短缺问题,无奈增加锯末来增加饱腹感,一战俄国政府垮台也是民众打着要面包,不要战争的口号。

约翰李尔接着说道:“全国港口运营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些年我们新建和改造完成了二十多座现代化集装箱港口,但是,欧洲却不缺乏相关设施,给货物调度增加了麻烦。”

集装箱也是东非运输业的大杀器,从1908年开始,东非开始推进统一标准集装箱在全国货物运输中的推广工作。

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和海路之间的联运,这就需要对东非现有港口进行升级改造,毕竟集装箱虽然方便,但是也需要大型设备来实现吊装。

如今东非主要港口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是东非以外的国家就不同了,比如德国,一些小港口根本没有大型设备来装卸集装箱,不过这也不是东非该考虑的事情,东非只需要把货物运到即可。

而集装箱的一大优势就是方便铁路运输,很多物资只要通过港区的铁路就能直接运输到前线,所以德国对于集装箱还是比较满意的。

战争开始初期,东非很多出口军用品就是成箱直接输送到前线,满足德军的需求,比如药品,医用棉花等等。

在这一点上,德军对东非产品还是十分满意的,不仅量大,而且质量也相当高,这也是必然的,东非可没有因为战争突然爆发,就以次充好,毕竟恩斯特为了这场大战早就开始了筹备。

反观,美国就不一样,美国企业没有做好准备,而战争突然爆发后,很多美国企业拿到订单后,也来不及生产,所以很多战场产品质量堪忧。

结果就导致如今欧洲交战各国,在一些重要军用品上选择东非,尤其是医用产品,这可是事关士兵生死的东西,容不得马虎。

而美国的“黑心棉”和东非生产的战场专用“医用棉花”,只需要简单的前线反馈,正常情况下各国后方的采购部门就应该知道怎么选择。

总而言之,在战争初期,东非和美国的商业竞争中,东非取得了先手优势,而美国企业连生产线都还没有铺开,只能看着大量资金流入东非人的口袋。

当然,后面美国肯定能补齐这些缺口,但是,一战中欧洲市场利益最丰厚,可欧洲外的市场也同样重要,等美国在欧洲获得成绩的时候,东非在其他区域也取得优势了,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

虽然战前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体,但是东非现在也不逊色美国多少,尤其是在工业领域,东非和美国之间已经处在同一水平,超过了德国。

这一点从钢铁产量上就可以有最直观的反应,目前东非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三千多万吨,而美国因为战前经济危机的原因,即便现在临时扩产也才刚刚恢复到三千万吨出头,单以钢铁产量来看,东非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东非和美国的钢铁产量都在三千万吨以上,而排在第三的德国只有一千三百万吨,连东非和美国的一半都不到,其他国家更是无法和三国相比。

第1239章 兵变第1012章 萌芽第844章 鲁道夫第30章 多多马第1215章 区域协调发展第856章 最后的准备第1248章 普吉岛第192章 拆分研发部第1112章 招商引资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571章 封锁宫古海峡第712章 铁路所见第831章 人口长城第1120章 巴尔干战争爆发第1084章 底气第895章 第二次全国水利工程第1015章 市场第509章 起步第642章 制裁和认怂第660章 贸易和产业第181章 武装使团第1374章 波斯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区第1083章 忧心忡忡的英国人第1316章 对话第1253章 印太路桥第528章 与时俱进第1241章 东非的殖民地第876章 白面阎罗第888章 莱茵市选址第610章 军事顾问团第112章 人口和农业第934章 两步沟通第553章 大公无私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阶段完成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65章 电灯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838章 钢铁“怪物”第40章 移民军回国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886章 落后产业转移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03章 威胁第859章 登陆,被俘,遣返第1101章 东非对波斯尼亚的渗透第1207章 法尔塔新区第271章 新海军基地选址第822章 卡宾达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04章 铁路并网第850章 移民第357章 索加第707章 贸易和市场第1141章 学习第96章 西北悲歌第1144章 背靠东非好乘凉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504章 借人第558章 祸水东引第309章 私人特工组织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笔第258章 夜袭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电缆网络第876章 白面阎罗第911章 工业基础的重要性第834章 1890年各国铁路情况第877章 合作办学第1073章 交通大变局第1046章 毅力号战列舰第722章 人员再培训第640章 工地第71章 海底电缆第831章 人口长城第948章 夺取马尼拉第1101章 东非对波斯尼亚的渗透第1128章 开端第1317章 流亡政府第1295章 巴拉诺夫大使第810章 海岸线第531章 兵城第896章 “草原”大迁徙第1348章 二次和平会议第199章 结款第1228章 内陆水运贝尔港第335章 生猪养殖第227章 缺大德的东非人第590章 嘘寒问暖第829章 逮着一只羊薅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485章 战争推演第288章 内罗毕新市民第166章 招聘广告第238章 三把“刀”第187章 劝说第486章 外交打压第962章 提尔皮茨第608章 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