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2)

灾难可以“兴邦”,也可以打水漂。而媒体注意力转移太快,这样就孤立了该事件,它被快餐式地迅速消费掉了,甚至被娱乐化了。当然有新闻环境和权力干预的困扰,但根源还在于自身,我常感到现在的媒体往往情不自禁就往娱乐路线上靠,喜欢花哨和离奇,喜欢扑蝴蝶——重事件的表象和形式,轻其内在矛盾和价值重心,主动性和发现性不足,对“新闻”的理解有问题,对选题的价值判断和评估有问题。记得那天我还说了一段话:“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采访,多数情况下,并非一个健康人对患者的考察,很大程度上即病友之间的探访。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都是病菌携带者,只不过发作与否、病情的进程和严重度不同。”我是针对孙伟铭酒驾肇事案说这番话的,《新闻调查》恰好有这样一期节目,柴静的采访。我的意思是说:从事件链条的终端看,孙近乎一个不可理喻的恶魔,但如果把他送回去,送回链条的起点,回到他饮酒的那个晚上——那个拉开车门的动作之前,他却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我们”,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同事,我们中的任何一员。他的道德、习惯、优缺点、生活方式都很正常(工作信誉不错,同事口碑很好,孝敬父母等等),都不低于这个时代的大众“平均值”。所以我说,某种意义上,对他的判决也是时代对每个人的判决。特别柴静在采访中有个很好的“加班”环节:她反问受害者家属有无醉酒驾车的经历,对方坦言有。(柴静是个习惯在采访中做“精神加班”的记者,这就拓展了事实空间和思考空间,也找到了这个主题的时代位置。而一个记者光背驮纯粹的新闻任务、靠专业理性走不出这么远,他会早早结束掉自己的工作。是综合的人文素质帮助了柴静,面对时代疾病,她的诊断包含“中医”的方法,呈现出一种系统的、通体的、表里的关切。或者说她是一个学过中医的西医罢,因为她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系统,基本还是自由知识分子的属性)新闻的职能是批评,而批评的前提是承认这个环境就是我们的家园,既爱又恨的家园,我们都是这个生存共同体的构件和元素,都参与了它的缔造和运转,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豁免权和审判权,要承认彼此间并不那么远。只有把一个人“送回去”,送回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我们才能谈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该事件于时代生活的意义,于每个人的意义,我们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同时完成与自己的对话。

3、别忘了,时间是带利息的

问:能谈谈反思和忏悔的区别吗?

答:我个人觉得,“反思”是一种积极的理性,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其发生带有必然性,甚至日常性,像一门精神必修课。上到民族下至个人,对历史的追溯和检省,都是有益且时时必要的。

“忏悔”,有浓重的感情和伦理色彩,主体是个人,集体无法干这事。即使借集体名义,也显矫情,未必诚实。像当年德国总理勃兰特面对犹太人纪念碑的下跪,我觉得那是一个道歉意味的身体语言,也象征反思,你不能说那是一个民族在忏悔,除非你理解成总理个人的忏悔。

另外,反思更多地是从理性和技术层面上展开,因为它“要求进步”,它要从过往中汲取养分。忏悔更多地涉及伦理,是一种道德救赎行为,它不能被要求和强迫,也不能被代理。反思有公共性,有声音和舆论特征,鼓励传播;而忏悔几乎没有,它可以是一种很安静很隐蔽的内心行为,就像在教堂里发生的那样。你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反思,甚至可帮别人思考,但你不能勒令或帮助别人去忏悔。否则,你就该反思自己了。

问:您如何看待知识界提出的“忏悔”话题?比如以前的余秋雨,包括最近被举报的“文革”“告密”事件……

答:对余秋雨的批评我是知道的。你说的近来的事,有耳闻,但不知细节。我从前写过一篇文章,《谁在批判,批判什么》,文章写得早,主角也不是后来涌现的这些新人,而是“胡风事件”的揭发者之一——舒芜先生。我庄重地称先生,就是不想带有责贬。文中有个观点就是:时间是有利息的,我们今天所有的“清醒”“洞见”“正解”,我们所有的立场和价值观,都是享受时间利息的结果,都是以前人的错误和糊涂为成本,我们只有把一个历史人物真正“送”回去,送回当时严酷的政治空间和生存情势——去定位和认识,判断才准确,思考才有意义。若直接把对方拎到在今天匆匆扎建的审判台上,既不公平,也失理性与宽容,是一种粗暴的道德审判。我主张反思,主张挖掘和清理历史遗产,主张不遗忘,但不主张对个人清算,尤其道德清算。个人承受不了历史的力,他没有承接面,也不应承受。也就是说,他只能当历史的“污点证人”,而不能被列为被告。我尊重个人的检省,欣赏那些有勇气吐露真相的人,但人性不同,意志、性格和生存状况不同,得给人选择的空间和权利。经过那么多年严酷的政治斗争,我觉得我们今天有机会、有条件选择“宽容”与“温和”很不容易,要珍惜,我们不要在反对一个东西的时候,使用的竟是和对手一样的工具和方法。严肃和严酷有很大不同。我这样说,如果在网上,也许会挨不少拍砖。骂文化,和斗争文化一样,是我厌恶的。在我以往的写作中,没骂过一个人,我争取一辈子不用脏字。

很多时候,批判的姿态、方法和工具,本身就构成了批判的实质,就有本体的意义。我不会勒令,哪怕动员或游说谁去忏悔,前面我说过,忏悔与否是个人的事,是个人的选择和机遇。重视历史公案的研究价值,也要尊重其中的个体,尤其还在世的个体,你可以剖析光阴深处一个人的内心,试着接近、洞悉,进而理解他——理解人性的腐烂和闪光,只有理解了才能谈反思,且反思的是这个民族、整个生存共同体的责任和缺陷。我们没有督导个体忏悔的权利,那等于剥夺了他的自由和选择,剥夺了他爱面子乃至虚荣的权利,等于精神上的。尤其当事人到了晚年,有些过于严厉的话不妨推迟一点,待其百年后再说。批评时,别剥衣服,别体无完肤,那样有牺牲自己道德的危险,这对批评者自身也是损失,这是我的道德观。

我建议尽量不用“批判”“揭露”等凌厉的字眼,难道他不值得怜悯吗?用同情心待对方更好。10年前,我曾写过《语言可以杀人》和《保卫语言》等文章,主题即语言自身的健康和清洁很重要,因为它能召唤来行动,甚至本身就是行动,比如当年朗朗上口的“打倒在地,再踏上亿万只脚”“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等,都是一种暴力语言,瞬间即会招来行动上的暴力。你看过去的阶级斗争影片或舞台剧,在做社会动员时,对“地富资修”等斗争对象(理论上的“生存对手”而已)骂得多凶,语言上骂得狠,行动上就出击得重。所以,保卫我们的世界和生活,要从保护语言不受污染、逻辑不被篡改开始,要从维护语言内核的健康和逻辑的合理性开始。南京教育家王栋生先生还把《保卫语言》收进了中学语文读本,他大概是想让孩子从小用健康的语言说话吧,用心良苦。学习说话,练习说话,对孩子太重要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文明的进步,人的进步,首先表现在语言上。我看现在一些网帖,很多语言的暴力程度让人震惊。包括一些思想论坛的帖子,表面上阐述一个民主自由的话题,语言上却极度、粗暴、夹杂诅咒,这样你和你的敌人、和你的反对面,实际上没多大区别的,你只是脚站在了这边,大脑仍在那边。我觉得这样的社会情绪是有毒的,很多唇枪舌箭的斗殴、大字报式的群架,其实都是误解力大于理解力所致,都像闹剧,除非你把它看作娱乐、视为狂欢的需要。

我觉得要做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的要把鲁迅和胡适都读好,好好理解加缪的哲学,好好学习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的信仰。

问:您怎么评价这个时代以及您和时代的关系?

答:简单说吧。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话,大意是: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尽管我们有不满,但没有理由不热爱它。因为我们要度过它,我们只有它,我们住在它里面,我们把一辈子——仅有的一辈子都抵押给了它,都献给了它。

但除了这话,我还想说海明威那句:“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奋斗,不仅仅是寻找敌人,不仅仅是反对什么,更意味着修复、缝补、植树。我永远不会辱骂和诅咒自己的时代,辱骂会弄脏空气,弄脏衣服和灵魂。我爱干净,有洁癖。就像我每次出书,对设计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干净。

4、没有爱,世界会冻僵

问:您怎样看待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您认为应如何建设?

答:你用了“建设”一词,很好,这词很少用了,大概因曾被用到很刺耳的地步吧,敏感的人不好意思再用,须换个词,如“构建”什么的。近一个世纪来,批判文化、斗争哲学占上风,以“破”为主,“立”一直没提上日程。这和中国是个苦难型国家有关,每天叫人激愤、焦虑和拍案的事太多了,在一个危机四伏、暴风骤雨的空间里,怎么能平心静气地建文化呢?搞经济未必依赖好心情,搞得激情四射、如火如荼也无妨,但文化不行,须有好心性、好心境和好心态,否则搞出来的东西不健康。

我个人就是个例子,每轮好心情的周期都很短,一上网、一看天下事就糟了,而工作又恰恰是新闻,在劫难逃啊。所以我接触的影视和音乐什么的,多是那种疏缓、温暖、明亮点的,否则日子没法过,要得抑郁症。我特羡慕那些无须理由就乐呵呵的人。我身边常备红茶和巧克力,有人说它们能从生理上制造“幸福感”。这几年,我写文章很少,尤其批评性文章,因为工作已让我面对那么多阴暗的东西,那种状态是浸泡和腌制式的,很咸很辣,我的坏心情不写在脸上,但会沉淀。我不知别人怎样做这行,也许仅仅当职业和生计,保持一种游戏精神,我不行。办公室离玉渊潭很近,我有个习惯,屋里憋几小时,就去湖边透透气,看老人们钓鱼放风筝……我是缺乏娱乐精神的人,有次和主持人吃饭,中间又来了他的朋友,对方一落座就扑哧笑了:你们怎么吃饭都板着脸啊,一点娱乐精神没有!我们面面相觑,其实人家是正常的,我们有点不正常。

所以,工作之外就不想再碰这种“黑”和“重”,我从不写杂文或时评,原因也在此。一个人老盯着一样东西,它就会变成钉子,嵌入你的灵魂,生锈,取不出来。黑色情绪会让你自伤,我知道这个原理,但化解得并不好。好好活着,活长一点,争取看到很远以后的未来,我们都要有未来感。最近,痴迷草木有点疯狂,家里像个农业技术员的家,种兰草、尖椒、地雷花、马蜂菜、波斯菊、喇叭花、金银花,开个玩笑,我最近特不想见人,很多活动都躲掉,怕吵,包括来你这儿。我见植物比见人要亲,安静是它的美德,前日写一短文,叫《多识草木少闻人》。你知道,这个时代健康的人很少,思想强大,不意味着心性健康,偶尔还相反。

总之,我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社会系统,一个是自我系统。前者是白天,后者在夜晚。后一个系统的能量和营养,我尽力往前者输送,但争取不让前者熏染后者。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和洗脸,把大街的气味脱掉。

抱歉,回到你的话题,我觉得不好直接回答,有点大。

前面我说了,中国是个苦难型国家,让人生气的事太多,所以鲁迅的号召力和笼罩力,远大于胡适。就我个人而言,对鲁迅是热爱,对胡适是钦敬。当“胡适”太多时,我喜欢提鲁迅;当“鲁迅”太盛时,我愿意谈胡适。当然,真正的他们时代都没有,只有学徒和随从。

一个大变革时代,最需要这样几款人:改革派、保守派、理想家、实业家。其比例和组合,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格局和走势。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要么只顾坐而论道,缥缈得走了形;要么只顾低头觅食,极端物质化。我们缺少真正的理想主义实践。文人往往思想力很强,而行动力太弱。有次我去江苏海门,离南通不远,百年前那儿出过一位名人,叫张謇,清末最后一个状元,立宪党人,工商业巨子,教育家,慈善家,地方公共事务领袖,这是个让我激赏的人物,在当地媒体采访时我说他是“穷人的榜样、富人的榜样、文人的榜样、理想主义者的榜样”。谈现代中国的社会乌托邦,绕不过他。

从国民精神上讲,现在到了太实的时期,很物质很物理很生理的“实”。尤其当下,收益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道德失陷、公信力降低、人的生存成本和压力空前大,像《蜗居》刻画的那样,一个住房就让你人生透支,一辈子没别的心思了,人人都焦虑,都有饥饿感,注意力被牢牢绑架在“物质”大风车上。不仅百姓,连精英知识分子,也把心智全浇灌在硬话题上,诸如经济战略、制度设计、权力问责、数据分析、技术和学术建议,你说的精神家园,这类软话题似乎大家都顾不上。虽然我有务虚的习惯,但不研究这么宏大的问题,我只说感受,甚至直觉。

我个人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缺的几样元素是:爱的意志、法的精神、现代理性、宗教心灵、生命美学、形而上哲学、不利己的自然观。法的精神,尤其宪政精神和法律实践,我觉得是当务之急,应成为上下共识和改革的基础。宗教心灵,未必是信徒式的,我更倾向于那种有“宗教感”、有宗教意绪的心灵状态。但宗教力量也有缺点,它主要通过让人敬畏(“惧”)来督导善良,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更普泛和主动的爱的意志,通过愉悦的“爱”来让人上升,就像史怀哲医生的那种爱,它超越狭隘伦理和世俗神学,是从里向外散发的一种体息、一种温度、一种没有外力逼视的内心秩序,从而让灵魂更舒适,也更容易秉持和传导。

一切还不能照搬西方的,尤其心灵方面,要建立适合东方人精神体质的生命哲学,东方的形而上,单靠几本圣贤书不行,搬西方著作也不行。而且,我们最大的麻烦还不是学说,而是日常的秉持精神,是听从内心召唤的那种执行力,是基因和细胞意义的随身携带、终生服役。这些问题我一般不多想,想多了就有“天色已晚”的感觉,我们缺得太多了。前几天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我每天去办公室拿起新闻串联单都看到好几条,坦白说,心情极糟糕,那么多政府扯皮、争吵、推卸责任、拉帮结伙,大搞政治厚黑,殊不知天快塌了,这就是人类的极端利己主义,每个人都在乘坐的船上凿洞,这可是唯一的船啊。每个人都声称爱自己的孩子,可谁打算给后代留下一点可怜的资源呢?莫非每个人都指望自己的孩子打败别人的孩子,从而占有那最后一滴水、一点空气、一寸立足之地吗?

第27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7)第25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5)第13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4)第22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2)第22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2)第18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3)第11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2)第25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5)第4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4)第28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8)第18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3)第21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1)第24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4)第4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4)第14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5)第21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1)第12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3)第11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2)第5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5)第13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4)第9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9)第28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8)第23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3)第1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1)第28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8)第19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4)第18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3)第22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2)第23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3)第24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4)第4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4)第7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7)第26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6)第15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6)第9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9)第22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2)第16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1)第4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4)第15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6)第21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1)第26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6)第9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9)第14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5)第20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5)第27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7)第20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5)第1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1)第20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5)第11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2)第8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8)第12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3)第6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6)第1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1)第1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1)第21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1)第18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3)第17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2)第2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2)第5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5)第9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9)第5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5)第3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3)第20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5)第23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3)第21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1)第17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2)第5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5)第27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7)第19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4)第11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2)第15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6)第10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1)第7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7)第18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3)第24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4)第20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5)第20章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5)第8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8)第15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6)第24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4)第28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8)第5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5)第8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8)第25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5)第15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6)第10章 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1)第1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1)第26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6)第1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1)第3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3)第28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8)第2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2)第26章 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6)第6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