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过剩

“大规模机械化是我们预想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而现在的蒸汽农机相当笨重,同时效率低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机械化的重要性。”

在凯德的解说中,一辆蒸汽式拖拉机正在演示耕作。

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开始研究用蒸汽车辆牵引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各国都对拖拉机有所研究,东非也不例外,只不过东非的赛道已经和其他国家不同。

但到当前为止世界各国所能造出的蒸汽机牵引车辆,就好像一个小型火车头,即使不陷在田里,也会把土壤压得很实。

蒸汽拖拉机领域的头牌是英国,他们已经可以把蒸汽拖拉机做的相对来说很小,但是高昂的成本使得这种农具只有大型农场才负担的起。

姆贝亚市第三国营农场就是大型农场,毕竟许多东西只要加上国有二字,那一般来说规模小不了,东非也不例外。

只不过也不是东非所有地区都像姆贝亚市这么财大气粗,买得起这大一个铁疙瘩,姆贝亚市作为东非四大城市之一,同时是东非的重工业基地,所以对拖拉机很感兴趣。

恩斯特就在姆贝亚市设立了东非的拖拉机研究所,而现在第三国营农场的这台拖拉机,实际上就是东非买来作为拖拉机研发参考的产物。

不过姆贝亚市拖拉机研究所更多是照葫芦画瓢,借鉴黑兴根能源动力公司研究的拖拉机图纸。

在凯德解说的时候,周围的小朋友们早就围绕着拖拉机的话题叽叽喳喳聊个不停。

“这种东西太惊人了?就像火车头一样,我家距离中央铁路不远,我看火车头的结构和这种叫做拖拉机的很像,不过火车能拉这么多东西,这个拖拉机用来犁地,应该能力也很强。”

“他的这个大轮子完全是钢铁制作的吧!你看那轮子经过地方都被压出了两道印子。”

“你们说他的力量能比的上多少头牛?”

“这不是关键,最主要的方面我认为他更好打理,毕竟是机器,可以长时间运作,也不用吃饭睡觉,只要往锅炉里送煤就行了。”

实科中学的学生也要学习物理课,所以对于这种机械产物并不难以理解,不过蒸汽式拖拉机确实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

尤其是那种巨大的噪声,齿轮和曲轴还有锅炉运作时噼里啪啦,动作也不是很快,仿佛随时都要散架的老家伙。

恩斯特对这种蒸汽朋克的产物兴趣不大,但是东非的学生们近距离看到这样的实物那是相当兴奋。

“我以后也要成为拖拉机驾驶员,开着这玩意一定相当拉风。”

“那你可要好好加油,争取未来到我们国营农场来工作。”凯德笑呵呵的说道。

给予了孩子们鼓励后,凯德话锋一转说道:“当前对于东非来说,想驾驶拖拉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我所知全国拖拉机数量仅有二十三台,而且这二十三台拖拉机全部是从各国购买来的。”

“我们东非的工业实力很差,所以没有生产这种机械的能力,当然,绝大多数国家也是如此,这就是农业国的悲哀。”

这一点恩斯特并不认同,恩斯特就知道这个时代有个农业国过的相当不错,那就是阿根廷,不过东非和阿根廷所走的路线不同,阿根廷移民速度相当慢,现在才二百万左右规模,要知道阿根廷的耕地面积可不小,所以阿根廷才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就阿根廷这个人口规模,比利时对于阿根廷来说都算是强国。

凯德接着说道:“所以伱们要好好学习,未来为东非制造自己的拖拉机,让这种昂贵且笨重的家伙能够便宜和小型化,未来为东非做贡献。”“啊!凯德叔叔,不讨论学习,我们还是好朋友。”

怨不得第二中学的学生抱怨,东非虽说不歧视实科中学,但是不得不承认,实科中学的生源很差,大部分都是文理中学挑剩下的。

姆贝亚市第一中学就是文理中学,在中考时,第一中学的录取的最后一名,也比第二中学要高。

双方的差距还体现在高考录取率上,实科中学也可以参加高考,但是录取名额只有的十分之一左右。

当然,东非高考并不是唯一出路,东非还有一种举荐式考试,由各个学校推荐优异学生参加特殊考试,但是说到底还是看成绩说话,有些像前世的各种竞赛。

所以第二中学的学生可以肯定在小学时代一定是中游水准,到了中学时代,配合东非的教育水平,学习能力好的是少数。

至于为什么是中游水准,那是因为还有第三中学垫底,第三中学和第二中学一样是实科中学,但是师资力量远不如第二中学,更无法和第一中学比较,这一点,如果把实科中学简单理解成前世的中专就好理解了,不过恩斯特前世是高中数量多于中专,而在东非则是实科中学数量多于文理中学。

不过即便是文理中学,想上大学也不容易,东非大学数量极其少,和东非中学数量相当不匹配,毕竟东非中学已经纳入义务制教育范畴,也就是说东非的学生都有机会且有义务上中学,而大学则不是这样。

不过这一点恩斯特完全不担心,中学水平足够东非的学生毕业后独闯天下了,毕竟这个时代中学学历就算高学历人才。

恩斯特甚至觉得再过几年,东非过剩的中学学历人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很有可能外溢到德奥两国,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留学生外溢欧美国家一样。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德国,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旺盛的。

东非中学生如果参加德国工厂的招聘,那绝对相当有优势,虽然东非因为普及中学教育导致整体教学质量非常差,但是上过中学的总比上过小学的就业形势强的多。

只不过在于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的心理预期了,中学生在德国工厂内怎么说也能混个管理层。

所以说东非的教育体系和全世界都是脱节的,可能欧美的高等教育水平远超东非,小学教育东非也赶不上德奥两国水准,但是中学教育东非完全可以以量取胜。

这样做的后果也就是前期东非中学教育造成过剩,毕竟上升通道狭窄,能上大学的是极少数,可能中学毕业后和父辈从事一样的工作,甚至进厂打螺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务农,因为东非只是一个农业国。

同时东非前期要担负巨大的教育支出,这也是恩斯特不着急把黑人打包送走的原因,恩斯特需要黑人替东非承担起这部分成本。

好处则会在未来体现出来,首先就是未来东非整体国民素质一定会远超其他国家,东非的中学生放在这个时代文盲遍地的远东帝国,那绝对是高级人才,放在欧美也不差。

其次是未来东非的工业一定会爆发式增长,毕竟人才已经开始积累,而工业发展的同时,对学历要求也大大提升,现在小学学历就可以满足时代需求,但是总有一天小学学历会贬值。

恩斯特认为德意志普及义务教育,使得德国发展如此耀眼,后来苏联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所以东非只是在这些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752章 软柿子第973章 筹备第455章 剑指南洋第1175章 登陆三马林达第84章 消息第973章 筹备第634章 方案选择第415章 在的里雅斯特第352章 东印度洋的海上马车夫第196章 铁路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003章 铁路系统调整第571章 封锁宫古海峡第120章 热带疾病研究中心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005章 人造纤维第692章 差距悬殊第1295章 巴拉诺夫大使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10章 各国反应第916章 鲸湾港铁路第695章 纳塔尔第1038章 资源城市问题第302章 考察团续第1335章 初级工业强国第890章 铁路建设第897章 远东战争结束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电缆网络第365章 诈骗式移民第983章 试点地区第424章 奔逃第354章 电报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497章 准备调停第930章 汉萨省第26章 远道而来的人们第290章 长绒棉第1031章 军火贸易第893章 天然气产业起步第1354章 瘟疫来了第280章 巴加莫约造船厂和文化战争第1250章 谣言第689章 心态失衡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战争的第一枪第145章 烟草工厂第1369章 意大利啤酒馆第283章 特雷西亚军事指挥学院第953章 新家第816章 1890年农业发展报告第479章 牛马帝国第24章 筹措资金第862章 后续第869章 新法兰克福市第460章 冲突第204章 “流放”?“润”!第650章 牛粪经济第1137章 领土交易第95章 兵工厂升级第812章 驱赶葡萄牙人第1009章 新型战列舰第1115章 农村大发展第387章 初交手第1281章 酒馆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台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706章 东阿外交关系升级第698章 鱼饵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330章 跑路第366章 “礼尚往来”第319章 总部搬迁第557章 江户谍影第1148章 军火贸易第423章 军工推销第41章 衣锦还乡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323章 恩德贝莱大起义第910章 坦克试验场第274章 第一次接触第875章 海军售后第856章 最后的准备第474章 讨论第710章 巩固经济第917章 东,法边境冲突第418章 学徒第964章第797章第537章 过去的七十年代第1021章 海外领地建设第300章 掠夺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430章 客人第438章 倒计时第488章 情报战第605章 奥兰治人起义第1184章 通吃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