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洋河酒厂参观考察,黑铁胆的心情特别复杂。
在黑铁胆主政白沙集团期间,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白沙酒业的业绩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当时的影响远在洋河之上。几年过去了,洋河重新崛起,而白沙集团已经滑至全国第十。这还是郭宏图等人在各项数据中加了水分后,白沙集团才勉强保住了全国白酒前的面子。
其实如果实打实地算一下,白沙集团的业绩恐怕当在全国白酒15位之后了。黑铁胆越想越痛心,他觉得自己的离去对不住白沙集团,对不住白沙集团的兄弟姐妹们。
客观地讲,白沙集团现在的董事长郭宏图也是努力的,但他不是一把手的料。黑铁胆就在想,如果让王西山和郭宏图的角色换一换,也就是让王西山担任董事长,让郭宏图担任总经理,也许对白沙集团大有好处。
王西山曾和他并肩战斗多年,对王西山,黑铁胆还是比较放心的。自己当年决定离开白沙集团时,他向县委书记郭红梅、县长白鹏举推荐的就是王西山,但最后来上任的董事长却是郭红梅的弟弟郭宏图。因为白沙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最终还是由组织说了算。
如果白沙集团是一家私营企业,他一定会安排王西山当自己的接班人。
可人家洋河集团也是一家国有企业啊,怎么就能把经营搞得那么精细、那么透彻呢?
自2003年9月“洋河蓝色经典”横空出世以来,“洋河”销售业绩连续几年以百分之六十左右速度递增,其中“洋河蓝色经典”单品更是创造了每年以三位数高速增长的“神话”!这一神话的缔造,颠覆了白酒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业界称为“现代白酒的开拓者”,必将起到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标杆作用。
在洋河镇的这天晚上,黑铁胆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他又把同志们召集到一块儿,共同讨论洋河集团的神话。
这次座谈会,白沙集团和凤凰丝绸集团的老总们是主角。
座谈会开了四个多钟头,归纳了一下,他们从品牌力、产品力、营销力、管理力和执行力等五个方面解析“洋河蓝色经典神话”。对照西山自己的企业,寻找差距,寻求突破。
黑铁胆说,品牌力是缔造神话的灵魂,营销力是缔造神话的利器,管理力是他们缔造神话的基础,执行力无疑是洋河缔造神话的保证。
我们白沙集团和洋酒集团有很多相仿的地方。比如,我们两家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名酒,都有着贵族的血统。在新的时期,我们两家也都在寻求新的突破。比如,我们已经上市,他们正在谋求上市。比如,我们开发出了白沙红、白沙紫、白沙黑等,他们开发出了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等。前几年,我们白沙集团的确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五。但眼下,洋河的势头却死死地压着了咱们。
听到这里,郭宏图的脸色就有些难看了。
他低下头,只管在笔记本上胡乱地写着。
黑铁胆看了看大家继续说,成
功就象一扇门,它需要一把合适的钥匙把门打开。“洋河”正是通过将品牌力、产品力、营销力、管理力、执行力等诸多要素创造性地整合提升,形成了强劲的企业合力——永续发展的“核动力”,驱动“洋河”这艘中国白酒产业的航母,乘风破浪驶向“蓝海”!
我们呢?我们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真正的拳头是什么?靠什么跟随乃至引领市场呢?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黑铁胆又看了看大家,发现有的有在羡慕,有的人在叹息。
黑铁胆就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和潜力,一句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同志们,搞好我们的白沙集团,重振我们白沙集团的雄风,你们有没有信心?!
白崇光这个老头儿的声音都挺大,有,绝对有!
这天晚上,在洋河大酒店,郭宏图翻了一夜,一眼也没眨。在洋酒,他受到的刺激太大了。
第二天,黑铁胆、江一英、张炎元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到沭阳去看一看,领略一下仇和这几年在沭阳的改革风云。
黑铁胆说,洋河所在的这个泗阳,还有它东北部的那个沭阳,同属于仇和麾下的宿迁市管辖。看洋河,主要是启发老总们,看沭阳、看仇和,主要是启发官员们的。
江一英说,好好,仇和可是一个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张炎元说,仇和也是一个最有个性的官员。
听说要去沭阳,要感受仇和的改革,大家都来了兴致。
不错,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8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他的施政历程,交织着他的个性特点、现实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两种极端评价集于此人一身: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人怒斥他“简直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
黑铁胆说,仇书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咱们这次来好好地琢磨琢磨。
仇和的执政,当然有“人治”的影子。而仇和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以“人治”的方式,最早在全国完成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公推竞选”等建设民主制度的试验。
即使跳出与之利益相关的圈子,这依然是一个在现有评价体系内让人左右矛盾的人物。我们因而努力呈现出一个信息全面的样本,我们知道,对这样一个“压缩饼干”式的激烈改革及其发动者,决不是选择一个“好”或者“坏”的标签贴上那么简单。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宿迁市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这个8年前新建的地级市,历史太短,知名度太低,而且太穷,在江苏这个富裕省份,宿迁排名倒数第一。
但这几年,宿迁市又是一个太出名的地方。这里“盛产”新闻,尤其出产“负面新闻”,宿迁频频成为外界媒体曝光的对象,并连续出现了几起标志性事件:
1998年,宿
迁市下属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
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
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3年,宿迁市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7月12日至10月2日的短短时间内,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江苏省一位官员评价,如此高频率关注一个地区,实属罕见,实非寻常。
耐人寻味的是,所有这些引起争议的事件,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仇和。
8年来,他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争议伴随了他施政的全过程。但他一直隐于幕后,面对媒体的质疑,从未试图去公开解释。
他是一个有留美经历的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农家孩子,他还是一个性格倔强面孔复杂的官场中人。
在他的下属眼里,他有时心细如发,有时一意孤行,有时温情,有时铁血。
在去沭阳的路上,小苏对黑铁胆讲,仇和在县委书记的任上,干了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比如,他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把原来民居密集的地方变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并起名为“中华小区”;可以在三天以内办妥一个庞大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在两周之内将一个原本垃圾成堆的县城变得干净整洁。
到2000年底,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15亿元,新建小城镇楼房356万平方米,是1996年底总数的38倍。新增城镇人口26.5万,人口城镇化率从7.5%上升到22.1%;也是到2000年底,沭阳城区新辟街道39条,新铺水泥路62万平方米,新建楼房19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08万平方米,一座全新的县城出现在沭阳百姓面前。
仇和的改革为他招来了更多的“骂名”。虽然是“骂名”,但仇和似乎并不在意,因为实际上,这些“骂名”主要来自那些经受不起他激烈改革的地方官员,而不是老百姓。在经济改革方面,仇和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极端坚定的市场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实践者。
然而,全国上下的这片非议声在事件策源地的江苏省内却遭遇了“寒流”,仇和本人在外界一次又一次的重磅舆论轰炸中,不但没有受挫,反而名声愈振,越来越受到中央和省里的支持。2004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还专门来到宿迁,听取了仇和等人的工作汇报。而在现在的沭阳人民眼里,“仇书记”这三个字则带有一点神话的色彩,很多沭阳的百姓在其它地区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总是说:“要是换了我们仇书记,早治理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