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

谢迁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入坤宁宫。

本来作为外臣,是不能进皇宫內苑,尤其还是皇后的寝宫,但如今是非常时期,身不由己,谢迁尽量做到低头目不斜视,跟在萧敬身后,亦步亦趋走到内帷,只听朱祐樘的声音传来:

“皇后,你且退下,朕有话跟谢先生说。”

弘治皇帝的声音非常虚弱,但谢迁总觉得应不至到病入膏肓的地步,至少可以说出话来,只是略微有几分中气不足。

这意味着就算是回光返照,朱佑樘也有力气写下传位诏书,安排好新皇登基后的顾命大臣。

谢迁心想:“陛下召见我,莫非是为传位诏书,将后事交待清楚?那我这责任可就大了,弄不好是要成为众矢之的的!”

“至少也该让三公三孤、王公大臣都到齐了再说,否则旁人随便来个曲解圣意的罪名,那就是抄家灭门的大罪!”

正担心间,谢迁转念又一想,“太子虽然顽劣,但至少已临近成年,陛下就这么一个儿子,断不至于将太子废黜另换他人。”

“陛下要安排顾命大臣,应该是从内阁、六部、公侯勋贵中挑选,今日听说只是让内阁大学士进宫,多半就是为此。只是我怎么如此倒霉,别人都回家去了,偏偏我逞能留下来处理公文?”

到了内帷前,萧敬仍旧需要进去通禀,谢迁犹自自怨自艾。

随后,萧敬出来通知,皇帝传召谢迁进内叙话。

谢迁是个识大体之人,知道皇帝身体状况不好,懂得变通,上来便先跪到地上向朱祐樘磕头问圣躬安。

朱祐樘的声音,从寝榻后的纱帐里传来:“可是谢先生?”

“正是。”

谢迁不敢怠慢,双膝跪地往前挪了挪,便见朱祐樘伸出手来,“先生,请上前说话。”

那双手要说也不显枯瘦,手掌没有丝毫皱纹,只是肤色惨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谢迁的手则皱巴巴的,一点儿也不丰润。

就着四周的烛火光芒,谢迁站起身来,将手伸了过去,被朱祐樘一把抓住,随后是皇帝欣慰的声音:“朕挂怀先生辅佐之功,如今大明国运昌隆,先生功不可没……”

谢迁心里直打鼓,皇帝恭维人一定有目的,听到这话愈发像是在交待后事,这可是不详之兆。

虽说国祚内在传位问题上没有大的争执,无论是弘治膝下,还是宪宗一脉,都无人能撼动朱厚照皇储的地位,可就是太子年少,又不懂事,这是朝廷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这是《史记》中留下的警世明言,历朝历代这话都没错,无论是强汉、盛唐这样国祚昌隆的朝代,还是五代十国又或者是南北朝这些持续一时的短暂国度,少主临朝通常国家都会有动荡,谁也不敢保证如今太子继位不会发生朝变。

朝中掌军的有张懋等人,在外有那些驻守边关的公侯,甚至连谢迁的孙女婿沈溪也领着几千兵马在东南折腾,要是朝局有变,以储君的年龄,很难主持大局稳定人心。

“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是臣之幸!”

谢迁也不管朱祐樘是否真的病危,心里打定主意,在另外两名地位犹在他之上的内阁大学士到来前,他得先拖着皇帝,看样子皇帝就算是命不久矣,想必一两个时辰还是可以支撑下去的。

作为臣子,尤其是老臣,谢迁对于皇帝驾崩、天子更迭早有心理准备,他自己也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对于生死相对看淡了一些,更何况上一代皇帝宪宗驾崩时,他已在朝为官,而且身为东宫讲官,参与了先皇丧礼及筹划新皇登基的一些名分、谥号、新皇年号等等事宜。

对谢迁而言,算得上是“过来人”,就算出来主持治丧也可以做到条理分明。可他却想不明白,皇帝之前还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病危了?

朱祐樘道:“谢先生做的很好,朕甚是倚重,若将来太子行差踏错,请先生多多提点,国祚安危系于先生一身……”

谢迁听到这里,拿头撞墙的心思都有了。他在朝中虽然长袖善舞,老奸巨猾,但却没多少野心,这从他谢绝朝官到他府上拜访便可窥一二。

谢迁虽然生性好强,但对首辅的位子并不是那么看重,他想的是安稳过个几年,便回余姚老家颐养天年,提拔沈溪想的是事业后继有人。谁曾想这边可能要碰上皇位更迭,这对他而言非常棘手。

“陛下抬举,老臣只是尽力而为,辅佐陛下,听从刘少傅和李少保之意……”谢迁把功劳归于刘健和李东阳身上,以前他对这二人那是绝对信从,可眼下说出来,心里却有些不舒服。

这两位,以前确实是治世良材,我跟在他俩身后随便做点儿事便能赢得清誉。这两年,他们一个年老体衰经常告病在家,一个死了儿子老想撂挑子不干,屡屡请事假,到头来朝中大小事情要我来担着,我却要在此时把他们的功劳彰显,就因他们在内阁资历比我深,我就要如此低声下气?

谢迁有些斤斤计较,倒也不能说他小肚鸡肠,只是喜欢腹诽发些牢骚,在心里面找平衡。

“唉!”

朱祐樘长长叹了口气,道,“先生不必自谦,近几年来,先生任贤选能,为朝廷举荐不少栋梁之材,边关捷报频传,先生居功至伟,近来刘先生和李先生对政事多有懈怠,又是先生一人顶起内阁事务,先生实乃为我大明第一良材。朕虽不能在人前多加赞赏,但心中却不敢有忘……”

身为人臣,能得到皇帝如此赞赏,谢迁感觉心潮澎湃,就算对于功名利禄不是很看重,这会儿也对皇帝的知遇之恩感恩戴德,哽咽道:“陛下……”

就差老泪纵横,君臣间相拥而泣。

但回过神来,谢迁便知道这只是皇帝临终前说两句好听的,事实未必便是如此。皇帝单独召见其他大臣时,对刘健、李东阳、马文升等人想必也会说同样安慰鼓励的话语。

不管怎么说,谢迁对皇帝一片赤胆忠心,此刻看到皇帝交代后事的衰弱模样,还是忍不住掏出手巾擦源源不断流出来的泪水。

谢迁已经想明白了,皇帝的身体恐怕是真的不行了。

朱祐樘道:“先生,朕准备草拟遗诏……”

“陛下切不可。”

谢迁直接跪地相劝,“陛下正值春秋鼎盛,即便躬体有恙也可痊愈,或可遍访名医。老臣实在不忍君臣分离,陛下请静心休养,必当痊愈。”

朱祐樘摇摇头道:“朕的身体,自己心里清楚,恐怕已支撑不了多久了,不知是今日,亦或者是明晨……”

“萧公公,代朕传旨,召司礼监掌印太监、英国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寿宁侯进宫。”

之前只是传召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三人,现在又加传三位尚书和一公一侯入宫,显然一方面是为了传位任命顾命大臣,一方面要让英国公和寿宁侯调遣兵马,驻扎京师周边关隘,防止军中哗变。

谢迁就算觉得不妥,却不敢随便异议。

朱祐樘问道:“谢先生,太子可在外面?”

“回陛下,太子一直在外等候,可是请太子殿下进来?”谢迁脸色难看,到现在他仍旧有些无所适从,很多事都未曾有心理准备。

“让那孽子进来吧!”

朱祐樘提及儿子,剧烈咳嗽几声,旁边萧敬刚刚将笔墨准备好,赶紧过去为朱祐樘平顺气息。

第二七七章 院试第二场第一九七二章 本小姐动口也动手第七〇〇章 你计划,我拆台第一一五〇章 兵临第二八二章 院试第二第一四二八章 叛军入城第一六四四章 来信第二三七七章 还她自由第六六八章 大水冲了龙王庙第七九一章 跳棋(第一更)第一六〇章 一无是处的男人第一六七〇章 差事第一八四一章 加封第二三三九章 奉旨收礼第二一五一章 有故事的女人第一三一六章 提携第一四四六章 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第一一六〇章 闲话监军第一七六章 你安心去吧第一七一章 金秋(求订阅和月票)第一四三九章 两张脸第二三九五章 杀手锏第七一七章 周氏当家(第六更)第一五八五章 定夺第二五五章 秘辛(第三更)第二四九八章 要钱第二三七章 买田买屋第二五二七章 搬家第六二九章 老臣(第一更,求保底月票)第一七七八章 身边人第二四七八章 出尔反尔第二四七三章 盛情难却第一二四四章 旷世奇才第二五四八章 一无所知第二〇九七章 矛盾重重第一二二章 顺利解决第二一五〇章 别有用心第九六九章 练兵第一四七四章 两条路径第一一九四章 不打,那就撤吧第八八六章 易守难攻的硇洲岛第二六三五章 裂隙加深第二四三三章 娶个祖宗当皇后第二三九五章 杀手锏第一七八章 老娘怀孕了第八八五章 浪里白条第二八四章 沈家谁说了算第三九六章 文举人VS武举人(第六更)第一六六二章 心灰意冷第二五九四章 二五仔第一六六章 朋友妻不可欺第二〇九五章 来回折腾第七〇四章 出宫容易回宫难(第二更)第一五六四章 选后第五六六章 巴结(第二更)第八一〇章 折道苏州访故人(第三更)第九九六章 替民做主第三七一章 这个真没有(第四更)第一九二二章 连番筹划第一四六三章 安逸生活第二十二章 年少的无奈第二三三八章 烦恼第一二四六章 极大的讽刺第三十六章 官司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二二〇一章 群狼第二三九二章 用意何在第一六八九章 前恭后倨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一一六五章 血战(下)第二六七二章 宣府见第二三一四章 良苦用心第一一二章 技术决定一切第二四二五章 大势所趋第一八四章 美轮美奂的银票第二六〇六章 先发制于人第一八六〇章 朕没错第一九九章 以棋会友第一八二章 与严嵩比肩的神童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二六〇二章 关键是密旨第一四六二章 不容易第一七九四章 孩童般天真第一二四六章 极大的讽刺第一五六九章 功成北返第二一二二章 去喝西北风第二五七〇章 才女说情第一〇二八章 学问自在心中(第四更)第一七八四章 接踵而至第三五五章 翻脸如翻书第一九二六章 背后有深意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七四七章 投鼠忌器(第一更)第二一〇八章 密请第一七〇四章 风向大变第二五二三章 责任第一八一章 期末考试第五七八章 谁的地头(第三更,贺盟主)第七八二章 做事拉你一把第一六四八章 虎狼之药