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留学生

bookmark

第228章 留学生

1870年5月23日。

“陛下,这是今年各个地区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总共500多人,刨除掉父母不支持出国的只剩下两百多人,这两百多人中又以德意志和远东地区移民家庭中支持的多。”

“嗯,不想去,也不用硬拉着,这是你情我愿的事,出国学习未必是坏事,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只是我们东非太过落后,现在是不得不向世界上的强国学习。”

“可是陛下,也不能这么说,东非光是推行普遍义务教育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而且我们东非王国刚刚建国不久,但是后续一定可以超越其他国家。”

“不要妄自尊大!要沉下心来,好好做事,落后就是落后,没有什么好辩解的,这次赴欧留学生一定要照顾好,让他们接触到德意志和奥地利最好的教育,未来学成也好回来建设我们东非。”

“是,陛下。”

“还有,既然这些孩子的家人选择了相信我们,我们就要把事做好,毕竟谁敢将自己孩子的命运放在别人手里,所以决不能辜负这份信任,留学生的伙食一定要营养,课本,钢笔等学习工具也要我们准备好,起居也应该找人统一照顾管理。”

“是,陛下!”

5月30日,东非王国以国家名义向普奥两国派出留学生共计243名。

说到教育,东非王国真的不行,除了人均学历水平低,文盲率高以外,同时东非所谓义务教育,完全就是平地建高楼,现在连地基都还没打好的那种。

东非王国加上殖民地时期,也统共三年多,最早一批小学生都还没有毕业,第一批留学生也只能从这些半大孩子里挑选。

……

“马克洛夫,隔壁卡尔将他儿子送回欧洲去接受教育了,你说咱们儿子成绩更好,是不是当初的决定有些不好?”马克洛夫的妻子略带担忧的问道。

“学习!学个屁!当年我在欧洲也没看见几个人上学啊!现在大家过得不都还挺好么?”

马克洛夫所谓欧洲,其实指的是沙皇俄国,马克洛夫,原名马克洛夫斯基,农奴家庭出身,沙俄平民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

“而且,现在政府强制那个什么义务教育,我看就足够了,会写写字,读读政府通告就差不多了。”

“可是……”

“哪有那么多可是,听我的准没错,又不是贵族老爷们,学习又不能当饭吃,要不是政府强制执行那个什么义务教育,我绝对不让自己儿子去什么学校,有那功夫,在家里种种菜,养养鸡,农忙的时候还能给家里搭把手,做做家务不比上学强!”马克洛夫说道。

在华人移民的内卷下,西方的花园还是败下阵来,好看是好看,又不能当饭吃,尤其是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

所以不太实用的花园直接面积缩减,变成菜地或者种上果树,但是花园也没有彻底被打败,赏心悦目的东西还是有些作用的,就连华人也会学着欧洲人种几棵花草在院子里点缀一下。。

画面一转,隔壁邻居家。

“卡尔,小卡尔年龄那么小,就让他一个人出国,实在太危险了!”

“怕什么,政府都已经说了,会照顾好他们的,就是留在东非也未必比去欧洲过得好。”

“可是小卡尔才十一岁啊!”

“哼,十一岁差不多了,我当年十岁就开始下地帮父母干活,现在小卡尔是文化人,让他去欧洲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是好事。再说了德意志是我们的根,让小卡尔接触到德意志的文化也是好事,东非虽然不错,但是在文化这方面还是要看德意志。”

同一时间段,同村的华人移民家庭。

“汉斯!弗兰克那么小,就让他一个人去欧洲,会不会不好?”巴拉圭妻子佩特拉担心的问道。

“怕什么!我家乡有句老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前是没条件,现在有机会自然要让儿子去闯一闯,跟着咱们一直种地能有多大出息。”

“我看种地没什么不好!去闯荡风险太大了!”

“你懂什么?种地多累啊!弗兰克以后只要动动笔杆子,挣得钱就比咱俩加起来都多,说不定还能混个官当当,伱看咱村长,还不是因为有点文化才当的上。”

……

首批赴欧留学生,在达累斯萨拉姆出发,其中一百零八人去往奥地利,其余的人前往普鲁士和其他德意志邦国,未来他们有机会进入各国的大学学习,在此之前先进入各国的中学学习。

虽然赴欧留学生年龄小,但大多聪慧,能从东非放养式学校中以优异成绩被选中,并最终通过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说明这群人除了聪明外,真的对学习有一定兴趣。

“记得,不要把铭牌搞丢了,每天都在把自己家的地址重复一遍,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去了欧洲,进了学校,一定要切记,你们是去学习的,不要在乎同学怎么看,如果有人问起,就说你们是东非王国的学生,告诉他自己一样是德意志人。”

“有任何困难,都可以联系你们的负责人和老师,衣食住行都由政府免费提供,你们负责安心学习,所有……”

船上,工作人员反复和这些孩子强调注意事项。

同时为了给这些孩子的家长留些念想,东非王国开放了从欧洲到东非的电报线路,每三月可以向家中发一份电报。

东非的两条电报干线可以直达内陆,最后再由邮政局寄往出国留学生家庭。

光是这一件事的成本就相当高了,也可以看出东非政府的重视。

留学生在海外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学习,而是歧视和习惯问题,不过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第一批留学生注定是最艰苦的一届。

第一批留学生,选择德意志也好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氛围中去,德语就是通行证,同时欧洲默认东非是一个德意志国家,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在欧洲其他地区用德意志身份可能不好使,但是在德意志地区就足够了。

(本章完)

第284章 连环计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085章 两国交易第394章 硬气第1379章 战争爆发第583章 三六九等第429章 薄弱基础第371章 生意第389章 易手第142章 三区一改第770章 安哥拉遗产继承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台第842章 优势互补第439章 非酋结婚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厂第541章 下次还敢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闭国家第390章 劝离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957章 农林牧渔第738章 双方谋划第1208章 黑奴的归途第832章 押解第588章 哈拉雷市烟草厂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1330章 选定地点第475章 出手第695章 纳塔尔第250章 敌在巴黎第1326章 野望第175章 村落选址第512章 给俄国人提供舞台第611章 打入内部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934章 两步沟通第194章 迎接第1146章 趁虚而入第271章 新海军基地选址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盘第877章 合作办学第506章 贼心不死第345章 援助团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阶段完成第818章 马普托铁路第831章 人口长城第13章 国际调停第801章 恭贺第1360章 防疫和经济并重第782章 近卫师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998章 贝拉市第20章 第一镇(姆兰迪济)第1152章 黑帮第174章 食品产业独立第108章 历史课第1091章 英国选择退让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363章 百万亩橡胶林第955章 莱茵宫地铁站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664章 隐藏的内部危机第901章 东非大运河计划第672章 危与机第1290章 战略要地第679章 比属刚果第820章 购舰第1189章 邀请第1128章 开端第271章 新海军基地选址第324章 珠海通商区第876章 白面阎罗第650章 牛粪经济第874章 推销移民地第872章 棉花扩产第665章 东英必有一战第835章 大铁路蓝图第928章 军队让路第900章 “三部”建设第916章 鲸湾港铁路第868章 尘埃落定第710章 巩固经济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785章 难上加难第886章 落后产业转移第543章 南琉球群岛第622章 索马里渔业前景第849章 东非医学第808章 尘埃落定第823章 西海岸开发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业探索第722章 人员再培训斐迪南大公第679章 比属刚果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124章 水井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