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补丁

第137章 补丁

东非孤悬海外,远离德意志。

而很明显对黑兴根王室来说当前核心利益依然在德意志本土,东非殖民地只能算黑兴根王室投资的一个主要项目。

虽然恩斯特在战略上将黑兴根王室的未来选定在了东非,但是目前并不需要立刻前往东非。

因为东非殖民地放在任何一个殖民国家眼里都还是个长远项目,现在这个项目连第一阶段都没有完成。

东非殖民地严重依赖黑兴根财团补血,离开了黑兴根王室其发展就立刻陷入停顿。

就比如德意志和奥匈帝国的武器,技术,人口,没有黑兴根王室作为中心调节,东非一个殖民地根本就不要幻想。

虽然,恩斯特人不在东非,但是东非的权力都掌握在恩斯特手中,条条框框将东非所有官员的权力都限制在极小的区间里。

因为东非采用的是雇佣制,也就是公司制,当前主要开发项目就是农业,所以说东非殖民地是一个黑兴根旗下的农业开发公司也不为过。

而东非的官员也就是黑兴根的雇员,尤其是军队里,那些最早的德意志人,他们都是和黑兴根签了合同的。

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有软肋在黑兴根王室手里,你大可以放心在东非利用职权瞎搞,可你的家人那都是在黑兴根财团的档案里记录着,在普鲁士和德意志这一亩三分地霍亨索伦家族的便宜可不好占。

而且这些身居殖民地各个统治层的德意志雇佣兵,都是从普鲁士军队退役的老兵。

说难听点,都是岁数大了被军队赶出来的老年人,为了生计才到东非给恩斯特卖命。

等他们钱捞够了肯定是不愿意在东非继续待下去的,毕竟他们也要安享晚年,而东非现在明显不是养老之地。

东非医疗条件简陋就算了,也没啥好玩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没有他们的家人。

和那些底层移民不同,远东和奥匈,南德意志……的移民那是为了讨生活的,他们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就做好了客死他乡的思想准备,不排除一些人有荣归故里的想法,可大多数人还是冲着活命去的。

而德意志雇佣兵,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参与殖民活动来赚钱,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是德国人(这里德国指目前德意志各邦国统称。)而不是东非人。

所以钱赚够后,自然要回到德意志去享受生活,所以权力只是暂时在他们手中,何况是被锁在笼子里的权力。

黑兴根财团常驻东非理事,那是专门用来查账的,严格把关东非各项资源的调度和开销,同时负责监督东非官员对恩斯特命令的执行情况。

黑兴根财团派驻东非理事虽然人数少,但在高层地位都不低,其中冯德莱恩就是代表,他和东非军事长官亚尔曼,东非军队参谋部的思维特(华裔)共同构成了东非的三驾马车。

在恩斯特最看中的东非军队里参谋部是第二支力量,都是黑兴根军事学院的学员,早期以华人学员为主,现在已经开始补充德裔学员。

黑兴根军事学院其实就是恩斯特养私军的地方,所有学生都接受过洗脑教育,黑兴根王室就是其信仰,所以恩斯特敢于重用他们,对东非各方势力起到监督作用。

基本上每一个东非官员就要配一个黑兴根军事学院的学员为副手,这套配置从中央一直到乡村。

东非的任何动作都需要以上这三个团体联席会议,然后报告给恩斯特,恩斯特再做决断。

这样东非的行政效率当然不高,但是非常稳妥,因为三方利益团体尿不到一个壶里。

好在东非是个彻彻底底的农业殖民地,具体事务枯燥无味,就是种地,种地,种地……

偶尔打个土著部落,殖民地的村庄自己就能拿决定,也只有土著国家,阿拉伯人势力和其他殖民者需要向上级上报。

但是,东非周边的势力,早让东非排查了个遍,那些人不能惹,东非殖民地心里门清,除了葡萄牙人和英国人,没有什么有威慑力的势力。

即便如此,东非殖民地还是相当低调的,就比如英国,东非之所以对桑给巴尔苏丹国客气,除了处理土著需要外,就是忌惮英国人干涉,所以桑给巴尔苏丹国核心才能继续存在。

在东非和莫桑比克边境,东非殖民地也一直保持克制,不会主动惹事。

不要说英国和葡萄牙,就是那些土著,东非殖民地都是小心翼翼的处理。

就比如西南边的赞比亚,东非早就有能力去跑马圈地了,就算东非势力进入赞比亚,其他殖民势力也得不到消息。

但东非殖民地没有这么做,饭要一口口吃,移民不到位,就不急于扩张。

当然,恩斯特也不是不想去东非坐镇,而是目前脱不开身,也没必要。

康斯坦丁亲王年纪大了(67岁),恩斯特可不放心把老父亲一个人放在欧洲(历史上康斯坦丁亲王死于1869年9月3日)。

同时,黑兴根王室手中最大的财富,就是黑兴根财团,其主要业务全部位于欧洲地区。

恩斯特可不敢轻易将黑兴根在欧洲的事务交给别人,如果失去黑兴根财团,恩斯特就是有天大本事也开发不了东非殖民地。

东非殖民地从创建到现在,可以说是黑兴根财团一点点扶起来的,移民需要的资金和船只,移民早期的口粮,殖民地的武器装备,东非官员的工资……那都是黑兴根财团提供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黑兴根财团的重心转移到东非去。

但是东非殖民地目前的条件不要说养活黑兴根财团,养活自己都有些吃力,恩斯特要求不高,至少要等到东非建立好一套初步的工业基础后才会把黑兴根财团向东非转移。

比如,发展工业要解决东非殖民地煤的问题,就需要建设铁路,东非的煤主要在西南部,所以要把他们拉到沿海地区,当然有人可能说在当地建工厂不就行了吗?

问题是,这个时代工厂那些机器都是傻大笨粗的玩意,想把他们运到内陆也需要铁路,加之黑兴根财团的主要业务就是欧洲,最后内陆的商品和粮食还是要靠铁路输送出去。

而以当前东非的条件建设一条通往内陆的铁路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如果集全殖民地之力和黑兴根财团的支撑也不是办不到,但是代价太大。

恩斯特当然知道铁路的作用,但是现在不是建设铁路的时候,恩斯特知道一个机遇期,打算那个时候在规划东非的铁路建设。

除了铁路,炼铁厂,水泥厂……这些都要有吧!不然黑兴根财团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机器搬过来也没用,总不能什么都靠进口。

不说这些,就是东非当前农业规模也很难支持工业建设,就比如棉花这种轻工业原材料,东非也只是小规模种植,要是真搞大了,说不定会引起某些国家注意,纺织业可是许多工业化国家的支柱产业。

……

总而言之,东非还有许多道路要走,目前东非殖民地顶多是黑兴根财团的附庸,恩斯特可以通过黑兴根财团影响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和欧陆舆论,同时控制东非的产业发展。

虽然东非殖民地在恩斯特心中很重要,但事实是东非殖民地现在比不上黑兴根财团。

就这样说,丢了东非,恩斯特可以通过黑兴根财团重新找处地方重新开始,而丢了黑兴根财团,恩斯特就什么都玩不转了。

当然,恩斯特的想法是以后将黑兴根财团和东非殖民地结合起来,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东非殖民地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持恩斯特将全部身家赌在上面。

(本章完)

第886章 落后产业转移第522章 列强守门员第889章 远东战火第1378章 欺软怕硬第764章 计划调整第572章 停火线第837章 台风第1023章 俄国海军靠岸第994章 经济外援第449章 野心第134章 第一阶段作战任务结束第528章 与时俱进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975章 外交风云第920章 图谋棉兰老岛第241章 黑兴根入场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711章 归国第1056章 以德国为首第196章 铁路第636章 分担压力第1378章 欺软怕硬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756章 纺织业危机第316章 莱茵盾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201章 走马上任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343章 法国动摇第923章 坏事做尽第641章 一进一出第445章 蝗灾和乘火打劫第1211章 集中营第671章 西北的机遇第250章 敌在巴黎第826章 德意志人费尔南德斯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1257章 东荷再协商第1258章 君臣对话第548章 东非历史课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购物第17章 达累斯萨拉姆第1152章 黑帮第489章 战争归战争,贸易规贸易第1005章 人造纤维第901章 东非大运河计划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343章 屯田第472章 备战第899章 东非铝产业第355章 安卡村第1034章 汽车之都第2章 恩斯特的改变第1152章 黑帮第874章 推销移民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259章 同意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1279章 温斯顿的计划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836章 交通状况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第576章 人参种植第928章 军队让路第899章 东非铝产业第1069章 德国讨论第526章 文明灯塔第399章 还是要请爹第200章 分裂第214章 自己人,别开枪?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992章 入籍第642章 制裁和认怂第1379章 战争爆发第323章 恩德贝莱大起义第353章 下一站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586章 忽悠合资第653章 省会选择第999章 新制碱工艺第680章 缓冲区第1235章 难以预料的发展第822章 卡宾达第269章 大津巴布韦遗址第491章 进攻失败第776章 第三阶段第816章 1890年农业发展报告第238章 三把“刀”第903章 莱茵宫第174章 食品产业独立第841章 大国使团第946章 那勒斯日记第524章 幸福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38章 开垦第1106章 开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