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2)

人间有爱,心手相牵

·地震孤儿快乐成长·

地震孤儿,这是让我们一看就流泪的名字;这是让我们一念就心颤的名字。

汶川大地震造成4000多名孤儿,与唐山大地震的孤儿人数大体相当。如何让孤儿幸福成长,是摆在抗震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4204名孩子成为孤儿,其中唐山市2652人,唐山地区各县1552人。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

可是,有党和**做后盾,孤儿不孤。从唐山对孤儿的安置上,或许对汶川方面有些启发。当时唐山成立了由市委一把手任组长,民政、卫生、财政、商业、劳动、总工会、粮食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孤儿安置领导小组,并下设秘书、政策研究、安置管理三个组。

采用了多样的安置渠道:一是专门成立育红学校。震后,河北省**迅速决定在石家庄和邢台建立两所育红学校,专门安置地震孤儿。其中,石家庄育红学校接收安置514名,邢台育红学校接收安置247名。在这些孤儿中,三名孤儿由于不能查找到其父母信息,所以为其取名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学校设有哺乳室、幼儿班、学前班,小学各年级乃至初中班、高中班,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都优于社会上的一般儿童。唐山专署、华新纺织厂等也都成立了育红学校和育红院,通过此种方式共安置孤儿948名。二是福利院收养。通过各福利院共收养孤儿273名。三是亲属带养。孤儿相关亲属有抚养能力的,由亲戚收养;孤儿的哥哥姐姐尚存且有抚养能力的,跟随哥哥姐姐生活。通过亲属带养,安置孤儿2843名。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共安置孤儿4064名,占孤儿总数的96.7%。其余孤儿由父母生前所在单位集中管理,安排进入子弟学校就读,毕业后安排工作。

为保证孤儿的正常生活,当时河北省、唐山市均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求各级各单位切实保障孤儿的生活费,可以由父母生前单位从遗属补助费中支付。

孤儿父母生前有单位的,单位解决,孤儿父母不详或生前无工作单位、孤儿集中收养的,生活费交纳或拨付予亲属。孤儿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另行救助。32年来,在党和**的亲切关怀下,震后孤儿均健康成长。1995年,唐山综合福利院的最后一名震后孤儿参加工作。至此4204名唐山孤儿已全部走上工作岗位。

遭遇地震创伤的唐山孤儿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有过美好的梦,那个梦是家庭,是他们整个生命的支撑,现在这个梦毁掉了,就从梦中走到现实中来了。而幸运的是,这些需要呵护的幼苗在“阳光”下能够幸福成长。32年来,总有无数爱心在“接力”中传递,温暖着孤儿们的生活,用大爱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于是,这些地震孤儿更懂得珍惜拥有的爱与幸福。自立之后,许多人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又开始了另一场“爱心接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地震后,失去父母的张家五姐弟在废墟上组成了一个家,“家长”是17岁的大姐张凤敏。几个孩子支撑着一个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震后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深夜,五姐弟住的简易棚里也“下”起了雨,正当五双小手端着锅碗瓢盆接雨水时,救灾的部队领导查夜来了。“解放军把雨衣脱下来,挡住简易棚上的窟窿,自己却淋在雨中。第二天一早,解放军过来紧急给我们盖房。那份真情啊,一辈子都忘不了!”在大妹张凤霞的记忆里,那是个“连当时市领导都不见得有”的漂亮房子,她们拥有了。

那天解放军把房子盖成了。张凤敏买菜朝家走,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房子,远远地看见她家屋顶上摇曳着一柱灰白的炊烟,一股说不出来的温暖和甜蜜刹那间涌上了心头。她忍不住鼻子一酸,几乎要哭了。

之后的十来年时间里,解放军叔叔时刻惦念着她们,还不断地给张家姐弟送米、送面,整车的送大白菜和煤。近十来个春节,张家姐弟都是被接到大姐张凤敏所在的部队度过的,她们到一起就怀念解放军叔叔的关爱。

五姐弟都长大成人了,也都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几十年来,每个周末,姐弟们都会像回“娘家”一样回到张凤霞那里聊家常。

“要让关心过我们的人看到我们幸福的现在。”张凤霞说。

唐山抗震20周年纪念时,五姐弟专程去辽阳“寻亲”。曾有一位叫吴宝锦的叔叔,在她们小时候经常寄钱、袜子和手套。也就在那时,姐弟们才知道吴叔叔竟是个盲人,家境并不宽裕。

1996年,五姐弟专门到辽阳看望这个可敬的吴叔叔。吴叔叔听说是唐山五姐弟来了,十分高兴,他用手紧紧地抓着她们的胳膊,抚摩着她们的脸:“你们都好吧?都好我就高兴啊!”五姐弟全哭了。五姐弟给吴叔叔带来了唐山特产麻糖,可惜吴叔叔得了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了。吴叔叔笑着说:“别买东西,我看着你们都长大成才,比啥都高兴啊!这麻糖我收下,它象征着你们的生活比麻糖还甜哩!”

五姐弟被说笑了。她们希望吴叔叔这样的好心人健康长寿。

而今年,五姐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那些曾帮助过她们的解放军们。尽管线索断了,她们每天还要去寻找。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五姐弟悲伤至极,她们主动捐款,有的还报名领养汶川地震的孤儿。

书写唐山孤儿,有一个人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当年石家庄育红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董玉国。

董玉国记得,石家庄育红学校是震后一个月建立的。那一天,他突然接到市教育局通知,让他马上交接工作后到市委组织部报到。原来,省里决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育红学校,集中收养唐山地震孤儿。组织决定让董玉国当校长。这位开滦矿工出身的唐山籍教育工作者是唐山丰南人,对家乡唐山孤儿有感情,由他筹建这所特殊学校最合适。

仅仅十几天,就从173个单位调来260人组建起教职员工队伍;仅用35天,一座3300平方米的教学宿舍楼就竣工投入使用。8个办事处、40多个居委会的大娘大婶连夜赶制了表里三新的被褥,长征路小学为孤儿做了几百个枕头……一个吃、穿、住、学、用全由国家供给,能满足从幼儿园到高中各阶段教学的特殊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董玉国说:“盖楼前需要征地,市领导让民政局找桥东区。民政局领导面露难色:这可是块宝地呀,恐怕桥东区不给。市委书记对民政局局长说:‘你去讲,估计他们会同意。如果不同意,市里出车把他们拉到唐山,让他们看看唐山地震的惨状,看看那些可怜的失去父母的孤儿们!’”

“后来证明,民政局的顾虑是多余的。区里一听给孤儿盖房特别痛快,当天下午就开了工。石家庄人民对唐山孤儿是很有感情的。”

1976年的9月8日,153个惊魂未定、穿着各式各样不合身衣服的唐山地震孤儿出现在省会人们面前。孩子们挎包里装满糖果点心和日用品,左胸上用大头针别着写有姓名、年龄的白布条。有的孩子细细的腕子上还戴着亮晶晶的手表,有的脖子上挂着缝纫机机头,那是父母的遗物。董玉国心情沉重,喉咙哽咽,事先想好的欢迎词一句也说不出来。

3个只有六七个月大的女婴格外惹人怜爱。产假尚未休完的刘曙光、刘俊琴老师,看孩子哭闹就用自己的奶水喂饱她们。别的孤儿身上都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有这3个没有,董玉国回忆说:“我们校党委和阿姨们商量一下,给她们起名叫党育红、党育新、党育苗。她们都姓党,是党的女儿。”

孤儿们晚上到的石家庄。学校早就准备好了绿豆汤和炸果子,市领导亲自到浴池检查洗澡水凉热。新华区一家服装厂听说唐山孤儿来了,决定免费给孩子们定做衣裳。厂里来人给每个孩子量体裁衣,工人们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就穿上了新衣服。

9月9日,孤儿们换上崭新的衣服参加石家庄市为他们举行的欢迎会,市领导们都参加了。唐山民政部门一位领导的讲话,让孤儿们永远难忘。他声音嘶哑着说:“孩子们,我把你们送到石家庄了。别认生,这是咱的省会!叔叔和阿姨对你们错不了!你们听话,好好学习!但有一点,你们要记住,你们是唐山的子孙,唐山父老永远想着你们!唐山是你们的家!等过了这段困难时期,我亲自来接你们,你们别忘了回家!”说着哽咽了。据说这个民政干部带着严重的内伤照顾这些孤儿,回去没有半年就去世了。当时,一个女孩上台演出,笑得依然天真可爱。而一个13岁的男孩,显然已明白“孤儿”二字的含义。他上台致答谢词,说到“爸爸妈妈都死了,是解放军叔叔救了我”时,感情难以自制,台上台下一片哭声。

董玉国伤感地说:“接他们之前就讲,见到孩子们不要哭。结果大家还是控制不住,有个书记心脏不好,一激动还‘出溜’了。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毛主席逝世了。哭声再也抑制不住了!”

一天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孩子们认为地震了,炸了窝似的跑了出去,一个个跑到外面被雨淋着。有的孩子钻进树棵里,瑟瑟发抖。董玉国和老师们急忙出去找,都找回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淋湿了全身。一个孩子发烧了,急忙叫来医生。董玉国抱着一个孩子安慰说:“别怕啊,有我们在,啥也别怕!没有地震,哪能总震呢?”这个时候,董玉国让老师们多劝劝孩子们。当时并不知道心理干预。

董玉国和育红学校的老师们对待唐山孤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育红学校茁壮成长。32年过去,他们都长大成人,都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有18名上了大学,十几名上了中专,有27名参了军,高中、初中毕业生都由石家庄、唐山两市安排了工作,如今他们成长为干部、工人、教师、留学生、劳模、企业家,等等。

2006年5月1日,在一位摄影家的倡议下,60多名唐山地震孤儿聚集唐山抗震纪念碑前拍照留念。品味30年的生活,大家欢笑着,畅谈着,但是,他们都觉得缺少点什么。孩子在热闹中突然感觉孤单时,就一定会想父母,孤儿们此时想的就是他们的老师。王建伟和胡桂敏等人提建议说:“回家,我们回家看看老师们吧!真挺想他们的!”他们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他们去石家庄看望老师了。

董玉国老人做了手术,身体欠佳,已经10多年没有回唐山丰南老家了。孤儿们马上想到去董玉国的老家。在丰南区陡河岸边的董各庄,他们用摄像机拍下了董玉国的老宅,拍下了刚刚发芽的柿子树。听说这棵树是董玉国老人年轻时在老家栽下的。还拍了一些董玉国的乡亲邻居,他们对着镜头说了好多问候董玉国的话。董玉国的已经83岁的老嫂子,听说这群人是董玉国当年育红学校的孩子,马上给他们包饺子,还在后院割下一捆韭菜,托他们带给董玉国。

董玉国看见录像,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分别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来。他老泪纵横地说:“孩子们啊,你们真是懂我的心啊!我这辈子可能回不了老家了,当年是我把你们接回了家,今天是你们让我回家了啊!”

坚强是什么?是把悲伤留给自己,快乐留给别人。

现在,大部分唐山地震孤儿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汶川地震,唐山孤儿非常关心汶川地震孤儿。他们不断举行爱心活动,捐款、捐物,有的对孤儿寄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人说像石家庄育红学校这样集体抚养好,也有人说这样造成孩子太封闭,不如家庭领养。讨论的结果,领养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

就灾区孤儿的领养问题,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他们向民政部提出书面建议,希望民政部对孤儿领养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目前,汶川地震孤儿领养工作已经开始,唐山提出的领养600名孤儿已经得到四川民政部门的认可。

我们相信,汶川地震的孤儿们也会像唐山孤儿一样,在祖**亲的怀抱里,在领养家庭的呵护下,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爱给孩子们!

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2)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2)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3)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4)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5)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5)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2)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4)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序言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1)第二章 众志成城(3)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3)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2)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4)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1)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5)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3)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3)第二章 众志成城(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4)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2)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1)序言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6)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1)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4)序言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3)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1)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2)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2)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6)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4)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5)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4)第二章 众志成城(4)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7)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3)第二章 众志成城(1)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2)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4)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3)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5)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二章 众志成城(1)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6)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2)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4)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9)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1)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6)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3)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1)第二章 众志成城(1)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1)第二章 众志成城(1)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12)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3)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7)序言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5)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3)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2)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1)序言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3)第二章 众志成城(3)第二章 众志成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