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章 又要让豪族放血

汉人的教育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孝武皇帝更是开国家办教育的先河,采纳大儒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初期太学的规模很小,只招五十人。

孝武皇帝开办太学的初衷有两个,一是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二是开辟另外一条培养选拔官吏的途径。初期的太学生(老师叫博士,学生叫博士弟子)就有免税役的特权。

说起来,大汉帝国开办郡国学比太学还早了六年。孝景皇帝后元三年(前141年),蜀郡太守为了培养地方官吏,率先在蜀郡办起了郡学(哈,那个时期地方官还是有权的。可以自己弄一套编制,发放食秩。当然,那个时侯刘姓王爷与中央政权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可能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山高皇帝远的蜀郡)。

后来,孝武皇帝肯定了蜀郡的做法,并下诏令天下效仿。这样一来,大汉帝国建立了太学、郡国学和私学这样一种全国性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就太学来说,到新莽时期,太学生就增加到万人。汉顺皇帝永建元年,又对洛阳太学进行了扩建,使得太学人数达到三万人。

然而,教育的繁荣并没有带来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纯粹成了一种装饰。甚至因就业问题,演变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体制外的政治势力,参与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使帝国的上层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内耗。

教育不仅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完全脱节,还成了打压如方士,医者等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的帮凶。因为众多的儒学者和太学生为了抬高自己,把实用技术一概贬为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已经走向了反面,成了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反作用力。

大汉帝国因教育出了大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只会议论政治,不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这些太学生又跟政客搅和在一起,组成了所谓的“党人”集团。他们与宦官之争本质是利益之争,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进步意义。

学术界常常断章取义,对“党人”不惜赞美之辞,还弄出了个什么“士大夫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云云,完全是胡说八道!这些人研究历史完全是为了现代的需要,因为东汉“党人”是中国最早的反对党,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象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客观来说,这些党人和太学生也不是坏人,他们要求有出仕机会,争取自己的利益也是正常的。畸形的教育造就了大量的只会做官,其它什么也不会的人,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和皇权的弱化,最终导致大汉帝国的灭亡。

学术界的那些人又会说了,汉末的政治是腐朽的,灭亡了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真是这样的吗?汉末养活了六千万芸芸众生,接下来的上百年,人口减少到八百万左右。难道把老百姓弄死的动荡是进步,安居乐业反而是一种腐朽的社会。也不知这些“砖家”的心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教育的内核其实很简单,老鹰教小鹰飞翔是教育,母鸡教小鸡啄食是教育。教育就是生存技能,实用技术,生活方式和优秀的文化教给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推动物种的进化或社会的进步。

从孝武皇帝开始的大汉帝国教育,从一开始就只注重最高层的知识,也就是思想文化的教化,而忽略了基础性的教育。

牛弘亲政以来,方士事件和接着的两会,就是与大汉帝国政治生态的一次较量。因为牛弘是皇帝,才赢得了这一场较量。皇权对帝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身为皇帝有责任纠正大汉帝国在教育上的偏差。

现在洛阳太学里已开设了数学,机械和实用技术的课程,对郡国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系统性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现在只有“五经”有答辩论证的考核,能获得帝国承认的资质,其它只属于兴趣性的课程。从理论上来讲,还属于微枝末叶。

应借鉴现代教育的模式,对大汉帝国的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儒学可以贯彻其中,相当于现代的政治课。当然,儒学这个袋子里,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有所扬弃,紧随社会发展的脉络。

借鉴现在三级教育体系,把郡学和太学定位为相当于现代的大学以上教育,下面的基础教育再进行拆分,分为稚学和初学(相当于小学,中学)。分别制定教学大纲,并实行考试和毕业制度。

现在要全面推行郡学和太学入学考试制度阻力较大,这一块可以先不动,六百石以上高官子弟还是可以优先入学,但加上一条,必须初学毕业。这一条是教改的核心内容,因为加入了这一条,帝国的政治生态中再也不会忽视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方面是办学方面,应加强基础教育的力度。采取帝国办学与豪族办学相结合的办法。规定拥有田产超过三千亩的大户必须出钱办一所稚学,入学稚童不得少于二十人。田产超过二万亩的豪族必须办一所稚学和一所初学(也可以稚学初学合办),入学人数不得少于一百人。

帝国再根据基础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办一些官办的学校来进行平衡。除了偏远地区外,私熟学校改为大户豪族办的或官办的学校,教书先生享受食秩。

师资方面,现在没有岗位的太学生和郡学生可以直接下去充当先生。原有的私熟先生也可以就近转为有食秩的教书先生。但必须逐渐适应新的教学大纲,两年内不能适应的淘汰出局。

稚学和初学不收学费,贫困学子的书本费采用帝国拔一点,豪族慈善义助一点的办法解决。

除了基础教育外,现有的郡国学和太学慢慢过渡到分科教学。先可以分几个大类,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一点细分。

还应办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如帝国已发展成产业的冶铁,机关,琉璃水泥等等。

有了一个系统的想法后,牛弘就召集帝国高官开会。

因为牛弘的理由冠冕堂皇,众人没法提出反对意见。卢植作为首辅,表示卢家将带头响应,除了在范阳办一所稚学初学联合学校外,参与帝国南下开发的时再办一所学校。

牛弘听着有点象要帝国的豪族放血一样的。不过情况确实如此,帝国这几年经济情况很好,税负增长速度低于他们收入的增长,让他们放一点血,普惠天下百姓,还可以落个好名声,缓和穷人与富人的关系。

太尉张奂也表态,要办学校。太尉家已今非昔比了,再也不是当初刚从敦煌迁来时那个家境了。这几年与卫家合办纸业发了大财,已进入豪族行列了。帝国办教育又将是张家大发的机会,于公于私都要支持。

参议刘宠问,这教学大纲是个什么样的内容。

牛弘说,教学大纲是每一级教学必须达到了程度。比如说稚学,学四年左右,必须掌握一千二百个常用字,会计数,会一般的加减乘除运算。有了教学大纲后,就要按照大纲要求编写课本。一些儒学思想和基本常识都可以编写在课本里。

教学大纲是每一个学子必须学会的,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里读书。教书先生除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如诗词歌赋,音乐,书法等课程,但这一类课程在帝国的教育体系中不作考核要求。

众人都说这个办法好,省得千个先生千个法,没有个规矩。

田丰自知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加重了。当初牛弘让他担任科教府卿时,他还觉得这是个闲职,现在才知道,下一步他跟王允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不过田丰这个人,出身下层,干劲很大。他表示,教育是千秋功业,一定尽力办好。

对于牛弘提出的方案,众人都赞同。并责成科教府拿出个具体的方案,下诏实施。

第十二章 甘于平淡的学者第七十章 南下战略第十六章 堵与疏第五十六章 铸币第四十章 帝国的风向一零一章 没有帝师的日子里第八十三章 妾不如偷第九十六章 不安命 贪过了界第一章 归心似箭第三十八章 巧遇李肃第六十四章 低调发兵第六十八章 皇后有孕了第三十二章 王允 朕终于逮着你了第九十八章 刘悝也做皇帝梦一五零章 坐怀不乱新说第六十四章 低调发兵一零七章 南下潮第二章 初入汉末一零三章 陈规卢随第八十三章 妾不如偷第九十四章 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第五十六章 铸币一二二章 又要让豪族放血第七十八章 居安思危一三五章 双季稻一四七章 分鱼妙招一三七章 墙与网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第十三章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第八十五章 季布后人一三五章 双季稻第六十八章 皇后有孕了一一四章 宇文部族的选择第九十七章 四郡平复 潘岳解套一一二章 丧妃 又一个童养媳第七十一章 徐晃凯旋第九章 风箱效应一四三章 牛弘赐婚第三十章 内忧既平外患又起第六十六章 高调亮相第四章 太庙里的牛氏宣言第一章 归心似箭一三八章 归化第七十八章 居安思危第九十七章 四郡平复 潘岳解套第八十三章 妾不如偷第五十二章 世事无常第六十章 成了全民公敌 还怕弄不死你一三二章 顶级运动场一三零章 北义侯第二十三章 亲政 新的开始第四十五章 歪打正着第六十六章 高调亮相第七十四章 石拱桥第七十五章 消失的夜郎国一四四章 张家纸业一一五章 电的问世一二零章 二轮转一二七章 枭雄末路第四十七章 还没开始就吓着了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第八十三章 妾不如偷一二四章 困兽檀石槐第四十七章 还没开始就吓着了第九十四章 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第十三章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一二二章 又要让豪族放血第三十九章 不游而牧第八十三章 妾不如偷第五十四章 西域归心一五四章 人才的争夺与培养一五四章 人才的争夺与培养第五十二章 世事无常第三十一章 北方的雪 南方的热一五一章 两个倭人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第五十九章 华陀无奈小虫何第八十四章 周密计划一五零章 坐怀不乱新说一二九章 纯正的血统第十四章 日食阴影下的倒霉蛋一三一章 平常心第五十章 因势利导第九十章 大獒牵回来养不家一百零四章 动妄念遭杀身祸第八十章 刺客云珠一四三章 牛弘赐婚第七十四章 石拱桥一五一章 两个倭人一四零章 柳暗花明第七十三章 曹操上书第八十二章 南下目的第七十章 南下战略第九十五章 境外孤军第二十三章 亲政 新的开始一二一章 新的着力点——教育第八十四章 周密计划第四十五章 歪打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