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章 改变

汉风1276 二十九章 琉球钢铁厂

?铁匠冯火山主持下,一座肚皮宽大,颈部逐渐收窄,外观有点类似景德镇花瓶的高炉,在这片钢铁厂离河岸不远的位置,沉积岩台地的地基上树立起来了。】?

没错,确实是冯火山主持修建的,楚风只是按照现代冶铁工艺,提了一些修改方案。?

哪个穿越者回到宋代,想通过“发明”高炉炼铁来捞第一桶金,他一定会活活气死的,因为高炉早就普及了。?

北宋元丰年间,朝廷军器监在汴河两岸架设高炉,炼铁的红光映日,昼夜不息。生产的高峰期,仅华北地区年钢铁产量就达到了15万吨;要知道,大英帝国在整整七百年后才达到7.6万吨的钢铁年产量,那时候它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

整个宋朝期间,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时期国土面积狭小,包括了战乱时期生产遭到破坏的不利因素,居然能达到3.5-7万吨平均钢铁年产量!?

南宋时期福建钢铁产业发达,有的大型高炉,一次就可以冶炼上万斤生铁;冯火山作为船场的铁匠把头,也曾主持一次性浇铸千斤大铁锚。?

高炉的建造并不复杂,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号召全国人民炼钢铁,甚至有的小学学生、生产队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货员都组成一个个炼铁小组,建造高炉来炼钢炼铁。?

那些高炉的技术水平大约也就和宋代差不多吧,理论上是能够炼铁的,但是技术掌握不过关,所以大多不了了之。?

琉球史上第一座高炉,高四丈五尺,高炉容积约15立方米――比这个时代任何一座高炉都大,但要是在二十一世纪,国内200立方以下的高炉都必须强制关停,倭国甚至已经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炉了。?

技术进步的速度真快。?

但这并不表示楚风休息了大半个月。首先他根据土著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高铝粘土,这玩意氧化铝含量高,研磨后加上石灰石煅烧,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压制成砖,在1300度的高温下可以烧制成耐火砖。?

其实这个时代的小高炉,直接使用粘土筑造,或者用红砖砌都没很大问题,关键是楚风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寿命。于是在高炉内衬中,使用了现代炼钢炉才用的高级耐火材料。?

鼓风机也是个大问题。现代高炉都是专用的风机,马力强大,但在宋代,还是使用的风箱。风箱有两种类型,一种像手风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围着折叠的皮革,用的时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风,另一种是个大木箱子,有活门,推拉鼓风。?

第一种风箱使用久了皮革会老化,楚风害怕到时候换都来不及,送风不足高炉炸炉,滚热的铁水流出来附近的工人全得成焦炭。还是活门推拉的保险,用水车提供动力,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整个高炉布置了四台风箱、四个风道,另外做了两台备用的风箱,以防意外。?

进气道最后入炉前的一段并在一起,下方设有和进气道隔离的火池,内盛燃煤,空气在进炉前,就被加热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气预热,这是现代钢铁生产中,提高炼铁效率的最关键一步,楚风印象中,至少在明末以前全世界都没掌握这门技术。?

庞大的炉身外,还用扎实的木头搭建了支撑点落在地面的独立式检修塔。另用滑槽、滑车和滑轮组组成了炉顶上料系统。?

高炉炼出的铁水是含碳量高、杂质多的生铁,但是已经可以用来铸造大型铁件,比如铁锚之类的东西,于是在出铁口外接一条沟槽,平时封闭,如有需要就打开,烧红的铁水直接注入模具,浇铸大型铁件。?

高炉旁边修建了一台大型炒铁炉――就是亨利.科特在1784年发明的反射式搅炼炉。这台炒铁炉的外形有点像功夫茶的茶杯,是焰、铁隔离的反射炉型。它用耐火砖整体建造,炉床底部中间凹陷,四周是拱形炉壁,下部为燃烧室,进风道在燃烧室底部。?

它的结构可以看作三层楼,三楼和二楼互相隔离,一楼和二楼之间是多个可翻动的铁栅栏。使用时铁水从高炉流到三楼,二楼煤炭躺在铁栅栏上燃烧,加热楼上的铁水,煤炭烧过后翻翻铁栅栏,炭渣就掉进了一楼的除渣室,铁栅栏放平,又能从斜向下45度的进煤道向它上面添加煤炭。?

同样是水力鼓风,与高炉不同,它的侧面还修了个高高的烟囱。?

明代的炒铁炉是用人力搅拌,炉边总有一位身强力壮的大汉,拿着根熟铁做的炒铁棒,挥汗如雨的来回搅动。?

热爱机械的楚风显然不会让工人们做这种严重损害健康的工作,他在炉顶上做了个支架,正中悬挂着一个大圆滚子,下面有三根熟铁棍子斜斜地伸向炉床,仍旧是水车提供动力,就有了机械化的炒铁设备。?

以往生铁是冷却成锭后再加热,炼成熟铁;楚风现在使用的技术,是把高炉出来的生铁水直接炒成熟铁,本来是要到明朝才会出现的方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记载。?

熟铁就可以直接制作锄头铁锨之类的农具了,当然,制作过程需要锻打、渗碳和淬火,熟铁柔软,可锻性强,加工性能优越。?

楚风又修筑了一字儿排开的六台锻炉,这东西的基本结构,和所有农村铁匠修理锄头铁锨等农具的锻炉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要加大、加厚,加大是为了锻造大型铁件,加厚是为了保温,毕竟这是长时间使用的,节约燃料嘛。不用说,依然采用水力鼓风机,当然和高炉、炒铁炉的鼓风机比起来,这些就是孙子辈的小不点了。?

每台锻炉边上都有一台水力锻锤,锻锤下是厚厚的铁砧,砧下垫着厚实的柞木墩子,再下面是水泥、石子浇铸的基座。多层复合受力结构,能够承受锻锤落下的巨大冲击力。?

三个大的锻锤重两百五十斤,冲程三尺,每秒落锤50次;三个小的重八十斤,冲程二尺,每秒落锤150次。大锻锤用于粗加工,小锻锤则是精加工――实际上也精不到哪儿去,毕竟仍是锤子敲,说到底,水力锻锤的加工技术,和铁匠们一锤一锤敲打,实质上没有区别,仅仅是效率提高。?

可惜,现在的技术条件不能冲压,更不能精密锻造,否则楚风就有金属机床可用了。?

高炉、鼓风机、水力锻、炒铁炉,这些东西还在冯火山的认知内,但炼钢法的改进终于让他彻底认不出来了。?

楚风用高铝粘土烧制了很多大土锅,几个窑场的主管徐财旺,以前曾在瓷窑干过,这事儿他是当仁不让。先把粘土粉碎加水过筛成细泥,再像塑瓷胎那样在飞速旋转的木盘上手工成型,最后放到专门的高温窑中烧制十个小时,土锅就新鲜出炉了。?

只是冯火山不明白,这些土锅子能拿来炼钢吗?那不和炒菜差不多了。?

宋末的钢,主要有炒钢、百炼钢、灌钢三种工艺。?

炒钢实际上就是炒铁,楚风那炒铁炉就能生产,其实出的主要是熟铁,还有少量中低碳钢,质量很不稳定;?

百炼钢用炒钢作为原料,加热后反复折叠锻打,或用数种成分不同的原料反复叠锻得到的,工艺复杂成本高,只适合制造宝刀宝剑;?

灌钢法在《梦溪笔谈》有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这三种工艺都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楚风要炼的,是坩埚钢。自从春秋时发明坩埚炼钢法以来,到汉朝最为兴盛,用它炼出的钢铁制成坚固的鱼鳞甲、锋利的环首刀,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大汉军,才有了将匈奴从蒙古高原打到欧洲的辉煌胜利,才有了“犯汉者,虽远必诛”的赫赫声威!?

也许是五胡乱华的战争,也许是其它什么莫名其妙的原因,坩埚法在南北朝时期失传了,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印度得到发展,阿三们用此法炼制的乌兹钢,制作的大马士革军刀锋利无比,曾经斩下无数十字军的头颅。?

坩埚法在人类社会中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被马丁-西门子平炉炼钢法逐渐取代,但二十世纪兴起的转炉、电炉又可以看作坩埚法的变种,坩埚法在两千年后焕发了新生。?

高炉、水车、炒铁炉、工人宿舍、冷却水塔,都一一建起来了,铁厂通向村子的路上,还起了一座大门。?

国人喜欢乱写“到此一游”,楚风也有此雅兴,于是靠着大路的门头上,挂起了五个鸡抓狗刨的大字:“琉球钢铁厂”。?

——?

738章 圣像与方尖碑449章 高丽岂有男儿哉779章 盛会277章 崖山之后有中国697章 战沙匪161章 火枪火炮191章 亮剑四十七章 绝不抛弃326章 打上门来234章 宽恕335章 想跑没那么容易566章 双雄会四372章 汉奸末日615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846章 西西里雪中送炭117章 军议战略583章 匠心独运397章 天可汗492章 什一税和圣城297章 夜战247章 视察工厂215章 云积774章 我不是绅士第三部九万里风鹏正举678章 域外有故人477章 高邮上空的鹰126章 风波恶396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181章 崖山还有半年336章 理番之道478章 决一死战426章 杀鸡儆猴557章 决胜六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十四章 怯懦590章 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803章 李鹤轩的小手术339章 联合征税520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165章 登陆佐渡岛300章 豺狼百零二章 惊变219章 不动如山148章 军心民气百零二章 惊变375章 第二师470章 猎物猎人541章 收官五忽必烈之惑816章 乘胜登陆748章 真实的阿凡提775章 纷至沓来728章 倒贴一笔十八章 灭族657章 无心插柳804章 梵蒂冈的潜流462章 蛹化为蝶662章 日落高加索145章 开国大典659章 你是鹤蚌我渔夫363章 驰援372章 汉奸末日600章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高歌入汉关上六十六章 科学vs力量359章 改进火药384章 中央银行和利息第6章 海水晒盐354章 高朋满座367章 强弩战术第三部九万里风鹏正举677章 好灵验280章 解放349章 以华变夷406章 改变计划722章 嫁人是怎么回事第2章 鞑子细作?859章 西方长弓vs东方火药753章 碎浪854章 最毒妇人心771章 狮穴城下628章 愿向朔漠同展望且从黄沙拓新天三630章 各怀鬼胎151章 大使发威了637章 挑战705章 夜奔一一零章 我死则国生410章 捐输报效六十五章 火狱八十九章 海上鏖战391章 计中计371章 动物实验117章 军议战略618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五643章 神兵似从天上来五六十一章 海滩335章 想跑没那么容易二十一章 建制253章 杀戮时代259章 开科取士426章 杀鸡儆猴744章 文明之征服中551章 收官十五借东风131章 新计划384章 中央银行和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