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人的生死,如同昼夜轮回,四季更替。那是不可逆转的。岂不见世间多少帝王将相,他们所能享用的资源如大海。但时辰到了,一样也逃脱不了奈何桥上走一遭。

牛如张仲景和华佗,也对刘夫人的身体毫无办法。刘备也只能在无人之处默默垂泪。刘夫人走得很安详,毫无痛苦,脸上甚至还带着微笑。她应该是开心幸福的。前半辈子,她几乎把这世间所有的苦难都尝过了。

青年丧夫,家贫如洗。好在这一切她都熬过来了。一手拉扯大的儿子刘备,不但顺利的长大成人,为刘家开枝散叶,还建立了她连在梦中想都不敢去想的功业。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儿子健康平安,事业有成,自己膝下孙辈成群。死了去见丈夫,去见舅姑,心中底气足得很呐。

天子闻得中山王太后薨,欲亲临祭拜,被刘备忙忙劝阻了回去。天子又赐以太后之礼归葬,也被刘备谢绝了。

这与礼法不合,刘备心中悲痛不已,只想让自己的老娘走得安静。不想让有些人瞎嚼舌头。选了个日子,刘备带了刘恪以及一家老小,扶灵回到涿县楼桑里,把刘夫人葬在了自己的父亲刘弘旁边。

在这边主持大事的是刘备的叔父刘恭。弹指数十年,当年意气风发,雄壮过人的好汉刘恭,如今也满头花白,垂垂老矣。

他脸上的悲伤,甚至比刘备还要来得深刻。他小时候,可以说就是兄长刘弘和嫂嫂给拉扯大的。兄长早逝,骨头估计都化成了黄土。如今一晃几十年,老嫂嫂也没了。

人老了,就越发容易伤春悲秋。越发见不得死人。尤其是自己的至亲之人。下葬之时,刘恭号啕大哭一场。回去的时候,脚步显得越发蹒跚了。

刘备看着风中那个不再坚挺的背影,对刘恪道:“十一,叔父还是不愿意去长安么。”

刘恪摇了摇头,道:“父亲不愿去,说要在这里给咱们守住家。”

远远望去,楼桑里的桑树,依然那么高大粗壮。而树下,绕树而戏的儿童,却不知已经换了几茬。但这里,将永远是他们的根,不管他们将来会去向哪里,楼桑里,都会一直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刘备向朝廷请旨,要在家守丧三年。朝廷顿时就乱了手脚,大将军幕府里面,以荀彧为首的谋臣们,也齐齐出声反对。

汉朝的居丧制度,其实就是一个大坑。

汉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以孝治天下。儒家寄希望于化孝为忠。在家孝父母,在国忠君王。从而达到稳固江山,维护汉室统治的最终目的。

当年汉承秦制,也跟着要守丧三年。但是汉文帝很快就发现了,这三年之丧的不靠谱。居丧三年,不能吃肉饮酒也就算了,还不能娶妻生子,不能从事社会生产。这大汉朝刚经过战乱,人口大幅减少,各种资源极度贫乏。死个人都守三年丧,这国家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

汉文帝意识到了“其制不可久行”,于是在自己的遗诏中改变了这一制度,要求“出临三日,皆释服”;既葬,“服大红(功)十五日,小红(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也就是说,哪怕是他死了,天下臣民一起给他服丧三十六天就完事了。在这里,儒家三年之丧的制度被改成了“以日易月”,变成了三十六天,并从此垂为定制。

这条好的政策,被一直坚持执行到了西汉末年。哪怕是在扶持儒家上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三年之丧制度,都没有能够被儒生们给恢复。

那是因为,稍微有点智商的君王们,都知道执行三年之丧,简直是在给自己的江山开玩笑。

只是,汉朝自己本身大力提倡孝道,甚至考察、选拔官员,都首先道德(孝行)良好的人来充任(察举孝廉)。这样自然就避免不了在民间,产生一种重视孝行的风潮。因为孝子才有前途啊。忍住三年从而获得一个飞黄腾达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傻子才不干呢。

当民间风潮愈演愈烈的时候。朝廷终于也参与进来了。汉哀帝的时候,“河间王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益封万户。”;“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河间王行三年之丧封邑增加了万户;在太学读书的博士弟子父母死了,也可以告假丁忧三年。

以前居丧多久,是民间自由随意。朝廷不表态。现在天子这么一搞,那就只差没明说了。而万户封赏的好处就在眼前发生,谁不为之心动?于是上行下效,更是蔚然成风了。

后来出了个王莽,为了获取声望,他是身体力行的执行着三年之丧的规矩。搞得东汉光武帝遗诏下令薄葬,一切如汉文帝时的制度。然后又诏告大臣们不许告宁。然后这会却已经是晚了。

当然,为了不荒废国家大事,朝廷特意进行了规定,那就是公卿刺史以及二千石以上者,不得行三年之丧。至于二千石以下的,你们随意吧。朝廷想管也管不了,也懒得管了。

只是到了东汉邓太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她老人家竟然下诏规定:“长吏以下,不以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这一诏令,后又被列入《汉律》之中,成为选举仕进的一种资格。这为了官帽子,谁敢怠慢。于是久而久之,儒家的三年之丧制度终于绝地翻身,成为了“天下之通丧”。

当然,也会存在某些特殊情况,如军人可以“遭丧不服”,要在外面打着仗,丢下军队跑回来服丧,天子也没那么傻。而有些确实不能离开的大臣,皇帝也可专门下诏,令臣下释服办公不要走。

现在社会上,普遍都是三年之丧了。一种行为,当它成为了全社会都共同饯行的一种习俗时,想要再改变。那就是真的难了。袁绍为何名满天下,还不是他在家为父母连续居丧六年。从而获得了满天下士人们的赞誉?

朝廷对于贵族和大臣们,在品行上的要求,格外严格。刘备当年为父亲居丧三年,现在母亲去世了,他若不提出守丧,岂不是要被天下人的口水给淹死?

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东征(六)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燕出山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镜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围邓县第五百六十二章 关中攻略(十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应第一百二十五章 江夏赵慈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绍之谋第六百十八章 河西四郡(二)第四百八十七章 冀州攻略(二十九)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六百十一章 兖州战事第五百零六章 南阳之战(二)第七百九十章 进逼襄阳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桥(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荥阳之战(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荆州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刘大战(八)第七百六十二章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渊疾奔安陆第一百六十二章 荥阳之战(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凉州风云第九十四章 大战江陵(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战第七百零六章 沛县易手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四百八十章 冀州攻略(二十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长安天子第三百零二章 界桥之战(二)第八百二十章 吴母教子第四百五十四章 风雨并州(十)第二章 县城风波(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议废立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敌军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东征(六)第七百十一章第五百五十章 关中攻略(二)第七百三十一章第四百二十章 求同存异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战事第七百四十章 二将南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荥阳之战(五)第四百六十五章 冀州攻略(七)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绍称帝第六百五十一章 决定退兵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枣之变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乱(三)第六百七十四章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绍之谋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绍称帝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战(完)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六十五章 广阳大疫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刘大战(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县失守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吕布第八十四章 风雨前夜第七百八十一章 益州出援第一百零九章 筑城巴丘第七百二十四章 黄公覆夜渡河津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东征(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荥阳之战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六百十三章 兖州战事(三)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刘大战(四)第五百七十一章 关中攻略第七百四十一章 袭破罗县第六百六十三章第三百一十七章 许禇投曹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图之谋(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关中攻略(八)第八百二十七章 中南半岛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图第五十九章 黄巾初踪(二)第一百零一章 卢植出事(25号第二更)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战事第七百四十四章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陈留第六百十六章 济北王求助张飞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战(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刘大战(十四)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五百五十一章 关中攻略(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药问世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战平城(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乱(二)第七百七十五章 于禁伏击第八百零二章 战争爆发(三)第七百七十五章 于禁伏击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开发(二合一章节)第七百五十章第九十四章 大战江陵(三)第八百十五章第六百三十六章 兖州攻防(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