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四章 互利共赢

沈溪尚未到开封府城,知府赵铭愈已带着知府衙门一众属官以及地方知县数人前来相迎。

兰阳县靠近黄河河道的地方,沈溪一行刚刚抵达驿馆门口,赵铭愈立即带着人迎上前,此番迎接倒没有显得有多隆重,官员比起随从的数量还要多。

简单的寒暄引介后,沈溪和赵铭愈一起进了驿馆。

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赵铭愈领着沈溪到了二楼客房,进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下官已将开封府南部诸县的县令调到府城来,如此有何事,都可以从开封府直接下令,再以公函发至地方,做到令行禁止。”

“至于沈国公之前提要跟府城士绅借粮之事,下官已跟他们打过招呼,这两天便会有结果。”

沈溪点了点头。

对于赵铭愈的安排,沈溪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赵铭愈把没有受灾地区的县令调到府城,分明是把开封府城当成救灾总指挥部,遇到什么突发状况方便召集人商议,涉及调遣人手和钱粮,又或者执行中枢的决策等等,县令只需把公函发回各自的县,交给县丞、主簿等属官处理,事情并不会耽误,只是乍一听会有一种临阵脱逃的感觉,让人心里不是那么舒服。

沈溪没有跟赵铭愈多废话,直接问道:“开封府此番能调拨多少钱粮用于赈灾?”

赵铭愈非常尴尬:“地方受灾严重,就算是士绅,府上也未必有多少存粮,加之之前官府已征调过一批,现在要定下确切的数字……怕是有些困难,只能说尽力而为。”

沈溪道:“就算杯水车薪,但只要能救到灾民,也算是开封官府的功劳!赵知府,你辛苦了!”

“哪里哪里,为朝廷做事,卑职哪敢居功?”

赵铭愈嘿嘿陪笑着,丝毫也不敢表功,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按照沈溪的要求完成差事,地方士绅对于借粮之事拒不配合,当下有些心虚地问道,“不知朝廷调拨的钱粮几时可以运到灾区?”

沈溪坐下来,示意赵铭愈坐到对面。

赵铭愈没有客气,落座后亲自为沈溪斟上茶,表现得非常恭敬。

沈溪道:“从目前回馈的情况看,朝廷调拨的钱粮,最少要十天后才能运过来。”

赵铭愈想了想,点头道:“十天时间,应该来得及。”

沈溪闻言顿时皱起眉头:“救灾之事刻不容缓,十天下来要饿死多少百姓?本官来的路上,看到不少灾民倒毙路旁,情况令人发指……且问你,开封府城外的粥场现在可开着?”

“早晚派粥两次,可惜府库存粮不多,每次仅能供应一个时辰……这个之前已派人跟沈国公提过。”

赵铭愈低下头,不敢与沈溪对视,“沿河之地开设有多处粥棚……之前开封府经历战乱,很多百姓刚回归家园,去年秋天播种下的麦子,长势本不错,今年夏天应该会丰收,谁想开春后会遭遇洪水……救灾非一两日之事,恢复生产需要时间,可能赈灾要持续到年底……”

赵铭愈的意思很简单,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粮食一年两收,夏收因水灾而泡汤,洪水退去后,百姓要临时补种作物,整个夏天都要忍受饥饿,直至秋收到来……只有朝廷调拨粮食才能度过这场灾难。

沈溪点了点头:“事在人为!本官替陛下到灾区,是为解地方燃眉之困……当务之急是维持百姓生计,绝对不能再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

……

沈溪在驿馆不会停留太久。

稍事休息,凑合着吃一顿晚饭,一行就要继续赶往开封府城。

简单交谈完毕,赵铭愈下去向知府衙门属官以及各县县令传达朝廷决策,留下沈溪一人在楼上客房。

赵铭愈前脚刚走,马九上得楼来,向沈溪通报最新情况。

“大人,归德府赈灾事项已落实,我们运来的粮食,已送到粥棚,同时到位的还有疏浚河道巩固河堤的工具,灾民将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已派驻人手监督,防止有人贪墨。”

马九道,“还有就是,河南道几位监察御史希望见见您,跟您商议赈灾大计,过后会陪你一起前往开封府。”

沈溪道:“跟地方官府接洽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救灾主力,至于御史言官嘛……实在没时间也没必要跟他们解释太多,等赈灾结束再见吧。”

马九为难道:“可是……御史就在驿馆外,不见不好吧?”

沈溪淡淡一笑:“没什么好不好的,派人去跟御史打招呼,让他们深入灾区看看,不要老盯着我嘛……我来这边,是帮陛下排忧解难,朝廷调拨的钱粮送抵前,要靠地方自救,他们多想想,怎么帮助我把事情落实。”

对沈溪来说,监察御史算是监督官员,相当于军中的监军,他根本就不需要对这些人做交待,哪怕这些人只是想到沈溪身边来做事,一方面混点儿政绩,另一方面巴结上沈溪,以利于日后的升迁。

监察御史对别人来说,威慑力十足,但沈溪却从不放在眼里,他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御史台的官员。

如今沈溪领军出征连监军都不带,凭什么一群言官想对他指手画脚?

马九领命退下,安排下一步往开封府去的事项,队伍安保工作以及沿途食宿正是由他和朱鸿完成。

……

……

沈溪做事雷厉风行,而被皇帝派遣来协助他的张苑,这两天却苦不堪言。

本来张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追上沈溪的步伐,但沿途得到的消息,却显示他跟沈溪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可能沈溪救灾结束都到不了沈溪跟前。

为了不被朱厚照事后追究懈怠之罪,他只能拼命追赶,离开徐州后便乘坐马车,有时候大半夜还要赶路,要休息也只能在车里,忍受沿途无休止的颠簸,两天下来他的精神都快崩溃了。

“我这大侄子,诚心想要我的老命啊……我本来就是急匆匆南下,他走在前面也不知等等……”

这天一清早,队伍到了一处集镇。

张苑派人去打听,听闻这里叫马牧集,已经是河南归德府地界,心中一喜。赶了一夜路,腰酸背痛,张苑吩咐队伍歇一歇。他下得马车,舒展了下腰身,准备走上几步,到前边道旁冒着袅娜白气的包子店吃过早饭再走,却有快马从远处而来。

张苑心里直打鼓:“坏了,坏了,每次信使来通报消息,都说我那大侄子距离又远了,感情我这么星夜兼程,还是比他慢。”

果不其然,信使一来,跟张苑说明当下的情况,张苑一拍大腿:“好不容易到了归德府,他又跑去开封府?他这哪里是赈灾,根本是带着咱家遛狗玩啊!”

旁边随从没听清张苑的抱怨,上前问道:“公公,您说什么?”

张苑怒道:“跟你们没关系!现在距离开封府城有多远?”

随从为难,支支吾吾道:“具体有多远不清楚,但想来两三百里是有的,要追上沈大人还需要努力。”

张苑骂骂咧咧:“咱家没努力吗?大晚上连觉都没睡,硬撑到现在,这会儿全身就跟散了架似的……派人去洛阳,通知河南巡抚和布政使司衙门,让他们去开封府城汇合,总之咱家到了开封要见到人……就算沈国公离开了,咱家也只认开封,不想再折腾了。”

……

……

沈溪连夜抵达开封府府城外。

沈溪没有进城,而是带着赵铭愈等官员于城外视察临河搭建的难民窝棚区,并且决定当晚临时加派放粥。

随着汹汹篝火堆燃起,难民们走出窝棚四处打望,听闻钦差大人沈国公前来赈灾,并且当晚会施粥,顿时欢呼声四起。

这些用来赈济的粮食并非出自开封府府库或者士绅豪门,而是来自地方商贾。

沈溪抵达前,商贾代表出城迎接,并且将先行筹措的上千石粮食运出城来,供沈溪调遣。

这让开封知府赵铭愈始料未及,等他看到从城门洞鱼贯而出的一辆辆运粮车,侧过头对旁边的属官问道:“去查查,那些下九流的商贾要闹什么?之前跟他们讨要粮食不得,怎么现在主动把粮食送来了?”

沈溪亲自查看灾民的情况,除了派粥外还要分发粮食,但大多数灾民没有第一时间领到。

一来时间仓促,二来灾民需要登记造册,防止有人冒领,难民营这边只是灾民的一部分,大多数百姓还在灾区没过来,此外滞留夜宿城内街巷的灾民,也需要考虑。

最重要的,沈溪手头粮食不足。

“沈国公,哪怕有千石粮食,可灾民至少十几万,一人分不上一斤啊。”赵铭愈见沈溪一来便热心赈灾之事,不由上前提醒。

沈溪道:“现在确实只有千石粮食,但开封府周边聚集了十万灾民吗?各地灾民并非都往开封府城来,再者后续还有粮食送来,现在要先安定人心,让百姓知道朝廷救灾的决心……难道你赵知府对此有意见?”

沈溪跟之前于驿馆相见时的和颜悦色不同,此时神色严肃,大有问责追究之意。

赵铭愈当然知道他在救灾上糊弄居多,做实事少,哪怕热心救灾,也只是面子工程,后续难民连城门都不得入,更有人被赶出开封府地界,赵铭愈生怕被沈溪追究,不敢继续发问。

恰好此时,马九骑马过来,大声道:“大人,开封商会派来的代表说要请见您。”

赵铭愈提醒:“不过是群投机取巧的商贾,他们之前救灾毫无作为,只是趁着您来才拿出一些粮食,这些粮食还不知从何得来,是否干净,或许只是一些陈粮,不如让下官去打发他们。”

沈溪一听眉头皱了起来,让马九从堆砌得像座小山般的米袋堆里随意取下一个米袋,当众打开,他上前伸出手,从袋子里掏出一把米,凑到鼻子前闻了闻,然后摊在手心送到赵铭愈面前:“赵知府看看,这是陈米吗?”

即便是在夜晚,火把照映下,赵铭愈也能看到那确实是好米。

“这……”

赵铭愈不知该如何回答,支支吾吾道,“一袋粮食而已,不能以偏概全。”

沈溪将米放回到米袋中,叹息道:“地方商贾肯救灾,本官当然要见,开封士绅代表本官也要见……朝廷赈灾粮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运到,这些天的赈灾要靠地方存粮大户相助,赵知府这次提供方便,让他们运送粮食出城,已是大功一件。你随本官去见见这些人。”

赵铭愈道:“下官是否要派人进城通知士绅们?”

沈溪看着远处:“先见商贾,至于地方士绅,可以等明日一早再见。本官有些疲累,进城后先行休息,后续事项等明早再作安排。”

……

……

沈溪的确太过疲累,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拖着几乎迈不动的双腿去见地方商贾代表。

为首者正是之前帮忙筹措粮食的开封商会会长吕梁霖。

“草民参见沈大人。”

吕梁霖带着两名商人来见沈溪,见到沈溪近前,直接跪下来磕头。

沈溪摆手道:“不必多礼,赈灾之事刻不容缓,起来说话吧。”

吕梁霖站起来,看到沈溪身后的赵铭愈,明显吓了一跳,赶忙又拱手行礼:“参见知府大人。”

赵铭愈板着脸道:“不必多礼……沈国公已到,今后但凡救灾之事,一切听从沈国公调遣……”

“是,是。”

吕梁霖本来想从怀里拿出什么,但发现赵铭愈在沈溪身边,不敢妄动,这一幕清楚地落入沈溪眼中。

沈溪道:“赵知府先去安排赈灾之事,城门暂时开启,让老弱妇孺好好休息。”

赵铭愈为难地道:“大人,现在城里已容纳不下更多灾民,是否就让他们在城外歇宿?”

沈溪板着脸道:“若是连老弱妇孺都得不到妥善安置,本官来此的意义何在?赶紧去安排……马将军,你去协助赵知府。”

“得令!”

马九毫不含糊,提着马刀过来,如豺狼般恶狠狠地打量赵铭愈。

赵铭愈不知道这个“马将军”是谁,但见马九态度,便觉来者不善,赶紧按照沈溪的吩咐去开城门,安排部分难民入城。

等赵铭愈带人离开后,沈溪才看着吕梁霖以及他身后的商贾代表,“本官刚抵达开封城,尔等便借出粮食,帮助本官赈灾,实乃体恤民情之举。你们之前的来信,本官看过,既然你们在赈灾中立下大功,本官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沈溪如此说,等于同意开封府地方商贾参与新城建设,获得新城生产的工业产品的销售权,加入到由沈溪主导的全新商贸体系中去。

吕梁霖惊喜交加:“这些粮食,都是我等捐给朝廷的,不是借。”

沈溪道:“规矩怎么定的便怎么执行,想来本官做事的风格你们有所耳闻,借的东西必不会亏欠。现在是非常时期,但凡肯为朝廷,肯为本官,肯为百姓着想之人,本官都要让他得到实惠……这也算是承诺吧。”

“谢大人,谢大人。”

吕梁霖很高兴,但始终沈溪所做不过是空头许诺,不能让他这样精于世故之人完全信从,

沈溪再道:“明日上午,本官会在城中会见城中商贾,借粮借物资之人,都可以来见。没有具体标准,一切就由吕当家安排。”

吕梁霖这下更高兴了:“大人,现在城里要瞻仰您威仪的人不少……”

沈溪道:“那就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让他们都来,有些事当面商定为好,本官会拿出切实的措施让你们安心。该打欠条便打,该给什么便利也会给你们,就当这是一桩买卖,双方互利共赢。”

第四一二章 南宫第一(第二更)第一九三八章 事成第一八七二章 总有办法第一九八七章 有病不用医第二三三〇章 竞争与合作第五八四章 北还(第四更,祝AndyFans盟主)第九一一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五三一章 衙内二世祖(第一更)第一四二一章 马九归来第一二七六章 姑奶奶第七六七章 小郎,小郎第二〇一章 救人第二〇二〇章 英年早逝?第一七〇一章 潦草选后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与偏见第一二一一章 形势危急第三一八章 远行福州(第五更)第一一一二章 留一份,奏一份(第三更)第二三四六章 久违第一七九九章 杀鸡焉用牛刀第二二一五章 深夜之战第七五六章 拨乱反正(第三更)第二四〇九章 正月雪第一二四八章 空等第二一三六章 分道扬镳第三五三章 小解元公(第十更)第二五五八章 叛臣第二四三八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二六九章 异想天开第一六四五章 宫市第一四八三章 想办法第一八九二章 各有立场第四五三章 前后之别(第二更)第九十五章 新鲜出炉第七〇九章 憨女人,傻女人(第三更)第二三四七章 能者多劳第五四八章 并不般配(第五更,送书友)第二四九八章 要钱第七四六章 第二份文币第一六四一章 好日子到头第一〇三二章 先见之明第三六一章 带女眷上京(上)第二三七七章 还她自由第二五九八章 一棵大树第八〇二章 临行前的难题(第四更)第一二一〇章 策问比试第三〇四章 家无宁日(第四更)第一八〇一章 说服力第二一九〇章 不是外人第一二二七章 决心第二三〇四章 站边第二四七八章 出尔反尔第一二一二章 太子上位第一九〇〇章 秉烛夜话第八八五章 浪里白条第一三四八章 生病还是中毒第四一四章 内阁大学士的推诿(第四更)第十九章 底蕴第二三三六章 祸福难料第一六三九章 良苦用心第一五九九章 金井出水第一九二章 悲喜两重天第四八二章 借题发挥第一四六七章 监军到位第一八三五章 大势渐去第八〇一章 正三品的“代总督”(第三更)第二三八三章 大权在握第一七九〇章 理所当然第五十八章 家书值万金第一七八六章 躲瘟神第四一九章 生意人本色(第二更)第五九二章 户部可是苦衙门第八六〇章 是时候出手了第一五五二章 狗仗人势第一二七六章 姑奶奶第一〇二三章 走投无路第一二六六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第一二八一章 有何评价第一〇一三章 太子并非薄情人第二二二二章 横竖都倒霉第一一四一章 捅破窗户纸第二九一章 针灸麻醉(第十更)第二二〇章 载誉而归第一七八六章 躲瘟神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离?第五四五章 不受待见的副使(第二更)第六六七章 论功行赏第二二六五章 权臣第四四五章 状元夫人(第二更)第一五七六章 明抢第八九六章 左拥右抱第一四七〇章 未来权宦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五〇〇章 新官上任右中允(第十三更)第二五八章 蛇蝎心肠第八一二章 谁跟你讲道理(第一更)第一八八七章 因爱生恨第五三九章 谢韵儿抵家(第四更)第二四三七章 评理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