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

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

当然,德国亏损那是政府投入,和开发喀麦隆本地的殖民团体实际上没有太大关系,而且早期殖民亏损也是正常情况,往前数年,黑兴根财团照样要往东非输入资金,从而滞缓了本身的发展,要不然也不至于在德国大量市场份额被德国电气总公司吞并,沦落到第三的位置。

而且喀麦隆虽然气候和东非类似,但是热带草原区域位于内陆,沿海反而是不适宜开发的热带雨林气候,这和东非大为不同,东非龙兴之地也就是坦噶尼喀即便沿海也是热带草原气候,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

这一点在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处在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过渡地带,也就是前世地理上非洲赫赫有名“萨赫勒地带”。

萨赫勒地带放在古代也是适宜文明发展的区域,就比如非洲黑人的加纳帝国,桑海帝国,马里帝国都是在该区域孕育,在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实际上也有不少文明遗迹。

锡格马林根也就是缺乏一个天然出海口,要不然条件实际比喀麦隆强上不少。

对于热带雨林城市的开发,实际上相当困难,这一点东非深有体会,东非典型的热带雨林城市实际上只有金沙萨和卡宾达,但是两地人口(非黑人)都没有过万。

黑森省和省会基桑市(基桑加尼)虽然处在刚果盆地,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东部山地和南部高原区域实际上非常宜居,如果不宜居的话,前世基桑加尼也不可能短暂成为过刚果金的首都,成为人口接近七十万的大城市。

在基桑加尼往西直到金沙萨之间几乎没有多少人口存在,而金沙萨成为东非城市的原因在于其地理位置重要,是刚果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前世比利时人将这里作为扎伊尔殖民地首府,就是从兵站发展起来,从金沙萨可以直接逆流而上。

可即便二十一世纪,金沙萨发展成为人口过百万的非洲大城市,其周边依旧是繁茂的热带雨林,这一点和卡宾达类似。

所以德国开发喀麦隆的难度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德国之前,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都在喀麦隆进行过扩张,而德国能后来居上,占领该区域也说明喀麦隆的价值并不算特别重要。

当然,对于德国而言,尤其是威廉二世和卡普利维新一届政府而言,喀麦隆的地位非常突出。

首先就是两人都支持德国的海外殖民活动,而喀麦隆是如今德国在海外最大的一块领土。

而且喀麦隆往东就是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以及东非,这就使得喀麦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能打通三国之间的联络通道,对于德国开发喀麦隆有着巨大的好处,毕竟德国的出海口主要在大西洋,而喀麦隆在南大西洋海域,是德国能最快达到东非的区域,唯一可惜的一点在于东非的经济主体在中东部地区。

不过即便是这样,东非在喀麦隆周边的实力也不是德国能相比的,东非的北方铁路直达西部城市班吉距离喀麦隆沿海只有一千多公里距离。

实际上除开班吉这个东阿赞德省省会外,东非还控制着沙里河(注入乍得湖的主要河流)以及阿达马瓦山东部(沙里河和乌班吉河支流的分水岭)部分区域,所以在地理上东非其实已经和德国接壤。

只不过德国对喀麦隆的开发进度过于缓慢,就比如交通问题,无法有效连接东非和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所以德国想要开发喀麦隆和东非以及锡格马林根的合作必不可少,能够极大加速这一进程,相对于两国,德国在非洲的主体人口太少。

当然,德国自然也想过从远东帝国引入人口从而达到开发喀麦隆的情况,但是德国毕竟不是锡格马林根,锡格马林根对于乍得地区的开发,实际上完全复制了东非模式,以东非为蓝本。

反过来说,实际上东非对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的扶持,是有捆绑条件的。

而德国显然很难接受这些条件,就比如引入华人移民,在德国看来完全不如直接到内陆抓捕黑人土著,再对喀麦隆进行开发,毕竟即便是华人移民也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

而且德国对喀麦隆的殖民活动,本身就是通过对当地黑人势力的扶持实现的,这一点和东非以及锡格马林根大为不同。

东非和锡格马林根那是霸王硬上弓,每一寸土地都是打下来的,当然,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比较特殊,所以当时请了东非国防军作为代打。

再者三国对非洲的定位完全不同,东非是把非洲土地作为国土看待,而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不遑多让,毕竟利奥波德没了西班牙王位继承,能在非洲获得一片基业也算不错,而德国对喀麦隆的定位就是殖民地,开发大于掠夺,只不过现在掠夺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收益不及投入。

黑人用来挖挖矿,搞搞种植园自然没有大问题,但是想要进一步开发非洲光靠黑人肯定是不现实的,再教育成本显然不及华人移民来的方便。

当然,如果能引入德意志人,那肯定最好,问题是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德国已经结束了人口大规模外迁的历史,毕竟锡格马林根在德国都招不到人。

这样一来,喀麦隆自然就处在不上不下的水平,和其他国家的西非殖民地没有太大区别。

而作为德国“新路线”的推动者,卡普利维认为破局关键就是东非,而搞定了东非也就搞定了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

这也是卡普利维前来东非的目的之一,他本人是想把喀麦隆打造成为一个殖民地样本,而这就需要喀麦隆殖民地做出成绩,当然,喀麦隆问题是小事,和东非的合作才是大头。

接下来两国政府就双方的经济合作展开了激烈讨论,无外乎东非放开市场以换取德国对东非的技术,资金以及人才上的支持。

东非重点要获取的是化工领域上的技术支持,因为当前德国在化学领域独步天下,在德国土地没有大规模变化的情况下,德国农业飞速发展,甚至产量和沙俄相当,化学工业功不可没,而这是东非最欠缺的。

其次德国在钢铁和铁路等工业领域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而东非在传统工业领域还有很多工厂沿用着德国七十年代的技术。

最后也就是恩斯特最为看重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德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爆发阶段,这是恩斯特最垂涎的部分。

而作为代价,东非主要放开部分德国工业品进入东非,以及向德国出口部分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尤其是有色金属以及稀有金属。

1891年12月13日,东非正式和德国签署了《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在经济领域进行有限度的合作。

而之所以是有限度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分歧也不小,首先是东非在政治领域比较保守,其次是东非和德国在部分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尤其是农产品领域,要知道容克贵族是德国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反对东非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无限制进入德国市场,就和他们反对沙俄同德国的合作一样。

不过两国合作还是取得了巨大成绩,毕竟东非的可选项比较多,在粮食领域东非确实和容克贵族群体冲突,但是东非同样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国,橡胶,棉花,咖啡,茶叶等等(亚)热带经济作物是德国的短板。

第1354章 瘟疫来了第440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第411章 斐迪南海军学院第1048章 以“欧美”为镜第1370章 节水农业第820章 购舰第460章 冲突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战役第131章 攻克卡扬扎第1102章 备战第1313章 交易达成第113章 野望第440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第1007章 准备插手第462章 由德国引发的危机:狼来了!第885章 经济殖民地的觉悟第1031章 军火贸易第1354章 瘟疫来了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第589章 繁荣新城第1070章 法德相争第595章 鼓动第261章 威胁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907章 三通政策第1354章 瘟疫来了第1016章 日俄战争爆发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1127章 创业团队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427章 赫尔曼亲王号第405章 运河背后第682章 发展策略第941章 “莱茵帝国”第404章 暴富第917章 东,法边境冲突第966章 参观姆贝亚第975章 外交风云第82章 面粉厂第196章 铁路第825章 不同抉择第245章 我的总督舅舅第949章 战败第1200章 电气化第1102章 备战第968章 分歧第849章 东非医学第581章 “火车头”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电缆网络第953章 新家第725章 战前算盘第1124章 军队家底第867章 推销第1122章 法国试探第543章 南琉球群岛第900章 “三部”建设第1335章 初级工业强国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协议第741章 杀戮机器“马克沁”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377章 意大利的进展第1258章 君臣对话第356章 铁路第848章 教育资源集中化第876章 白面阎罗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120章 巴尔干战争爆发第1233章 抓捕第196章 铁路第629章 教育第177章 放牧第1034章 汽车之都第1241章 东非的殖民地第804章 狮子大开口第1048章 以“欧美”为镜第304章 调停第103章 “大杀器”第54章 美泉宫谈话第686章 1885式国防军用钢盔第1037章 电气化第957章 农林牧渔第968章 分歧第722章 人员再培训第1048章 以“欧美”为镜第570章 投降!第375章 第一镇市的安全形势第380章 夜谈第550章 战友叙旧第612章 美食节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832章 押解第480章 英法合谋第916章 鲸湾港铁路第441章 回国第1336章 铁路强国第463章 站队第822章 卡宾达第1223章 “疗养”第634章 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