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却说李老三在金銮殿上拂袖而走,转过了金銮殿,从后门出来,气呼呼的,一路急行,吓得一种内侍、宫女大气都不敢出,只能迈着小碎步紧紧跟着。

李老三大长腿甩开了,登登登地一路向前,越走越是来气。

一个小小的幽州偏将,自己看在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就说了一句,无非也就是让你们好好再看看他的案子而已,干啥啊你们这一个个的,还敢“请斩安禄山”!?一个小小的汜水谢三郎,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就能扰动了小半个朝堂!?三法司、兵部……合着参与三堂会审的这个衙门,都要杀安禄山?我怎么就不知道,他怎么那么大的罪过啊……

李老三生气之余,越走越快。

你还真别说,要不有人说运动是调节情绪最好的方式。

他要是坐在什么地方不动弹,就一个劲地生闷气,那行了,肯定越想越生气,积累到最后,肯定要“气炸了”,然后开始做决定的话,那就没准是啥什么一般人都想想不出来的幺蛾子了……

现在呢,他一路疾行,生生从金銮殿都快走到后宫了……

要知道,在平常,这段路程可是需要乘坐车辇的,就算坐车,都需要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结果被他这么一路走下来,嘿,二十分钟,都马上就要到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二十多分钟的疾行,让李老三把心头的郁结之气都散发得差不多了……

他突然停下了脚步,仰天一声长叹。

他乃是登基二十余年的开元天子,一手把大唐带入煌煌盛世,他又怎么可能是一个蠢人?散发了心头的不快之后,理智重新占据了上风,都不用仔细想,他都能想明白,汜水谢三郎,入仕不过一年,职位不过御史,又怎么可能凭借着一己之力搅动满朝的风雨,之所以刚才能够带动半个朝堂的官员“请斩”安禄山,说到底,还是他谢三郎说得在理而已……

这也是让李老三真正不高兴的地方,你谢三郎说得在理,那就更加衬托出我说得不在理了……我是堂堂天子啊,就算所作所为真的不在理,你就不能换个方式劝谏吗?在朝堂上喊打喊杀的,才能显现出你的能耐来?

想到这里,李老三心中的不快,好像又有积累的迹象……

就在此时,他身后的队伍,微微有点骚动……

李老三更不乐意了,干啥这是要!?没完是吗!?一点规矩都不讲了是吗!?前面朝廷那些官员,不是科举就是有祖荫,他们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本,不给我面子就不给了,你们这群货,不是宫女就是内侍,说白了,全是我的家仆,你们也敢不给我面子!?牛仙童什么下场没看见是吗!?他是仅次于高力士的高级宦官,在你们这个晋升体系里面,也的算头部大佬了吧?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说拉出去打就拉出去打!?八十棍子,我就不信了,谁都打不死吗!?

想到这里,李老三猛然转头,就要迁怒身后的内侍和宫女。

结果,转过头一看,有脾气也发不出来了,还真不能怪这些内侍和宫女……

有一位朝廷官员,跌跌撞撞的撞进了队伍……

张九龄!

自从李老三出了金銮殿,张九龄就赶紧追了出来,紧赶慢赶一路小跑,就是追不上一路疾行的李老三,他还不能嚷,这里已经是宫城了,按照道理说,一般外臣非召不得入内,也就是仗着他大唐首相的身份,这才能在里面多走几步而已,要是大声咆哮,还张嘴闭嘴招呼李老三……那样的话,就算金吾卫想要睁一眼闭一眼都不成了……所以,堂堂大唐首相张九龄,只能一路小跑、紧追不舍。

可怜人家张老爷子,也是五十多快六十的人了,一言不合,就“竞走”了二十分钟,以前是真不知道啊……要是早知道的话,好歹也能提前练练啊……

等到李老三终于停下脚步,堂堂“风姿伟丽”的张九龄,都累得拉了胯了……

“扶一把,扶好了……”

李老三一见也乐了,不过也赶紧开口,让内侍上来扶好了大唐首相。

他一直觉得人家张九龄风度翩翩,并且在心目之中都形成思维定式了,甚至有人跟他介绍说谁谁谁风度挺好的,李老三都得问一句“比张九龄如何”。

这是啥逻辑?

说明在人家李老三心里,就是拿人家张九龄做为“有风度”的标准了!

结果,今天,这位“有风度”的大唐首相,站都站不稳了……。

诸位可别忘了现在八月初,正是天气最热的那段时间。

只见张九龄的满头大汗,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滴滴答答地滴落在官袍之上,暗紫色的三品官袍,被汗水一浸湿,颜色加深,颜色如黑,远远望过去,黑一块、紫一块的……还风度?你见过湿一块、干一块的风度吗?又不是澡堂子……

李老三难得见到张九龄这么狼狈,不由得一笑。

欸,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你要是感觉自己特别凄惨,然后又是生气又是伤心的,结果转头一看,嚯,这还有个哥们,比我还惨呢,你的情绪顿时就平稳了,说不定还能有幸灾乐祸的念头出现,这便是俗语,人家骑马我骑着路,回头看见一个推小车的汉……

李老三也是如此啊,今天生气,主要是因为感觉自己没有了面子,结果现在一看张九龄,嗯,今天你的面子也没有了吧?起码在我的面前,没有了……

一想到这里,李老三顿时神清气爽……

此时,张九龄也缓的差不过了,他身为大唐首相,一天天也听操劳的,没有个好身体,还真抗不下来,今天也就是突然被逼着“竞走”来着,要不然的话,人家也不至于这么狼狈……缓了口气,张相也就缓过来了。

冲着身边的内侍点点头,一个微笑,示意他可以松手了。

然后稳稳地站在李老三面前,正冠,抖袍,捋髯,随后才双手高举过顶,躬身一礼,一躬到地。

“臣,门下省诗中,曲江张九龄,谨为陛下贺!”

李老三一愣,张九龄这是正式奏对的架势啊,不由得他也收起了脸上的戏谑,同样转过身来,正面张九龄,站直身形,沉声问道:

“张相不必多礼,但不知,朕何喜之有,让张相亲自道贺?”

张九龄站直身形,正视李老三的双眼,一字一顿地说道:

“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李老三多聪明的人啊,一听这个就明白了,嘿,我说张九龄为啥道贺呢,原来还是要说刚才金銮殿之上的事儿,还是谢直呗?嘿,你说我这刚刚消了气,你就又来撩拨我?

一听这个,李老三脸上的神情也就淡漠了下来。

“哦?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这个说法,倒是有点意思了……

难道不应该是国有明君,才能超有诤臣吗?”

张九龄一摇头。

“明君在朝,不动不摇,如定海神针一般,镇压一国国运,自然如同天神一般,藏身于九天之上,俯视人间悲欢离合……

说句陛下不爱听的话,就算真的有明君在国,普通百姓也不知道啊……

但是,有了诤臣就不一样了……

诤臣一般都是名臣。

什么叫名臣?

有能力,有成绩,最重要的,是有名声……

名声干啥用的,还不是让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有名臣,当面和天子争论起来,就是诤臣了!

这样的话,老百姓自然也知道了……”

李老三可听出来了,这就是说谢直呢。

诤臣不诤臣,另说,说谢直名臣,那绝对没毛病……

人家汜水谢三郎没当官之前,就在洛阳城落下了诺大的名头,夜审杨七,都被编演成戏剧了,据说就靠着这一系列的戏曲,生生养出了一个名动洛阳的魏家班。

随后什么考场直怼主考官,为了考试敲响登闻鼓,促成了大唐科举考试的改革……然后什么洛阳粮案什么以死开道,李老三都懒得回忆了,就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在民间引动风潮?

说实话,今天要不是张九龄提出来,他还真没有意识到,别看谢直当官的时间不长,当官的职位也不高,但是要抡起经营当官的名声来,满朝文武捆一块,都不是人家汜水谢三郎的对手,最起码,别人在朝堂上面,干了什么大事,也就是回家自己偷着乐去了……你再看看谢三郎,好家伙,专门找了个戏班子,专门帮着他吹牛-逼……

这事想管还真管不了……

为啥?

因为人家魏家班演出的这些东西,都是谢三郎的亲身经历,即便略有改编的地方,也断然没有胡说八道的地方……而且最关键的,人家改编的时候特别注意,根本没有涉及到朝政的地方,你想管也没法管!

至于完全以权势压迫的话……你当人家汜水谢三郎脑袋上的獬豸冠是白戴的!?人家一纸弹劾送到朝堂,谁敢压迫他,他就敢轰碎了你!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谢直还真是一位“名臣”!

至于诤臣……他都敢在常参朝会上弹劾天子了,还怎么“诤”?

再“诤”?那就只能造反了!

不过,就算谢三郎是个“名臣”、“诤臣”,又和明君有啥关系?

只听得张九龄继续说道:

“明君还是明君,有没有诤臣,都能稳坐朝堂……

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啊……

现在好了,有了诤臣和明君冲突,老百姓一听,肯定感兴趣啊……

这个时候,只要天子放过这个诤臣,并且勇于接纳诤臣的建议,老百姓一听,哦,原来天子是个明白人啊,这不就是明君吗……

所以,才是,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张九龄说完,李老三听了,鼻子差点气歪了,我还以为你要说啥呢,闹了半天,这是绕着圈子给谢三郎求情呢!

生气归生气,李老三也听明白了张九龄言语之中的逻辑。

你是明君,没人知道。

诤臣,大家却都知道。

你俩发生了冲突,你退让了,大家一看,行,你对诤臣退让?好,你是明君!

李老三一阵无语,合着自己要想弄个好名声,还得借谢直的东风呗……

张九龄说完之后,就一直仔细观察着李老三的面色,一见他不以为然,甚至在淡漠之中,还隐隐带着一丝怒气,就知道他没听进去……不过这也难不住大唐首相,人家张九龄早有准备。

“陛下不信?可还记得贞观年间旧事?”

李老三一愣。

贞观乃是唐太宗李世明的年号,终其一生,一直是这一个,说什么开元天宝年间是大唐的煌煌盛世,其实真正的基础,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给打下来的,事实上,李老三登基之后,一直以先祖李世民为自己的榜样,一心一意地向李世民学习,也想让他自己最后的功绩能够跟太宗李世民比肩,现在听了张九龄提到太宗皇帝的年号,自然来了兴趣。

“贞观年间的旧事……哪一件?”

张九龄一见,就知道李老三上套了,嘴角轻轻弯起,吐出了两个字。

“魏征。”

李老三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

魏征,贞观年间的大唐名臣,以“敢谏”而闻名青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是太宗李世明的明言,其中“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

相传,贞观年间,大唐初立,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从国家层面一直鼓励勤劳致富、勤俭持家。

李世民作为天子,当然得以身作则啊。

事实上,人家李世民的日子,过得也挺简朴的……即便这样,魏征还看不过眼呢,没事三天两头的上书天子,你得再简谱一点,给李世民弄得不厌其烦。

结果,还真被人家魏征给逮着一回。

话说李世民不知道从哪弄了一只小鸟,特别喜欢,有一天正在后宫逗鸟呢,内侍传言,魏征来了,李世民顿时大惊,卧槽,老魏没事还老上书呢,这要是让他看见我玩鸟,还不得炸了?

怎么办?

要说人家李世民也有招,藏起来,你来肯定是找我说事的,三言两语说完了,你走了,我接着玩。

然后,李世民就把小鸟藏在怀里,用衣服盖上了。

魏征一来就看见了,小鸟这东西再小也得有个限度啊,你藏衣服里,谁还能看不出来啊?

要说人家魏征也挺有智慧的,天子都把鸟藏起来了,这就够给面子的了,你再正式奏对,说你玩鸟不对,这就有点过了……

怎么办?

人家魏征也有招,你不是把小鸟闷在衣服里面了吗,好办,我就跟你多说点事。

结果,魏征就拉住了李世民,没完没了地叨逼叨、叨逼叨……

最后,等魏征走了的时候,李世民把小鸟拿出来一看,早就闷死了!

这要是放在一般君王的身上,孙贼,你闷死我一只小鸟,你给我纳命来!

人家李世民没有,不但没有,还说了“以人为镜”的那番话……

堪称君臣相得的一段典范!

张九龄如今这么一提,李老三也就彻底明白他的意思了,这是建议我拿谢直当魏征用啊……

仔细一想,好像也不是不行……

论脾气,一样,死硬死硬的……

论能为,好像,汜水谢三郎也没比魏征差多少,大唐办案第一人,总不是浪得虚名啊……

这么说的话,倒是……

想到这里,李老三突然眼神一凝。

不对!

随即冲着张九龄一笑。

“张相,也难为你为了谢直开脱,竟然能想出这么多手段啊……

说说!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第411章 常参朝会第313章 水生之刘县尉问案第340章 热心群众五娘第207章 不能赔第459章 有人谋反第329章 勾结匪类第91章 疑罪从赎第361章 莫名其妙的敌意第618章 抓捕何二第536章 还有可能……第598章 我是他哥!第40章 听说过行卷吗第328章 满朝皆请斩谢直第153章 大气运第629章 安禄山造反的准备工作第2章唐律疏议第302章 一步一个血脚印第203章 好兄弟第286章 酬功第122章 一出好戏第329章 勾结匪类第259章 杀人偿命第130章 杨家为什么要拉拢孙县尉第350章 尘埃落定第654章 土!高尚一笑谢三郎第538章 淮南进奏院第650章 火!诱敌也是有技巧的第569章 复盘!侦破方向第472章 待到他年九月八第680章 鸣冤!第580章 不和第694章 错失良机第249章 孝子复仇第186章 十年之内不得作诗第59章 床位也能抢!?第314章 水生之打不得第97章 诗文集子是一块敲门砖第575章 交易,不仅仅是配方第567章 复盘!小义,歪打正着……第124章 杨七的理想是如何升华的第324章 都是粮食惹的祸第592章 地形,影响战局第357章 弥勒教第404章 早做准备第518章 示恩第16章 蝴蝶金簪第274章 时机已到第473章 平康坊第510章 谁在通风报信第295章 设身处地替他想第353章 隔墙有耳第102章 我便跋扈又能如何第563章 复盘!王鉷,有蹊跷!第23章 大唐驿站第255章 谁是保护伞?第351章 三次一躬到地第418章 轰走史思明第98章 字帖=公信力第613章 手艺第486章 结案吧……第49章 县试开考第593章 上墙!第357章 弥勒教第581章 登闻鼓响!第581章 登闻鼓响!第577章 谢三郎坐镇大朝会第400章 大唐通译的多重兼职第382章 案件分配第303章 何帮主犯罪道路上的领路人第15章 柳三姨上门第483章 粱十六,不老实第312章 水生之我要告官第266章 二少爷出事了第567章 复盘!小义,歪打正着……第611章 以律法,不以岁月!第223章 还是出事了第472章 待到他年九月八第174章 首倡之人第541章 保险第401章 传召第416章 头触不公第443章 金条子?催命符!第604章 锲而不舍地忽悠,还是有效果的……第95章 杨铦说跋扈第98章 字帖=公信力第287章 臣推荐谢直……第350章 尘埃落定第568章 复盘!邢縡,幕后黑手?第64章 大唐特色的审讯第433章 拿下第305章 蛇?这都是什么啊!?第139章 杀夫第436章 抵达长安第16章 蝴蝶金簪第12章 今年不得拜师第95章 杨铦说跋扈第345章 还是不信第435章 行路难第572章 案中案第472章 待到他年九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