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陀螺差点砸裂锅底,非但如此,紫金陀螺还是没有分开,而且使金陀螺扎入紫陀螺体内的部分达到了四米四左右,经书加固了紫陀螺底部使其再也无法寸进半毫。
由于金陀螺底部太过于尖锐在倒地的震动中(本来尖锥部分承担着金陀螺所有体重,受到的负荷已达到了极限值)折了一厘米,金陀螺体内的浩然正气在底部折断之处缓慢的流入紫陀螺体内;不管金陀螺怎样挣扎,紫陀螺永远抓住其不松懈一丝一毫……
孔子感到金陀螺是无法摆脱紫陀螺了,悔思自己太过于急功近利,把“欲速则不达”抛于脑后。
老子一动不动意识操作紫陀螺快速吸收浩然正气,看着白色正气犹如液体似的从金陀螺底部由缓慢逐渐加快的流入紫陀螺体内,孔子抱着一丁点的希望意识操作金陀螺猛烈脱离紫陀螺;紫陀螺放缓了自转速度,集中精力吮吸金陀螺体内庞大无尽的浩然正气…
在远处看着两陀螺倒地翻滚的情形就像是刚结婚没多久,被迫分别了好久的金男玉女,干材遇烈火,身体相互拥抱在一起,在一片无人的干净草地上滚圆圈;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也有在草地上横冲左窜……不大一会,翻滚过的轨迹仿佛一个超级蜘蛛网,久久不能缓解双方的相思之情和身心需要…
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紫陀螺和被入体内的金陀螺一跃而起落在了战场上盘旋,紫陀螺抽干了金陀螺体内的浩然正气,颜色也显得娇艳欲滴;反观金陀螺,就像是一头雄健硕大的壮牛,在坚硬的田野里耕地,连续不断的劳作了几天几夜,精疲力尽的扒在紫陀螺身上一动不动任其摆布。
紫陀螺甩开了金陀螺,落地之后再也没能将这锅底扎个坑,甚至接触地面的那一瞬间隐约还弹起了一两毫米之距,金陀螺接触地面的样子和移动的姿态很明显身体被掏空了,弱不禁风的样子,只能靠风打转,剩下坚硬的外壳硬生生的撑着才没能倒下去。
紫陀螺因受了大量浩然正气的滋润显得精力旺盛许多,在金陀螺火花般的钻孔中,分化出来了许许多多小的水陀螺和风陀螺。
两圣人相对而坐,睁眼起身对老子行礼:“多谢圣人留情”。孔子同志,你虽无戾气但争强好胜的欲望太过血气方刚,需去除内心的欲望,达到清心寡欲,此次权当给你个教训吧!
弟子铭记于心。还应该记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孔丘子又起身一躬:“弟子此生当警惕己身”;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了,还要继续吗?弟子虽在精神界失手了,但还想在大道意境中请教圣人,哦…是这样的,弟子将自己的大道凝聚为实体,然后进行幻境展示,请圣人指点,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嗯!
孔子站起身来,将大道的意境释放出来,把脚下的土块在意境中加固成,两个半斤都是二点五厘米,厚度都是五毫米的圆柱体,它们之间由中心未被削减的部分连接…
这时周围的士子都瞪圆了眼睛,好奇大道也能这么使用?也奇怪将土块加工成这样到底意欲何为?随后用比较松软的细泥像拉面条一样变长变细,作为右手手指及两圆柱之间的牵引…
老子也被这一幕惊呆了,孔子同志啊,这是何物?溜溜球,这是我大道所成之时,梦中所感之物,不过比手中这个精致多了,凑合着用吧!
老子也站起身来,用大道意境将散落的叶子糅合成半斤为两厘米,厚为六毫米的两圆柱,正思索着牵引该为何物?不经意间,衣服上有根白发,所以用白发做牵引再合适不过了。
孔子視见皱眉道:“圣人恕弟子直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易用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开始了,右手使劲一甩,湿泥色溜溜球飞出,在离地面不到三厘米之处停止了,因牵引所系在空中飞快自转的同时还携带着劲风,牵引在手与溜溜球之间频率极快的微微颤动着;看那孔子左手搭在牵引上拨动使溜溜球在空中来回摆动,犹如乾隆年间洋人进贡的钟,随后溜溜球自转旋律加快,隐约间都能听出声来,在空中摆动的频率次数也加快了起来,这时候仿佛出现了一副画面:
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场景;看的周围士子无不是唉声叹气。
党派相争,百姓流离失所,望眼天下,狼烟四起,战火滚滚。
战场上士兵的欢呼声,也有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金属材料的撞击声,战马的嘶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城中火光满天,有妇女的哭泣声,孩子的大哭和叫喊声,也有残暴士兵的辱骂声及祸害百姓的淫笑声,还有铁器入肉的血腥声……
周围士子看的是心惊肉跳,脸色苍白,纷纷诅骂这些唯利是图的衣冠禽兽,在士子的咬牙切齿之下,将这些党派党首骂的是体无完肤。
孔子施展完毕,看向老子;嗯,反应现状。
老子抛出用散叶糅合而出的溜溜球,稍远的士子以为圣人老子要缴械认输,溜溜球在空中旋转,随着老子的摆动,溜溜球上蹿下跳好不乐观,这时也出现了一副美丽的风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其余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为己。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这就是老子圣人的意境,周围士子如身临其境,久久不能回过神来;也曾有士子言,生活在如此场景,娶娇妻,生子嗣,享受妻子孩儿热炕头,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