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蒙学

学塾名开文学馆,位于城中西溪河畔,拥有房舍五间,三十年多前本是沈家产业,沈家衰败后由宁化大地主伊彦谦买下,捐资办学,成为今天的学塾。

开文学馆规矩森严,本来不愿意招收插班生。但因沈家大郎和六郎都在这儿读书,沈明钧苦苦哀求之下,先生终于拧不过答应下来。

沈明钧拜的先生名叫苏云钟,字伯汇,虽然只是秀才,但经他教导出来的学生有不少过了童生试,在地方上颇有名气。

苏云钟年约五十出头,两鬓带着银丝,脸上有着淡淡的皱纹,但目光炯炯有神,显得极为睿智。拜师时他坐在正堂椅子上,头顶是“循序善诱”的匾额,墙上挂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

沈溪恭敬地磕头敬茶,又给先生行礼问安,最后接过苏云钟递过来的《论语》,这是开文学馆蒙学的第一本书。

虽然有的学堂以《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作为启蒙书籍,但由于此时读书不易,许多人读到中途就不读了。为了让学生自小便明白事理,许多学堂便打破常规教习《论语》,让学生熟读圣人言论,在今后的生活中身体力行。

“尔要欣然向学,切不可朝闻夕废,来日问贤明,求于著学之间。”苏云钟以缓慢的语气训诫道。

沈溪再次恭恭敬敬磕头领受,拜师仪式这才算是结束。

马上有书童送沈溪去课堂上课,沈明钧则留下来把束脩敬上,原本正式而隆重的拜师礼,因为沈溪是插班生而变得相对简单。

沈溪带着《论语》到了课堂,眼前一方方小案桌整齐有序地摆在地上,学生们盘膝坐在地上,摇头晃脑诵读。

学塾只有苏云钟一个塾师,但收的弟子却不能教一样的知识,因此基本上年岁大的在一个屋,为过县试考取童生而努力,年岁小一些但已经开始涉及四书五经内容的半大孩子在一起,最后才是沈溪这些刚开蒙的弟子。

沈溪刚走进学堂,沈元就发现了他,连忙放下手里的书本,挥手打招呼。

沈元毕竟只年长沈溪一岁,被送来学塾读书仅三个月,没有成年人的勾心斗角,对他而言沈溪只是他的堂弟而不是竞争对手,所以表现得极为亲热。

沈溪向沈元点了点头,捡了个空位坐下,不多久,苏先生就来了。

苏云钟先检查了学生们的桌椅,看看笔墨纸砚和书本是否摆放整齐,最后来到最前面的位子面对满屋学生缓缓坐下,道:“今日尔等多了一位同窗,他也是沈家郎,与沈元乃是兄弟。”

沈溪站起身来鞠躬:“先生好,同学们好,我叫沈溪。”这套动作几乎算是条件反射,以前上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第一天,他就是这样给还没有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打招呼,简单介绍自己。

苏云钟却脸色一沉:“没问你你说什么,还不快快坐下。虽然你刚来,但本先生也不会特别为你授课,若有课业不懂,就问你兄长,再有不懂的,可问同窗。”

沈溪心想这时代的先生果然一个个都眼高于顶,毕竟学塾先生少而学生多,一个人要教大、中、小三个班,根本就忙不过来,以至于到最后竟然也没说一句不懂的问先生,可见这时候的师道尊严并非简单说说而已。

苏云钟介绍完沈溪,拿起桌上的《论语》,语气悠长:“今日教给尔等下一段,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尔等先自念几遍,若有不识之字,等先生回来后再与尔细说。”

说完苏云钟起身出门,不用说是往旁边去教另外两班的学生。

等先生背影消失在门背后,屋子里马上就喧闹起来,倒不是学生趁机捣乱,而是刚才苏云钟读得很快且只读了一遍,句子非常生涩学生听不懂,连字都认不全,更别说完整读下来了。

沈溪则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交头接耳,而是默默地把整部《论语》翻阅一遍。

手上的《论语》并非全本,而是《上论语》,也就是《论语》的前十篇,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前世沈溪教授古汉语,对《论语》可谓滚瓜烂熟,看到句子便明白什么意思。

再世为人后,沈溪的记忆力显著提高,隐有过目不忘之能,仅是翻阅一遍,这半部《论语》共十篇便已熟记于心。

就在沈溪翻阅《论语》的时候,突然一只手伸了过来,把沈溪的书本给重重地按了下去,把沈溪吓了一大跳。抬起头一看,却是刚才走出教室的苏云钟。

见先生折返,刚才还在交头接耳说话的学生全都安静下来,整个课堂内鸦雀无声。

苏云钟大喝一声:“站起来。”

沈溪老老实实站起,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惹得先生生气。

苏云钟教训道:“子曰:温故而知新,尔刚读书,教与尔的圣贤之言不读,却随便翻弄,必心有旁骛,何来作学问之踏实?”

沈溪这才知道犯了先生的忌讳,原来学问不到,随便翻弄《论语》后面的内容都不成。

“伸出手来。”苏云钟严厉地说道。

沈溪见苏云钟手上拿着木质的戒尺,心里有些忌惮,但还是乖乖地把手伸了出去,结果“啪啪”两声手心见红。沈溪疼得直咧嘴,好在苏云钟手下留情没狠抽,不然他的手非要疼上几天不可。

“坐下。”

沈溪老老实实坐下来,把书翻到苏云钟之前教的那一段。

苏云钟看了一眼,心里有些奇怪,一个刚蒙学的稚子怎能准确把他所教的内容在书本里找出?不过他只当是凑巧,径直往正前方的位子坐下,拿起《论语》问道:“刚才教的这句尔等可有念熟?”

“念熟了。”

学生们见沈溪被戒尺打手,言不由衷齐声回答。

“那尔等可有人知,此句乃是何意?”先生追问。

这下没人应声了,所有人中只有沈溪知道什么意思,但他不想太引人注意。

此番来上学沈溪的主要目的是混日子,或者说是混文凭。他有真才实学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缺的是一个可以给他正名的出身和文凭,为将来科举进仕铺平道路,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很清楚。

目前不宜太出风头,凡事随大流,日子能混下去就行。

“朽木不可雕也!”

见没人回话,苏云钟很不满意地摇了摇头,随即解释道:“这句话是说,君子当博闻强识,学习广泛的学问,以礼法约束己身,方能不离经叛道。尔等也要遵循圣贤之言,不可有违。”

“弟子谨记。”

学生在回答先生问话和训斥的时候全都是异口同声,沈溪大感有趣,感觉就像小学下课时同学们喊“老师再见”那么整齐。

一天两个时辰,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中午在学塾吃午饭。

一天下来,总共就学了两句圣贤之言,苏先生让学生把字写下来……并不是用笔写在纸上,这年头宣纸很贵,学生用笔墨写字可不是普通人家承受得起的,所写的字都是用木炭写在木板上,写得不对就重新写,直到写出的字跟书本上完全一样,交给先生看过,才允许收拾东西回家。

沈溪没有早早交功课了事,而是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这才把他故意写得歪歪斜斜的圣贤之言呈递上去。

苏云钟看过之后略微点头,沈溪终于可以收拾书包回家了。

第七九〇章 龙体有恙第一六二五章 初议正德第五三六章 皇后的嘱托(第一更)第一六四七章 北上之路第一一五二章 临战第二二七〇章 偏向虎山行第二一三五章 分分合合第七十二章 给小萝莉当先生第二五四四章 政策和对策第四二二章 请画(第五更,盟主加更)第二一六〇章 联合告状第六三〇章 争执(第二更,求保底月票)第一六六四章 最后的对策第二四〇章 最先和最后(第四更)第九八二章 最后的钉子(第二更)第二三七一章 不党而党第一〇三八章 仁心(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二一三八章 敢于纳谏第一七三九章 国策第六〇四章 收弟子?(第三更)第二二四〇章 丧家之犬第五一七章 翻脸不认人(第五更)第一〇六章 小财迷第一八二八章 先来的战报第一七四〇章 主动权第二四八章 夫妻礼数第七六五章 我已经死了第一六二五章 初议正德第五二五章 代言(第十三更,献所有书友)第一八〇一章 说服力第二二八五章 皇帝潜逃第二十三章 满城硝烟杨家将第一二四四章 旷世奇才第二一二二章 去喝西北风第二五六六章 奇袭第二五七六章 观念碰撞第二二五八章 有价值的人第二六四三章 值得信任第二四二四章 是非功过第一一〇二章 京城人士(第一更)第二四〇四章 谈条件第二〇九一章 巴结权贵第一〇四七章 一起上路(第二更)第一七八九章 天降官职第九一〇章 有一腿?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二四二四章 是非功过第八六五章 网开一面(第二更)第一九七六章 不交权第一三四八章 生病还是中毒第一九三二章 晚到一步第二一二九章 各怀鬼胎第六〇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订阅)第二八六章 拜见大儒(第五更)第八二四章 官场的人脉资源(第三更)第六八〇章 落难的凤凰第一八四二章 参议权第一七三九章 国策第六七六章 实实在在的赏赐第六七八章 兄妹相认第二四七九章 拨开云雾第八七〇章 李衿的红妆第二一八四章 结果第三五六章 柳下惠?(第三更)第二二五九章 白眼狼第八七五章 秉笔太监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认(第三更)第五四二章 当钦差?(第二更)第一六三八章 反常第一〇〇四章 激励第一九三四章 张懋的支持第六五〇章 前脚进城(第二更)第九五一章 避不如硬刚第二一四四章 眼线第一三一六章 提携第三二五章 厚礼相赠(第五更)第一五五七章 治丧第八五七章 变批发为零售(第二更)第二四〇章 最先和最后(第四更)第二〇七七章 沟通世界的桥梁第一七七章 敲山震虎第一四八七章 其人之道第二〇七八章 带皇帝交友第一七〇五章 谁爱管谁管第二一三〇章 不搞特殊第一六八八章 蛀虫第一三六章我是她的男人第一八九一章 矛盾爆发第一八一四章 见风使舵第一三二九章 沈大人的官威第一八九五章 棋差一招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二四七五章 不给面子第二一一五章 不论身份只论朋友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一一二五章 “马雷”(第三更,求月票)第一二五七章 城上城下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过第二四四七章 不睦第六四四章 谄臣(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