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捐赠

康威浩五十多岁,穿着一身休闲装,提着两个大的密码箱。显然,密码箱里,装的是他想捐赠给博物馆的古玩。于立飞已经听张晋杰说过,康威浩是一个收藏家,这次想捐赠几件古玩给博物馆。可是博物馆接受捐赠,也是要讲究程序的。

这几年,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可谓风生水起,而公立博物馆收到的私人捐赠却在剧减。没有捐赠也罢了,偶有几则见诸报端的捐赠报道,却又总和“负面”产生关联。比如去年敲锣打鼓捐出去的一件重量级古玩,最终却落得个“赝品”的黯淡结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收藏家们倾家荡产也要给国家捐赠国宝的往事,如今令人怀想之余,平添无限怅惘。看康威浩的遭遇,于立飞也很是嘘唏。人家大老远的来博物馆捐赠,可是却还要他跑到郊区的陈村去请吴文古鉴定真假。这样的态度,换成自己,恐怕早就转头走了。

“康先生,请上车吧。”于立飞已经跟郑法雷打过招呼,接到自己的电话之后,马上来开车来博物馆的大门口。他很是敬佩康威浩的胸怀,换成自己,未必会有这样的觉悟。

“好,辛苦你了。”康威浩点了点头,他以为这车是博物馆安排的,很是满意。虽然他到了博物馆之后,还要让他去陈村找吴文古。可是能让吴文古给他鉴定这几件古玩,他也很高兴。

其实他的古玩,一开始想捐赠给省博物馆。可是省博物馆嫌他的古玩时代不够,没要。另外几件瓷器,则看不准。这让他很是难过,这才想到了市博物馆。可是市博物馆也有自己的程序,首先要入吴文古的眼。等吴文古认可之后,然后再请人估价。最后再是博物馆出面,跟康威浩商量捐赠的细节。

按照现在的行规。一般对待捐赠者,也不是无偿的。都是按照捐赠物品的市场价,给予百分之三十的报酬。当然,还有相关的荣誉。

“这是我应该做的。”于立飞点了点头,等康威浩上车之后,他才坐到副驾驶的位子上。

陈村的古墓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吴文古每天的工作更是辛苦。现在的挖掘,已经不能再用铲子,只能用很小的毛刷,一点一点的把地上的土扫去。而且每件古玩。哪怕就是一块残渣,都要小心翼翼的整理和鉴别。

于立飞和康威浩到陈村之后,在挖掘现场外面的棚子里,等了半个多小时,吴文古才有时间上来。这个棚子跟于立飞刚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现在天气凉了,外面多堆了些东西,让外面的风透不进来。

“吴老,你好。”康威浩见到吴文古进来之后。很是恭敬的说。吴文古是全省有名的考古专家,同时也是古玩鉴定专家。虽然他也算是个收藏家,但在吴文古面前,只能算是个小学生。

“康先生。感谢你的慷慨,我们闲话少说,先办正事吧。”吴文古跟康威浩握了握手,马上说道。他在这边的工作。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可就算这样,他也觉得时间不够用。

“好的。吴老。这次我带了几样瓷器和一件青铜器,你帮我掌掌眼。”康威浩谦逊的说,他虽然也算是个收藏家,可是在吴文古面前,绝对没有什么资格的。

“没问题。小于,你等会也帮忙看看。”吴文古看到于立飞也来了,微笑着说。

“吴老,我主要是来学习的。”于立飞谦逊的说道。

“于科长,你也会鉴定?”康威浩诧异的问。他一直认为于立飞只是保卫科的副科长,只是陪同自己来陈村找吴文古。没想到于立飞竟然能入吴文古的法眼,他很清楚吴文古的眼界很高,能得到他的认同,殊为不易。

“我只学了点皮毛。”于立飞谦逊的说。

“康先生,你要是还想闲聊的话,那我先去墓里再工作一会。”吴文古有些不烦恼的说。他在这里的工作,都是以分秒计算的,只有别人等他,他可从来不会等别人。上次辛清亮来视察,吴文古硬是在下面没上来。搞得辛清亮离开的时候,很是不满。可是吴文古的名气毕竟摆在这里,辛清亮受了一肚子气,硬是没办法发作。

“不必了,吴老,请您掌眼。”康威浩马上从地上拿起一个密码箱,打开之后,里面摆着三件瓷器,一只釉里红高足碗,一个釉里红的盘子,一个青花瓶子。

吴文古一看到东西,马上戴上手套,又拿出放大镜和强光手电筒摆到桌上。这才小心翼翼的拿出那个高足碗,其他两样东西,他让康威浩先收起来。很多古玩在鉴定的时候,突然出现意外情况,而损毁。所以他在鉴定别人的古玩时,一次只看一件货。

吴文古仔细的看着那只高足碗,于立飞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他也在旁边,认真的看着。在吴文古上手的时候,于立飞是不能去触碰这只高足碗的。但他也很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眼力,能不能不碰这只高只碗,就能判断出这只高足碗的真假、年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古玩界的人,对釉里红瓷器都有误解,或者说根本就不了解。因为釉里红的烧造,一直断断续续,这一点,跟其他瓷器有点儿不一样。釉里红跟青花创烧的时间与工艺其实差不多,但青花从元代到现在,七百多年从来没有间断。

而釉里红的烧造,则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在这七百多年里,有很多时期是不烧造的,这就使得不少人,对釉里红并不是很了解。或者,就算是了解,也了解的并不深。

釉里红创烧于无代,与青花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它烧造的难度比较大,废品率要大大高于青花,这就是为什么时候它数量少的原因。现在于立飞一下子就看到了两件釉里红,他也很是意外,这绝对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其实于立飞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釉里红没有一个文学的名字。比如说“青花”,这就是一个文学名字,非常有诗意。其实青花的科学名字,或者说专业名字,应该叫“釉里蓝”或者“釉下蓝”。

那么“釉里红”,相对应的,也应该有一个很有诗意的文学名字。比如说“红花”,可是叫红花并没有诗意,因为自然界的很多植物,开出来的花,也是红色的。而青花呢,在自然界并没有“青花”这样的物质,所以这个名字,也就很容易传播开来。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所谓的还原气氛,指的是在烧造的时候,炉子关着火门,闷着火。过去北方话叫“把火封了”,就是这么一个感觉。跟还原气氛相对对应的,就是氧化气氛。就是在烧造的时候,开着火炉子的火门,让氧气充分的进去。而釉里红,就是关着炉子火门烧成的。

可是釉里红对温度要求非常高,最好是在一千三百度左右,上下不能超过十度。如果温度超过一千三百一十度,或者低于一千二百九十度,都有可能失败。如果温度高了,颜色就会飞了,变成白色。如果温度低了,颜色就会变成黑的。当然,这样的温度,现在有了温度计,很容易控制。

可是在古代,要看出一点儿温差,是非常困难的事。只有具有非常丰富窑工经验的工人,才能看得出来。要知道,不到百分之一的误差,就决定了釉里红的生死。

元代是釉里红创烧的年代,但因为失败过多,导致它不能发展。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有一次失败,一般都不会退缩,会继续实验。但如果总是失败,就容易放弃。毕竟古时候的人,不可能个个都是爱迪生,失败了成百上千次,还是百折不挠。

釉里红的第二个烧造期,是紧挨着元朝的洪武时期。而且洪武时期,应该是釉里红的旺盛时期。这跟当时的历史时期,是有很大关系的。朱就是红色,而且年号“洪”武,又跟“红”是谐音。再加上朱元璋,历史上参加的是红巾军,导致他对红色极感兴趣。所以现在看到的洪武时期的瓷器,釉里红甚至多于青花。这在整个瓷器历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康先生,这个高足碗,是清朝还是明朝的?”于立飞看了一会之后,见康威浩一个人有些无聊,就走过去,轻声问。

“这个得看吴老的鉴定。”康威浩很有自信的说,他对这件古玩很有信心。他自己本身就是收藏家,这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也让不少人见过。

“康先生,这只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还真是不错,你真的有意捐赠给我们博物馆?”吴文古放下放大镜,小心翼翼的碗摆到桌子中央,缓缓的说。

ps:下旬了,大家手里应该又有月票了吧?给大可投一张吧,感激不尽。

第130章 又来一块第225章 半山半水石第155章 挑衅第682章 地皮第632章 打时间差第233章 我要了第30章 告状第704章 勾心斗角第539章 瞎扯蛋第536章 专业手法第538章 瞎指挥?第483章 贻笑大方第645章 百货大楼第523章 调查核实第571章 好猎手第345章 后勤工作第251章 第二手牌第576章 心灰意冷第41章 五官敏锐第270章 霁红釉盘第565章 偷鸡不成第54章 皆大欢喜第471章 鉴赏第587章 自投罗网第657章 当即第336章 后患无穷第632章 打时间差第51章 防盗措施第454章 行动方案第643章 重新分配第620章 细小的绺裂第8章 南岳旧稿第509章 副局长人选第111章 先倨后恭第712章 真相第216章 朋友第556章 严厉打击第458章 意外第161章 黑雾第157章 不卖!第469章 决议第243章 总一总第580章 特殊照顾第236章 树大招风第302章 派出所指导员第319章 卡住了第418章 炫耀第6章 半截砖头第59章 医药费?第89章 剥!第463章 好事第313章 架子床第556章 严厉打击第698章 权威第628章 投暗标第402章 年终奖第365章 心痛的感觉第417章 准备第351章 怒火中烧第280章 自寻死路第244章 杯水车薪?第553章 不敢相信第195章 我来应付第257章 伤疤第119章 中彩票?第230章 借调?第255章 贻笑大方第303章 派出所的古玩第484章 惊慌第481章 善后第438章 重逢第330章 集 训第356章 面面俱到第673章 最终决定第660章 想法第213章 一件东西第676章 浮出水面第364章 于立飞的态度第247章 绵薄之力第352章 限期破案第376章 一网打尽第491章 真相第395章 突变第159章 于立飞的眼光第253章 点厨师第390章 赴宴第614章 伸张正义第124章 古籍失窃第682章 地皮第516章 变通第198章 敬而远之第490章 重用第281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第316章 正面宣传第321章 欢呼雀跃第502章 收网第97章 把戏第491章 真相第465章 空缺第60章 又是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