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办报 【4000字二合一大章】

这个问题不是一言半语能够解释清楚的。好在朱厚照没有深究的意思,沉吟了片刻道:“先生是说,把人调到西域去,让他们种地?”

朱厚照是君王,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谢慎不完全一样。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会不会出现割据叛乱。

太祖皇帝创立这一套军户制的时候参考的就是隋唐府兵制。但太祖皇帝担心大明重蹈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故而对‘府兵制’进行了阉割,取消了府兵的许多核心权力。这也导致有明一代武将被文官压制,且毫无还手之力。

朱厚照对武将不像太祖皇帝那么警惕,但本能仍然告诉他武将是个危险的群体,若是用不好是会出大乱子的。

移民百姓到关西从而开垦西域当然很好,但第一批前去的肯定是军户,如果他们割据关西,大明朝廷也是鞭长莫及的。

“先生觉得,不会有人割据叛乱吗?”

朱厚照憋了良久,还是说了出来。

谢慎心道原来皇帝陛下的心结是出在了这里。

也难怪,身居高位者多少会对身边的人怀疑,更不必说那些掌兵权的武将了。

“陛下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有地种,那些屯垦的军户定会对大明忠心耿耿。”

屯垦,屯垦。最重要的自然是地。

只要有了地,一切都好说。

最关键的是这地还不是朱厚照的,只要画一张大饼让军户们自己开垦就好了。

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要是不做,谢慎真得怀疑一番皇帝陛下的智商了。

事实上,隋唐的府兵制是一项极为合理的制度,只要能够保证土地的足够分配,王朝便可以一直兴盛下去。

这也是为何唐朝一直要不断扩张版图,尤其是往西域经营。

中原的地盘就那么大,经过一百多年土地早已经分得差不多了。而府兵们分不到地,自然没有动力供职,制度也就走向消亡。

如果当时唐朝没有碰到鼎盛的大食帝国,也许一路往西打下去,整个中华历史的走向都会不同。

大明现在就面临与唐朝几乎相同的一个问题。

立朝一百余年,土地兼并严重,军户逃散......

假使能够打开河西走廊,经略开垦西域,转移中原的土地矛盾,或许大明的国祚再延续几百年都有可能。

当然,最后拍板的还是天子。假使朱厚照不同意,谢慎便是磨破了嘴皮也是无济于事。

朱厚照背负双手踱起步来,良久点了点头道:“先生说的有理。只是大明一直奉行的是镇守嘉峪关的政策。就这么出关而去,恐怕会引得朝野上下沸腾啊。”

朱厚照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也正是谢慎所担忧的。

若说大明朝什么人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一定是文官了。

别管是对的错的到了他们那里就都变成了错的。

“这点陛下不用担心。他们若是反对就让他们反对,臣自有应对之策。”

谢慎对这些文官腐儒可是彻底受够了。大明亡就亡在他们手中。

“恩,朕听先生的。”

有了燧发枪,朱厚照心中也有了底气,再推行所谓的西域经略时如果被文官指着鼻子骂至少可以还嘴了。

“其实,要想让这些文官闭嘴很简单。”

谢慎想了想,还是决定提前把这招必杀技祭出。

“先生快说来看看。”

朱厚照自然也是饱受文官之苦,听闻有办法让这群老匹夫闭嘴,别提有多高兴了。

“办报。”

谢慎微微笑道。

“办...报?”

朱厚照反复推敲着这两个字,还是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

见皇帝陛下狐疑的朝他望来,谢慎解释道:“就是由朝廷办一些类似于邸报的报纸,刊载一些文章。只不过邸报上多是政令,而这些报纸上应该多一些花边文章。”

“这...何谓花边文章?”

谢慎不厌其烦的给皇帝陛下解释了一番,朱厚照面颊登时涨的通红。

谢慎却装作没有看到,继续侃侃而谈:“百姓们最想看什么,咱们就在报纸上写什么。什么李尚书断袖,张侍郎扒灰,什么劲爆就写什么。”

朱厚照目瞪口呆的看着谢慎,心道看不出啊,谢先生竟然如此闷骚......

被朱厚照看的有些发毛,谢慎不由得咳嗽了一声。

“咳咳,当然报纸只是一张王牌,起到的是威慑作用。这些文官若是乖乖听话自然什么都好说。如果他们没事找不痛快,反对新政的推行,陛下办的这报纸自然可以誊抄一些花边文章上去。”

大明的官最怕什么?自然是流言。

道理很简单,几乎所有官员多多少少都有些见不得人的东西。

贪污、受贿、甚至抢占民女,断袖龙阳......

对于爱惜羽毛甚过爱惜性命的大明官员来说,在报纸上刊载这些等于是要了他们的命。

东林党争最厉害的时候,官员们惯用的不就是那些伎俩吗?要想干掉政敌,便需要从道德形象上摧毁他。

因为道德形象一旦毁了,这个人也就毁了。

谢慎当然不是希望靠此剪除异己,正如他对所说的,报纸这东西只是一张王牌。文官们听话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谢慎最讨厌的就是你这边卖力的做事,一群得了红眼病的同僚在背后使绊子。

指望文官们自己克服陋习是不可能了,那谢慎便给他们上一道紧箍咒,帮他们把坏毛病改过来。

之所以选择官办报纸,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在大明这样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报纸不官办不是等同于谋反吗?

也许一开始朝廷反应不过来,但等到反应过来那个办报的人肯定是必死无疑。

与其等到那时报纸被禁,报社被查封,还不如从一开始便把办报的权力限制死,由朝廷来办!

反正朝廷已经有了邸报,不缺经验。

这玩意就是用来杀鸡儆猴的。

现在朝廷中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子太多了,如果不给他们些颜色瞧瞧,这些跳梁小丑一定会把朝政搅得天翻地覆。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做不成事也看不得别人做成事,唯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是良策。

......

......

当然让皇帝陛下立刻就做决定有些难。

谢慎并没有用强,给天子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考虑。

离开豹房后,谢慎便来到内阁与顾鼎臣商议运河清淤的事情。

地主缙绅家揪出的那些逃籍隐户已经足够直隶段的运河清淤,但山东段仍处于混沌状态。

“九和啊,陛下已经降下圣旨,命那些逃籍隐户前往河道清淤,直隶段的工作应该不必担心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会通河段啊。”

所谓会通河指的就是山东临清到东平的运河河段。

临清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就在黄河边上,为黄河与大运河交汇之处。(黄河多次改道,现在的临清不在黄河边上,但明朝时就是在黄河边上。)故而朝廷以临清为界,划分南北运河并在此设立钞关对往来船只收税。

一时临清成了一个无比繁荣的城镇。

但繁荣也有繁荣的麻烦,因为靠近黄河且往来船只太多,会通河段沉积的淤泥越来越多,将河床不断垫高,现在大型商船已经无法通航。可以说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比直隶段的运河更需要疏通清淤。

可也许是因为天高皇帝远,临清知府对此事并不怎么上心,到现在仍然没什么动静。

谢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是啊,次辅的担心也是顾某的担心。”

顾鼎臣同样愁眉紧锁道:“地方不把朝廷政令当一回事,阳奉阴违的风气是得改一改了。顾某准备奏请陛下,前往临清督导运河清淤。”

“善,大善!”

谢慎闻言大喜。顾鼎臣在整治直隶段运河时就展现出了极高的能力。他若是前去临清,必能一扫迷醉的风气,整治出一番新气象来。

“九和此去必能马到成功,我便在京师等着给你庆功了!”

“借次辅吉言,顾某此去必定竭尽全力。”

顾鼎臣和声道。

......

......

山东临清府。

府衙之中,知府赵孟庆正把玩着一只茶壶。

在他身后侍立着两名美婢,一个在为他捏肩,一位在替他捶背。

赵孟庆时不时的贴到美婢身前深吸一口气,让香气灌入口鼻。

虽然赵孟庆只是四品知府,但在临清的地界他就是土皇帝。

那种权力在手的感觉让人迷醉,让人忘乎所以。

如果说天下还能有府县和苏州比富庶,那一定是临清。

作为大运河南北分界点,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临清理所当然的是中转枢纽。

加之朝廷在此设立钞关,往来船只都要交税,银钱自然源源不断的涌入府库。

虽然这些钱都要最终解送到京师去,但按照“规矩”是要剔除“火耗”的。

所谓火耗就是银钱运送过程中的损耗,其实说白了就是地方官贪墨的部分。

对此朝廷自然心知肚明,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地方官拿了火耗不会独吞,而是每年为京官送上炭敬,冰敬。

敬这个字用的好啊。人家敬仰我的为人品行,送出的东西不能叫贿吧?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一来京官和地方官沆瀣一气,税银中有一半都被中饱私囊了。

这之中损失最大的自然是朝廷。

但朝廷又无可奈何。十官九贪,拿下一批换上新人还是照捞不误,折腾来折腾去于事无补。最后朝廷也想明白了。

只要地方官府如期押解税银入京,地方官做的那些肮脏事也就装作没看见了。

赵孟庆来到临清不过两年,就贪墨了足足三十万两银子,这相当于大明一年岁入的七分之一。

如此巨款当然不仅仅来自于税银,还有修建河堤的银两。

为此赵孟庆还命人专门修建了一个银窖,把贪墨来的银两全部藏在其中。

眼看三年任期将至,赵孟庆有些坐不住了。

如此多的银两一次搬运太过显眼,故而他便命人分批把银子往老家江西吉安运。

现在银窖中的银子已经被运走了大半,剩下的三个月内应该就能运完。

赵孟庆年逾五十才做到四品知府,向上爬基本没有什么可能,唯一的追求便是捞钱了。

他想着再外放一任官就上书乞骸骨,像他这种品级的官天子是不会挽留的。捞了这么多钱,赵孟庆只想好好的享受人生,去他娘的仕途吧,权力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被人代替。

只有钱是最有用的,有了这几十万两,赵孟庆可以奢侈的享受后半生。

“东主,不好了,不好了。”

师爷吴琏一脸愁容的走进屋内,见到美婢环伺的场面不禁有些尴尬。

WWW_ttκΛ n_¢ O

赵孟庆咳嗽了一声道:“你们两个先下去吧。”

两名美婢便冲赵孟庆福了一福,恭敬的退了出去。

二人出去之后,赵孟庆沉声道:“说吧,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吴琏长叹一声道:“老爷,钦差大人要来临清了!”

“什么!”

赵孟庆身子一震,险些从官帽椅上跌倒下来。

“你说钦差要来临清?此话当真?”

“东主,我骗您作甚。钦差大人现在已经从京师启程,不日就将抵达临清了。”

“这...钦差大人是哪位?”

所有地方大员都反感钦差,但如果钦差一定要来拦是拦不住的。

提前打听清楚钦差的喜好,并投其所好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当朝第三大学士,礼部右侍郎顾鼎臣顾大人。”

大学士?

乖乖,这可太罕见了啊。

一般钦差都是从六部都察院挑选,很少会从内阁选人啊。

这只能证明一件事,陛下对河道清淤的事情很重视。

“这顾大人喜好什么?”

对自家老爷性子,吴琏自然无比清楚。他一定是想向钦差献礼从而逃脱惩处。

“这位顾大人似乎没有什么所好啊。”

“怎么可能!”

赵孟庆一甩衣袖道:“是人都会有所好,或者贪财或者好色,要么就是两者都有。他顾鼎臣吃的是五谷杂粮,怎么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东主,恐怕这位顾大人真的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此人非但不贪财不好色,性子还刚正不阿绝不可能徇私啊!”

......

......

ps:还有3天,大家别忘了用宝球兑换专属作家称号啊,寒门国士你值得拥有~

第四百六十章 汝道不孤第一百七十章 薛大人好自为之吧第六十六章 我来作诗给您听(三)第五百七十五章 泰山封禅(二)第五百三十九章 文化的重要性 【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八十八章 暗流第二百五十八章 天子之威第一百七十八章 原来如此(为舵主戰Dna火加更!)第三十八章 会试考官李东阳第三百二十四章 国法要杀你第三十四章 县试案首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的风疾第七十六章 抽丝剥茧第二百六十五章 你侬我侬第五百一十一章 儒、匠、商第五百五十六章 求援第五百六十一章 李泰之死【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圈子内外第三百九十九章 变天了(第三更)第一百五十五章 宴中百态(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振臂一呼第二百六十六章 人间美味小笼包第二百七十七章 振臂一呼第三十六章 案首的魅力第五百六十二章 水未落,石未出【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五百四十九章 上升阶梯第二百五十六章 突然杀出的锦衣卫第五百一十九章 冤家路窄(上)【第一更, 求双倍月票!】第五百六十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二百八十八章 谁说太监不如男!第五百四十章 谢迁致仕 【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二百二十九章 放榜了!第四十一章 巧论倭患第四百一十五章 土地问题是顽疾第三百二十一章 清官难断家务事(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七章 贼酋来袭第八十八章 暗流第二百零七章 从私塾开课到科试开考第一百五十八章 爽朗的合作第一百五十六章 宴中百态(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如何是好第六十六章 我来作诗给您听(三)第五百六十二章 水未落,石未出【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四百四十六章 难觅清幽第四十二章 奔赴府城第二百二十八章 春风得意,跟贡院说再见第三百三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四百六十三章 投怀送抱第四百三十七章 廷推角力第三百一十四章 抗税(第五更 月票六百票加更)第五百四十三章 南桥码头血战(一)第三百四十章 齐人之福第三百六十八章 与王守仁谈心学第七十四章 传说中的北镇抚司第二十七章 教谕开小灶第二百零七章 从私塾开课到科试开考第八十一章 破局人第十三章 王守文第三百五十四章 储君好才是真的好第五百四十二章 真倭假倭 【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一百三十章 君子报仇(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第三百二十八章 代人受过第三百一十六章 背后有人(第二更)第四百六十章 汝道不孤第四百六十九章 穷则变,变则通第四百零九章 病入膏肓第四十一章 巧论倭患第一百零七章 煎饼煎饼!第二百二十三章 生意和人情第三百零二章 当侍东宫(第三更 为盟主vivian520加更)第三百九十六章 帝王心术第一百七十六章 郑训导的过往(一)第五十一章 状元居第二百七十八章 锦衣卫指挥使第三百五十章 相思蛊第一百六十八章 花魁会(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失火第五百八十三章 仓储与国运(上)第五百五十章 平定倭患第四百二十九章 接风宴第二百九十二章 厂卫之间第一百八十二章 滩涂种棉花(一)第四十六章 小萝莉第一百零一章 但愿人长久第二百二十章 世道人心(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府兵与军户制第二百九十三章 贾鸣和第三百六十章 内阁更替第四百九十一章 内讧第一百二十六章 退而求其次第五百五十八章 小吏检举第二百八十六章 汝目无君父第二百八十七章 哈密胡姬第七十六章 抽丝剥茧第一百二十五章 徐侍郎此来何意第六十七章 诗香胜荷香第九章 狠狠打脸第二十四章 暗中角力第一百六十一章 既生瑜何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