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教育

第50章 教育

1866年12月9日。

今天黑兴根又一座学校落地,黑兴根文化学校。这所学校其实是所小学,和黑兴根军事学院不同,在招收华人学生的同时,面向黑兴根本地招生。

毕竟要去黑兴根军事学院上学,就意味着最后会前往东非,哪个德意志父母会赶着把孩子往非洲送。

所以黑兴根军事学院除了华人学生,其他德意志学员大多是些来自德意志各地的孤儿。

黑兴根文化学校不一样,他是所正规学校,而黑兴根军事学院其实是所野鸡大学。

黑兴根军事学院不纳入普鲁士的教育体系,他的生源完全来自学院自主招生,毕业去向也目标明确。

而黑兴根文化学校是向普鲁士政府备案过的,这里的华人学生都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学习。

黑兴根军事学院的学生恩斯特可以发给东非殖民地户籍,而黑兴根文化学校华人学员在普鲁士政府的档案里还是华人。

毕竟这些华人学生以后是要进入德意志其他学校学习的,他们没有政府发给的身份证明,理论上来说都是黑户,所以干脆用留学生的名义来打掩护,而恩斯特就是担保人。

黑兴根军事学院只能满足军事人才的需求,而恩斯特未来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学习优异者可以进入德意志的中学继续学习,而恩斯特也打算筹办一所中学。

然后其中的佼佼者恩斯特会推荐到德意志的各个大学旁听,学习。

至于学习不好的,只能在毕业后进入恩斯特的工厂打螺丝了,当然也可以报考黑兴根军事学院,最后去东非殖民地当兵,或者成为德语教师。

现在上滨海区已经开始试点德语教育,在第一镇第一座德语小学成立,东非殖民地要求第一镇的所有华人移民必须把孩子送到第一镇的德语小学上学。

而学校的老师就是黑兴根军事学院毕业的学生,教材是他们曾经用过的教材。

对于移民的教育问题,当然是从这些孩子开始,老一辈移民也不求他们会说德语,能掌握几个常用词汇就行了。

这些成年华人,他们的思想早就已经定型,也过了最适合学习的年龄,如果直接扫盲,那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最后效果可能还不尽人意。

只要让他们意识到,德语才是殖民地的未来,他们中间的聪明人会主动学习德语。

实际上有些脑袋灵光的移民早就通过和殖民地官员的交流学会简单的德语,从而被安排为管理人员。

对于殖民地的移民来说,送孩子上学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毕竟有句话说的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远东那些官僚确实是靠着垄断知识和教育阻断上升通道的,民间的戏文里说的多好,只要考上状元,那就是要啥有啥,老百姓没吃过猪肉,但是见过猪跑。

本地的那些秀才,举人和官老爷,那些读书读出来的人好处都是实打实的,哪怕是秀才,也能靠着教书育人脱离体力劳动,更不用说还有免部分赋税的经济特权,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东非殖民地的教育当然不是远东那种筛选官员的教育模式,就是单纯的给这些普通移民孩子扫盲。

当然,前期这种越早接受义务教育的人,获得的红利也越大,比如殖民地比较好的工作岗位安排上,肯定会优先考虑接受过殖民地教育的移民。

未来随着义务教育在东非殖民地的普及,这种红利会越来越少,到时就会变成最低级的门槛。

东非第一所学校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十分简单,除了德语教育,就只有简单的加减乘除,最后是“忠君爱国”思想。

所以这些孩子每天只有半天课,上午去学校里学习,下午还能回家帮忙。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移民会搞一些小创收,比如在房子附近种菜,或者养些鸡鸭,这些殖民地是不管的。

只要按时完成殖民地分配的工作,剩下的时间随意安排,因为土地比较富裕的原因,东非殖民地的空闲土地很多。

比如殖民地移民的房子,就不像远东那样拥挤,比较分散,这些房子在规划的时候都是安排前后两块空地,一个花园,一个排水渠。

花园对于华人移民来说,听都没听过,这些地还不如拿来种菜,排水渠是在屋后,实际上也用不着那么多土地,在渠道的旁边,土地翻翻还是种上庄稼。

这些利用空闲土地增加的额外收入,都是移民自己所得,不用上交。

只有德意志人的居所,前面真的是花园和草坪,后面过排水渠的土地则是荒废着。

这只能代表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而已,而且德意志人的工资确实比较高,工作也比较清闲。

而德意志人也对华人移民在花园里种菜感到新奇,有时他们会主动询问这些移民,这是什么蔬菜,那个工具又有什么用。

华人在上船来东非时并非完全空手来的,殖民地不会没收他们的东西,但体积太大的也上不了船。

而有的华人怀里揣着植物种子,就被带到了东非,造成非洲土地上出现各种远东的蔬菜。

非洲土地最适合蔬菜生长,毕竟蔬菜本质上也属于草,而非洲适合草生长,所以拥有全球最大的稀树草原。

在这里没有冬季,只要保证水源供应,植物就能一直生长。

德意志和华人移民之间还有一些思想上的区分,比如德意志人重视领地,没有得到自己同意,其他人不能踏入自己的院子。而华人移民之间相互串门,没有领地意识。

华人也不会主动去德意志人的院子里,毕竟华人移民天生感觉矮了一头,实际上这些德意志人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想法,在和华人接触后,他们的印象还不错,毕竟大家都是农民出身,在交流一些农业经验后感官还不错。

没有辫子的华人移民,加上比较勤劳,而且讲卫生,这些都是殖民地强制规定的结果,但华人服从性高,所以掩盖了一些缺点。

而东非殖民地的德意志人也是普鲁士地区的大老粗,对一些小细节也不在意。

双方唯一的区别在于德意志人接受过义务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所以素质高的有限。

而华人移民在这些农民出身的德意志人眼里是比较好打交道,普通农民的思维都是比较淳朴的,没有弯弯绕绕。

不像后世,有些出国的人,随手到人家的院子里摘花折草,被批评后还装作一脸委屈,强词夺理,你说他没文化吧!他都出国了,那学历一般也不低,所以学历和素质没有太多关系。

这是华人当年在发达国家会出现的情况,恩斯特在非洲时,华人就可以说是人嫌狗厌了,恩斯特所在工地就有许多祖国的工人。

他们的学历不高,至少恩斯特认识的很多都是高中和初中学历,可在非洲那是直接把人家土著当猴耍。

每天拽的像二百五,给土著小孩发点小零食,然后教一些“蠢话”手机一拍,往某音一发,显得优越感十足。

实际上那些土著何尝不是把他们当笑话看?甚至把某些人当冤大头。

虽然恩斯特也瞧不起土著,可祖国的教育让恩斯特做不出那种不礼貌的行为,这么做太掉价了。

而这个时代,因为国家弱小,民生困弊,加之奴化教育,华人移民在海外哪里敢像后世那样在海外那样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样子。

唯唯诺诺才是真实写照,所以自愿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华人移民和德意志人相处的比较融洽。

(本章完)

第897章 远东战争结束第1144章 背靠东非好乘凉第199章 结款第406章 黑色产业链第92章 挖墙角第868章 尘埃落定第457章 插旗占地第1177章 东非的“老朋友”第1147章 贸易繁荣斐迪南大公第320章 双标第322章 视察多多马市。第253章 维森堡战役第1023章 俄国海军靠岸第384章 临危受命第178章 叶克王国第141章 中亚马匪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276章 “老朋友”第211章 “口袋”计划第112章 人口和农业第324章 珠海通商区第876章 白面阎罗第832章 押解第439章 非酋结婚第914章 他乡故知第799章 威尼斯会议第180章 足球国度第815章 马达加斯加岛军事管控区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743章 第一阶段第518章 循序渐进第876章 白面阎罗第281章 劳务输出第955章 莱茵宫地铁站第1056章 以德国为首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第760章 421师野望第53章 土豆种植第883章 全面东非化第838章 钢铁“怪物”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188章 维斯特宫第357章 索加第856章 最后的准备第474章 讨论第484章 训练第638章 利益交换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阶段完成第459章 工作会议第888章 莱茵市选址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983章 试点地区第139章 战争结束第1049章 农业危机第987章 经济危机和一五计划第1035章 二五计划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788章 俘虏的“觉悟”第44章 新欧陆局势第520章 发电厂第639章 不对等交易第610章 军事顾问团第999章 新制碱工艺第631章 准备第779章 登陆成功第715章 短暂团聚第72章 烟草种植第356章 铁路第35章 牛马第760章 421师野望第60章 向达累斯萨拉港进军第881章 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可行性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第674章 鱼米之乡第1070章 法德相争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1186章 南半球经济体系第48章 订婚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团第1170章 奥匈战场第1144章 背靠东非好乘凉第434章 遥遥领先第1197章 老天爷赏饭吃第366章 “礼尚往来”第917章 东,法边境冲突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557章 江户谍影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务局第976章 开始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国第912章 罗安达商人第418章 学徒第763章 威胁本格拉第925章 造船业第520章 发电厂第946章 那勒斯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