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四章 是非功过

本来中原战乱只是大明朝事的点缀,没人真正将其当回事。

可一夜之间,中原战乱便成为京城官场每个人心中的大患,连皇帝都接连做出安排,对于围剿叛军有了进一步计划。

事不关己的陆完成为排头兵,突然之间就要领兵出征,而陆完得到的兵马数量少得可怜,只有两千,更好像是一支专司负责后勤辎重的人马。

至于之前沈溪所提让王守仁领兵出征之事也被放到了一边,这连王守仁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毕竟王守仁刚回京城担任侍郎,对于兵部事务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需要陆完这个老人提点,不曾想居然是陆完奉命出征,在沈溪休沐的情况下,他要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兼领兵部尚书事。

这在王守仁看来,肩上的压力未免有些大了。

再让王守仁做选择的话,宁可领兵平叛,这方面他到底有一定经验,而在处理兵部事务上,则属于门外汉,在各方协调和用人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朱厚照调遣兵部左侍郎陆完出兵之事,在朝野引起一定波动,虽然朱厚照没明确说这是源自于沈溪的建议,但朝中人基本知道朱厚照是在听取沈溪的意见后才同意增兵。

至于张苑绕过内阁上呈沈溪奏疏之事,也为朝中人热议,很多人开始将张苑跟之前的刘瑾做类比,觉得阉党有卷土重来之势。

谢迁听说这件事后,不住咳嗽,这会儿身边没人听他倾诉,杨廷和、杨一清等人都在忙着安排调兵以及筹备军资等事宜,他称病在家,感受到朝廷不受自己掌控的无力,与沈溪在家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

“不行,做事不能如此简单粗暴,他们知道些什么?”谢迁说是可以放下,但其实根本就放不下,他的掌控欲很强,在家里实在是闲不住。

他想回朝办事,但又抹不开面子,恰好谢迪过府询问他的病情,他便将谢迪叫到书房,耳提面命,详细安排一番。

谢迪赶紧遵命去将王守仁请了过来。

“谢阁老!”

王守仁见到谢迁时还有些拘谨,便在于他回京城后没来拜访谢迁,之前他投递过拜帖,但因兵部事务繁忙,一直抽不开身登门来拜访。

谢迁语气淡然,问道:“伯安,你回京城多久了?”

王守仁小心翼翼地回道:“初九回来的。”

“那回来有些时日了,为何不到老夫这里来走走啊?”谢迁打量着王守仁,目光中隐隐有失望之色,“老夫对你可是寄予厚望啊。”

王守仁面色略带惭愧,低下头道:“晚生怕唐突了谢老,本想等熟悉兵部事务,一切走上正轨后再来探望谢老,避免谢老病情加重!”

谢迁摇头:“你能来就好,根本就无需担心老夫病情轻重问题……老实告诉你吧,老夫身体还算康健,远没到半身入黄土的时候……最近兵部怎样了?”

虽然谢迁对朝廷的事情基本上都算了解,但还是故意装出一副不知情的模样,让王守仁说明。

王守仁赶紧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跟谢迁说明,连朝廷安排陆完领兵之事也没落下,谢迁皱眉道:“你回朝没几日,就要以侍郎行尚书事,能行吗?”

王守仁赶紧表态:“晚生必当尽力而为。”

“若是能力不行,光尽力可没用。”

谢迁说话毫不客气,等出口后才察觉这么说不合适,大有指责王守仁能力不行之意,连忙改口,“当然,伯安你是有能力的,所以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若事情实在难以解决,还可以去问之厚,你们是同年,关系应该不错……”

王守仁本可以说自己去拜访沈溪的事,但一想到谢迁或许会介意,所以干脆避开这个敏感话题,恭敬领命:“谢老提醒得是。”

谢迁再道:“之厚如今也在家中养病,不过以他的年岁,身体不应有大碍……在这种危急关头,他应该勇敢地承担起重任,尽心尽力帮助朝廷平叛……到底他不是孩子了。”

王守仁大概听明白谢迁的意思,心想:“谢老之意,莫非是想让我去劝说之厚早些回朝?”

回到京城后,关于沈溪跟谢迁之间的芥蒂,王守仁已调查清楚,自然知道之前谢迁对沈溪的打压,明白谢迁跟沈溪之间的症结所在。

谢迁有些感慨地说道:“其实之厚领兵出征最好不过,他多次担任督抚用兵,又总揽对鞑靼战事,南征北讨未尝败绩,虽然我们不能用过往的成绩定义将来,但总归他治军还是拿得出手的,军事方面的安排,你可以多听听他的意见。”

“是。”

王守仁又赶紧应声,心里却在想:“之厚身为兵部尚书,本来兵部事务就该听从他的命令,还用得着谢阁老你单独提醒?谢阁老莫不是抹不开面子,想借我的口跟之厚交待一些事吧?”

想到这里,王守仁道:“谢老,之厚因跟陛下在一些事上产生矛盾,才未回朝,这会儿让他直接插手兵部事务似乎也不合适……不知您老对他有何交待,晚生可以一并告知他。”

谢迁对于王守仁的“觉悟”非常满意,点了点头道:“你去跟他说,老夫不会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当下形势仅靠他一人也不妥,让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匡扶社稷上,别想着跟陛下犯拧,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

王守仁心想:“之厚称病没回朝当差,谢阁老也一样,现在谢阁老要让之厚回朝,大概意思是谢老自己也想回朝……但谢老是心病,跟陛下间有芥蒂,那就是想让之厚从中斡旋,让事情可以圆满解决?”

王守仁叹了口气,道:“谢老一心为朝廷,晚生素来佩服,之厚对谢老您的贡献也非常赞许,想来会上疏陛下,让陛下多来谢老这里问策才是。”

谢迁心高气傲:“老夫可没有这层意思,只是想为朝廷尽一点绵薄之力罢了。”

听到谢迁的话,王守仁彻底明白是怎么回事,赶紧行礼:“那晚生这就去找之厚谈谈,谢老您多休息,有事的话知会一声便可。”

……

……

谢迁想回朝,却抹不开面子,想要靠旁人帮忙斡旋。

王守仁将这层意思告知沈溪也无用,沈溪自己没心思回朝,甚至有撂挑子的打算。

不过出于对谢迁这个长辈的尊重,沈溪还是上了一道奏疏,陈述谢迁早日回朝对稳定大局的重要性,他知道这奏疏会被张苑压下,却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手段,听之任之。

谢迁自己把跟皇帝的关系给搞僵,怪不得旁人!

有关朝廷出兵的问题,沈溪没有多关心,因为朱厚照一直都没给他机会。

几天下来,府上平安无事,沈溪把中原各地情报详细归纳汇总一下,总结叛乱前因后果以及进程,惊讶地发现很多情况跟历史记载有诸多相似。

“我做了那么多事情,历史依然沿着既定的走向发展,我这个小蝴蝶到底能做什么?”沈溪心中多少有些颓丧,“若再过几年,朝廷局势稳定下来,我的存在价值只会更低……皇帝对我的猜忌愈发明显,兔死狗烹乃是君臣长久相处的不变法则。”

沈溪接连上了几道表章,全都涉及军机,至于朱厚照是否能看进去,对他而言不是很紧要,他只是尽自己臣子的义务。

二月十五,陆完领兵出京,虽然统领的兵马很少,但沈溪却确信陆完有能力平息叛乱,心情放松不少。

二月十七。

李鐩过来跟沈溪汇报造船进程,期间谈到陆完出兵之事,言语中非常感慨:“陛下只从京畿周边调拨两千步骑随陆侍郎出征,如此要抵挡数万叛军,恐怕有些困难,最后非得之厚你亲自出马不可。”

之前李鐩等人都刻意避免提及有关沈溪领兵之事,但如今中原叛乱闹得满城风雨,渐渐也不再避讳。

就算跟沈溪关系不错的官员,也都在思索是否该促成沈溪出山,好像平息匪乱非沈溪领兵不可。

沈溪对此一笑了之,语气淡然:“陆侍郎胸有雄韬,他领兵的话定能旗开得胜,绝非平庸之辈可比。”

……

……

沈溪的话,如同大预言术一般。

二月二十四这天一早,顺天府奏报,陆完领军跟叛军一部在得胜淀以北地区交兵,陆完以两千亲军配合地方不到两千卫所兵马,将叛军一万余众杀退,随后又在追击中歼灭乱军五千余人,战果惊人,斩首两千,俘虏近万。

消息传来,满朝震惊。

本都以为只有沈溪领兵才能取得丰硕战果,不想陆完也能取得,而且还是在出征不到十天的情况下。

随着陆完将叛军先锋击败,游弋在文安与大城一线的叛军主力士气大跌,向东南方溃退,再也无法威胁京畿之地,霸州威胁随之解除。

张苑于当日下午将消息奏禀朱厚照。

虽然此时朱厚照每天都在宫里过夜,但还是折腾得厉害,尤其是宫市修好后,朱厚照夜夜笙歌,甚至将大婚之事都抛诸脑后,宫外的女人,包括花妃和丽妃都被他不止一次带进宫里,不过都没有安排固定居所,次日会派人送回豹房。

朱厚照在纳豹房女人进宫之事上并不那么热心,显然不想履行之前对花妃和丽妃的承诺。

“……陛下,沈大人举荐的这位陆侍郎,领兵作战确实有一套,才几天工夫就取得一场辉煌大捷,这下京城威胁暂时得以解除,听说叛军主力受损严重,已退到运河以东,之前派出的两路人马主动配合,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

张苑很高兴,觉得这是表功的大好时机,就算陆完不是自己举荐的人,功劳落不到他身上,但到底是沈溪把人推选出来,而他之前也帮忙说了话,朱厚照高兴起来从不吝惜赏赐,他身为司礼监掌印也会跟着得到好处。

朱厚照兴奋之余,却叹了口气:“话虽如此,但朕还是有不满意之处……陆侍郎不过带了两千人马便贸然跟叛军交战,若失败的话,叛军岂非要趁势杀到京城脚下?他这么做可说非常冒险。”

对于皇帝的“真知灼见”,张苑并不认同,在他看来,陆完这属于艺高人胆大,也正契合沈溪之前上奏提到的,要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派出的兵马以京营将士为主,肩负着保卫家园的重任,而不应该临时从西北调兵应急。

但皇帝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叛军虽势大但没有攻坚能力,对京城威胁不大,所以就算杀退贼人功劳也无法与西北一战相比,但若陆完冒险失败的话,叛军士气大振,说不一定会一鼓作气拿下霸州等县城,从而获得攻城器具,如此一来京城就会处于险地,臣子的做法就显得有些不妥。

张苑道:“或许乃是沈大人安排,所以陆侍郎才会如此自信,在调度方面几乎没有瑕疵,几路人马配合都很妥当。”

朱厚照听到这里才点头:“如果是沈尚书调兵遣将的话,朕倒可以松口气,沈尚书的安排总不会让京城置于险地。不过朕还是要下诏,告知负责平叛的各路兵马,不能冒险突进,防止出现先胜后败的情况。”

“是,是!”

张苑嘴上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陛下可真苛刻,陆侍郎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都不满意,还要接下来不轻举妄动?若按照您老的意思,以前我那大侄子取得的胜利,哪次不是轻兵冒进后取得的?看来在您老心目中,不同的人领兵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的话我最好还是别掺和进去,总归功劳都不是我的。”

……

……

朱厚照似模似样做了一些军事部属,全都似是而非,不过大概意思却让张苑明白,那就是有事去问兵部尚书。

张苑见过朱厚照后甚至还有些莫名其妙:“功劳是陆侍郎所得,但为何看来陛下非但没有赏赐之意,还想要问责?而那位在家闭门不出的沈家小子,只是上奏提了一些建议,就把功劳的大头拿走?”

见过皇帝后,张苑马不停蹄去见沈溪。

这几天张苑正苦于没有理由见沈溪,生怕沈溪有什么计划不知,让自己落于下风。

他最担心的是小拧子和张永等人跟沈溪掺和在一起,从皇陵回到京城后不久他便调查清楚众太监跟沈溪的关系,发现小拧子跟张永曾得到沈溪支持,甚至张永险些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张苑到沈家,这次没有大意,一路小心谨慎地到了书房,没有看沈溪的手稿和书册,坐在客座上喝茶等候。

过了许久,沈溪从内宅出来,张苑主动起身行礼。

“……中原战场有消息了。”张苑行礼后,凑上前低声说道。

沈溪点头:“意料中的事情,陆侍郎领兵作战颇有一套,此番得胜乃是他运筹帷幄的结果。”

张苑惊讶地问道:“难道不是你在背后指点之功?”

沈溪瞟了张苑一眼:“此话从何说起?本官近来都在府中安心静养,少问军情,为何要说是我在背后指点?”

张苑笑道:“其实沈大人不必如此在意,你就说是自己指点又如何?陛下才会相信陆侍郎的用兵韬略,有功劳你来领,有过错旁人承担,这种好事谁不愿意?”

“呵呵。”

沈溪冷笑不已,“就怕事与愿违,旁人以为是我沈某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有了功劳不落在我身上,一旦有过错和失误,却往我身上推,到头来我身在府中还要背黑锅……这样可不行!”

张苑怔了怔,仔细一想才明白沈溪的意思。

陆完是沈溪举荐去领兵的,陆完代表的沈溪,陆完现在取得功劳,旁人都会称颂,甚至连皇帝都不自觉将功劳推到陆完身上,忽略沈溪的作用。

但若陆完在外领兵有了差错,天下人都会谈论陆完因何出兵,会把责任往沈溪身上推,到时沈溪难辞其咎。

张苑道:“沈大人,有些事咱家不隐瞒你,之前咱家跟陛下提及陆侍郎这一战的功勋,陛下觉得大为不妥,轻兵冒进乃兵家大忌,陛下不想为了几个毛贼,而令京城处于险地,也是咱家说或许是沈大人您力主接战,确保可万无一失,陛下态度才有所改观。”

沈溪语气冷漠:“这不正好应了本官刚才那句话么?”

张苑叹了口气道:“还是陛下信任你,这次你不领兵而让陆侍郎领兵,多少有些犯险。其实你出去一趟也无妨,从北边到南边,一路奏凯,最后平海疆来个衣锦还乡,何等荣光?地方官员对你的孝敬不会少,金银珠宝美女珍玩不是应有尽有?”

沈溪打量张苑道:“这是你的意图吧?”

张苑笑道:“若是咱家有沈大人的本事,早就主动请缨带兵出征了,不过现在咱家在陛下跟前做事,要在朝中处理那么多公务,哪里能抽开身?不然的话,跟着沈大人您出去走一趟,做个监军,也有不少油水,这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沈溪对张苑的话置若罔闻,摇头道:“若无他事,本官要安心休养,便不多招待了。”

张苑道:“何必着急呢?陛下之意,是想让你针对中原战场制定一系列军事计划,由朝廷负责调遣地方人马,几路进剿兵马相互协同,共同消灭匪寇……这件事非你出马不可,旁人谁有那能力?”

……

……

不亲自领兵却要在背后运筹帷幄,哪怕君臣间有嫌隙,这种差事也必然会落在以知兵著称的沈溪身上。

沈溪对此很无奈,本可以直接推手不管,但文官集团肯定会拿这件事攻击他,你一个文臣为了跟皇帝置气连天下苍生福祉都不顾,忠孝节悌的儒家思想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沈溪深刻领会到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对他来说,眼前的事并未有多难,不过再上几道奏章的问题,至于张苑言外之意想让他出谋划策对付江彬,沈溪全当不知。

次日沈溪准备好奏本,交到通政司,接下来又可以轻松几天。

文臣武将领兵在外,不可能完全受朝廷节制,而且他上奏不过是建议朝廷如何做,最终的决定权在朱厚照身上。

沈溪身为休沐在家的兵部尚书,没有直接调动兵马的权限,而朱厚照对这些事似乎也没那么在意,直接让张苑安排五军都督府的人处置。

如此一来,为难的变成了五军都督府中的勋贵,张懋本来想在家里躲清静,没事下下棋溜溜鸟,但现在中原战情紧张,他不得不在京城各处跑,不但要去兵部串门儿,连谢迁家里也要拜访。

谢迁虽然接见了张懋,却没有深谈。

谢迁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行军作战兵马调动上远不如沈溪有本事,他给张懋的建议是直接去找沈溪问策。

一旦朝廷太平无事时谁都想把沈溪踩下去,可一旦大明疆域内出现战乱,谁又都把沈溪当作是救世主一样对待,连谢迁都无法免俗。

二月二十八,朱厚照下御旨,让马中锡配合陆完进兵,等于说是陆完当主帅,马中锡负责打下手。

之所以朱厚照会下达这样的圣旨,乃是张苑一直在皇帝跟前告状的结果,因为张苑想借助打压马中锡的威信来进一步打压江彬和许泰,虽然他没直接说江彬和许泰在行军中拖延和滞缓,却变相让朱厚照知道,除了陆完这路人马进军顺利外,其余人马接连受阻,未有寸进。

“……北上的这路叛军二十万是有的,就算一群草寇,也对朝廷有威胁,听说叛军拖家带口,老弱妇孺负责后勤,运送粮草,简直是全民皆兵……”

司礼监内,张苑对张永、高凤和李兴说着话,显得很有主见,但其实很多内容不过是把下面呈奏上来的东西总结一下,至于具体策略他基本是门外汉,只知道听从皇帝或者沈溪的安排,再或者把所有事交给陆完做。

高凤和李兴在军事上没有天赋,只当旁听,而张永则低着头不言不语,如此一来其他人不由自主往张永身上看。

连张苑都知道,司礼监中最知兵事的人非张永莫属,不但因为张永屡次跟随沈溪出征,也在于现在张永手上有一定兵权。

张苑说了半天,拿起桌上的茶水道:“咱家口水都说干了,你们倒是拿出个主意来,别在那儿装哑巴!”

高凤道:“张公公,您让咱家如何说起?出兵之事,要么是陛下下旨,要么是听从沈大人的意见,咱这些身体残缺之人本就不该牵扯进去,若说咱太监中有懂这些的,怕是要找谷公公和马公公吧?”

从弘治帝开始,大明朝还是出了几个有本事的太监,懂兵的并非只有张永一个,还有马永成和谷大用。

张苑没好气地道:“咱家马上就要跟陛下谈平乱之策,你们一个个这么装糊涂,怎么屁大的建议都没有?”

张永这才抬起头来说道:“其实高公公说得不错,军机大事还是沈大人最明了,他虽然休沐在家,但最近也上了不少奏疏,应对各地叛乱都有建议,该多听取他的建议,咱这些人还是少掺和,若出了什么问题怕是承担不起。”

这次不但高凤点头,连李兴也跟着附和,在提议这种事情上,他们达成一致意见,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一概装哑巴。

张苑气恼道:“沈大人为何休沐在家,难道你们不知?”

张永跟高凤对视一眼,张永道:“到底是为何,咱家不好说,那是陛下跟沈大人之间的事,张公公若是觉得沈大人不在朝有所不便的话,也可以在陛下跟沈大人之间做出斡旋,早些化解嫌隙才是。”

张苑冷声道:“一个个说风凉话倒是在行……咱家就明说了吧,这次陛下不但要平乱,还要倚靠沈大人和陆侍郎外的人来平乱,之后就会栽培出几个权倾朝野的人物……你们都知道是谁吧?”

即便三个秉笔太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会儿也要装糊涂,便在于他们跟张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是那么紧密,怎么都不肯出谋献策。

“那又如何?”张永道。

张苑黑着脸:“就算不是火烧眉毛,眼看火也要烧到身上来了,你们一个二个还在这里装蒜……咱家是不会把你们怎着,但若有外人得势可就不同了,以后你们谁有资格去见陛下?他便代表陛下的意志,要你们生便生,要你们死便死,总归不得好死!”

无论张苑把问题说得有多严重,三个秉笔太监都一脸淡漠,好像张苑所说的事跟他们全无关系。

李兴叹了口气道:“张公公,您说的人不就是江彬吗?他到底身上带把儿的,就算再有本事,真能取代咱们不成?你说他会舍得把那把儿给切喽?”

张苑气恼地道:“一个个都没见识,真以为在陛下跟前活动一定不带把儿?那是几时的旧观念?钱宁之前不照样得陛下宠幸?”

“钱宁现在不没机会靠近陛下了么?”李兴乐呵呵问道。

张苑正要继续骂,张永道:“陛下跟前服侍是否需要净身,跟张公公是否去请教兵部沈尚书无关,既然张公公不去问,那就是说有些事陛下不想跟沈大人商议……先把话挑明,咱也可以坦诚说事。”

张苑不好作答,对于朱厚照跟沈溪之间的关系,还有他私下里的谋划,他不打算跟眼前几个人说明。

高凤年老持重,出来说和:“行了行了,少吵吵两句,都在司礼监任职,咱不该自乱阵脚……谁懂军情谁去说,在下这把老骨头,筹备陛下大婚之事便已忙得不可开交,还要在春夏之交让沈小姐入宫……事情仓促。几位,在下先告退了。”

说话间,高凤站起身便要往外走,却被张苑拦了下来。

“怎的?张公公还有事?”高凤问道。

张苑道:“高公公,明说了吧,陛下现在不想什么事都靠沈大人,咱家也不想全靠他,陛下越是宠信谁谁就容易恃宠而骄,居然连陛下都敢威胁!咱都是宫里的老人,道理应该都明白,有些事陛下希望咱能分忧,你要是什么都不做,那就是不忠不孝。”

张永在一旁不屑地道:“问题居然上升到不忠不孝的高度了?”

高凤苦笑道:“咱都少说两句,这不……谁有主意的,赶紧跟张公公提几句,这事就算过去了。”

张永骄傲地道:“既然张公公问了,那咱家便说两句。沈大人调陆侍郎领兵,便说明他对之前陛下任用的人不满,沈大人不亲自领兵,便以陆侍郎为其替身,也便是说陆侍郎的功过跟沈大人休戚相关,陛下现在要调江彬等人统率的西北人马配合陆侍郎进兵,但陆侍郎以两千人马便能击退叛军数万人马……证明叛军的确是一群草寇……”

当张永谈及正事,头头是道,尽管他所说的很多流于表面,却可做到有理有据。

“……若想平叛,又要让姓江的寸功不得,就该建议陛下各路人马皆归陆侍郎统调,再暗中跟陆侍郎交待,算计姓江的一把……”

当张永说完,在场几人面面相觑,连张苑都不说话了。

虽然都知道是这么个理,但都觉得张永把话说得太过直白,若是传到皇帝耳中,张永一定吃不了兜着走的。

“这可是你说的,咱家便按照你说的办。”张苑不想惹一身骚上身,语气带着嘲弄,似乎等着看张永的好戏。

张永则显得无所谓:“便是咱家所言,那又如何?不过咱家要提醒张公公一句,在军事上不问沈大人的结果,就是事后被沈大人记恨,那时候可别怪咱家没提醒过你。”

张苑笑道:“这些不需你张某人担心。”

言罢,张苑带着志得意满往乾清宫而去。

张苑走后,高凤和李兴明显松了口气,高凤道:“你又何必跟他置气?他就是想难为咱,让咱没好日子过。”

张永不耐烦地道:“与其在京受气,不如在外监军,咱家非要吃他的闲气不可?”

李兴问道:“张公公这是准备出外监军?以您这身份,怕是只有沈大人出兵时,才能劳动您吧?”

张永道:“谁出兵不一样?咱家便主动跟陛下请调,大不了去给陆侍郎当监军太监,为国效命难道还要分给谁效命?但若是沈大人出兵,那自然更好了,军功唾手可得,咱家还求之不得呢。”

第四八一章 谢府赏画(第四更)第一四四章 姐妹是最好的联谊第二四八〇章 尔虞我诈第二〇一一章 夜入豹房第五四三章 任君采撷(第三更)第九四八章 匪情第五八四章 北还(第四更,祝AndyFans盟主)第一一三八章 信使第二〇一〇章 事态扩大第三七六章 周胖子(求订阅)第一七二五章 奇耻大辱第一五四七章 胸襟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二六四九章 上门拿人第一二九五章 筑京观第三七五章 帮忙(求推荐票)第一七一三章 入京第七〇五章 赖你没商量(第三更)第二〇五八章 战时衙门第七八二章 做事拉你一把第二六二六章 大航海第一四九七章 局外人第六九〇章 为之欢喜为之忧(第三更)第七二三章 阴谋(第四更)第一〇九五章 大胜之后第七九一章 跳棋(第一更)第一七一六章 市井之徒第二三一五章 颜面第一第一九二章 悲喜两重天第八〇六章 老爷回府了(第四更)第五十四章 小军师第三九三章 唐伯虎砸场(第三更)第二五八一章 权臣第二二五一章 抢位第三八〇章 自负的江栎唯第八〇六章 老爷回府了(第四更)第一四〇五章 出人意料第一〇〇四章 激励第七十九章 请人第八一七章 拉唐寅下水(第二更)第七〇三章 老子有钱(第一更)第四五八章 王琼告状(第七更,献书友)第三六五章 才子?靠边站(下)第一四四三章 君前召对第九三二章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第二四一五章 国富民强第九八七章 谢恒奴有喜第一三四五章 政治危局第一八三七章 恣意第九〇五章 去琼州(求月票)第二三四四章 不稀罕第八四二章 贸易第一五〇〇章 体贴的男人第一八〇一章 说服力第一二八六章 献俘第四一九章 生意人本色(第二更)第一七九〇章 理所当然第五五三章 陷阱已挖好,请跳第一一〇六章 求和?第一八八三章 做文章第一〇七八章 激将第六七一章 抵京第一六六三章 历史轨迹第二二四〇章 丧家之犬第三三七章 乡试(下)第一〇四章 姐妹齐心,其利断金第一四一三章 各自表演第二六六二章 非常时期第二〇四〇章 以政策换利益第一九三六章 三不管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谋划(求月票)第二六二〇章 之厚是能臣第一四〇六章 白捡第一六七一章 无心应酬第九九五章 过泉州第二四〇四章 谈条件第二四二〇章 去打架的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第二三一三章 总有混子第三四八章 回家的诱惑(第五更)第一六〇章 一无是处的男人第一二四三章 拒不出兵第一三三一章 得尝所愿第一〇五九章 雄关(第一更)第一八四章 美轮美奂的银票第一九六六章 让他入阁第二〇七八章 带皇帝交友第一三四五章 政治危局第九五四章 太子饶命第一八二九章 迟迟不到的捷报第四四一章 翰林院(第三更,谢所有书友)第三八〇章 自负的江栎唯第二一八七章 杀子之仇第二五一二章 拆台第六十二章 新铺子的选择第二四二八章 见风使舵第八四四章 喜事第一二六九章 撤兵回京第一〇一四章 没有未来的女子第一三八三章 反感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