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

埃里克松参与管理之后,向中方管理层提出了产品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力主实施。同时,他还提出了汽车零配件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他的想法汽车集团上下必须抓紧落实这两项管理办法。如果成功,集团也将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柯马公司的岗前培训,其中就透漏了一点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汽车厂的领导干部们也曾经跟在意大利人的身后努力学习,认真记载外国人管理企业的一点一滴,但是人家只负责工人的岗前培训,并没有教授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意思。中方人员只好自行探索,这当然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因此汽车厂的领导们即使白天努力的把见到的记在脑子里,晚上加班加点的讨论,也并没有什么良好的效果。因为国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现代化大生产,一切的经验都是来自于人多力量大、搞大运动、大建设,搞人民战争的那个经验,并不知道什么叫现代化生产,人少了反倒不知道如何施展了,觉得始终缺人手。

所以意大利人走后,标准化管理不但没学到,面对这么大的工厂这么少的人马一时还有点不适应,即使想把$意大利人的那套捡起来也不知道从何抓起。

这阵子,厂领导班子竟然还因为是否要多招些人而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原工厂的林向荣、常远庭等人并不愿意多招人,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适应了少少的人大大的工厂,而李刚带来的一批管理者却认为要想厂子发展必须再多招募职工。

埃里克松这个外方经理的到来,事实上把两方的火药味强行的压了下去。

作为外方经理,埃里克松首先给中方管理层先上了一堂课,介绍西方的标准化之路。

他举了个例子。一位美国的妇女需要往墙上安装一个钉子。事实上,她真的是安装上去的。她会使用一种筒式工具,套住钉子,然后拉动筒后面的手柄,啪啪几下钉子就被打进了墙里面,然后用特殊胶水把缝隙填平。根本看不出来钉子是怎么弄进去的,钉子周围被抹的平平的。

欧美国家的工厂对标准化执行的较为彻底,甚至往墙上敲个钉子都得动用专用工具,他们的工人没有标准是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动手做东西的。

甚至在一些日常生活中,这种标准化生活也随处可见,例如美国的街区门牌号,一排结束之后不管到了多少号,另一排的门牌都会重新开始记号,大大的方便了出行的路人。

在欧美的装修行业中。甚至这种标准化设备、标准化施工也随处可见,美国的装修工人利用专业工具把活干的又好又快,人家的装修处处体现着工业化的味道。这些专业设备甚至能主动的帮助工人把活干好,它们本身就是被专业人士设计出来的,工人只需按着说明操作即可。

中国的装修工到了人家的地方往往不会使用这些专用工具,只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动手,结果不但事倍功半,没准还会因为质量问题或者扰民等等因素遭到业主的投诉。?

这就看出来西方人对标准制定的非常详细。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连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制定到家。每个鸡毛蒜皮的细节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的。所以你只要严格的按照标准去做,傻子也能做出那个产品。

他们的优势在于整体工业水平发达,从材料生产就开始严格控制质量,保证了后面加工的时候形变、应力、内耗等,都在控制范围之内,的的确确是按照产品说明里给定的参数变化的。

对于很多特殊形状的构件。他们都有专门设计模具,哪怕是几百年都不见得用上一次,他们也要花时间做一个。

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就是建立在不相信人的基础之上的,不指望用工人的经验和小聪明来解决技术难题,一切问题的解决全部是按照写在字面上的标准化步骤。

耍小聪明、走捷径、差不多就行。想要依靠这种思想来解决问题是要被开除的,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被鼓励的。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也会用榔头修形,用锉刀改变尺寸,绝对是大错特错。也许验证时有这种情况,但是量产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

如果下线板材不能拼合起来,要么是工人加工的问题,那就换人;要么是设计的问题,那就重新设计;要么是材料的问题,让搞材料的人解决,绝对不允许人工敲进去。

这种事故一旦出现,那就必须是大事故,必须受到管理方的关注,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绝对不允许糊弄过去!

另外国内工人还有着不少传统的“好习惯”,他们会主动的为工厂考虑,为工厂节约材料也是他们自学徒工起养成的习惯。

恰恰相反,西方人制定规定之后,什么工具用到什么时限,规定之后就要完全按照标准执行。比如加工过程中的专用钻头和钻具,钻头使用一定时间必须换掉报废,不管看上去有多么的完好。规定打多少个孔后扔掉,工人是绝对不敢不扔的。这里没有节约一说,因为按照标准,100%的钻头可以安全使用这么久,即便是80%还能多使用几次也必须扔掉。因为一旦有某个钻头在加工时断裂,造成一个孔有点问题,整个工件就要作废,代价更大。这种严格管理已经深入到每个工人的脑子里了,让他不换他都不敢。?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内的工人习惯小作坊的做法,还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个别技术精湛的工人可以做出好的产品,但是不能保证工厂里每一个工人都有精湛的技术,每一件产品都是好产品、都整齐划一。杜绝一个技术精湛的工人集中所有的优势在他一身,工厂完全靠着个别技术高的工人出活,这个是大工业生产特别忌讳的!

我们固然有8级技工。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人生产的产品都能和8级工一样的水平!

面对汽车厂招收上来的大批的缺少文化、缺少技术的职工,工厂必须采取一套标准化生产制度,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可靠,和品牌发展的延续性!

众人包括李刚在内,都被埃里克松好好的教育了一番。大家充分的了解了西方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后,都不约而同的回想国内工厂的问题。发现还真的和国外有好大差距,就比如有很多国内工厂过于依赖高技术工人的问题。没有八级工当然不行,但是什么都依赖这些八级工,那像滨城汽车集团这么大的企业也没办法发展下去!

埃里克松提出的意见得到了工厂领导的一致同意,就按照瑞典人制定的标准管理办法实施。

本来意大利人的培训就是按照这套标准化体系培训的,如今让中方能够得以延续这种管理办法,厂领导自然求之不得。这就算是补齐了现代化公司管理这重要的一环,意大利人可以培训你的工人,但是他们不会教你企业怎么生存!

目前汽车厂的领导班子基本上都配置齐全了。国家又派来了一名总工程师乔家桦,两名副总经理于成理耿昭杰、陈世煌,都是从一汽二汽抽调来学习的干部,他们还带着十多人的干部小组,已经充斥到了汽车厂的各个车间岗位当中。

上面的意思是让这些人从这家现代化的汽车厂中学习到先进工厂的运行模式、管理办法,以拓展到国内其他的国有汽车厂当中去。

林强生对于这种状况也是坦然接受的态度,在他的心里也觉得父亲现在的职务级别可以了,不能总是靠着异军突起。蹿升的太快跌得也快,还得有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否则基础不牢即使上位了也没有人服气。

不管怎么说自己的父亲都是建设汽车厂的老人,而且现在父亲只有45岁的年纪,在上级面前还排不上号,尤其在这些汽车专业人士面前更是小字辈!

再说,国企当中的利益太多,诱惑也多。林强生也不希望父亲在里边牵涉过深,走得太远,走到连他自己也顾不到的地方!

……

除了标准化管理体系,还有质量管理体系被同时提了出来。当初林强生倒是联系柯马公司购买全套的汽车生产用检测设备,但是这方面柯马实在帮不上忙。这些检测设备都是大量用到激光定位、探伤分析等高精技术的设备。柯马公司也没办法掩人耳目弄到手。

靠人检始终有疏忽不确定的因素在内,当埃里克松提到质量管理的时候,李刚等人直接要他列出相关设备,拿到设备清单后他们去联系机械部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然,工厂里也并不是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只是缺乏一些高精尖技术,如激光定位设备这样的东西,就不是林强生能弄到的。

像热机测试台、测功台、气门防漏检测仪,这样的技术检测设备林强生还是买得到。

李刚等人在向上汇报后,机械部相当重视这个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外方经理的要求也被相当的尊重。

机械部立即联系了国内的几大科研院所,bj光电研究院、bj11所、长*春光机所、还有四*川光电研究所、上光、西光等科研单位,对激光定位检测设备进行立项研究公关。对于探伤检测设备,机械部联系bj金属物理研究所、沈y金属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研制。

所谓探伤就是探测金属材料或部件内部的裂纹或缺陷。常用的探伤方法有: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等。

这项手段能直接检测出金属零配件的物理性能是否达标,在汽车生产制造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外控制比较严密的高精尖设备。

像这样的设备,非得国内一些重点、保密级、军事研究单位参与研制不可,从这点上就能看出李刚等人不愧是能直达天听的人,能量巨大,林向荣比照他们还差的远呢。

当然,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目前林向荣的位置,一家人还算非常满意,知足常乐!

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下来,不难发现检查、检测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可见产品质量控制是多么的重要!

国外的制造理念已经不只是把产品做完就完事了,还得真正的深入到产品的细节当中去。从产品的第一个零部件开始制造起,生产商就应该预测出它以后的具体使用情况,预估产品使用寿命和极限。

由工厂领导陪同着,埃里克松一个车间一个车间认真的观察,总结管理办法,实施标准化建设。他的管理模式和意见要求,得到了全厂领导班子的积极配合。大家都是希望厂子能发展的更好,怀着美好的愿望,外国人的经验我们借鉴过来,学习之、消化之,就能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作为全厂的最高领导,部长级的李刚拥有绝对的权威,在纪律会议,各种碰头会当中,他反复的强调要从外国人那里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抓紧精神这根弦不放松。下面的大中小干部也都知道这是汽车厂发展的关键时刻,不能有任何懈怠的情绪。

慢慢的,在滨城汽车集团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正在形成!

第997章 斯柯达,我来了第217章 东方红系列卫星第785章 各中内外不相同第153章 大院出身的薛灵芸第725章 戈登摩尔和安迪葛洛夫第657章 法国情报局第430章 飞机计划第318章 尤德爵士第255章 路测第222章 吸引人才第727章 把工厂转移到国内去第732章 投资者的资源第90章 巴黎时装界第10章 二把手参观新车第509章 杨万立的惊讶第973章 你是哪个部分的第812章 招兵买马第552章 G36突击步枪第111章 谈判计划第898章 羡慕嫉妒恨第963章 一碗水端不平第538章 歼十第117章 外国印象大观第843章 保留经典第868章 求存的航发厂第635章 叶家広东第622章 买洋房第856章 说主管除障碍第411章 手机之父的发现第145章 收购兰博基尼第183章 开除事件第484章 东星航空工业公司第125章 在新泽西第852章 主导权第989章 美国粮食巨头ADM进军国内第590章 滨城的照相机品牌第715章 IC设计or晶圆代工?第376章 向前大步走第456章 国土安全第103章 100万美元送不出去第317章 地王第877章 林香归国第968章 原始之地第652章 最佳车型,最佳发动机第179章 零配件招标会(下)第386章 燕赵大地第717章 自己先干起来第914章 林强生的非分之想第402章 令人震惊的年轻人第337章 拿什么拯救你第304章 揭露它的真面目第582章 被挖人第266章 大事情第69章 黑省&;amp;丹麦第156章 数控机床研究室第952章 制裁第11章 建设前奏第909章 投资环境问题第227章 80年代的出租车第304章 揭露它的真面目第386章 燕赵大地第574章 80年代的家电大潮第968章 原始之地第530章 “雕刻匠”战斗机第844章 丈人出山第121章 危险游戏第476章 选择第807章 爱相随第626章 成飞杨宝树厂长的邀请第923章 人有我优第583章 经济开发区第21章 要往厂里安排人第71章 创造工作岗位第911章 无厂模式第139章 智能化工厂第146章 软实力第180章 被遗忘的人第390章 三线厂印象第615章 见面礼第370章 规则第147章 专利布局第161章 掌握核心动力第274章 守望计划第504章 狮式战斗机第210章 女儿事第726章 英特尔第470章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第991章 高收益的诱惑第901章 引进卡吉瓦摩托车第651章 与本田的深层次合作第122章 先知先觉第569章 招商会开幕第62章 验表第511章 朋友们都来了第937章 太阳小报第393章 神秘的伊贝卡第945章 中德携手互联网第662章 日元升值的序幕第890章 全球防御公司GDC第402章 令人震惊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