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韩绛回京(两更合一更)

经义局。

章越为相初始的用力之处。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设立经义局,便有培养人才同时表达政见的意思。

之后王安石为编撰三经新义,也设立了经义局,让吕惠卿,王雱出入此间。

如今章越为了编撰《中庸》,《孟子》也打算设立经义局,此事已在筹划之中。

拉苏辙入局,也是拉拢人心之举。

他也是看中了苏辙在舆论上的影响力,至于政见章越觉得纵然与苏辙有相左之处,自己也是可以引导的。

几人先探讨中庸之道的注释。

韩愈将‘自诚明’进行阐发,曾言无过者是‘自诚明’的圣人,无二过者是‘自诚明’的贤人。

欧阳修继承了韩愈的复古之风,对中庸也大加赞赏。

欧阳修认为为什么孔子从不言利,命,仁?因为中人以下,不可言上上道。

易经就说‘利乃义之和’,但如果你与中人言‘利’,对方就片面地奔着‘自利’去了,所以只好与他讲‘仁义’。

所以对于中庸的性,命,孔子是从来不讲。

但中庸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子思所作,就在书里大谈性,命之道。读书人认为不是孔子真传,所以被正统儒家所轻。

当然此论也是秦观,晁补之所赞同,他们认为要注释当注释‘经’,次一等也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

至于中庸和孟子都是‘子书’的范畴,在儒家中地位不高,作注没啥意义。

章越则不认同,因为三经新义已有王安石,吕惠卿,王雱抢占高地。自己若不推翻王安石的变法,还是不要重新注经为妙。

孟子,中庸是子书,注释起来动静不会太大,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也不会太早暴露自己的野心。

况且若能将此二书抬到与三经新义并列的地位,才显得自己的本事。

章越对秦,晁道:“当世性命之学,尽为释道所据,若我儒家不据此,难道为释道据之?”

秦观道:“启禀相公,中庸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乃虚高之言,当世读书人又有几人可以为之,如此如何为自诚明?”

章越道:“生而知之是自诚明,学而知之亦是自诚明。”

晁补之问道:“敢问相公孔子是学而知之,还是生而知之?”

章越道:“兼有。”

儒家都推崇生而知之,当然认为孔子也是前者。

章越道:“你们道所谓上智下愚之道,上上道不可与中人,我并不认同。这是才,并非性。性命之学,子思言尽其性,孟子谓尽其心,这并非要教而得之。”

欧阳修和秦观,晁补之都说‘性命之学’是上上道,不要和中人以下的人讲。

章越的意思,你们这些儒者搞得太玄乎了,无论是子思尽其心,还是孟子的尽其性,说到底都是解放人性。

解放人性这等事,还需要人教?这跟读书多读书少有什么关系?

反而越是了得人物,越容易被欲望和教条所蒙蔽驱使。

苏辙,秦观,晁补之闻言尽是释然。

章越道:“要学孟子,不可不学中庸,学中庸,则不可不知孟子,昔韩非言儒家八派有子思之儒,孟子之儒实误也。”

“荀子言子思,孟子乃一脉相承,司马迁亦言孟子乃子思一派传人。”

后世将子思孟子二者并称为思孟学派。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从这一脉而出。

不仅如此王安石也非常推崇子思,孟子。当看了章越给他‘孟子也言利’之书后,王安石离开汴京时给章越回信,让他孟子注释写好后,先给他王安石过目(中庸早已看过)。

学问之道说到底是求其放心之道。不仅自己要放心,别人也要放心。

你为政后要办什么?有的人一看中庸,以为不过是【和稀泥】理论,当下放心,所以才要【必也正名】。

章越道:“无论是中庸,孟子都要扣住一个【诚】字,中庸有言‘至诚如神’,若何事何时都能主观合乎客观,那简直如同神明一般。”

“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夏殷周各有一朝之‘统’。但周公之后‘敬德’之论,已是衰微。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经过五季流乱后,我以为诚字可一震道统。”

苏辙皆起身道:“我等遵章公之命矣!”

苏辙道:“相公所见极高明。中庸为三代之后孔子未完之言,圣人之道始于中庸。我以为相公所言【中】就是即【性】,所谓尽其性。放在治国上,修身上,就是让百姓为所想为之事。”

章越闻言大喜,要不怎么说苏辙的政治水平和经学水平高于苏轼。

如今有苏辙用命,章越放弃了召二程进京主持经义局的打算。

章越对苏辙道:“子由,真乃奇才!”

“但你要切记尽其性,不是由其性,不然便是乡愿,为德之贼也!”

苏辙道:“辙省得。”

……

当知道韩绛拜相诏令时,邓绾呆立了半晌。

其子邓洵仁,邓洵武看着邓绾都不明所以。

“大人!”

邓绾回过神来,抚了抚满头白发坐下。

邓洵仁道:“坊间传闻章三要拜集贤相,如今留任参政,这是好事啊!为何大人如此不喜?”

邓绾道:“章三拜集贤相,我还能为此好官两三年,他今留任参政,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说到这里邓绾顿了顿:“吾危矣!”

邓洵仁,邓洵武对视一眼。

“这章三可比吕六能忍多了,当初回朝我本以为他会斗倒丞相上位,没料到他忍下来。如今丞相走了,又举荐他入相,我以为他图的是这份顺理成章。”

“没料到他却不为之,推了韩子华回来,你说所辞者大,所谋者深啊!”

邓绾目光停顿想到了,那是许多年前的那个冬天,那天下着漫天大雪,他刚刚调至苦寒之地的宁州,任宁州的通判。

作为西夏与大宋的边境,邓绾从未想过这个地方有这么冷,这么偏僻,说是一州通判换到内地连个县主簿都不如。

半年内邓绾经历了数次西夏过境打草谷,当地番人骚乱响应,邓绾觉得受不了了。

邓绾知道自己的机会不在宁州而在朝堂上。州里有邸报至,他都是最关切的,都要第一时间看到,并摘抄下来,晚上回到馆舍里还要一一做下笔记。

他对此事竟比宁州的政务还要上心十倍。于此老知州自是一眼看破了邓绾的心事,便斥责了几句。

邓绾面上受了,心底却讥讽你在这远离汴京的地方,将此地的事办得再好,十年也升不了一步。

因为老知州的排斥,州里官员也纷纷跟着疏远了邓绾。

被排挤孤立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但邓绾忍气养性,终于等到了他的机会。

当时朝堂上正因是否推行新法争议得不可开交,邓绾敏锐地察觉这改变他一生的机会。他没调查新法好是不好,便上疏言新法便利。因此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被授予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孔目房。

邓绾成功地从宁州边地,返回了汴京。

在熙宁三年的那个冬天,也是那么大的一场雪,邓绾手拿着调令看着老知州仿佛一夜间老了十岁,听着一干同僚言不由衷地恭贺声中,志得意满地飘然入京。

这是邓绾最得意的手笔,因上疏赞同新法,改变了他一生命运。

他想到这里对邓洵仁,邓洵武道:“我常与你们道,为官要为好官,为大官,要么就要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章三既然不愿为好官,大官,要的便是好处。”

邓洵仁道:“爹爹,我不信章三如今权势,比得过当年的吕六,能够在朝堂上一手遮天。我去求岳丈,让他为我们说话!”

邓绾长子邓洵仁娶的正是史馆相王珪之女。

邓绾也知道自己这几年依附新党而进,在朝中没有根基,所以早早通过与王珪结亲未雨绸缪。

邓绾道:“你岳丈素来明哲保身,不肯行差踏错一步,不会为了我得罪章三!”

邓洵仁气得涨红了脖子,王珪身为史馆相,竟在身为参政的章越面前保不住自己父亲。

但谁叫章越有圣眷在身呢?

邓绾见邓洵仁如此,不由苦笑,年轻人还是不懂的深浅。要是王安石在时,章越再如何也不敢动他,但如今……

说起来丞相对他邓绾实恩同再造啊!

邓绾记得他回京后,当时冯京也厌恶邓绾这等因奉迎骤进的官员,又以邓绾熟悉边事的情由要调他回宁州为知州。

邓绾不满地对朝士道:“怎么急召我来,又让我回宁州?”

邓绾入京召对时,官家问邓绾可认识王安石?邓绾说不认识。见完天子后邓绾见王安石,二人欣然相谈。

当时朝士皆骂邓绾虚伪,邓绾却觉得自己没什么错,因为邓绾之前与王安石确实没有见过面,只是有书信往来,如此当然是‘不识’王安石长什么样子。

因此二事邓绾被朝士不耻。邓绾则不以为然道:“笑骂则从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熙宁五年二月,邓绾为权御史中丞,跻身四入头之列,而在一年半年前,他还仅仅是一名通判。

为御史中丞整整五年后,邓绾知道自己要想继续留任,必须另谋办法。而邓绾也早就未雨绸缪。

……

“什么舅兄欲见我?”

刚刚回府的章越看着十七娘勉强的神色问道:“何事?”

“为了邓绾的事。”

章越一愣问道:“我家与邓绾也有亲戚吗?”

十七娘点点头道:“之前邓绾与其夫人代其次子邓洵武一并向我娘求亲。”

“他请动王史馆说项,我娘已同意,将我二哥的女儿,嫁给邓洵武!”

章越惊讶。

吴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而邓绾的次子邓洵武娶了王安石的外孙女,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再加上王珪作为邓绾亲家也出面向李太君说项,难怪吴家答允了此事。

而吴安持,吴安诗与邓绾也早就相识,范镇与邓绾是老乡,范镇让侄儿范百禄从邓绾之父邓至学习。

后来邓绾上京也到吴家登门拜访过,与吴家两位郎君有过交往。

章越叹道:“难怪娘子为难,先见一见舅兄吧。”

章越换了常服见了吴安持,邓洵仁。

章越一眼看见,但见吴安持,邓洵仁在客厅一立一坐。邓洵仁一副拘谨之状。

“见过章相公!”

吴安持立即起身,章越笑着道:“舅兄,咱们自己家里人不要讲官场上规矩。”

章越看了邓洵仁一眼,故作不识地问道:“这位是?”

吴安持连忙介绍道:“这位是邓中丞家的大郎君。”

邓洵仁立即道:“洵仁拜见章相公!”

章越淡淡地道:“原来是邓中丞的公子,我有所耳闻,坐!”

邓洵仁道了句不敢,恭敬地立在一旁。

吴安持替邓洵仁道:“下个月十二是邓中丞五十寿辰,故让洵仁上门送帖子,请相公能够赏光。”

章越笑了笑没有回答。

吴安持见状让邓洵仁先退下。

章越对吴安持道:“舅兄,是要替我和邓绾说合?”

吴安持道:“邓中丞自知得罪了妹夫,知道难安其位,便想托我来……”

章越还未说话,屏风后十七娘转出道:“二哥,这事你就不要请托三郎了。”

吴安持闻言面色苍白,看向章越问道:“三郎当真?”

说实话,王安石走后章越顾着经义局的事,还未想着如何处置邓绾。

没料到邓绾自己找上门来。

官到了这位子的人都不蠢,除了邓绾还有吕嘉问,以往王安石在场的时,他对自己都一脸肃然,从来不假辞色。

但到了私下章越与吕嘉问相处时,吕嘉问都是必恭必敬,说是谄媚也不过分。

章越对吴安持道:“丞相回江宁了,邓中丞也当知退了。”

“你与他说,以往他对我如何,自己心底有数。但是其他就不要多想了,自己给自己留个体面!”

吴安持闻言很是沮丧,十七娘对他使了个眼色。

吴安持只好暂且离去了。

章越对十七娘道:“你与舅兄说,邓绾必须罢!此事不容商量!”

十七娘点点头。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宰相一任御史中丞。

权力只对来源处负责,邓绾是王安石提拔上来的。如今王安石走了,你邓绾还想厚颜无耻地在御史中丞任上待下去,是谁给你的脸皮。

你邓绾不走,又让后面的人如何上进?

更不用讲,王安石要退的时候,邓绾一个劲地在官家面前说,要殊礼礼遇宰相,同时提拔王安石子弟为官,再为王家请求在京中赐第。

其实这些章越都准备为之,这是代表自己这位后任相公对前任宰相的尊敬和尊重。

但是你邓绾出来越俎代庖干什么?

你一说,成了我和官家听了你意见才办的?

这事还需要你来提醒?

你邓绾不滚,还有谁滚?

章越想到这里对十七娘道:“我出门一趟?”

十七娘讶道:“这么迟了?”

章越道:“不错,必须走一趟,去蔡师兄的府上!”

……

韩绛从太原府入京,三度拜相,成为百官之首。

韩绛见过天子后,回到府中谁都没见,独见了章越。

但见韩绛道:“吾三起三落实叹人生之不易。”

章越在下首笑着对道:“天子有不能畅言之隐,当国大臣当达其意而擅谋之。韩公以后要操劳了。”

韩绛叹道:“此番面圣,官家叩门而问平西夏之事,其意甚诚。这些年我身在太原也看得明白,如今兵虽练得广但是不精,不可轻言边事。”

“只是官家听了颇有失落,或以为我不肯如攻取罗兀城般,悉心为他谋之。”

章越心底为韩绛同情了一秒钟,然后道:“灭夏非一朝一夕之事,官家心切,还望韩公多劝。”

韩绛道:“当然,我会劝之,以后国事度之要帮我多分担。”

章越道:“今日正有一事禀告韩公!关于御史中丞之事!”

韩绛问道:“邓绾?”

章越点点头,那日自己让吴安持劝告邓绾后,对方却当作没听到,居然厚颜无耻地继续留任。

邓绾如此厚颜无耻,那么自己只好帮他体面一下了。

韩绛也不喜欢邓绾道:“当年王仆射在位时,邓绾多依之,后吕惠卿继之,邓绾先附之,到了王仆射回京,又叛吕惠卿而附王仆射。”

“这等人实是败坏了天下人心。”

“说实话,这些年变法虽有效,但官场风气败坏,以善术为精神,以讦人为风采,以忠厚为重迟,以静退为卑弱。”

“而士人要么隐匿,不肯出世为朝廷办事,只求一己逍遥;要么奔竞于朱门,垂怜权贵施舍,一门心思地妄图幸进。

“这些年官场风气之败坏,都是拜邓绾,崔公度这些人所赐!”

“仆要一纠正官场之风!杀一杀这等歪风邪气!”

章越道:“丞相所言,诚如是也。”

韩绛又问道:“邓绾去后,谁可继之?官家的意思如何?”

章越道:“回禀丞相的话,台谏之任重,不可苟然而居之。”

“官家的意思,似想用邓润甫继之邓绾,至于右正言,直集贤院蔡确可任侍御史知杂事兼知谏院。”

御史中丞为四入头,是御史台的一把手。

侍御史知杂事,为御史台二把手。

在官家让邓润甫接替邓绾下,章越便推举蔡确为御史台的二把手。

韩绛,韩维都曾提拔过蔡确,算是有恩。

听了章越这么说,韩绛道:“可!”

邓绾不知道他仍在御史中丞的任上时,天子和章越就已将他继承者都安排好了。

第719章 出兵河州第90章 策问第301章 琼林宴第351章 迎亲第158章 我的地盘第252章 风雪第571章 章衡回京第681章 设为熙州第671章 直扑要害第81章 初会第771章 改变第97章 翻山越岭第689章 营田第503章 没有这个道理第777章 几日经略使第791章 浅攻的抉择第266章 灯火阑珊处第471章 可用不可用第914章 安排明日更新第148章 刻章第3章 和离第705章 姐妹第364章 吕氏兄弟第784章 复仇第365章 拜师第600章 章直婚事第975章 熙河大战第36章 不学有术第439章 蔡襄的难处第19章 进士科与诸科(感谢书友熿裘盟主)第327章 奏对第332章 雪泥鸿爪第188章 诗集第624章 寒门出身第705章 姐妹第41章 守秘第1015章 进退又何妨(两更合一更)第725章 献土(两更合一更)第924章 宣麻拜相第472章 转对之制第440章 未雨绸缪第368章 开封府实在暗无天日第654章 白云楼赋(第一更)第854章 推辞和接受第14章 饼子第617章 其才胜己十倍第539章 师生第440章 未雨绸缪第1023章 惟精惟一(两更合一更)第723章 平定河州第167章 相谈第491章 文官也敢打人?第874章 抱负第877章 章吕分歧第1009章 公羊之儒第797章 受贺第648章 屈身通判第801章 保举第554章 不嫌事大第933章 指路第458章 得志之时第405章 钞法第217章 拜访第856章 回府第818章 便商贸第496章 修齐治平(两更合一更)第1008章 权势赫赫第742章 咨以军国事第18章 女同学第381章 定策之功第589章 替手之争第776章 正副之争第113章 入汴京第504章 似曾相识第53章 挑战第178章 韩相公第153章 茶香第590章 争与不争第336章 见王安石第473章 御前敲打第495章 为之计深远第792章 决战第731章 布置第864章 上日请假第312章 良人第788章 城下第22章 佣书第829章 长风破浪第396章 新君(感谢加十块钱牛肉面书友成为第213章 行卷第227章 如意郎君第441章 为何为官?第59章 泼天富贵第9章 孟子第238章 商量第258章 真话第975章 熙河大战第536章 深宫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