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东非军事工业发展

1888年2月3日。

康斯坦丁巡视姆贝亚市兵工厂,观摩东非军事工业发展,而姆贝亚市兵工厂是东非自主军事工业的先进代表,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就是东非最重要的军事建设单位之一。

姆贝亚市兵工厂的高层带领康斯坦丁参观着各种武器生产车间,其中火炮生产车间依然是康斯坦丁这位昔日欧陆战将最感兴趣的地方之一。

“改进法国1807年75毫米野战炮,有效解决后坐力问题,同时大大加强了陆军火力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军一共装备了三百七十八门,是陆地移动支援火炮的重要组成力量,年产量维持在三十门上下。”姆贝亚市兵工厂的主管向国王介绍道。

“在过去三年,我们厂还通过和奥匈帝国合作,生产了120毫米重型火炮,不过应用场景少,一共生产了四十九门。”

“自我研发的1883型掷弹筒,一共生产了两千多,仿制马克沁机枪一百三十多挺。”

东非是不严格执行专利法的国家,所以对马克沁机枪也是直接仿制为主,这和东非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目前东非最开放的沿海地带尚且属于半开放市场,内陆地区基本不开放,所以对于专利,在内陆是不生效的。

这也是东非招商引资的一个问题,想通过市场换取技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就像马克沁肯定不会到东非投资建厂,毕竟东非目前对知识产权相当不重视,所以在马克沁机枪诞生后,东非只能通过购买然后仿制,并在1885年仿制成功,在1886年建厂,到1888年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

当然,这本身以得益于恩斯特对机枪这种武器的重视,在马克沁机枪之前东非就展开了漫长的研究。

只不过这种研究历程,终究抵不过马克沁的天才思维,所以东非只能在马克沁机枪的原理上加以仿制,这其中其实并不完全是抄袭。

“截止到目前为止,东非陆军一共装备了各类火炮六千多门,其中以岸防炮和小口径火炮为主。”

在东非火炮以75毫米口径为标准,凡是低于这个数值的都属于轻型火炮,高于或等于这个数值的则是重型火炮。

这个标准其实也符合国际标准,就比如英国重炮标准是口径大于或等于三英寸,也就是76毫米,而东非是公制国家,所以为了方便计算以公制为主,这就造成了75毫米标准。

目前世界大口径火炮数量自然不能同后世相比,75毫米口径也算比较大的火炮数值。

而且大口径火炮运输不便,依照畜力为主要动力,且境内路况不完善的东非陆军而言,自然对轻型火炮更加青睐。

当然,东非的路况实际上在世界上属于优良状态,在大基建的七八十年代,东非道路水平高于沙俄,基本和美国相当,不过美国道路更长,数量多,东非则是质量上更加优异。

至于其余欧洲国家,因为国土面积问题,不适合作为东非道路横向对比参照物。

当然,东非陆地交通不仅仅是公路,还包含铁路和内陆水运,但是同欧美国家相比并不具备优势。

一个是东非铁路里程少,就算黑森铁路开通,东非铁路也才完成初步组网,且主要以中央铁路和北方铁路两大动脉为主。二则是水运,东非河流通行性差,无法做到全国串联,只能实现区域内交通通达,这一点尤其以湖运发达为特点,东非面积较大的湖泊的就有四座,即便在世界地图上也能一眼看到,而面积偏小的湖泊放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型湖泊,比如国王湖(艾伯特湖),康斯坦丁湖(爱德华湖),黑兴根湖(乔治湖),基伍湖,姆韦鲁湖,鲁夸湖……

相较于湖运的兴旺,河运就完全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都以百公里为单位,能达到千公里单位且畅通无阻的只有白尼罗河还有刚果河,但是这两条河流沿岸都是人烟稀少区域。

赞比西河流经东非重要经济区域,但是因为峡谷险滩,急流瀑布,只能实现部分河段通航。

截止到1888年,东非一共有火炮生产厂二十三座,北方工业带三家,马拉维湖工业区六家,中央省四家,马塔贝莱省七家,霍亨索伦行省两家,施瓦本省一家。

整体上,火炮生产重心在中部地区,其中姆贝亚市为首的马拉维湖工业区,也比较靠近中部地区,所以东非整体军工生产已经完成向内陆的过渡,这样的布局,有利于东非国防生产安全。

中央省的四家火炮厂其中三家为海军服务,一家为近卫师下属军工企业,同时中央省也是东非最容易和欧洲进行技术交流的地方,所以该区域军工企业技术最优,而其他火炮厂更多依托资源和交通优势建设。

当然,有些火炮厂只是兵工厂的下属单位,不只是负责火炮生产,东非的兵工厂单位一共是四十三个,陆军直属兵工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八个省份,除此外南方的新汉堡港市也有一家兵工厂,然后海军有七家直属兵工厂,包括三家军工造船厂。

就以姆贝亚市兵工厂为例,除火炮外,步枪,机枪等等也产量极大,属于巨型军工企业,这是早期东非军事工业发展下姆贝亚市的先发优势。

当初马塔贝莱省等中部资源省份尚且未并入东非,马拉维湖工业区就成为了东非唯一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同时是军工产业重点布局地区,以姆贝亚市为首的马拉维湖沿岸工业城市群形成了东非最早的煤铁复合体,直到马塔贝莱省设立以后,马拉维湖工业区地位才逐渐被取代。

到目前为止,马拉维湖工业区的军工生产依旧占据东非的将近三成,因为工业一但形成,就不容易再迁徙,而且技术积累也比马塔贝莱省为首的中部三省更加雄厚。

许多东非国产装备最早都是在马拉维湖工业区诞生,尤其是武器装备制造方面,在当时属于绝对领先地位。

当然,军工产品不仅限于武器装备,轻工业制品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而这一点就主要由北方工业带承担。

北方工业带的内罗毕市和蒙巴萨市都是是东非的重要纺织业中心之一,包括棉麻纺织业,皮革工业等在东非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蒙巴萨市和内罗毕市也是东非最重要的食品加工业中心,北方工业带区域内盛产咖啡,茶叶,还有各种类型的经济或者粮食作物,同时是重要的畜牧业中心,紧挨着北方牧场,且东接印度洋,西接大湖(维多利亚湖),北方山地高原又是重要的林业区域,农林牧渔产业几乎不存在短板。

蒙巴萨市又是东非对外交流的桥头堡,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十分便利,且有北方铁路联通北方工业带经济发展,所以北方工业带在轻工业领域在东非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东非军事轻工业产品的百分之三十七,由北方工业带提供。

当然,北方工业带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资源方面属于短板,但这也是促成北方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

第765章 南非战争下面目全非的历史第116章 鲁道夫噩梦之源第681章 金沙萨第1296章 接见第590章 嘘寒问暖第4章 万事开头难第501章 四海两湖两内陆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923章 坏事做尽第1223章 “疗养”第1190章 南方国家盛会第607章 迂回第1229章 百花齐放第80章 农业第505章 提速第201章 走马上任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813章 马达加斯加岛第1249章 赫赫凶名第1052章 齐头并进第897章 远东战争结束第1247章 五万平方公里第778章 跨海作战第282章 “进步”的桑给巴尔苏丹国第1378章 欺软怕硬第852章 夏威夷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34章 动员第252章 战争爆发第1340章 准备干预欧洲战争第1173章 结下梁子第812章 驱赶葡萄牙人第228章 留学生第1362章 医疗产业第1366章 德伯尔恩的野心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261章 威胁第338章 幕后黑手第1298章 别列佐夫卡匪帮第374章 热闹的南非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讹诈第1375章 《东波友好互助条约》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达累斯萨拉姆第168章 餐具第837章 台风第886章 落后产业转移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88章 冲突升级第720章 东非军事工业发展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群第715章 短暂团聚第680章 缓冲区第846章 东非牛仔第679章 比属刚果第201章 走马上任第891章 “米”字形铁路第776章 第三阶段第1050章 伊林加市工业探索第1147章 贸易繁荣第387章 初交手第1288章 东法会晤第953章 新家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205章 工业依赖第1318章 欧洲形势第1085章 两国交易第858章 蔫坏的英国佬第1063章 推力第1219章 先兵后礼第899章 东非铝产业第949章 战败第937章 战争倒计时第41章 衣锦还乡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伤的世界第267章 各自战场第974章 方队组成第374章 热闹的南非第891章 “米”字形铁路第106章 《东非与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条约》第867章 推销第306章 交接马约特岛第802章 争论第1100章 莫斯塔尔水电站第1025章 未雨绸缪第1337章 麦哲伦海峡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253章 维森堡战役第1319章 扩军话题第1054章 地缘博弈第913章 外国资本第915章 西海岸的战略价值第949章 战败第1351章 士兵的“奋斗”第385章 煽动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745章 菜鸡互啄第389章 易手第1057章 军火生意先行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970章 世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