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9 庐陵幽在,可引垫足

李千里主动挑起这样一个话题,心中也是不乏忐忑,但又实在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眼下看似雍王对他礼遇有加,但他自知彼此身位相差悬殊,虽然谈不上云泥之判,但如果他不是还有一层皇命在身的话,也不是所有宗家年长者入京都会受到雍王的亲自接待。

毕竟神都革命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情,改周归唐后,不乏李氏宗亲欣喜若狂,除了归朝分势之外,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归乡祭祖。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多有李唐宗室在长安出出入入,也没见雍王真正礼待谁人。

说事务繁忙也好,说雍王倨傲也好,总之眼下的雍王是有这样目中无人的底气。

李千里此前际遇本就不同于其他李氏宗亲,归朝后过得颇不如意,如今获得一个面对面与雍王接触交流的机会,自然是按捺不住,想要将心中盘桓已久的算计稍作倾吐。

此时雍王神情不见有什么明显的喜怒变化,他也只是试探着说道:“宗家子孙,生来富贵享用不尽。但殿下与我,虽然有此尊贵命格,却也多受世道迫害,如今所享,不可说全凭祖荫……”

李潼闻言后点点头,讲到这个话题,他们这李家两大舔狗败类是不乏共同感受的。不过很显然李千里所言重点并不是这一番同志情谊,至于其人要讲什么,李潼也略有猜测,只是等着李千里继续说下去。

“在国而言,用士唯功以论。在情而言,亦有亲疏之别。所以雍王殿下分陕垂治,权重关西,此乃众望所归,无论朝野又或宗家,俱无意义。”

讲到这里,李千里停顿了有十几息,但见雍王只是浅笑,没有什么更明确的态度流露,于是便又继续说道:“但如今宗家情势,的确不够清晰分明。伦序亲疏、乃至于资望取舍,颇有错置混淆,不合圣明之治……”

话讲到这里,李千里又停了下来,一双眼睛颇有期待的凝望着雍王,等待雍王给自己一个回应。

见自己若不开口,李千里是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于是李潼笑了笑,才叹息道:“朝情内外,我尚可斗胆试言一二。但宗家是非,则就远非小子能够放言阔论。归朝以前,陇西公声迹幽隐,少为世道所知,归朝骤攫于高位,的确是有些不能服众。”

听到雍王这么说,李千里忍不住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并又连忙说道:“岂止不能服众,简直众怨沸腾!立朝百官,宰相岂是寻常时位?宗家事务繁密,又岂是俗流能作仲裁!”

他们彼此所言的陇西公,便是如今朝中宰相李思训。李思训以殿中监而拜相,并兼领宗正之事,可以说是如今李唐宗室中在朝最为显赫的人物之一。

李潼跟李思训倒是没有什么过节,或者说压根就没有什么交集和了解。除了知道其人书画技艺不俗之外,还知道李思训是盛唐奸相李林甫的伯父,然后就没有什么了解了。

当然无论了解与否,以行台目下与朝廷的关系,任何一位宰相都是行台潜在或者直接的敌人。李思训资历浅薄,在弃职隐遁之前,唯一可查的资历就是曾经官居江都县令。凭这样的资历归朝拜相,真的是有点说不过去,根脚实在是太薄弱了。

虽然其人也有一层唐宗室的身份,但其所出身郇王房本身与正经的李唐皇室就已经很疏远。作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是李唐宗室的始祖,其嗣子李昞便是高祖李渊的父亲。

郇王李祎则就是李虎的第六子,从这里就分了叉。只看李千里他大侄子李祎在起名的时候根本就不避郇王讳,便可见亲疏。

李千里直指其人血缘疏远、根本不算他们本家人,也自有其底气。李千里作为吴王李恪的嫡长子,与当今皇帝是一个亲爷爷的堂兄弟。在武周一朝重点打杀太宗、高宗子孙的情况下,李千里一家可谓是与帝室一脉关系最为亲密的宗亲了。

至于出身郇王房的李思训,那根本就是连清洗都排不上号的外门亲戚,可如今无论在朝中还是在宗家,都有如此崇高地位,李千里对此自然大大的不忿。

特别是在其人际遇如此被冷落的情况下,再看红得发紫的李思训,心态真是崩了一地,就差直接指责当今皇帝用人不当了。

现在雍王表态对李思训也不怎么感冒,李千里自然也是欣喜有加,但还有一点不足那就是雍王所言只是就朝事以论,但却不说宗家是非,这让李千里构思已久的一些话不好直接说出口。

李千里想要改变自身处境那是必然的,否则武周一朝也不会舔得那么用力。往年因此受惠,如今则受困于此。

有那样恶劣的前迹,李千里也不指望他能取代李思训而拜相,成为李唐宗室在朝中代表。毕竟李思训只是根子薄弱,他则底子又潮又脏,朝廷包括皇帝本人对他的接受度必然不会太高。

可就算不能拜相,但身为宗家耆老这一血脉身份却不是假的。现在皇帝越过他而以李思训为宗正卿,处理各种宗家事宜,这简直就是当他是死的!

李千里心中对此自然是恨得牙痒痒,所以入京之后顺从雍王,讨要秋赋的公事提都不提,只述情谊,就是希望获得雍王的善意与支持,希望能够保证他在宗家的地位。

但雍王明确表态对宗家是非不感兴趣,李千里虽然节操不高,但一时间也实在拉不下脸来作控诉请托。

在沉吟一番后,李千里才又蓦地长叹一声,继而说道:“近时读书,观前人记事,有远志小草之论,有感于时,可谓深刻。人事依稀有类,满朝读书人,唯不识此章啊!”

李潼听到这话顿时一乐,所谓远志小草,乃晋人郝隆以物喻人、讥讽谢安,山居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当然谢安身为风流宰相,其所主持的淝水之战对东晋朝廷有续命之功,这样的评价自然是中伤。

不过李千里提起这话,显然是意有所指,说的就是当今皇帝李旦。其人幽居多年,在武周一朝更是诸多唐家老臣誓死力保的皇嗣,寄托了许多人的期望。可出宫掌权以来,多昏政乱命,倒是颇为符合远志小草的评价。

这话讲得就深刻得多了,李潼更加不会轻易表态。他对他四叔谈不上有什么不满,无非各受时势裹挟,不得不针锋相对,私人情感方面,甚至还有些同情他四叔,才不配位、举步维艰。

况且就算对皇帝有什么不满,他也不会跟李千里这闲人讨论,只是感慨他们李家善茬真是不多,李千里话讲到这一步,可想而知必是满腹搞事情的阴谋算计。

李千里等了片刻,见并没有引发雍王共鸣,还以为自己讲得仍是有些隐晦,索性便一咬牙继续说道:“宗家情势有乱,岂止一桩啊!天家无私,诸情诸事都能牵动社稷安危。如今朝情混乱,论者不乏针砭,尤其与陕西道政治清明相论比较,更是让人喟叹有加!”

“这么说,言重了。草野磨牙之论,且听且疑。朝廷政治,还是可圈可点的。”

李潼就算有什么阴谋,也不会跟李千里相论过深,听这家伙吐槽一番还算一乐,但若再讲下去,可能就要有失尺度了。

“殿下内施仁政,外破强寇,凡所创建,有眼可睹,有耳可闻!论者窃议,殿下如今所以仍在次席,大器未能全作施展,无非困于老旧人士旧情固执而已。若非此困,唐业已经可称得人矣!”

李千里话讲到这一步,自然不甘心就此打住,索性起身继续做慷慨陈词:“远志小草,如今已经彰然有判!生民更渴于治,此亦人心所指。殿下如今或为诸情所困,不得不顿足关西,但这种种约束,也并非无计可解。须知如今宗家,尚有一器待用。庐陵幽在,只需待时而引。往年殿下壮功遭逐,若再……”

李潼见李千里并不适可而止,反而更作强言,劝他迎回三叔李显,眉头便皱了起来,并不说话,只将佩剑搁在了案上,望向李千里的眼神也变得冷冽起来。

李千里见状,心中顿时一惊,忙不迭深拜在地,但口中仍作强辩:“庐陵于朝内,一片陌生,若得殿下招引归朝,凡所计意,俱出殿下,此诚可为垫足登高之器!殿下方今守于祖业,朝廷欲制难制,一旦庐陵归京,更成分庭之势……”

“此言散于春风,不伤宗家和气!郁林王既为宗家耆老,还是应该常作匡正之计。言外的深意,我不以罪孽视之。宝剑常自磨,所杀何止千万,但唯能容纳在我情中者,此中血肉不忍试此锋芒。”

李潼垂眼望着匍匐在地的李千里,抽剑轻弹沉声说道。

李千里见雍王反应大悖于他的预期,心中已经是惶恐至极,可在听到这番话后,不免又生出一二侥幸之想。看来自己这番进言,终究还是被雍王听进了心里,只是因为彼此交谊仍浅,雍王才不对他作正面回应。

“狂言妄进,确失分寸!幸在殿下大量包涵,王教深刻,必谨记于怀,凡有言行事迹,绝不敢远在殿下情义之外!”

0736 长情在守,不争短愉0818 蜀中繁华,金玉满架0821 贼乱事小,无虐下民0060 唯望生,不望死0963 妄论封禅,临淄密谋0068 食心婢子0078 死而无憾0225 无儿还有孙0016 大唐泼妇0723 长安坊居,大户不易0076 祈求长生0584 黑齿出迎,甘为鹰犬0173 算你跑得快0839 豪掷重金,风月盛弄0129 为你写首歌(求首订!)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472 殿下所指,阔步以进0554 贵人入坊,平康震惊0861 人间正邪,不在私计0898 率土所出,俱可货殖0294 门人遇袭0338 圣皇赐字,慎之诫之0549 昭德强悍,群相喑声0776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0014 一窝小鸡崽儿0637 国器递授,噱谈而已0886 情多累人,羞于归宫0495 天家情浓,爱屋及乌0183 门庭煊赫,车水马龙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090 家贼难防0498 以支凌干,铭记此辱0362 代王旧罪,依稀可引0631 露布入都,名王壮功0528 人发杀机,血洗长安0365 群僚入庙,参佐代王0192 太平公主登门0827 大国体庞,治军尤难0517 眩于名实,不知所守0776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0564 大赏诸军,收心备战1040 君子治世,道不滥施0385 名门遗珠,唯王赏识0363 新的班底0995 春梦错发,徒恨孽血1015 波斯归义,群胡法治0855 天不弃我,君不弃我0321 来君珍重0192 太平公主登门0390 韦娘事露,怀义忿声0506 嘉贞入营,可汗暴毙0167 唐家气数,应在大王0622 作歌杀蕃,论氏震怒0814 休戈辽东,整军备战0970 商贾多金,先割为敬0104 王居大不易0606 恩仇分明,不毁道义0746 河东空虚,无兵备乱0926 老将入朝,执笔修典0153 则天门前,死机隐现0343 女人的报复0758 池鱼入江,庐陵归国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524 关陇丰储,取货助军0298 坐地抽利,更胜劫掠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125 风雨飘摇的宰相们0457 强卒入坊,魏王伏诛1024 宗子惭情,朕难辞咎0220 如意元年0682 孝杰雄言,群相喑声0550 修身之巧,不逊名儒0165 一日三敕,高授麟台0253 勿谓新王不死0279 飞钱承兑0566 刀光闪烁,狼骑出没0071 音声细题0434 旧案新翻,大臣难逃0863 闻香识色,乐奴而已0919 贼占西康,大战在即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785 监国元嗣,仁恩普施0410 皇恩厚赏,代王迎亲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负0459 后计无忧,且依故事0284 祸水东引0789 榷盐新政,以补粮荒0259 娼儿薄行,花期错失0573 狼骑入谷,唐军弃城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订!)0015 仁智院掌直0042 能奏《武媚娘》否0082 武氏诸众0988 典刑在德,不唯轻重1019 相濡浅滩,不如相忘0559 财助人势,百业将兴0696 关西父老,与王共罪0390 韦娘事露,怀义忿声0756 东行请命,为王先驱0367 代王至孝,感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