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宛城龙盘虽可贵

第477章 宛城龙盘虽可贵

“卫将军既称公,乃尊其母沛国谯县刘氏为燕国太后,敕封其妻清河赵氏芸为燕国后,其余诸位夫人皆称嫔……拜汝南吕范为燕国首相……”

南阳宛城东面都亭舍中,窗外早春寒风料峭,窗内, 一名年方弱冠之人正立在榻前捧着一封文书为榻上之人阅读。

“你且住!”刚起了个头,榻上卧着那人,也就是号称中原双璧的曹操曹孟德了,便忽然扔下了放在额头上的热巾,然后好奇出声。“竟然没有立世子吗?”

“回禀大人。”年轻人,也就是曹操长子曹昂了,即刻摇头。“并无立世子言语, 最起码文书中的汇报没有提及……”

“那必然就是没立了, 只是他竟然不怕出事吗?”光着脚的曹操翻身坐起, 捏着胡子满脸疑惑。“别人倒也罢了,他次子公孙平跟董卓的孙女可是有婚约的,且公孙平的外公冯芳乃是几十年前便做到尚书郎,也算是久任中枢之人,这么一个背景天然受关西文武的支持,而所谓河北地盘实际上乃是河北、关西两大块,本就有嫌隙,这要是闹出乱子也属寻常吧?”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曹昂只能沉默以对。

“还有,他竟然没有追封他父亲吗?”曹操回过神来,继续询问。“这难道不该是当先为之的事情吗?我为何没听到?”

“下面有提及,说是卫将军一开始准备给他父亲加谥号为文,乃为燕文公,但无人认可, 甚至有人当面说荒谬,而他也不计较, 便就此搁置了。”早已经大略看完了一遍这封文书的曹昂即刻作答。

“我懂了!”曹操这下子反而恍然失笑。“他不是想给生父加文, 他生父有什么功绩可言,居然能称燕文公,他这是想表彰他的母亲……认为他母亲的功绩足可以称‘文’,只是其母尚且在世,不好明说罢了,所以就此搁置。”

荀彧带着一股香气走入房中,看着榻上装死的曹操也是一声叹气,却并不点破,反而干脆立在了之前曹昂所站的位置,拿起了那封文书,一面阅读,一面久久不语。

曹操听着不好,赶紧放下文书,又将扔到榻上角落中的面巾捡起,不顾冰凉一片,直接盖在了自己脑袋上,然后仰卧在榻,眯着眼睛装起傻来。

而现在的局势又如何呢?

很简单,首先,不管如何,天子都和长安公卿、宗庙形成了彻底分裂之格局,汉室权威自董卓迁都后也再度跌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而不管是不是阴谋,刘虞之死都让天子承担起了一个难以承担的巨大恶名!

“公孙大娘今日死了,明日便能当的此谥。”曹操重新躺下,一声感慨。“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还真贴切!你且继续,我正要听听燕国官制,这才是要点。”

“接着念……”

“正是如此。”

“文若!”回到眼前,曹操点头复摇头后,看到荀彧沉默不语,却是终于点出了问题关键。“此番天子巡幸南阳,种种小节咱们就都不说了,便是丁冲我都不追究了……只说一事,到底是战是和?”

荀彧面露忧虑:“可若不战,坐视卫将军建国称公,无视天子姿态,则汉室再无体统可言,堪称名存实亡,而没有汉室大义,又如何能维持盟约?若中原盟约不在,咱们岂不是要被卫将军从容分而吞之?届时,恐怕连半分胜算都没有!”

“明公!”荀彧正色而对。“事到如今,多思无益,若就此降了,之前多少年的辛苦,多少年的志气,岂不是都成了笑话?明公与我此生到底算是什么?又何以对生前身后之人。而且,彧还想再问一问明公,这个时候,这个局面了,汉室天下不指望你,还能指望谁呢?明公真要坐视卫将军以燕覆汉吗?”

“喏,小人失言,小人这就去买《小杜律注解》来看。”曹昂俯身称是。

“是!”

“喏。”曹子修赶紧继续低头读道。“三省之下,复设六部,曰礼部、吏部、工部、兵部、刑部、户部,每部皆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直对各州郡县乡亭;又设十二寺,依旧属三省,曰太常寺、鸿胪寺、宗正寺、大理寺、少府寺、太仆寺、司农寺、将作寺、黄阁寺、版印寺、钦天寺、卫尉寺……”

“文若今日说的都是废话。”曹孟德赤足盘腿坐在榻上,难得没有给荀彧留脸。“这些事情你我难道不知道吗?若非公孙珣欲篡汉久矣,若非其人与你我治政颇有分歧,何至于形成今日局面?只是文若,现在不是想他的时候,而是咱们自己都要撑不住了!”

“不过,”曹操在榻上复又冷笑嘲讽道。“公孙文琪再肆无忌惮也是有难处的,譬如安利号的去处便无说法,想来他母亲在一日,他就不好真的将安利号纳入燕国体制内的……还有吗,御史台什么的?”

但是,天子的价值低到了极点,却不代表中原诸侯可以抛弃他……因为且不说两位汉室宗亲要考虑自己的姓氏影响,也不说曹操要考虑自己内部势力巨大的颍川、南阳士人集团,只说一件事,中原诸侯只有维持盟约才有可能在公孙珣身前维持战略平衡,而这个盟约只能是以匡扶汉室这个名义来维系。

“天子年幼……”荀彧无奈缓缓言道。

曹操微微颔首,却又缓缓摇头:“那又如何?”

你们还要不要匡扶汉室!

荀文若也是沉默以对。

“燕国设三省,一设中书省,掌机要,发政令,为首相所领;再设尚书省,掌机要,统揽各部、台、曹、阁所入文书,批陈阅览,为左相所领;后设门下省,掌机要,专司监察、批驳政令,为右相所领……”

“喏!”曹昂赶紧再度举文书而朗读。“拜汝南细阳吕范为燕国首相,魏郡审配为左相,南阳娄圭为右相……”

“战,我恐怕是落入公孙珣的策略中,咱们之前议论,最好再等个两三年,甚至拖到建安十年左右,反正能拖一日是一日,届时公孙文琪麾下那批百战精锐年长退役,将领蹉跎,再拿中原人口的数量优势,策动刘玄德的兵马,刘景升的后勤储备,与其隔河决一死战!”曹操继续在榻上摊手而对。“可现在呢,他手上那批有大战经验的精锐大多还在军中,甚至区区三载,反而有养精蓄锐的嫌疑……咱们此时撞上去,到底是少了两分胜算吧?”

而且和刘表、刘备不同,那俩人只是派几个使者在此,曹操整日却需要在宛城看着才行,不然就凭小天子现在这种失态模样和南阳地区对汉室的传统向心力,怕是过不了几天南阳就要真姓刘了!

君不见,那南阳邓芝,乃是曹孟德非常看重的人才,且出身名门,为光武第一功臣邓禹之后,但也就是这个缘故,所以上来便被小天子直接提拔为了侍中,虽然说邓芝等曹操到达以后专门来寻曹操解释过,但这到底算怎么一回事?以后曹操怎么可能再信任邓芝?

总之,曹孟德是真的要被小天子给弄出病来了……只是他到底是一代人杰,心里看的清楚,知道轻重,明白此时谁才是真正的大敌,这才勉强忍下来了。

“娄子伯这也算混出来了……”

所以,这个价值极低,甚至还有些负面作用的小朝廷,曹操、刘备、刘表三人偏偏还得毕恭毕敬的供起来。

所以,此时追究出奔这件事本身已经毫无意义了,关键在于现在的局势。

换言之,天子的价值低到了极点。

公孙珣太不要脸了,明明得了天大的便宜,却反而装模作样,摆出一副受害人的姿态,要请天子回去……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送回去啊?

“父亲大人所言甚是,小人也是这么觉得。”曹昂也忍不住多说了一句。“进、定、出,条理分明,权责清晰,且三者并立,不会出现一家过于独大的局面……”

其实,公孙珣之前的一番计策还是有一处极为明显之破绽的,那便是当时的幕后操作人钟繇钟元常,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得已露了一些马脚……

不过,眼见着自家儿子放下那封文书出门,曹孟德便去拿那封文书仔细阅览,刚看到说燕国不受寺人,不由失笑之时,便忽然听到前者又于门外院中扬声开口:

“见过荀长史!”

曹操呼啦一下再度坐起身来,却又面露嘲讽,缓缓躺了回去:“这是仿前汉重归宰相实权了!怪不得之前屡屡分权立制,削弱三相权责,却不想在这里等着呢!只是他也不想想,他活着的时候以建国之主的威望,自然是君臣和睦,可等他死了,他儿子岂不是要与这七位相国再来一回汉武故事,君、相争权?而七位相国,牵扯到政、军、财、监、间,固然会相互对立,难成一统,可反过来说却也极难彻底压倒……再加上一个安利号,到时候,这公孙氏的燕国便是千秋万代,也少不了要闹个千秋万代!”

于是南阳再度闹起来了,小天子就差哭着指着三个中原诸侯的鼻子问了,你们还是不是大汉忠臣?

可是,这股恶心味还没结束呢,三家联手好不容易劝下天子,又勉强想出了拿大将军安抚公孙珣的权宜之计,好嘛,那边公孙珣直接称公建制了!

这是要篡汉的节奏!

“设计精巧,颇得法家治国精髓,可惜却少了道德人心的位置……”荀彧轻声作答。“而且,制度如此完善,愈见其人欲图天下久矣!”

首先,便是其人出现在武关的时机过于巧合了,天子刚过去他就引兵到了。

那什么时候能准备好?

大汉忠良、新任大汉司空曹孟德就是在这种质问之下躲到都亭装死来了……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公孙珣将大汉朝最后一批宫人宫女送过来了,南阳又没什么正经宫殿,于是一伙人就把宛城大小官寺全占了,昔日县寺都变成杨太尉的太尉府了,还想如何?

而如今仅仅是如此其实倒也罢了,也就是恶心一下而已,不影响大局的。

当然是啊!

“灵帝倒也罢了,桓帝并不昏庸,他只是首开党锢,引来士人厌恶而已。至于阉宦……你不知道你太爷爷就是个权宦吗?难道他也是个祸国之人?”曹操斜着眼睛看向自己的长子,不免语重心长。“你已经成年了,今年夏日都要娶孙氏女为妻了,就不要老是听一家之言了,法家、道家的书都可以读一读。譬如那颍川郭图,虽然是个天下皆知的小人,可他家的律法知识却是公认的好,最近邺下那里版印了他的一本《小杜律注解》,据说是他在阴山下放羊的时候写下的,你爹我就觉得很好,为什么不去买一本来看呢?”

肯定匡啊!

“而且失德!”曹操依旧不耐。“我问清楚长安故人了,刘伯安之死,万众所见!总不能推到杨琦头上吧?再说了,杨琦也自杀谢罪了,还要如何?”

“这就更不用说了。”曹操愈发百无聊赖。“公孙文琪之心,真是路人皆知,六部便是照搬尚书台六曹,十二寺无外乎就是九卿加上钦天监、黄阁,还有一个如今书籍、布告、文书版印风行后专设的版印寺而已。”

“自然还有!”曹子修赶紧再念。“再设四台,曰御史台、财政台、枢密台、靖安台,御史台掌监察,为钜鹿田丰所领,财政台掌财政,为北海王修所领,枢密台掌兵马调度,为辽西韩当所领,靖安台权责不明,但以颍川戏忠所领,郭嘉为副,不言自明……又曰,凡三省三相,与四台首脑,并于邺下铜雀台设坐,并称台僚,遇有国主外出、年幼等非常事,七座并论,可暂决一切国事,虽邺下诸将军亦要听命!”

“是,大人。”曹昂鼓起勇气正色而对。“之前小人从荀师(荀悦)处学习,觉得荀师所言极有道理,那便是至尊也会犯错,也会有不对的时候……试想一番,若是桓灵之时也有这样的实权七相,怎么会让国家崩坏到这个地步?若是大汉天子少年时皆有如此七相相互擎肘执政,又怎么会有阉宦外戚祸乱国家到如此地步呢?”

“非只如此。”曹操摇头不止。“你想过没有,公孙珣苦心积虑让天子出奔,难道就没有后手准备?如我所料不差,便是咱们想到法子维持不战,他也要以请天子回朝为理由,正式与我们开战的!”

曹昂欲言又止。

“那便只有战了!”荀彧愈发蹙额。“这才是主公真正忧虑所在吧?卫将军出此奇策,实为一石二鸟,一面成功分割汉室,就势称公建制;一面却让天下大局异动,就势开战,决胜中原!而我们实在是措手不及,没有准备!”

实际上,曹操当时已经跟荀彧商量好了,等局势缓和下来,找机会把天子送到陈郡,也就是曹操集团的腹心之地,不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也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只是大略养着小天子,让他不要捣乱就好,顺便借他的名义给大伙封个官什么的,也挺不错。

曹操装了许久,额头上冰凉一片,被窗外寒风一吹更是难受,到最后竟然隐隐有头疼的感觉,便干脆抓起面巾直接掷在了地上,然后翻身坐起,气急败坏:“文若以为这燕国国制如何啊?”

荀彧也是难得叹气,却依旧沉默。

曹孟德这才满意的点点头……曹昂就是这点让人满意,这小子从来都很孝顺,很听他爹的话。

“文若。”曹操伸手握住了对方之手。“不瞒你说,这几日我真的是吃不好睡不好,每日闭上眼睛,做梦都在想此战之事……有时候会想,要不要干脆就此降了?可每次醒过来,却总是觉得不甘!有时候又会想,自己难道真不能一战而胜,从容夺回天下大局,兴复汉室,然后咱们还会成为周公、召公那样的人物!可每次醒来,想想自己的兵力,想想对方的实力,却又总显得有气无力!”

“荀悦的学问是好的,观点也对。”曹操瞥了一眼自己的长子,幽幽言道。“不然我也不会让你去当他的学生,便是你今日这番道理其实也对……天子英明欲有所作为时,这七相必然是擎肘之人;可国家衰败,天子无能之时,这个制度确实能保底,与之相比,什么世族作大、君臣相争,倒也显得无足轻重了,想来公孙文琪便是因为汉室的教训才这么做的。不过子修……”

“子修有话说?”曹操不以为然。

“其实这件事情与卫将军脱不了干系!”荀彧稍微一滞,还是缓缓相对。“天子出奔,恐怕是被他刻意设谋引出去的……钟元常便是明证!”

所以,在与杨彪等人细致交流之后,曹操和荀彧这种天底下顶尖的聪明人便大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说白了,天子过于年轻沉不住气,最后全然被公孙珣戏弄于鼓掌之中,只不过天子这边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也是有一定觉悟的,双方俨然有这么一丝互相顺水推舟之意。

但是,所以说但是!

那出兵讨伐逆贼啊?

这个还真讨伐不了……没有准备啊!根本就没有大规模决战的准备!

其次,作为雍州牧和事实上代表公孙珣监控长安朝廷之人,钟繇其实才是天子出奔一事实际上的第一责任人。正所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孰之过?当然是看守者的责任!然而,钟元常此番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反而是临时上马的公孙瓒为此吃了挂落!

这种河北-中原对峙的大格局下,把二者之外最大的变量,也就是汉室天子给送回去,你中原联盟是要不攻自破的!

“也是老一套。”曹操躺在那里不以为意道。“这其实就是将三公与尚书台、黄门监三者先合为一,再分为三……中书省居中定策,尚书省管入,门下省管出,分给三相分领,若我所料不错,将来白马义从也是要处在门下省所辖的,这才是娄子伯为此任的一个最大底气!不过,不管如何,如此一来到底是权责上清晰明了了不少,也算是有些新意了。”

“竟然是夫从妇得美谥吗?”曹昂不免震惊。

“我知道多思无益。”曹操一声叹气。“这番话,不过是只能说给文若听的私密言语罢了……其实我自己何尝不明白,中原大局,舍我其谁?也罢,发出信函,请刘表、刘备,一起再会于新野,也请天子移驾到彼处亲自召见两位汉室宗亲,以资鼓励!”

“那就发出信函吧!”荀彧沉默片刻,也跟着点了点头。“明公,请务必牢记,中原局面,天下大势,汉室江山,舍君其谁?!”

————我是心里真有点怕的分割线————

“珣既称公建制,南阳殊无讯也,或贺于珣:‘中原诸侯合力,亦只三分胜也,此必操知公之神武,将亲持天子归于长安矣。’珣哂曰:‘凡弱冠时孟德即不服孤也,一十八载无半分胜而无变,何今日有三分胜反变也?且候大战!’”——《汉末英雄志》.王粲

PS:周五例行请假……明天那章就得等到第二天早上看了,实在抱歉,这种生活太累,撑不住就是撑不住。

(本章完)

第19章 大案第288章 须信人心有真伪第481章 紫气黄旗岂偶然?(上)第273章 豪杰如土士如铁(下)第512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续)第92章 进退第34章 义舍(7k2合1)第353章 龙眠老子识马意(续)第410章 世间底是英雄物第443章 南阳龙虎方争斗第505章 身当恩遇恒轻敌第258章 孝衣白肥冲南风第351章 从今吹笛大军起第215章 论于樊舆第369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154章 张俭第466章 榆中西门逢故人(8k为白银盟加更)第242章 释怀难释意第293章 死生虽天命第132章 伺机第450章 大江东去老诸侯第8章 破营第47章 软纸第95章 当走第421章第271章 丰年好大雪第364章第520章 正与此意同一涂第535章 山形依旧枕江流第227章 上下相疑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第408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上)第538章 故垒萧萧夏如秋(续)第364章第506章 身当恩遇恒轻敌(续)第6章 夜袭第441章 云台千尺尽功臣第518章 屈指南行冬更好(终)第78章 撤屯(终)第47章 软纸第514章 终刚强兮不可凌第190章 春去夏渐腥第477章 宛城龙盘虽可贵第22章 借刀第56章 路遇第217章 范阳之枉第65章 临阵(终)第331章 太守半月覆辽东第155章 狂言第76章 撤屯(中)第440章 休问天下早晚清第452章 白雪纷纷落庭中(下)第293章 死生虽天命请来领奖!第144章 盛意(上)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509章 力尽关山未解围(下)第191章 天意怜孤草第237章 铁骑横百里(下)第506章 身当恩遇恒轻敌(续)第381章 长驱白马向西殿第524章 剑阁峥嵘而崔嵬第305章 节使三河募年少(还账成功)第122章 乱箭第127章 巡游第540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320章第492章 当头退避也应难第110章 宫前第15章 熊孩子第315章 白马猎长原第270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下)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完本总结第470章 时亦犹其未央第222章 掷首而还(7.7k)第337章 白首汉廷刀笔吏(续)第207章 喜怒形于色(上)第7章 激战第136章 急转第469章 及年岁之未晏兮第484章 猎马敢齐出第400章 河北风清人自知(7k勉强2合1)第412章 关塞萧条行路难第385章 受寿永多夫何长?(二合一还账)第161章 秋猎(下)第357章 大河封冻乱武兴(上)第482章 紫气黄旗岂偶然?(完)第530章 空看花开满台日(续)第492章 当头退避也应难第6章 夜袭第349章 西北功名奋发冬第4章 相谈第386章 人生有新旧(继续2合1还债)第195章 不闻新人来(上)第230章 歃血第247章 公孙珣且战且思第67章 大人(上)第479章 秦嬴谩作东游计第180章 树下索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