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坐而论道

bookmark

卧房内,王安石心底虽想看看章越此书到底写得什么,但他还是道了一句:“莫怕又是纵横之学吧!”

王安石出言素来直言不讳,纵横之学是王安石批评苏轼,苏辙的那一套。

说他们兄弟二人的文章,就一事论一事,通篇无其要。

就事实而论,王安石批评是有点道理的。二苏的策论文采斐然,称得上字字珠玑。不过他所有策论都看完后,你会对二苏的策论有个很模糊的印象。

那就是二苏的政见到底是什么?

每一篇策论都在论事,就一事一事,篇篇都只能拿来当作考场上的应试文章来看,当然纵然如此也是满分作文那等,可是总结在一起就是有术无道。

不过二苏那时候那么年轻,写出这样文章已不容易,王安石这话未免有些文人相轻。

但文章一定有个‘要’在其中,可以总领全篇的,就是论语而言就是一个‘仁’字,理解了这个字去读,就篇篇破也!

而中庸呢?

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读起,他拿着食指在嘴中沾了沾,便动手翻书页。

他看书极快,称得上一目十行随口问道:“中庸之要是什么?”

章越道:“中庸实称中用,中用的中便是允执厥中的中。”

王安石抬起眼皮飞快地看了章越一眼,允执厥中被韩愈推崇列入道统说,成为儒家十六字心传。

“中庸之要是中?”

章越道:“中不过是果而已,论语主仁,孟子主性,中庸主在于一个诚字。”

王安石微微点头,如果章越说中庸之要在于一个‘中’字,他就直接将书给丢了。

后人读中庸视作‘庸常’和‘保守’之意,甚至望文生义为‘折衷主义’。其实庸就是用的意思,中庸不是又中又庸,而是中用,或者说是用之中。

中就是不偏不倚,什么叫不偏不倚?就是主观与客观要符合。以末为本,才是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

中庸的本是什么?就在‘诚’之一字。

王安石对此深以为然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正如孟子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顿了顿王安石一面看书一面问道:“故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主张性善之说,孟子也主张性善,然而荀子却言性恶,而杨子(杨雄)主张人性善恶混,你怎么看?”

中庸主张诚,诚即率性而为,那么人性的根本呢?

于是人性善良之论就来了。

章越知道王安石在三经新义里主张的是扬子之说,他认为人性善恶混同,也是说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王安石可谓讲得很贴切,但还是有问题的。

因为不考虑客观,只讲主观。

章越道:“在下之见与丞相相同,不过又略有不同。人有穷时也有达时,穷时易向恶,达时易向善。江洋大盗也可孝之父母,李世民有违人伦,却也功盖天下。”

章越的话说白了,人的善恶是看条件,也看对象的。

人在资源短缺时便群体陷入内斗,资源富足时就友爱互助。

比如末日文有句经典名言,乱世先杀圣母。

人都快吃不饱肚子,礼义廉耻的标准就很容易放低,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抢。但是一旦衣食无忧,别说人了,连小猫小狗都照顾得很好。大部分人的善恶与客观的资源多少密切相关。这也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意义。

同时也看对象,无恶不作的坏人对母亲却是极孝,这并不矛盾,对于大多数人他是恶的,对于母亲他却是善的。

同样李世民对兄长和弟弟就是恶的,但他却对天下人却是善的。

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弟弟,好哥哥,但却是一个好皇帝,这就是对象不同,善恶也不同。

王安石见章越对他的性善恶混同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也是认同地点点头,他在文中的注疏处,也正好看了这一段话。

王安石道:“穷则益坚,不食嗟来之食,似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的,怎能言之?而为富不仁的也大有人在。”

“若依你这么说,由诚字而发,蒙昧于性,那么道德二字何在?”

章越道:“这便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世儒所教的善恶道德,不少实逆人情而为之。所倡的其中都藏着一个大患于己,而其所不许的,其实都为违背道德者提供了好处。”

说白了有些道德提倡你干的,都藏着个坑等着你,反而有些道德不许,其实是里面有个好处却偏偏不分给你。

这恰恰不是中庸。

王安石道:“那么中庸,便是依时依物么?”

章越道:“不仅于此,欧阳公曾言自诚明,不勉中,不思而得,如此再依时依物,简而言之便是顺势而为!”

比如内卷和躺平,比如鸡汤里说通过996达到人生巅峰,所以疯狂地卷,没有方向努力。

或者就是直接躺平,放弃治疗。

要么就是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一会儿卷一会儿躺,最后在卷和躺之间做仰卧起坐,弄得苦不堪言。

说到这里都是一把泪,章越也是过来人。

治国也是如此,无论是桑弘羊还是王安石说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其本质都是从民间压榨资源至朝廷,最后完成鞭挞四夷的目的。变法说白了就是卷。

但国家和人一样,哪能一直996呢?

而司马光,富弼几十年不言兵事,被动地等敌人上门抄家。这就是吃不了变法的苦,就要吃挨打的苦。

躺平后果更不可取。

而躺和卷其实还有一条路,这条路称为长期主义。

什么是长期主义?

不为眼前的利益所驱动,也不要凭空定一个大目标,杜绝一日晒三日寒,也不要朝秦暮楚,走一条自己适合的路,虽短暂看来会失去很多,但长远而言绝对划算。

很多人看见所谓成功人士,整日向对方取经。

其实成功人士并无什么秘密,无非是将一件事长期坚持,并做到极致,最后量变到质变。

治国也是这般,治大国者如烹小鲜,无须大刀阔斧,大动干戈,只要顺应规律便可。

没有人是单纯靠996成功的,选择要大过努力。

如何选择?唯有自诚而已。

第733章 独乐园第975章 熙河大战第73章 嘉祐二年榜第121章 抽空见一见第915章 投机(第二更)第819章 谁支持?谁反对?第671章 直扑要害第845章 相互试探第919章 抑兼并不是破兼并第128章 吃蟹(感谢罐装冬瓜茶成为盟主)第221章 考场夜雨第445章 霸道第983章 刺杀第893章 容忍更重要第893章 容忍更重要第793章 打吧(两更合一更)第280章 喜事第915章 投机(第二更)第493章 公用钱第769章 名覆金瓯第262章 官家第438章 改元第332章 雪泥鸿爪第1003章 信任与猜疑(两更合一更)第680章 官家的心情第522章 入直第920章 执政第275章 为何偏偏是你第463章 柳暗花明第14章 饼子第175章 谈话和心迹第930章 表态第973章 不争一城一地得失第118章 真先生第177章 赚钱第203章 那人是谁?第1032章 闽地一寒门第760章 消除误会第59章 泼天富贵第503章 没有这个道理第509章 皇太子第694章 首战第17章 山间岁月第1025章 一之(两更合一更)第525章 衣锦还家第514章 荒政(两更合一更)第979章 辽国的能臣(感谢一拾肆修书友上盟第428章 出差第283章 平边策第51章 小溪西流第431章 入潼关第656章 莫遇玉汝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442章 小别胜新婚第341章 有眼不识泰山第694章 首战第628章 章卿几岁?第792章 决战第138章 见面第500章 山居第828章 叛乱第525章 衣锦还家第314章 六论第99章 李学正第889章 版本不同第73章 嘉祐二年榜第687章 广锐军第543章 百年无事扎子第675章 擂鼓第962章 辽宋谈判交锋第326章 入对第69章 来信第717章 朕不是汉元帝第574章 王安石辞参第630章 天子之恩(两更合一更)第410章 你这缺人吗?第170章 家宴第491章 文官也敢打人?第267章 念头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804章 朕等不及第821章 结算货币第392章 改变第1044章 役法之争第616章 改青苗法第339章 信第185章 五年之约第25章 君子厚德载物第440章 未雨绸缪第1037章 雄鸡一唱天下白(感谢曾大仁成为本第913章 如何斗争第499章 西北大捷第403章 钞盐法第418章 董事会第256章 审卷第43章 清官难断家务事第429章 太平宰相第836章 信任危机第564章 熙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