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两架中国人的战斗轰炸机呼啸着低空掠过,投下携带的航空炸弹,伴随着划破空气的那宛若撕破布帛样的尖利凄啸声,成群的炮弹在这呼啸声中,在已然开始黑暗下来的天空中划过明亮的弹道,继而又呼啸而落,滚滚浓烟中,炸起的阵阵雷鸣般的爆炸声让人感到头疼不已,所有人都被震彻得昏昏沉沉,爆炸的巨响一下一下的敲打着震颤着的大地,火光将天地映得通红。

大地在这巨大的爆炸声中,不断的颤抖着,熊熊燃烧着的火焰冲涌着而起,腾放在这片高地之上,那涌动的火舌疯狂地舔舐着天幕的那抹淡淡的蒙蒙之黑,此时这片高地已经完全地变了一副模样。便桥附近的这个高地其实就是个山坡,平日里鲜花满山,点点青草点缀,只不过此时,原本点点鲜花盛开的山坡之上此时星罗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弹坑,那些纵横交错的战壕本就已经破坏了山坡的美丽,因为空袭和炮击,此时这片山坡更是面目全非了。大块大块的泥土被爆炸的气浪给耕犁掀起,原被葱葱郁点点的草皮再也不可寻见,整个山坡就如同一个癞子头一样,斑驳林立的,燃烧着战火焚毁了所有的一切,草地也被烧烤的一片漆黑。

山坡下,伴随着炮火而来,是那金属履带敲响着大地的铿锵声,这是中队的装甲部队正在进攻,那股钢铁洪流正势不可挡的汹涌而来,伴随着柴油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中国士兵的进攻也开始展开。当正面的装甲战车展开攻击的同时,印度人并没有注意到侧翼一股中队正在爬上山来,悄无声息地从自己的侧翼爬上来,他们只注意到正面中队的轮式战车部队正在推进,在坦克群的掩护下,远依托着猛烈的炮火掩护,这些轮式战车正在冲击,黑暗之中一个个身影飞快的从步兵战车的后舱处跃然而出。很显然中国人开始向着山坡发起进攻,随着那些战车的接近,此时满是火药味的晚风中此时弥散着浓浓的呛人的柴油味。

“准备战斗,准备战斗!!”看着那些呈散兵线拉开的中国步兵猫身前进的身影越来越近,军官们呵斥着,召集士兵们准备开始战斗了,成群的中国坦克、战车正在推进,如同蚂蚁一般的尾随其后的中国步兵的身影充斥在夜视仪淡绿色的屏幕中,到处似乎都有着中国人。印度军官们拼命地向着士兵做出手势,要求他们稳住战线,现在那些轮式战车正在坦克的支持下,冲上山坡来,战斗开始进入到近距离作战的阶段了。

低沉的发动机声,一辆轮式步兵战车率先冲到山坡之下,并开始用机炮火力给与进攻部队以直接火力支援,此时高地上浓烟滚滚,什么都无法看清。战车的乘员只能依靠大功率的观瞄系统来支持作战。可是到处都是在燃烧着,热成像仪也收到了干扰,这让战车兵们多少有些怨言,从正面山坡推进的步兵拉开着散兵线,三三两两的掩护着,缓缓的据枪前行,只要山坡上敌人有任何异动,立即给与火力掩护。

忽然之间,从高地之上,从弥散在昏暗中的烟幕深处,两团火球骤然冲出,这两团火球挟风带火样的而来,如同流星一样的冲出烟雾,直接扑向正在游走射击的轮式步兵战车。

“反战车火力……”轮式步兵战车的告警系统在导弹刚开始扑来的时候,便是自动启动干扰系统,同时自动发射了烟雾弹,炸开的干扰使得整辆战车周围顿时火树银花一样,但这样短的距离上,什么样的干扰手段都显得有些为时已晚。伴随着金属的碰撞声,一阵凄厉的贯甲声中,一头扎来的“毒蛇”反坦克导弹导致直接撕开轮式步兵战车薄薄的合金装甲车体。

由于印度陆军在1980年代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几乎是苏联的AT系列的4、5型导弹,这些第一、二代反坦克导弹,不仅仅体积庞大、自动化程度低、射程近和抗干扰性能差,而且对付不了现代坦克装置的新型复合装甲等新型防护装甲。于是印度陆军开始着手自信研制“毒蛇”反坦克导弹。但和所有的印度自行研制武器系统一样,“毒蛇”导弹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制导系统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尽管从1990年首次实验开始到1997年,耗时八年,但是多个光电技术障碍一直没有能解决,知道1997年9月9日,安装了采购自法国的被动红外热成像导引头的“毒蛇”才第一次试射成功。

随后1999年,“毒蛇”在ALH直升机上实现了系统整合,至2000年,装置热成像仪系统的“毒蛇”在野地测试时成功锁定并摧毁了四公里远处的一辆T-55坦克,从那之后“毒蛇”开始小规模生产。2004年6月10日,“毒蛇”在海德拉巴发射场进行了最后一次成功试射,并年年底开始批量生产。针对多数先进主战坦克普遍综合运用复合装甲防护的特点,世界各国的先进反坦克导弹都是采用双级串列式高爆战斗部,“毒蛇”也不例外,虽然仍为化学能破甲原理,但“毒蛇”的多级装药可有效对付多层装甲防护。“毒蛇”的战斗部采用了先进的爆炸成形技术。两个先炸的前置装药在主装药起爆前按顺序起爆,前置装药的药型罩材料采用了钼,而不是常用的紫铜,这一点,是比较的先进的。在研制试验中,前置装药的药型罩材料采用了钼的“毒蛇”的战斗部成功地击毁了能有效防御紫铜罩串联战斗部的多层爆炸式反应装甲。采用这种战斗部的“毒蛇”自然也就不是一辆8×8轮式步兵战车薄薄的防护装甲所能够防御的了。

所谓的双级串列式高爆战斗部是指,当第一级装药接触到坦克和装甲车辆上的防护栅栏、填充物时,会产生高温金属射流灼透该层防护,同时自身能量也受到削弱。而由于采用爆炸成形技术,剩余能量会聚集到坦克主装甲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而不会分散到装甲表面,从而对坦克主装甲形成第一次打击。其后,第二级装药沿第一次打击形成的表面凹坑聚能引爆,产生巨大能量的金属射流足以穿透复合装甲将坦克彻底摧毁。此时,为了对付一辆步兵战车,印度人甚至发射了能够击毁一辆主战坦克的采用双级串列式高爆战斗部的“毒蛇”导弹,这已经足够变态了,不过这也恰恰能够说明印度人的无奈。

印军步兵主要装备的反坦克导弹有法国‘SS-11BI’和‘米兰2’,俄罗斯‘AT-4’、‘AT-5’,以及少量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大部分为1980年代装备的,作战性能低,已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虽然进口二百五十部‘AT-14短号E’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同时大量采购了印度自产的‘毒蛇’,以及一些‘米兰2T’,但数量还是严重不足,除了老式的反坦克导弹之外,印度陆军基层步兵还是主要是以84毫米火箭筒为主体的老式反坦克武器。此时以‘卡尔-古斯塔夫‘M3型84毫米火箭筒来对付拥有相当不错防护力的中国主战轮式步兵战车并不一定有效,因为确切的说“卡尔-古斯塔夫”武器系统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便携式多用途无后坐力武器系统,其本身就是采用无后坐力炮原理,可发射破甲弹、高爆榴弹、烟幕弹、照明弹、高爆破甲弹、高爆双用途弹等各种弹药,但采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原理势必造成很大的声、光、焰等发射特征,易被敌方发现,也不能在有限空间发射,更重要的便是抗干扰能力差,也正是如此,印度人才会用本是用来对付主战坦克的“毒蛇”反坦克导弹来对付这辆8×8轮式步兵战车。

随着一道耀眼的桔红色光霎时在装甲车上面炸开,正转动着30毫米机炮塔泼洒着弹雨的8×8轮式步兵战车当时便是发生了猛烈的爆炸。之所以火光会是在步兵战车上面炸开,是因为这辆倒霉的步兵战车遭到了攻顶模式的攻击。

当初为了保证攻击效果,印度人在研制“毒蛇”时,听取了法国人的建议,采用攻顶和常规攻击两种攻击模式,从而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法国人当初的确给与了“毒蛇”以很大的帮助,法国人直接告诉印度人,“毒蛇”的知道模式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制导模式,也就是“有线制导、红外制导和毫米波制导。”这三种制导模式各有优点和缺点。

有线制导的优点是指令信号采取线路传输,对外界有源干扰的抗干扰能力强。但它的弱点同样明显,即系统十分笨重且射程太短。因此直接被印度人摈弃了,而毫米波制导是世界主流先进反坦克导弹普遍采用的制导方式,它的制导精度不亚于激光制导,抗电磁干扰性能远胜于微波雷达,且对云雾烟幕的穿透能力强,能量空间传播衰竭小,无论是抗有源还是无源干扰的能力都比较强,具有真正的“发射后不管”能力。但该导弹制导方式特别有利于武装直升机使用,且不利的因素是对坦克的顶部攻击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印度人来说,如果毫米波制导模式,那么相对来说,发展存在的问题太多,以致于“毒蛇”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投入服役。

于是“毒蛇”最终采取了无线电指令加被动红热外成像的复合制导模式。红外成像技术,也就是焦平面阵列技术,这种技术较红外扫描技术的优点是,分辨率高,能区分包括红外曳光弹、红外诱饵、红外干扰机在内的多种有源干扰系统与目标之间的红外波段差异。由于坦克、战车车体上部的发动机排气舱口是一个巨大的热源,辐射大量的红外线,这也就是使得采用红外热成像导引头可有效对坦克实施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