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得不说,这时代大多数人的目光短浅,尤其是像村庄这种地方。可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大多数人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附近的村庄和镇上。要是去过城里,那就是值得人说道的一件事了。

能读得起书的也只有那么几户人家,而且大多数人发达了后可能再也不会回自己村庄老家,时间长了也就音信全无了,从某方面说,这也大大的局限了村里百姓的见识。

在这村里他们柳家这么几十年来一直是大家所津津乐道,议论纷纷的人家。不为别的,就为他们家养孩子和别家不一样,有人说他们家有钱呢!你管人家怎么花。也有人说,可这再有钱也不是那么花的,别的有钱人家我也没见过这么养孩子的。尤其是柳家姑娘,你们谁见过这么娇养姑娘的。这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是啊!谁家这么娇养一个丫头。

这话怎么说呢!说来话长,当年柳母生了柳家大哥和柳家二姐伤了身子,一直在养,养了多年,因此上小妹他们兄妹和大哥,二姐他们相差年龄有些大。

柳家大哥到了年纪就去上学了,但学了几年后,先生说他不是个读书考科举的料,果不其然,柳家大哥只考了个童生就不行了。

至于柳家二姐,柳母也是养的好,但是这好和她在娘家时,她爹教她的是一样的。能读书会识字,可琴棋书画这些却是不会的,但这在当时的柳家和柳母看来这已经很好了,将来不愁嫁。毕竟,这附近还没听说谁家的姑娘会读书识字呢!再说这女儿家要学的针线活这些那也是没落下的,这附近谁家能比得上。

大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后来生的小儿子有希望啊!小妹和她兄长果然是会读书,是这块料。本来要是这样发展,端哥就和大多数家中情况和他差不多的读书人一样,将来学问好的话能考上秀才,再好一点的话举人也未可知。

本来柳家和柳母都很满意和知足了,家里银钱不缺,吃穿不愁,孩子读书有望,还有什么不好的。

可万事都是有变化的,变故发生在柳家父母带着他们兄妹去柳母亲戚家喝喜酒,赶路时正巧路过一个学堂。因为亲戚家是在一个比较繁华的城里,他们夫妻也是赶了远路,花了好几天才进城。本来可以不去,但柳母的父亲却坚持让他们去,说是见见世面也好,那城连他也没去过呢!他年纪大了,正好他们去,回来记得和他说说城里什么样。

就这样他们夫妻走了生平的第一次远路,走了好几天,路上还不时搭车,两个人都灰头土脸,连孩子也不例外,正路过学堂,这边清静,正好停下来休息一会,收拾收拾。

学堂这有一群孩子,年纪相当,看到他们兄妹邀请他们一起玩,端哥拉着妹妹就和他们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其中一个小孩突然说要上课了,大家一听一轰而散,跑时还说等他们下课了再一起玩啊!剩下他们兄妹侍在原地,小孩耐不住寂寞,好奇心又重,便跟了上去,去看他们上什么课,学些什么!一直等听到柳母他们在喊后才出去,路上端哥问柳母:“娘!《中庸》是什么书,是四书五经的一种吗?我怎么没听先生说过,也没见过?”

柳母回答了他:“那是你现在还没学到,等你启蒙过了才会学这个呢!”

“可其他跟我一样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都在背了呢!”

一句话让柳母如遭雷击,别人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背了,哪怕他们不懂,可却能背出来留下印象,待以后看到听到就会想起来,知道是什么。可自家孩子呢!除了启蒙外连一本四书五经都没见过,人家书全有,可自家呢!想到自己爹的书,连一套书都不全,记得爹说过连乡学书也是只有那么几本。连书都没有谈何读书,读书,读书,不就是书么!想到这,柳母的心里恨不得马上飞回家和爹他们商量商量,但再心急也只能先把事办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