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六章 一查到底(第六更)

礼部尚书徐琼就算再不济,那也是弘治皇帝的近臣,当初张皇后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封爵,徐琼可帮了不少忙,连时任首辅大臣刘吉因不肯撰写诰文,都被弘治皇帝勒令致仕。弘治三君子之一的王恕上书皇帝,亦不被采纳,足见弘治皇帝对自己妻族之人的偏袒。

元守直道:“还请二位尚书多多提点。”

周经笑了笑,明显元守直这是客气话,元守直并未第一次当殿试读卷官,上一次是在弘治九年,元守直时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但毕竟以往的殿试读卷官没有己未科这一届这么隆重,内阁大学士加翰林学士加七卿中六卿这么豪华的读卷官组合,显然弘治皇帝想藉此堵上天下士子的嘴。

反倒是周经自己尚未有过殿试读卷官的经历,而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多年,这已是其第三次当殿试读卷官,可以说是经验丰富。

周经行礼道:“在下还要良弼你提点才是。”这也是客气话。殿试读卷官必须是进士出身,这是规矩。一个进士,就算没担任过会试和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和同考官,至少也明白流程,分辨得出文章好坏,而殿试所考察内容并非八股文,乃是天子出的策问题,一堆读卷官,就算自己判断不出文章的好坏,随大流即可。

读卷官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那几位翰林学士和内阁大学士,翰林学士负责选拔优异的文章,内阁大学士则负责审阅之后呈递天子,至于周经、马文升等人,也就跟着看看,给个批语,壮壮天子声威而已。

天子此番召见众臣是在文华殿内。

文华殿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武英殿为平日皇帝斋居及接见大臣的地方,而文华殿作为太子视事之所,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但凡殿试阅卷,皆在文华殿内。

殿试头一天,大臣奉诏前往文华殿,其实就已经知道自己要被任命为次日殿试读卷官,这对大臣来说,算得上是皇恩浩荡,天下士子由你来代天子选拔,以后他们既是天子门生,也算是你的门生。

众大臣未至文华殿外,便见前面过来一人。

众大臣,无论是内阁大学士,还是翰林学士,又或者是六部主官,皆行礼问候,正是英国公张懋。

张懋年近六十,乃靖难功臣张玉后裔,父英国公张辅,追封定兴王。他九岁袭父公爵,常从宪宗阅骑射西苑,他三发连中,帝赏赐金带,遂命掌中军都督府提督,历掌京营和五军都督府等军职。后加太子太傅,进太师兼太子太师。

作为大明最显贵的勋臣,张懋可以说是超然于朝臣之外,但其本身并不会干涉朝政。

作为太师兼太子太师,张懋很多时候会替天子行事,而弘治年间殿试结束后,所有进士将会接受赐宴,而通常代天子主持宴会的就是张懋。

等张懋离开,周经凑过头询问马文升:“以往张老公爷即便要代天子赐宴,也要等金榜公布之后,却不知今日张老公爷进宫所为何事?”

马文升看了元守直一眼。

从宫门过来,元守直一直跟着他和周经,虽然三人算是好友,但到底亲疏有别。正因为元守直这个大灯泡在,马文升这一路上都没怎么跟周经说话。

马文升和周经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户部尚书,平日里见面肯定会为人留意,这次难得凑在一起进宫,本来想要说说关于户部盗粮的案子。

这案子背后牵扯甚大,涉及到地方军政大员以及朝廷六部中的一些蛀虫。正因为牵扯面广,此案才一直秘密进行,因为从马文升获得的情况看,此案跟外戚张氏有莫大牵连,就算不是张鹤龄和张延龄兄弟做的,背后也有他们的利益纠葛在里面。

除了二人,别人根本就不敢打朝廷库粮的主意,这可是要诛灭九族的大罪。

马文升悠然道:“或者跟你想的一样。”

随后二人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

显而易见的事情,弘治皇帝召见张懋,绝不可能单单只说殿试后赐宴进士之事,肯定包括这次盗粮案。

张懋怎么也是执掌兵权的勋臣,属于皇帝信得过的人,有些话皇帝不方便跟文臣们说,但这种心腹,还是要召来说说话,询问一下意见的。

马文升看了看元守直,当作提醒:“陛下这几日躬体有恙,一会儿可要小心回话。”

说什么皇帝身体有恙是假,其实心烦意乱才是真,主要是这些天皇家的事情多少有些不顺。

一来是小公主刚刚夭折,这让皇帝和皇后心情沉痛,再加上太子朱厚照生病,御医那边鸡飞狗跳,看样子病得不轻。

怪就怪朱厚照从小娇生惯养,有个弟弟出生不久就死了。作为弘治皇帝的独苗苗,未来的天子,而且老爹老娘是患难夫妻,相敬如宾,对他格外宠爱,从小就喜欢东奔西跑。

按照御医的说法,太子是染了病邪回来,其实就是生了不知名的怪病。

皇帝那边正为女儿夭折、儿子生病头疼,这头府库盗粮案发,朝廷一合计,头些年朝廷所失库粮,足够养活十几万大军,要不是马文升领兵征战西北,还真没人知道原来地方粮库如此空虚。

这还不算,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礼部会试又发生鬻题案,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将唐寅、徐经这等涉事人拿下还不算,现在舆论又说朝廷偏袒,主考官程敏政没被下狱,同时会试会元也可能牵扯进鬻题案中。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眼看春汛又要到了。

弘治皇帝当天子这些年最大的心病还是在如何治理黄河,一到春汛,黄河基本要出事,谁去主政都没用。

众臣进入文华殿内,天子早早就到了。

三位内阁大学士站在最前面,马文升拿着笏板走在当中位置,等所有人站定,弘治皇帝仍旧在看龙案上的奏本,显得无精打采。

弘治皇帝是成化帝第三子,同时也是成化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他的母亲不过是宫中宫女,为成化帝临幸之后生下他,到他六岁时,成化帝才知道有这个儿子,立他为太子,但随即他的母亲便暴死。

众所周知,成化帝一辈子最喜欢的女人是万贞儿,甚至在万贞儿死后不久,成化帝便相思成疾而去,弘治皇帝就算是自幼被立为太子,也是生活在皇宫权力斗争的阴影下,而他与张皇后能相敬如宾,也正因为如此。

弘治皇帝朱祐樘十八岁继位,到此时年不过三十,还算年轻,不过他身体因为童年经历体弱多病,曾一度相信佛道养生之术,轻信妖言惑众的太监李广。

就在去年,李广劝朱祐樘在万岁山上修建毓秀亭,结果亭子刚修好,小公主便夭折,李广畏罪自杀。朱祐樘竟然相信李广家中有什么天书,派人找寻,可天书没找到,却发现李广受贿的证据,原来朝中许多大臣给这个得宠的太监送礼,朱祐樘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识人不明。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大臣,见弘治皇帝对一众朝臣爱搭不理的模样,先行行礼道:“臣等,问躬安。”

众大臣皆都躬身行礼。

朱祐樘微微抬起头来,看着在场之人,道:“朕躬安,平身叙话就是。”

众大臣皆都直起身子,不过要低着头,不能与天子对视。朱祐樘让秉笔太监将一份制诰转呈给刘健,道:“朕明日所颁之诏书,与众卿家一览。”

在场的大臣知道,这是弘治皇帝明天要对众参加殿试的贡士所发的制诰。

天子亲自作为出题者和监考者举行殿试,选拔进士,首先天子要对众参加考试的贡士说几句话,这些话就好像是演讲稿一样,既要文采斐然,还得表现出天子的威仪,以及天子对众贡士的礼遇和期盼。

这种诏书,一般都是由内阁大学士代为草拟,皇帝拿到后,到时让太监宣读便可,并不一定非得要皇帝亲笔所就。

但这次己未科殿试,弘治皇帝显得格外重视,居然亲自草拟诏书,让大臣来提出意见修改。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先行看过,再传阅与在场众多大臣,除了李东阳和谢迁两位次辅和翰林学士需要认真推敲上面的字眼外,别的殿试读卷官只需要将文章通读一遍即可,因为就算要修改这篇制诰,也论不到他们。

等所有大臣都传阅完毕,制诰重新回到朱祐樘手中,朱祐樘道:“众卿有何见地?一并说来……”

弘治皇帝这番话看似问这篇制诰的内容,但其实咨询的是本次礼部会试鬻题案。

从弘治十二年开始,朱祐樘留中不发的奏折明显增加,甚至惹来外间的非议,说是内阁大学士堵塞言路,但其实是朱祐樘治国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近来开始走下坡路。

鬻题案发生后,李东阳及时把鬻题案大事化小,甚至上奏朱祐樘,但朱祐樘却把案子给拖了下来,没把程敏政下狱拷问,反倒将举报人华昹,以及两名涉事的考生徐经和唐寅给下狱,颇令人费解。

就在众人缄默不语时,突然有方正敦厚的声音传来:“臣以为,科举取士为国祚之本,涉事人等,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虽然众大臣都没侧头,却知道说这话的是刑部尚书白昂,正法纪正好是刑部尚书的职责所在。

************

ps:第六更到!

不知不觉写到这儿,这段情节本想一笔带过,但如果不把朝廷形势说清楚,沈溪参加殿试不会让人信服,所以尽管有拖戏之嫌,天子还是得咬牙写。

估计还有一章就进入正题,天子虽然很累了,但不想休息,先把这章写完,明天就会是畅快的情节了!

第二二〇三章 保一人第二六二六章 大航海第一四九六章 太子立规矩第一九二九章 没对比就没伤害第一五三四章 愿打愿挨第一二三四章 信使到第一九六八章 信任第六五九章 大明国公第七六四章 牢房失火第一七七二章 入坑第二一〇〇章 偏狭的审计第一四〇九章 皇家事,天下事第二一一八章 坚持第二〇五〇章 傲慢无礼第一四一八章 竞争第二二五五章 我要战胜你第一三〇六章 又有变化?第一七四四章 滴水不漏第一〇二九章 议战(第五更)第一二二八章 京师之乱第一五七一章 正当芳华第三七八章 相见不见(第四更)第三十六章 官司第二六七〇章 棋局不在棋面上第一四八九章 马九为帅第一五一四章 正朔第一〇二章 雕版连环画第九九〇章 成大事者(第三更)第一八五六章 意见第一五五七章 治丧第八七六章 太子的郁闷第一五三九章 暗流涌动第二四〇三章 人来疯第一一〇章 香饽饽第六〇三章 追思会(第二更)第二一四一章 忧虑第三七二章 没名气不好混第一六三四章 无巧不成书第三〇七章 门不当户不对(第七更)第一九九五章 善待第二二四章 煽风点火(第五更)第二四四三章 归宁第二六三七章 废后?第一六三章 趣味相同第七二二章 世界地理第四九六章 预留乎?(第九更)第二三九八章 调边军第一二二〇章 诈败第六三五章 六炮定国威(第二更)第一四八五章 好地方第九五五章 远行计划第二三一五章 颜面第一第六七六章 实实在在的赏赐第七七一章 生孩子的问题第一四二七章 伯乐第二二八六章 隐秘不发第一〇四四章 沈卿家,你安心地去吧第二〇八五章 当众表态第五二二章 京城名少(第十更,盟主加更)第五三三章 反常的脾性(第三更)第二七五章 坏胚子第五八六章 殿前弹劾(第六更,谢书友)第二一四八章 认义父第二四六章 生是一家人(第十更)第一〇八六章 杀夫仇,丢刀恨(第二更)第一七六章 你安心去吧第六八二章 乡试主考第八十七章 画中美人第九四二章 自愿第一五八八章 刘瑾回京第二四五二章 权力之争第二二一八章 父子之怨第一三三九章 不省心的太子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二二九二章 羊入虎口第三四〇章 不敢苟同(第五更)第一八四〇章 得偿所愿第六二一章 海盗归来第二〇八二章 分化离间第八九四章 振夫纲(求保底月票)第五二六章 寓教于乐(第一更)第一二一〇章 策问比试第二一九三章 胜负颠倒第九三二章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第一〇九四章 主帅第一一七四章 困城(上)第一三三一章 得尝所愿第六四五章 飞来横祸第二二四二章 战与降第一六四八章 虎狼之药第一〇五〇章 龙潭虎穴(第一更,求月票)第一二三五章 旌麾南指第六二二章 谁是正使?第五九九章 晋升的机会(第二更)第六七〇章 压功第二二二八章 杀红眼第二九一章 针灸麻醉(第十更)第四六六章 观政进士(第二更)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还是招抚第七四二章 太子的借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