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六一章 畏缩不前不可取(第三更)

“大人,这是居庸关半年来收到的所有战报,请您查阅。”

李频让人将两箱子战报抬进沈溪中军大帐,沈溪打开来看过后不由皱起了眉头,心想:

“李频也太高看我了吧?以为我是神仙,居然能看完这么多战报?其实最多将十天半个月的战报送来即可,一次送半年的战报来,莫非是累不死人不罢休?”

李频见沈溪站在箱子前,拿起两份战报随便翻看一下就放下,以为自己送来的战报不够完善,连忙问道:“大人,您看是否有必要再送些……”

“本官只是想查阅这半个多月……最多不超过一个月,鞑靼游骑在居庸关附近的动向,这么多,一次可看不完。”沈溪轻叹。

李频这才意识到自己行事孟浪,惭愧地说:“在下生怕大人嫌末将准备得不够充分,这些……事前并未汇总过,需要末将找人重新整理过吗?”

沈溪一摆手:“不必了,只要抬头有时间标记便可。李总兵,你先回去休息吧,本官连夜看过。要是鞑靼人有何新动向,记得第一时间通知我。”

“是,大人,您先查阅,末将这就告退。”

李频原本想留下来跟沈溪谈论一下当前的战局,但又不敢违背沈溪的意思,张张嘴欲言又止,最后恭敬告退。

在这关城中,李频俨然把统辖权交到了沈溪手上,而将自己当作沈溪的马前卒看待。

面对这么多战报,沈溪一阵头疼,没人来给他整理,所有战报都是用晦涩的文言文写就,没有标点符号,想从中找到鞑靼人的蛛丝马迹着实有些困难,他只能挑拣一些相对重要的战报连夜审阅。

一直到半夜,沈溪看了不下二百份战报,能找到的有用东西很少,最后看得不耐烦了,简单收拾过,准备回寝帐休息。

等沈溪走到大帐门口,掀开厚厚的帘布,发现一个身影在门口,迎着凛冽的北风来回踱步,沈溪打量一眼,眉头不由皱起:“李总兵,你这是……去而复返,还是尚未归去?”

李频走过来,向沈溪恭敬行礼:“大人,之前末将一直有些话想对您说,却不知当讲不当讲?思虑良久后不得答案,只好回来请示您。”

“说吧。”

沈溪知道,这话话头已经打开,那后面必然要将话问清楚。

李频道:“大人,是这样的,居庸关乃我大明京畿防备的北大门,也是最为要害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但天下承平已久,居庸关久未被外夷袭扰,以至于关城防备松懈,如今实际配备兵员尚且不到五千,刨除老弱病残以及临时征调的民夫,实战兵员数量仅为三千五百之数。要是北夷突然杀来,关口……恐无力阻挡!”

沈溪想回答,那又怎样?

大明边关防备就是这样,不可能将所有兵员配备完整,这里面除了军户和当地的老百姓逃亡导致兵源不足,还有便是吃空饷的缘故。

沈溪皱了皱眉:“近年来,西北各关口逃兵役现象严重?”

“这……”

李频满脸都是为难之色,“己未年到之前十几年间,西北用兵相对频繁,频频从居庸关抽调兵马。”

“己未年之后,边境趋于稳定,三边之地相继屯兵屯田,又从居庸关抽调军户戍边。与此同时,延庆州内百姓纷纷选择内迁,以至于如今居庸关内无兵员可补充,就连老弱病残也无法撤换,如今战事趋紧,所有人都得上城墙,一旦鞑靼强攻关口……末将恐城内防备不能及!”

话说得诚恳,谈到了大明的一个现实。

明朝立朝,领土便确定下来,此后基本没有大的更变,虽然历代皇帝都在鼓励在九边之地开垦荒地,但人口增加依然缓慢。

就算九边有许多闲置的土地,老百姓也不愿意耕种,而是选择逃难到南方,因为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被草原上游牧民族袭扰的地区。

相反江南、两广等内陆地区,则人口膨胀,不仅承平多年丁口自然增加,迁徙人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九边之地百姓减少,大明要补充兵员,仅仅靠军户显然不够,因为战争总会有损耗,不是说老子死了儿子直接补上就算完事,一场大规模战争下来,很可能会出现阖家绝户的情况,军户一家男丁死光了,那就需要从民户中抽丁进行补充,这加快了百姓逃难和迁徙的步伐,使得九边之地百姓数量锐减,就是想找人服兵役也不行。

如果是大同周边之地,那还好说,可以从陕西、山西一代征调民夫,将民夫调到关口,战时便可以作为兵士使用。

居庸关位置比较尴尬,往北便是宣府,几乎是“不毛之地”,无民户可供抽丁,往南则是京城,李频就是疯了也不敢冒犯京畿之地的百姓。京畿周边百姓守着天子这棵大树,怎么说也享有豁免权。

所谓抽丁,不完全是强行征派,大明在施行“一条鞭法”前,劳役不能免除,想保证劳役人口数量,就只有增加辖区百姓数量,如果遇到百姓锐减,关口防区的兵员数量自然就会不足。

李频所说乃是实情,沈溪知道,如今大明北方的农作物,品种单一,之前他引进的玉米和番薯,尚未传播到华北及西北之地,同时老百姓也不会愿意在这种有土地但不安全的地区耕种,宁可到南方当佃户或者是做工过活。

沈溪道:“李将军提及之事,本官多少有所了解,居庸虽是庇护京畿的第一雄关,但临近九边重镇宣府,历来兵员补给困难……”

他先给李频一个信号,你们的困难我了解,不但我了解朝廷也了解,所以不用发牢骚,有困难谈困难,别拐弯抹角,“朝廷或许会在此战后数年之内,从南方迁徙数十万失地百姓充实宣府以及延庆州、保安州等州府,补充地方兵员不足!”

“当真如此?”

李频听到这消息,精神为之一振。

沈溪道:“本官领兵出居庸关后,居庸关内兵马当以固守为主,切勿轻言出击,令土木堡之祸重演。”

听沈溪提及“土木堡之祸”,李频有些无奈的脸上,突然增添了几分自豪。

当年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数十万兵马进攻京城,居庸关坚守七天七夜,依然巍然矗立,为赢得京城保卫战打下坚实基础。

李频原本得知鞑靼人兵临城下,心中着急,生怕关城失守自己无法跟朝廷交待,现在沈溪提出类比,当初也先的兵马不比眼下鞑靼人的锋芒更盛?最后怎么样,还不是在居庸关铩羽而归?

居庸关驻守靠的是关口的险要,至于兵员多寡不重要,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五千兵马跟五万兵马差不了多少。

虽然听起来像是自欺欺人,但沈溪还是振奋了李频的精神。

“大人,鞑靼如今兵锋极盛,九边之地皆都固守不出,鞑靼极有可能兵临京郊,您……依然准备出关迎战?”

李频开始关心沈溪下一步战略。

如果沈溪说将驻守居庸关,帮他守住这京畿第一雄关,自然是李频最想听到的结果,但他也知道沈溪所领皇命是去收复榆林卫城。

沈溪问道:“李总兵对此如何看待?”

李频道:“如今居庸关以外,鞑靼骑兵横行无忌,从关口到大同府,道路皆都被封,大人领兵出战,恐各处无往援兵马,您所率大军……恐难与鞑靼主力正面交锋!”

沈溪轻叹:“李总兵说的是,鞑靼人乃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骑兵可说是来去自如,畅通无阻,本官就算有几千京营兵马,骑兵数量却少得可怜,一旦遭遇鞑靼主力,胜算近乎于无!”

李频驻守居庸关不是一年两年,蒙古骑兵的强横自然是心中有数,当下叹道:“也就是沈大人您亲自领兵,换作他人,莫说是鞑靼中军主力,便是小股骑兵,几千兵马也无法抵挡。”

“所以大人,还是莫要轻兵冒进,不若从长计议,从居庸关出发,缓步而行,待寒冬降临鞑靼撤兵,尾随其后逐步收复失地,扬我大明国威。”

这话可以说说到沈溪心坎儿里了。

李频此番话说得婉转,所提观点,跟沈溪设想基本一样,就是不着急出兵,等鞑靼人主力撤了再出击。

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不动我不动,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守住一个“怂”字,绝对不跟鞑靼正面交锋,如此就不会遭遇失败,就算最后计算功劳时没有大功,至少也无过。

本来这个建议极好,但问题是朝廷不允许这么做,沈溪被朝廷当成炮灰一样送往西北,领的是延绥巡抚的差事,朝廷那些大佬会说,你沈溪身为延绥巡抚,进兵未到延绥镇,尚在几百里外的居庸关就畏缩不前,那你去西北的目的就是消极避战?

“畏缩不前,实不可取。”

沈溪苦笑道,“本官始终要为天下黎民负责,与鞑靼这一战,乃是我大明朝廷准备良久的一场战事,为的是扬我国威,若等到鞑靼主动撤兵再出击,那时本官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话,如何有面目在朝中自处?”

*************

ps:第三更到!

大家不要认为天子把大明军队写得太弱了,实际上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即便是取得所谓大捷的京师保卫战,固守大同、宣府等卫城的郭登、杨洪等素称骁勇善战,但瓦剌进攻和过境时,也只知道婴城自守;紫荆关遇险多次求救,概不发兵,坐视雄关被破;甚至瓦剌人遭遇失败撤退,也不出城堵截,坐视其自如退去。

沈溪是文臣,没办法练兵,以疲弱之兵应对鞑靼铁骑,其后果不问可知。

当然,沈溪肯定会想办法,最终打败鞑靼人!请大家拭目以待。

最后,这几天卡文严重,六七个小时才能出一章,大家看在天子如此勤奋的份儿上,凌晨一点还不睡为大家更新,来一波订阅和月票鼓励吧!

第八七四章 喜婚第二三〇七章 荒村帝王第四三六章 阳明找我谈心学第二二七九章 提请第七四六章 第二份文币第二二六五章 权臣第二〇〇六章 同流合污第一一二二章 暂时平安(第四更,求月票)第四九四章 当庭翻供(第七更)第一〇八五章 战争财(第一更,求月票)第二五〇一章 我的梦想第一九四三章 长见识的谢迁第七四九章 无解的局(第三更)第一二一三章 注意你的言辞第一五四二章 紧急军情第一九九七章 失心疯第一四〇七章 扶植傀儡第二三九九章 夜访第一〇三二章 先见之明第一三九八章 固执的女人第二九七章 罪不容赦(第四更)第一七四八章 揽权第八一八章 放火杀人(第三更)第二四八七章 争抢功劳第九五〇章 危机四伏第八十章 火爆中的困境第四六二章 今时不同往日(下)第二三九六章 唯一人选第一二三二章 先行联络第一八五二章 姜是老的辣第五三一章 衙内二世祖(第一更)第一七四二章 势成第一九〇一章 宣府建行在第八十八章 红袖添香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二〇〇三章 决战朝堂第三七二章 没名气不好混第四十三章 世态百相第三九五章 斗画(第五更,贺盟主磊洋)第三二五章 厚礼相赠(第五更)第二一二八章 一场空第一一八七章 太子监国(中)第一一四五章 最后的防线第五十三章 死而复活第二〇八四章 口无遮拦第一一二八章 不那么简单(第三更)第一九五五章 血书第七七四章 杨廷和第五五四章 案中有案(第二更)第一九九三章 旧案旧人第七八九章 重建商业版图第一二四七章 先胜一场第二四八八章 热火朝天第九七八章 简在帝心第一三四一章 不难的选择第一七七〇章 难明的生意经第二二二一章 神话第九七四章 临危顾命第一四〇七章 扶植傀儡第五五六章 不收贿赂(第一更)第一三八二章 推广,先从太子做起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为强第一四七一章 分家在即第五一七章 翻脸不认人(第五更)第一五四八章 驱不完的邪第九七五章 虚惊一场第九十二章 无言以对第一七九〇章 理所当然第二一八三章 结盟谈判第二四二二章 找个替代者第五三一章 衙内二世祖(第一更)第九九一章 太子的矛盾纠结(第四更)第二二三六章 整合第九〇八章 封侯不易第一九三一章 大限将至第八一七章 拉唐寅下水(第二更)第四〇六章 北镇抚司(第四更,贺新盟主)第三一四章 三朝回门(求月票)第八九二章 义兄和义妹第二一三章 贿考风波(第六更)第一八八四章 出巡第二二四〇章 丧家之犬第一九五章 二人归来四人回第二三七二章 事已至此第一四四二章 司空见惯第一一八章 成药生意第二十七章 据理力争第一一三四章 开脱免罪(第三更)第六三六章 都是来通知我一声的第六四三章 皇宫祈福第二三九七章 后知后觉第九五五章 远行计划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难缠第二四二二章 找个替代者第一四二四章 暗中较劲儿第一五〇〇章 体贴的男人第二三七四章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第九一七章 税赋(第二更,求订阅)第二四七五章 不给面子第一八五九章 死水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