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么……”
崔耕表面上沉吟思索,心中却早已掀起了阵阵惊涛骇浪。
他心中暗想:解决天花之疫倒是不难,自己在去林邑求粮之时,就曾遇到了天花疫情。当时自己传下种牛痘之法,轻松解决了此事。
但问题是,如今兴起天花之疫的是扶桑啊。
扶桑是自己的生死大敌,自己到底该不该帮他们平息此疫呢?
这不仅仅关系到万千扶桑百姓的性命,还关系到了自己东伐扶桑之事能否顺利。换而言之,这关系到万千大唐百姓的性命,不由得自己不谨慎小心。
在历史记载中,这场天花之劫可相当不简单,甚至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扶桑的政局。
自从长屋王之变后,圣武天皇娶藤原家族的藤原光明子为皇后,藤原家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非但如此,藤原四兄弟个顶个的文武双全,才能卓绝,轻松掌控了扶桑的全国政局。
假以时日的话,说不定藤原家族会取天皇家族而代之,成为扶桑新的皇族。
可偏偏因为这场天花之劫,藤原四兄弟俱皆染了天花,死于非命。藤原家族的人才青黄不接,被迫收缩势力自保,天皇从而重新掌握了政~权。
到底是藤原兄弟掌权对自己征伐扶桑有利呢?还是天皇掌权对自己征伐扶桑有利呢?
真是难以决断啊。
再者,自己只有防天花之疾的种牛痘之法,却没有应付正好发作的天花之疾的办法。
谁知道现在,藤原四兄弟是已经染病了,还是并未染病?
万一他们已经染病,自己一行却对他们的病情束手无策,会不会被扶桑人认为,自己等人既然可以防病,自然就可以治病。自己一行是成心让藤原四兄弟被天花夺去性命呢?
这不是出力不讨好么?
……
……
岛津藤一见鉴真、贤、崔耕都不置可否,可着急了,道:“三位大师,你们到底还犹豫什么?难道你们就想眼睁睁的看着京畿地区,无数百姓,因为天花之劫丧了性命吗?”
“话不能这么说。”
崔耕眼睛乱转,转移话题道:“敢问岛津国主,这京畿地区兴起天花大疫,到底是在玄和尚到达京畿地区之前,还是在到达京畿地区之后呢?”
岛津藤一道:“当然是在玄到底京畿地区之前。不过玄死于天花之后,天花之疫愈演愈烈,天皇陛下急求两位大师进京啊。”
崔耕点了点头,道:“如此看来,这场天花大疫,并非两位大师招来祸害百姓的,而是……”
岛津藤一忙不迭地打断道:“那是自然,天花之疫乃是上苍震怒降下的在灾劫,和两位大师完全无关。两位大师只是利用此事让玄遭了天谴而已。其中的区别,无论是天皇陛下,还是下官都是心知肚明的。崔海护法不必担心。不过……”
“怎样?”
“几位大师既有转移天花之劫的法子,那就一定有解决天花的办法吧?至不济,把那天花转移到牛马之上,让我扶桑百姓少受祸害也好啊!”岛津藤一道。
贤和尚也帮腔道:“我佛门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还请鉴真师兄不吝施以援手、”
顿了顿,又看向四周的百姓和甲士们,道:“你们都别愣着,快求求鉴真师兄啊!”
瞧他这话说得,好像解除天花之责完全和他无关似的。百姓们不明就里,还真被他忽悠过去了。
“鉴真大师,您就发发慈悲吧!”
“其中有什么碍难之处,您尽管说出来,弟子一定会想办法为您解决的!”
“无论金银珠宝,还是各种珍奇之物,我等一定尽力为您筹措。
“天花猛如虎,鉴真大师不出手,奈苍生何?”
……
呼啦啦,四周围观之人,无论是普通的掌柜、伙计还是住店客人,亦或是前来保护鉴真的萨摩甲士,都齐齐地跪了一地,出言相求。
鉴真倒是想帮忙,但他确实没那个能力,不由得双眉紧皱,满面苦涩。
他这副表情,更坐实了大家对他的猜测鉴真大师有难言之隐。
待人们的声音渐低,岛津藤一继续加了一把火,道:“你就算不看在的我扶桑百姓的份上,您也得看在阿倍内亲王的份上吧。可怜阿倍内亲王今年刚刚一岁,还未领略过人世繁华。她若是不幸染了天花去世,您又于心何忍呢?”
所谓阿倍内亲王,就是圣武天皇与藤原光明子之女,日后的孝谦女皇。
岛津藤一提阿倍内亲王的本意,是想借孩童激起鉴真的同情心。
但这话歪打正着,崔耕听了,却不由得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人:崔芬。
崔芬并没有种植牛痘,这天花大疫不长眼睛,万一传染到崔芬的身上,那不就全完了吗?
想到这里,崔耕冲着四下里抱拳拱手,轻咳一声,道:“诸位,诸位,你们都误会了。尔等真以为,鉴真大师不愿意给大家平安符,是因为缺乏金银珠宝,或者什么珍奇之物么?”
“难道不是?”岛津藤一反问道。
崔耕右手高举,伸出了两根手指,道:“当然不是了。实不相瞒,鉴真大师之所以不愿意赐符给大家,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这天花之劫,乃是上苍震怒所致。鉴真大师若为大家提供平安符,岂不是逆天行事?那是要遭天谴的!”
“这……”
人们闻听此言,面面相觑,一阵无语。大家总不能说,为了大家的幸福安康,鉴真大师你就去死吧?
不过,崔耕的下一句话,又给了大家无限的希望。
崔耕道:“当然了,我佛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鉴真大师救的人足够多的话,在佛祖的保佑之下,想必即便上苍也对他无可奈何。”
岛津藤一闻眼前大亮,道:“那崔海护法的意思是……要让鉴真大师传下护身符不难,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人,领到这个护身符。到底如何行事,您就快说吧!我等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