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独立空军的事情,其实早在第一次全球战争结束之后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当时,航空兵在战场上初试身手,如同廖汉翔这样的一大批有远见的将领都认识到,轰炸机将主宰未来的天空,从而主宰未来的战场,为了能够让航空兵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来,完全有必要成立独立的空军,即陆海两军之外的第三个军种。
最先成立独立空军的不是唐帝国,而是欧洲的那些国家,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都在第一次全球战争结束后陆续成立了他们的空军,甚至还有防空军。当时,帝国国内也就成立空军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国民大讨论,支持成立空军的人并不少。舆论支持对军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帝国海陆两军的利益争执最终让“空军”变成了泡影,在陆海两军都先后成立了航空兵之后,在薛希岳之前的两任帝国首相也都觉得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地去搞个什么空军出来,而因此得罪了陆海两军,那还吃不了兜着走呢。
在薛希岳上任初期,又有人提出了成立空军的设想,当时,薛希岳还是比较重视的,毕竟已经有好几个国家成立了空军,连波斯帝国都在准备成立空军了,德国空军更是发展迅速,并且通过成立空军,在航空作战理论方面走在了唐帝国之前。可问题是,当时帝国才经历了经济危机,在薛希岳的第一届任期内,他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帝国的经济,恢复帝国的社会秩序,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买到足够的米面下锅,而不是每天都饿着肚皮去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因此。没有任何理由把钱花在军队上,特别是花在原本就已经有了航空兵的基础上,再成立空军这件事情上。当然,让薛希岳当时放弃成立空军的想法的却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薛希岳的经济恢复政策。
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时候,薛希岳彻底的放弃了以往的帝国经济政策,放弃了完全自由市场地经济模式。因为自由也就代表着无序,代表着混乱,代表着投机倒把,在当时的经济学家眼里,那场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由股市投机倒把引发的,并且波及到了金融市场,对制造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几乎就摧毁了帝国的经济基础。薛希岳采取的政策是有限地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策,而其最重要的标志是,由政府出台各种各样的经济法规来约束资本家的投资行为,遏制投机倒把活动,规范市场秩序。以形成良好地竞争与发展机制。这是长远政策,而短期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则是通过大规模政府投资,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财政赤字来增强社会资金流动,通过有限的,有控制的通货膨胀最终刺激经济发展。
对唐帝国来说,这显然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而且这些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帝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这却直接导致了其他国家的经济进一步衰退。特别是在让“唐元”贬值,以此增加出口。利用外界投资,以及全世界地资本市场来拉动帝国国内经济增长方面,这几乎搞垮了其他国家的经济。而正是这些政策,最终导致“金本位”的世界金融体系崩溃,贸易竞争最终严重激化了原本就不怎么好的国际关系,为后来的全球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薛希岳所采取的一系列地经济政策中。似乎与军队没有多少关系,可实际上却有很大关系。比如,通过扩大军购刺激工业生产。另外,在基础建设方面,当时薛希岳规划了帝国的交通基础干线,其中大部分都在战争爆发前建成,而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造工作也需要军队的支持。反正,当时薛希岳要想让他的经济政策得以顺利推广,就必须要得到军队的全力支持。显然。薛希岳在这个时候提出成立空军的话,不仅不符合帝国的实际国情。还将使他失去海陆两军的支持,恐怕他的经济复苏政策就不会获得成功,至少不会完全成功了。
因为这些众多的原因,成立空军的事情就拖了下来,而这一拖就拖到了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前,没有人再提起过成立空军的事,而且受唐帝国影响,美国也没有成立空军,也正因为这个潜力最强大的对手都没有成立空军,那唐帝国有什么必要成立空军呢?战争爆发后,薛希岳曾经提出过要成立空军的打算,可谁都清楚,在战争期间大规模改组帝国的军事结构,这是最不明智的事情。因此,薛希岳也不过就是提一提而已,并没有编入正式的日程安排。在他康复重新执政后,又提出过成立空军的事情,可聂人凤与严定宇都坚决反对,而且理由充分。最终,双方都各让一步,薛希岳保证不在战争期间成立空军,而聂人凤与严定宇也答应在战争结束后会与首相讨论成立空军的事情。
也许在战争爆发前,要不要成立空军还存在着争议,毕竟当时航空兵才出现,没有完善的战术理论体系,而且谁都无法肯定航空兵在未来的战场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是否能够主宰战争。另外,战争爆发前,军队规模有限,航空兵的规模也有限,作战飞机的性能更是很不理想,就算成立了空军,空军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另外,让陆军与海军各保留一支航空兵,这对陆海两军的指挥体系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到现在,恐怕就不再有任何人怀疑成立空军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了。
航空兵的作用是不用怀疑的,其主宰战场的地位也是不用怀疑的。而成立空军的最大意义就是简化陆海两军的指挥系统,同时让航空兵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中间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军事指挥体系,二是军费。
军事指挥体系很容易理解,任何一名将军都希望自己的指挥系统越简单越好,如果能够直接指挥每一个士兵的话,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当然。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任何繁杂的指挥系统都将降低军队的战斗力。随着航空兵规模的扩大,航空兵地位地提高,这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麻烦。比如,陆军航空兵是直接隶属于陆航司令部指挥的,可是在实际作战中,却要由前线司令部指挥。这就存在着两套指挥系统。不出问题还没什么,如果两套指挥系统下达的命令有冲突的话,那就要酿成大问题了。
军费问题就更严重了。作为兵种,航空兵是没有独立申报军费的权利的,而其经费都只能由军种司令部分配。虽然在提交军费预算的时候,会详细列明有多少预算是分配给航空兵的,但是这仅仅只是预算而已。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在实际分配军费的时候,都不可能与预算完全一样,那么分给航空兵的军费就自然会存在偏差了,也就存在原本应该计划分给航空兵的军费被挪用。使航空兵无法拿到足够地军费。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航空兵一般拿到的军费都比预算得多,可军费的实际分配大权是掌握在军种司令部手里的,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肯定不利于航空兵发展。
可以说,军费问题是最为关键的,而且是让航空兵独立出来,成立空军的主要理由。升为军种之后,空军就可以自己造预算,申请预算。而且可以决定军费该怎么分配,这也更能够适应航空兵的发展。可以说,其他那些成立了空军的国家也多半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成立空军地。当然,大部分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军队的结果,特别是军费的重要性。分配方式等等内部关系之后,才能够明白军费对航空兵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对而言,成立空军对陆军的影响最大,对海军来说是有得有失。如果成立空军的话,陆军航空兵肯定会被全部划入空军内,因为陆军没有任何理由再拥有独立地航空兵,且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与陆军合作。海军却有理由至少保持一支独立的航空兵,即舰载航空兵,也许还能够保留一部分以执行海上巡逻任务的岸基航空兵。这主要是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任务特殊性。以及与舰队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另外,岸基航空兵中的海上巡逻机部队也主要是执行与海军。海战有关系的任务,由其任务地特殊性就应该由海军直接指挥。从这些方面来讲,成立空军之后,海军仍然能够保留航空兵。
对当时的帝国海军来说,最大地影响就是将失去战略打击兵,不过,这实际上也算不上是损失,因为海军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再继续拥有那么多的重型轰炸机了。
当初成立战略打击兵的时候,聂人凤就考虑到了今后成立空军时对海军造成的影响。如果将那些重型轰炸机编入了海军航空兵的话,那么今后海军航空兵何去何从?当然,这也有陆军妥协的因素在里面,毕竟战略打击兵所执行的任务与陆军航空兵战略轰炸机部队的任务基本上是重叠的,而战略轰炸机部队是陆航的主体之一。因此,对海军来说,战略打击兵实际上是“拣”来的部队,从先后安排廖汉翔,伍显昱,以及后来的罗云冲为兵种司令官就可以看出,聂人凤很清楚,这支部队是临时分给海军的,战争结束之后,海军就没有任何理由保留下战略打击兵了。
从总体上而言,或者说是从海军或者陆军自身利益而言,空军的出现,无疑对这两个军种都没有好处。如果帝国在战争结束之后成立空军的话,那么仅从军费上看,海陆两军都无法接受。战争结束后,军费肯定大幅度缩减,本来两家分配军费就够紧张的了,现在还要将军费分成三份,自然就更加紧张了。更重要的是,只要航空兵保留在陆海两军之内,那么陆海两军在使用军费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就可以设法弥补军费降低时出现的漏洞。因此,不管是聂人凤,还是严定宇,都不希望看到空军出现,可两人也都知道,他们是没有办法阻止成立空军的。
如果卫伯瑜不出事,没有被牵扯到刺杀首相的案件中去,或者说,他不是卫家的人的话,那么他肯定是空军首任司令官的头号人选,不管从阅历,资历,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卫伯瑜比罗云冲强了百倍都不止。而空军的主体就是陆军航空兵,那么由陆军航空兵司令出任空军司令,这也合情合理。而罗云冲当时不过就是海军战略打击部队司令,这甚至比其他的兵种司令还要差一点呢。
卫伯瑜被卸职,给了罗云冲一个机会。实际上当时没有人比罗云冲更适合去担任首位空军司令了。
谈仁皓在提出罗云冲的时候就知道,只要廖汉翔不出面与罗云冲竞争,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从罗云冲手里抢走首任空军司令的位置。而廖汉翔应该不会与罗云冲竞争。首先罗云冲是廖汉翔的得意弟子,罗云冲当了空军司令,那么廖汉翔就是空军司令的老首长,这个地位也不错。其次是廖汉翔的年纪问题,到时候廖汉翔也60岁左右了,没有必要再去操劳。最后就是廖汉翔在海军的待遇也相当不错,而且是海军给了他机会,他没有任何理由“晚节不保”,成为海军的“敌人”。
在想到这些之后,谈仁皓几乎敢肯定,只要首相摆平了聂人凤与严定宇,那么罗云冲就将成为帝国的第一位空军元帅,不过,他的这个猜测并不是完全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