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九章 大宴(第八更,谢所有书友)

弘治皇帝因太子朱厚照病愈在宫中特赐宫宴,对群臣来说算得上是皇恩浩荡,但已经备好的贺词说撤就撤,只有一种解释,出了什么事情令贺词变得不合时宜。

在众翰林问询情由之后,王鏊只是淡然说了一句:“黄河发大水……”

这理由绝对合理而又充分,出了天灾人祸,赐宴没撤已算是好的,再于宫宴上作出一番喜庆之态未免令人非议。

百姓遭难,朝廷上下也应作出一番感同身受的模样,刘大夏跟王鏊一起来,应是怕平日里喜欢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翰林们再于宫宴上说出一些不太应景的话,令皇帝和文武百官下不来台。

刘大夏这次前来,并未留意沈溪一眼,就与王鏊匆忙离去……事情紧急,他们应是要去别的衙门通知。

联想到河南右布政使王琼进京状告河南巡抚高明城贪墨治河粮款,沈溪猜想或许会引发一场官场的大地震,河南地方上的大小官吏会被撤换个遍,连举荐这些官员的京官,可能也要遭殃。

不过这些,暂时跟他没什么关系。

朱希周把所有人召集一块儿,大概商量了一下,统一协调翰林院上下的口径,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都得交待清楚。

平日有什么庆典活动,翰林最出风头,可今日情况有所不同,沈溪总结了一下众翰林的意思:

到了宫宴上尽量装哑巴!

宫宴如期在华盖殿举行,文武百官进宫门时神色都有些黯然,显然刚收到黄河发大水的消息。

沈溪跟在人流中,亦步亦趋,沉默不语,以他的身高并不会显得碍眼,就听到左右有人低声议论:“……今年的桃花汛来得有些晚哪。”

黄河流域的洪水分为冰凌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种,如今正是四月天,华中地区基本属于春旱季节,不可能有暴雨,那这次洪水就是冰凌洪水,也被称之为桃花汛,因为大水爆发时,正好是北方桃花盛开的季节。

如今已经四月中下旬,发大水的消息这会儿传到京城,沈溪稍作估算,那这次桃花汛大致发生在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这一段,或者更早。地方上有了天灾后,一般不敢马上上报朝廷,而是要自行补救,高明城这几年在河南一手遮天,可能黄河发大水的消息,也是由非正常渠道传来京城。

到了华盖殿外,大宴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尚宝司设御座于华盖殿内,锦衣卫设黄麾于殿外东西两端,金吾等各卫舍二十四员护卫官于殿内,左右分立,英姿不凡。

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乐工于殿内,设大乐乐工于殿外,立三舞杂队舞师于殿下,文武群臣按朝班列于殿外,东西面朝而向。

此番虽是大宴礼,但不是例宴,弘治皇帝琐事缠身,一些礼数相应可减,出席宴会的大臣不必在殿外等候,一律先进大殿座位上坐下等候。

进到大殿内,沈溪和朱希周的位子在西侧靠墙角边,在没有上酒菜之前,桌上只有酒杯和碗碟。

沈溪施施然坐下,往上首皇帝案桌那边扫了一眼,不但皇帝没来,连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主要官员也都没来,或许此时朝廷正在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黄河大水,至于对官员的处置,朝廷应该不会太过急切。

按照以往的经验,就算要治地方官员的罪,也要等大水退去再说,这样各级官员为了“戴罪立功”,会尽量维持地方安稳。

朱希周凑过头,低声问道:“若是一会儿陛下问及治河方略,你准备如何应答?”

沈溪暗自揣摩,刚才在翰林院中还商议好不能当出头鸟,说出不合时宜的话,现在就问自己关于治河方略,就连朱希周这样看起来忠厚老实的翰林,也是说一套做一套啊!沈溪打量朱希周一眼,摇了摇头,意思是要说你说,反正我没主意。

朱希周没勉强沈溪,继续问旁边席位的王瓒。

一共三个翰林修撰,大家属于同级别的官员,虽然出发前已经商定好这次宴会不出风头,可互相间最好还是商量一下,万一临时出现变故,弘治皇帝当场发问,如何回答才能引起朱佑樘的关注,从而跻身高位。

到了申时末,众臣云集,唯独弘治皇帝与三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未露面,官员们议论纷纷,皇帝不至不能开宴,这是规矩,所有人都得勒紧裤腰带等着上酒菜,可有的人已经在琢磨出恭的问题。

偏偏宫宴中最不方便的就是出恭。

通常皇帝举行宴席,最好是轻松而来,沉重而去,中途不得离场,此时就算如何艰苦你也要强行憋住。

眼看到了日落时分,按照大宴规矩,皇帝要于吉时入场,还要内阁大学士亲自往请,此番弘治皇帝与内阁首辅、次辅同时不在,华盖殿内连个主持人都没有。

到了酉时二刻,弘治皇帝终于在刘健、李东阳等人的陪同下出来,沈溪跟随文武百官跪迎,殿外钟鼓齐鸣,大乐声起。

沈溪就算不抬头,也能感觉到此时弘治皇帝心情沉重。

等弘治皇帝升座,文武大臣在鸣赞官引领下,到正殿中央依次排列而列,面朝皇帝升座的北方而立。

大乐转换曲调,鸣赞官赞“四拜”,沈溪夹杂在文武百官中,磕头行礼。

弘治皇帝抬手道:“众卿平身,入座。”

“谢陛下。”

沈溪跟着文武百官回了一句,这才回到自己的席位坐下,耳边很快传来太监那尖利而高扬的声音:“开席!”

鸿胪寺的侍者从华盖殿各处进入,将早就备好的酒菜端上来,谁负责送哪一桌,都是提前彩排好的,就算在场有二三百个席位,鸿胪寺的上菜也是井然有序。

шшш ⊙Tтkan ⊙¢ ○ 只是饭菜上桌之后,沈溪才发觉这皇宫里的赐宴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所谓的御膳,不过是多了一点荤腥,有一条鱼,还有几块腌肉,另外有几碟素菜,还是二人份的。

这些东西吃下肚子根本就不管饱,而宫宴只提供酒水,并不是每次都提供主食,吃过之后可能比没吃还要饿。

等酒菜上齐,从三品的光禄寺卿为弘治皇帝斟第一爵酒,捧至御前,教坊司跪奏一曲“炎精开运之曲”,所有大臣再跪。

弘治皇帝喝这第一爵酒时,文武百官可没资格同饮,要等朱佑樘饮下第一爵酒,百官方可四拜之后而起,二次落座,到这时候百官才可斟上酒,准备陪饮。

从第二爵酒开始,弘治皇帝再饮酒,百官便无须再下跪,不过要等朱佑樘饮下后,官员才可于稍后举起酒杯陪饮。

第二爵酒饮毕,光禄寺的官员开始进汤水,同样有礼乐伴奏,文武百官需要起身,等弘治皇帝那边进汤完毕,群臣才可坐下,接下来是为群臣进汤。

沈溪看了看自己面前白色的汤汁,只是很普通的鱼汤。

不过现在是四月天,能在京城之地吃到鱼汤也颇为不易,只是汤太稀,几乎可见碗底,举起来几口就可下肚,偏偏这会儿只能看不能喝。

弘治皇帝喝完汤水,乐曲再改,舞师起舞,文武百官可以坐在那儿欣赏一曲舞蹈,中间基本是自便时间,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自行饮酒,不过在每曲舞快结束前,文武百官要自行把酒斟满,等待为陛下敬下一爵酒。

从开宴到宴罢,一共要进酒九爵,也就是九盏,沈溪毕竟没那么好的酒量,所以每一盏不能斟满,毕竟皇宫里赐宴的酒水度数相对较高,以他的小身板很容易喝醉。

每一爵酒的规矩,基本跟第二爵酒相同,都是弘治皇帝先饮,百官后饮。

若有什么进献的贺词、贺礼,也要在饮酒之后乐舞之前进献,但因为王鏊和刘大夏提前去各部通知说黄河大水,使得这次大宴略显单调,弘治皇帝不发话,任何人都不敢上前进言。

一曲舞蹈结束,到下一曲时会换舞蹈,但三场就要换舞师。

第一场是由男舞师献舞,后两场是教坊司的女舞师献舞,相对而言还是后两场的舞蹈更能吸引文武百官的注意力。

等九爵酒献完之后,光禄寺的官员便吩咐撤去酒盏,进“大膳”。

所谓的“大膳”,在沈溪看来就是一大盘好似大杂烩一样的菜,里面荤素都有。正好之前沈溪感觉肚子还没底,赶紧拿起筷子猛吃几口,因为不抓紧时间的话,再过一会儿就要撤案桌了。

吃过大膳,教坊司上百花队舞,这也是整个大宴中舞乐精髓之所在。

表演百花队舞的舞乐女子,全都是教坊司舞女中的佼佼者,身段优美,而且年岁都在十二三岁到二十岁之间,容貌娇美。

这百花队舞,如同春日里百花盛开,娇艳异常,加上百官喝了点儿酒,属于酒足饭饱的状态,很容易“饭饱思****”,见到这些美貌动人的舞女难免想入非非。便连沈溪,小小年纪喝了点儿酒,这个时候看到这些娇滴滴的美女,也不由心旌动荡,色授魂与。

此时已是上灯时分,隶属于鸿胪寺的侍从,依次给每一张桌子点上烛台,同时大殿内挂灯陆续被点亮,很快便将大殿映得一片通红。

百花队舞结束,鸣赞官唱“撤案”,说是撤案,但只是一种形式,并不会马上将所有案桌撤走,因为案桌上还有食物没吃完,按照不能浪费的原则,宫廷赐宴中有“怀归”的礼数,即把没吃完的菜打包带走。

“怀归”的政策开始于唐宣宗,规定“今后大宴文武官,给食两份,一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所食余者听以帕子怀归”。

意思是吃完饭,给一份饭食让父母吃,至于吃剩下的拿回去给子女食用,这是皇帝仁慈的表现。

至于打包的工作,会在宴席结束之后,由鸿胪寺侍从负责,官员不能亲自动手,也不能挑拣。

在“撤案”的同时,鸣赞官唱“宴成”,沈溪赶紧跟随百官出席而列,面朝弘治皇帝,然后耳朵里便传来铭赞官唱“鞠躬”。

这里的鞠躬可不是弯腰,而是下跪叩首,同时礼乐声再起,文武百官需要四拜而起。

百官分列东西两侧,仪礼司对弘治皇帝跪奏“礼毕”,然后鸣鞭奏乐。

弘治皇帝朱佑樘起驾回宫,文武百官开始退场,不过在退场之前,包括沈溪在内,所有官员都要等鸿胪寺侍从将食物打包完毕,然后带着食物离开皇宫。

**************

ps:第八更到!

这一章依然是为所有书友加更,谢谢六位盟主、十一位堂主、二十四位舵主,三百九十六位执事以及一万多位弟子……谢谢你们的支持,天子在此向你们鞠躬致敬!

这章在零点前码出来,天子终于完成承诺,此时感觉全身每一个细胞都透着一个字:爽!

天子已经如此努力了,大家还不来一波订阅、、和鼓励吗?

第一六二一章 得力助手第三〇二章 一点愚见第二三八章 你奈我何第二五五六章 渡江第一二九一章 检阅三军第九三一章 铁证如山第二五二二章 谋逆第一六五四章 知难而退第六二九章 老臣(第一更,求保底月票)第八六四章 告辞(第一更)第一一五四章 活靶子第八十五章 情怀如诗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八四一章 交易第一四三九章 两张脸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第二一七五章 战情难测第二三〇〇章 圣心难测第七八六章 订婚第一七五四章 双簧第七六二章 我不杀伯仁第一三八二章 给你个任务第一一五二章 临战第一二二五章 以小博大第一三三六章 都司衙门第九一三章 风光第九二六章 不甘又如何?第一一八九章 三人成虎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一七九八章 非唯一途径第一一五八章 来不及第一九七九章 对手相见分外眼红第二三七七章 还她自由第一五一〇章 夫妻两条心第一四七五章 安心觉第一八六一章 君臣交恶第六十五章 老娘的闺名第一六〇一章 一家团聚第一三三九章 不省心的太子第七五七章 鹿鸣宴第一二〇〇章 练兵第一〇四五章 征程未卜第一八五章 斗气小萝莉第一四八六章 躲得起第一七五九章 大婚第二三六〇章 赐婚第一五一八章 包在我身上第一一六九章 回兵第一六五八章 风波起第一七二二章 归途难第一八四一章 加封第五六九章 母女之情(第五更)第一三五九章 银子换命(求月票)第四〇八章 恶狗咬人(第六更,盟主加更)第一六五六章 乞骸骨第二五三五章 出人意料的礼遇第一三五四章 分忧(求月票)第六八四章 惠娘的蜕变第四七一章 拉寿宁侯下水(第五更)第一九〇一章 宣府建行在第一九五〇章 人已入宫第二一〇〇章 偏狭的审计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过第二五七一章 贞女第三十二章 乔迁之喜第一二八一章 有何评价第一九五九章 金山银山第四六三章 再起波澜(第四更,为书友)第二五七章 回乡探亲第二五九五章 风平浪静第五八一章 据不知情(第一章)第一二四五章 只有外合,没有里应第一三一八章 迷茫与执着(第二更)第一五八九章 掌握帝王心第二〇四七章 来一回野的第一九九五章 善待第七九三章 这差事不关我事(第三更)第二一二四章 敢谏第一四五九章 虚报第四六三章 再起波澜(第四更,为书友)第一九七七章 即将到来的午朝第一八九六章 雷霆之怒第一〇五五章 关心则乱(第三更)第一九九八章 朝不保夕第二〇五〇章 傲慢无礼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二三九五章 杀手锏第一八二二章 视察第二五八七章 闻风而动第一一五三章 战起第二一二二章 去喝西北风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二五六二章 千里派谋士第二三五七章 谁之错第一七三〇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二一六一章 断案难第九十八章 火锅宴第七五五章 开弥封之前最后一道关口第二十九章 官字两个口第九三〇章 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