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薄弱基础

的里雅斯特通往维也纳的列车上,恩斯特在私人车厢里浏览着奥地利的乡间风景,铁路两边,绿色的麦田,田间小路上匆忙的农夫,拖着货物的牛车,以及偶尔出现的村庄。

奥地利乡村的一片景象实际上和中世纪没有太大区别,要不是坐在列车里,恐怕都感觉不出来,以至于每一次恩斯特乘坐火车,都会有一种时空错乱感。

超速发展就会带来恩斯特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驱动力,积极改变着欧洲的社会,而在更加遥远的东非同时发生这种情况。

……

随着铁路工人到位,东非铁路工程正式启动,土著铁路劳工被分成二十多个团,对铁路沿线进行修整。

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在技术人员指挥下,铁路沿线渐渐被逐渐清理出来。

穆钦加山脉北侧,是东非铁路要克服的一个重点,这里有一片沼泽是铁路绕不开的区域。

而东非政府的处理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使用大量黑人对此地进行人工疏浚,几千黑人在步枪的威逼下拿着水各种容器将这些水从沼泽中排除干净。

“沼泽里除了生活着大量的河马和鳄鱼以外还潜藏着其他危险,比如毒蛇,这些生物对我们的工人有着致命威胁,所以这种活计只能交给土著来做。”

“这个沼泽只能用人工来清理,如果按照正常工程速度大概几个月时间估计才能清理干净,所以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赶在雨季来临前,完成这一段的工作,防止雨季来临后这里又被雨水回填。”

于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东非人强迫土著没日没夜的工作,尽量在两个半月时间内完成对沼泽地带的清理。

为了中央铁路建设,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砍伐原始森林,为铁路腾出空间,清理巨石等阻拦物。

而在铁路的起始点,第一铁路延伸段,大量的原材料通过土著的血肉之躯,向着内陆拉去,千斤重的铁轨全部靠人工搬运,稍有不慎那就很容易给工人造成致命伤害。

同时为了保障铁路建设,东非在沿线附近修建了三座水泥厂,二十三处伐木场和采石场,同时在赞比亚卡拉巴里地区新建钢铁厂一座。

1873年东非年产钢铁量是二十四万吨,卡拉巴里钢铁厂投产后东非钢铁产量将突破三十万吨。

实际上仅姆贝亚市的钢铁厂鸟枪换炮后,年产量提升到八万多,就可以满足东非很大一部分需求。

东非铁路总共需要钢铁需求是八百万吨左右,而187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总计在三四百万吨左右,所以从德奥两国进口一部分钢铁,可以为东非节省不少资金。

东非的钢铁产量实际上在世界上也排的上号,不过相比之下煤炭产量就有些不足,仅有一百五十万吨左右,同期德国则在两千七百万吨,英美更是突破亿吨。不过因为经济危机影响,各国钢铁和煤炭产能接下来都会遭受大规模萎缩,相比之下东非则会进入飞速增长的阶段。

除了铁路建设需要大量钢铁需求外,东非造船厂的需求也比较庞大,巴加莫约造船厂虽然不能造千吨级别的铁甲舰,却也在恩斯特的倾斜下拿到十几艘炮艇的订单,而东非炮艇的吨位一般在400吨往上。

还有内陆造船厂也不可忽视,到1873年,东非内陆造船厂已经扩充到37座,除开几座大湖以外,赞比亚西河,刚果河流域需求最为旺盛。

抛开这铁路和造船两个产业,接下来东非还会引入一系列工厂,对钢铁的需求都会处在一个比较旺盛的阶段。

这些都是铁路建设前东非的一些基础数据,等到铁路完成后,大头的南方工业区(津巴布韦)建设,以及赞比亚铜矿产业开发,东非工业增长才能体现出经济危机中的真实发展水平。

实际上恩斯特也想学习五年工业计划,借着经济危机的东风让东非实现腾飞,不过这对于东非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

一般人看五年计划,那感觉就是我上我也行,可实际上五年计划只有两个范例,一个是沙俄,一个是远东,沙俄一五计划是1928年开始,远东一五计划更是在1953年开始。

在教科书中,仿佛一五计划一完成,两国就摆脱了农业国地位,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更是直接跃居成世界重要的工业国。

实际上沙俄时代,沙俄就已经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比如现在,沙俄已经是世界第五大纺织国,还有几万公里的铁路,三千多家工厂,在苏联之前更是达到了接近一万家工厂,三百多万工人。

当前沙俄就已经是列强之一,能落后到哪去?只能说苏联是把沙俄的潜力彻底激发出来,让沙俄在历史上最接近世界第一。

远东工业水平拉胯,但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也建设了一批军工企业和官营企业,北洋时期到民国也发展了一批民间资本,等到1953年后,本土其实是有一批专业人士的,加上苏联的支援,也才勉强实现初步工业化。

恩斯特可以肯定,1953年的远东基础一定比当前东非王国的基础要好的多,领导层也比东非王国有能力的多,而远东一五计划尚且实现的比较艰难。

所以东非当前的条件,工厂数量总共是一百七十多家,且多以低技术含量的粗加工制造业为主,民众受教育水平也完全无法支撑工业发展。

像计划经济,主要体现在计划二字,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是极其考验一个国家的执行能力的。恩斯特如果要搞五年计划,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才问题,这些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执行。

东非王国发展农业,官僚能力水平还能满足勉强跟的上,如果是搞工业,那就相当为难他们了。至于当前东非现有的工业,那都是德意志地区外溢出来的人才来实现的,黑兴根工厂的管理层都是从德奥两国挖掘和雇佣来的,说到底还是人不行的问题。

第129章 西北将战第370章 (不用订阅章)第886章 落后产业转移第1046章 毅力号战列舰第1031章 军火贸易第1197章 老天爷赏饭吃第986章 农民进城第152章 恢复联络第1055章 东非向北第607章 迂回第301章 奥地利商业考察团第301章 奥地利商业考察团第1047章 奥匈海军求助第777章 圣诞节攻势第166章 招聘广告第1222章 会面第685章 人尽其用第71章 海底电缆第123章 诱拐第161章 检阅第993章 东方省的强省会战略第418章 学徒第680章 缓冲区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讹诈第782章 近卫师第601章 橡胶种植业前景和危机第617章 行动第1200章 电气化第609章 提升第701章 城市化第1187章 东非世界博览会第443章 韬光养晦第961章 危与机第826章 德意志人费尔南德斯第97章 日常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账第1177章 东非的“老朋友”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闭国家第955章 莱茵宫地铁站第218章 跑歪的会议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710章 巩固经济第575章 达成共识第1183章 撒哈拉铁路第804章 狮子大开口第1135章 一战爆发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团第430章 客人第1049章 农业危机第919章 东非国土面积和行政区第87章 西北之乱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09章 新型战列舰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318章 朱坝镇第369章 送别第605章 奥兰治人起义第1187章 东非世界博览会第370章 (不用订阅章)第169章 费舍尔的工作第324章 珠海通商区第1092章 菜市场第717章 南非版“三国同盟”第326章 “中央运河”工程第967章 奥拓第95章 兵工厂升级第60章 向达累斯萨拉港进军第1003章 铁路系统调整第317章 《东埃边界划定协议》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978章 后续影响第61章 桑给巴尔新朝雅政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852章 夏威夷第831章 人口长城第543章 南琉球群岛第756章 纺织业危机第571章 封锁宫古海峡第619章 缴获第616章 行踪第353章 下一站第1187章 东非世界博览会第1106章 开放市场第491章 进攻失败第610章 军事顾问团第893章 天然气产业起步第936章 军售第830章 蓄水池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章 恩斯特的改变第427章 赫尔曼亲王号第1019章 选择路线第470章 奥兰治投英第353章 下一站第333章 三角联盟第934章 两步沟通第226章 远东大使第902章 帝国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